槟城姓氏桥

雪中的鹰

<h3>槟城的姓氏桥,并不是指一座单独的桥,而是很多桥的总称。这些桥就位于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海边。</h3><h3>姓氏桥并非什么桥梁,而是建于海上的木屋,住家的房屋都搭盖在海上,底部用桩柱支撑,并用木板铺设成桥梁作为村里的街道,与陆地相连。因为同姓者同住一桥,所以称为姓氏桥。有姓王桥、姓林桥、姓周桥、姓陈桥、姓李桥、杂姓桥及姓杨桥。这些桥民的祖籍大多是福建同安县的。</h3><h3>在槟榔屿大吨位港口时代未到来之前,姓氏桥承担着处理货物吞吐的重任,带有姓氏特点“码头运输公司”在扩大劳动力方面,都是从中国故乡输入同姓族人,使“公司”保持着故乡宗族村落的原样。这些共有一个姓氏的宗族乡亲,沿着吞吐货物的栈桥搭建起自己的水上村舍,栈桥于是又成了村中的主街。</h3><h3>如今保留下来的姓林,姓周,姓陈,姓李,姓杨以及杂性等六座姓氏桥,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范畴被保护了起来。不但免除了拆除之祸,更变成了喜爱槟城华人传奇文化的游客的热门之选。</h3> <h3>在姓氏桥中,以姓周桥的规模最大,建有79户住家,居民约千人。它是最长的木桥,向海延伸约500米。我主要就去了姓周桥。</h3> <h3>入口处的人家都在做点小生意</h3> <h3>原住民</h3> <h3>虽然没有土地,也满主意绿化的。</h3> <h3>远端停的小船</h3> <h3>在桥的最远端,有一座小小的庙宇。</h3> <h3>桥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个走道,其实在走道旁还有一些分叉路,走进去出现在你面前的又是另一道风景。200年的开发,让桥的结构变得极其复杂。</h3> <h3>傍晚,我走上了姓陈桥,从这里远拍姓周桥。这时候大海退潮了,露出了下面的淤泥,没有海水装饰的姓氏桥,场面有些不堪,而且这时候空气中的味道也不好闻。</h3> <h3>姓陈桥规模要小得多,而且桥的宽度也不够,同行的某人就不敢往前走,我只好独自向前。</h3> <h3>找当地人帮我拍了一张照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