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山深处》

文哥44794706

<p class="ql-block"> 作者:文哥</p> <p class="ql-block">  这是源自于我四十八年前上山下乡时的第一篇日记,记录着我和同学们一路艰辛,长途跋涉凭借双脚,历经四天走进大山深处,完成了由学生蜕变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过程。没有文化谈何知识,只能称呼为没有学好文化知识的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刚过完春节,人们都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之中,大红的对联书写着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祝福和期盼,大地上落满了辞旧迎新炮竹的纸屑,人们相互拜年的道贺声此起彼伏,然而在一些家庭里却看不到半点的喜庆。因再过几天他们将会面临着一场离别之苦。在沉闷中离别的日子很快到来,一九七一年二月六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里,红旗招展人声鼎沸,那广播喇叭里正在播放着激情洋溢的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红的横幅上写着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华工附中七零届初中毕业生出发的日子,来送行的人群中,有表情凝重的父母亲人们,有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学校东边大学学生食堂的大餐厅里摆满了送行宴。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餐厅,围坐在餐桌边,没有往日那种喧嚣嘻嘻声,也没一个同学动手拿筷子,大厅里沉静得让人窒息。有的同学在那里无声的抽泣,同学们知道吃了这顿饭后,将会永远的告别校园,告别亲人去远方接受命运的安排,也有可能是永远的告别故乡。见此情景老师站起来讲话安慰同学们,并指挥着同学们唱起激情洋溢的歌曲,以此激励同学们的情绪。即便如此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都没怎么动多少,开始起程了,我把桌子上的好菜和肉包子往军用书包里装得满满的,以备路上不时之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背上行囊开始,我就一直不敢看妈妈和小弟一眼。怕自己控制不住落泪会被同学们笑话,强装硬汉和同学们谈笑风生,其实内心都在滴血。在那锣鼓喧天,广播里的革命歌曲中我们登上了停在路边的解放卡车上。车,在送行的人群中缓缓的行驶着,送行的亲人们紧紧地跟着卡车后面,一路小跑着紧紧地跟在车后。在车拐弯的那一瞬间我终于忍不住回头看了眼妈妈和小弟,看到妈妈满脸泪痕的在向儿挥手,她在嘱咐儿子什么我一点也没听见。倾刻之间那个强装出来的硬汉崩塌了,我顿时泪如泉涌。怕被妈妈见到儿流泪,只有侧面朝妈妈的方向挥手道别。车开始加速了,离校园越来越远了直到完全消失在视线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一点钟车在武汉东西湖农场东山头停下来,我们下车后,那几辆车原路返回。我们坐在路边的树阴下,老师开始分发干粮,这是我们起程后的第一餐。白开水就馒头,饭后正式开始了上山下乡的征途。我和同学们背起背包,迈开步伐要用双脚远征上山下乡。十二点刚过我们的队伍出发了,东山头是武汉市与孝感地区的交界处。当我们踏出了那分界线的一瞬间,心里都充满着依依不舍,我和同学们一步三回头。故乡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沿途中还有很多支其他学校远征的队伍。经过五小时的跋涉,下午五点钟我们来到了征途中的第一个宿营地,朱湖农场。我们在一个很大的粮食仓库里铺上地铺,一切就绪后开饭了。这是离别故乡后的第一顿晚餐,每人一个馒头二两夹生米饭,菜是大锅炒的白萝卜片。由于是离开家的第一天,大家的情绪普遍低落,再看到眼前那夹生饭,萝卜片都没有一点食欲。这时我突然想起来了,临出发时送行宴上我往书包里塞满了的包子和好菜。赶紧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吃完饭后,由于连续走了五个小时,同学们体力透支过度。也顾不上洗漱倒头就睡,那脚丫子的臭味弥漫着整个库房。半夜时库房里传出阵阵的惊叫声,那库房的老鼠在半夜里成群结队的满屋乱窜,从我们的身上头上爬过,受到惊吓的我们再也难眠,整个库房就好像炸开了锅。有的同学在恶作剧,有的同学在哼唱着歌,还有的同学蒙着被子在偷偷的抹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亮了,工宣队的郭师傅来到了库房,帮助同学们打背包。早餐伙食有了改善,胡萝卜炒腊肉,米饭每人四两,并带上了午餐干粮两个馒头。二月七日走了整整一天,走出了孝感来到了云梦县地界。傍晚在云梦县一个村子里宿营,我们被分散分配到村民家里吃饭住宿,我们八个人在那村民家吃过晚饭,就在堂屋里铺上稻草席地而卧。双脚的脚丫子处打满了血泡,郭师傅帮我们挨个用针线挑血泡,并找来热水为我们泡脚。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我们已经是累极了,也顾不上想家了,倒地就睡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吃完早饭后队伍继续前行,中午十二点我们走到了应城县的地界里,来到了长江埠一个化工厂。午餐就在那化工厂职工食堂解决,脚丫子的老血泡还没好,又打上了新的血泡。在往应城县城行进的路上,几乎都不敢迈步,脚丫子钻心的疼。一路上一瘸一拐艰难前行,于晚上走到了应城县城。打前站的老师和同学已经在饭店为我们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饭后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学校教室宿营。这是我们离开故乡后的第三天,已经在地上睡了两个晚上了,今天晚上终于可以睡在那课桌上了。脚丫子还在钻心的疼,脱鞋后那袜子都粘在脚板上了,好不容易脱下来发现脚丫子血肉模糊,血泡已经磨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应城县老师组织我们来到了革命烈士李全洲的家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想以此激发我们的斗志。在烈士的家里,烈士的父亲披着一件旧军大衣,半躺在那个躺椅上,看样子是得了较重的病。在他家天井的地方,有部分同学们正在进行宣誓,火线加入了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我也真的搞不明白,人都离开校园了,还在发展红卫兵。老师为那些新红卫兵们佩戴上了菱形臂章,一时间我是真的糊涂了,还在幻想着我们是不是还在校园,依然还是学生?新红卫兵们宣誓完后,同学们开始表演小节目,印象最深的是四个女同学的小合唱(赶快上山吧同学们),领唱的是姓桂的高个女同学。那歌是南斯拉夫一部电影中的插曲,女同学们重新填写的歌词。(赶快下乡吧同学们,我们在春天里上山下乡……)从李全洲家出来后老师又要准备出发,应城县城离京山县宋河区还有好长的一段路。继续徒步行军可还得两天跋涉,我们脚上血泡破了后实在走不动了。同学们说啥都不愿再往前走了,见此情景,老师调来了几台解放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上汽车直奔宋河区,减少了两天跋涉之苦。车在路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到达京山县宋河区的区委大院。已经是中午十一点半了,同学们聚集在大院里等待分配。在区委大院吃过午饭后,我们九个男生和九个女生被分配到了晏店公社。正准备出发时,看到胡中华同学独自一人在那里愁眉苦脸的,上前一问得知他还没有找到接收的小组。我和熊庭胜,赖大均三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让他到我们知青小组。这样晏店公社就有了十九名同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告别了分配到汤殷公社,和石庙公社的同学们,跟随晏店公社接人的领导起程,向晏店的方向前行。从宋河到晏店还要走四十里山路,横穿过大洪山山脉。我们一瘸一拐的在山谷中艰难跋涉着,于傍晚时分到达晏店公社大院。街道上聚集了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乡亲们,他们中大多数头戴狗钻洞线帽,身着土布长衫手提土陶烘笼。我们在公社大院里焦急的等待着,等待着各大队接人的领导们,离公社最近的六台大队接走了张正华,黄炳山,高延池三名同学。洞冲大队的领导们也接走了刘青,路敢,王英桃,罗霞四名女同学。只有同兴大队的领导们迟迟不见露面,眼瞅着天完全的黑下来了。从宋河出发到晏店一路上都没有喝水,又渴又饿又累。晏店街上除了农户家里昏暗的油灯,几乎是一片漆黑。公社领导们临时叫来了几个向导,送我们到同兴大队。我们十二名同学被分配到同兴大队的三个知青点,在黑暗中,我们紧随着向导们一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大约二十多分钟到达同兴一队,这里是曾亦可,魏德,张传高三位同学的目的地同兴一队知青点。再往前走十多分钟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李清秀,徐荣秀,吴美蓉,梁素芳,姚建华五名女同学朝着东南方向,去同兴三队知青点。而我和熊庭胜,赖大均,胡中华走的是西南方向,朝同兴四队走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分钟以后开始行进在山坡上,向导告诉我们翻过这座山就到了四队同兴冲。黑灯瞎火的眼前一片漆黑,深山老林里传来了令人胆寒的狼嚎声,呜——呜——声声的狼嚎声让我们腿脚发软不听使唤,那向导挑着我们几个人的皮箱行理,我们背着背包行囊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深一脚浅一脚在那座山上艰难前行着。走到山顶发现前面有亮光向我们这边移动着,靠近后才看清楚是两个人,一人打着火把,一人提着油灯。原来是同兴四队去公社接我们的,向导向我们介绍这是同兴四队的政治队长张德福和财经队长李席贵。交接完毕那向导原路返回公社,我们跟随队长向四队走去。不一会功夫,队长带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村庄,在一个独立的大房子前停下,打开门后点亮了一盏用墨水瓶做的小油灯。队长说这就是我的知青点,我们的新家。从武汉的华工附中出发,我们历经四天的长途跋涉,我凭借着双脚从校园走进了大山深处。短短的四天时间,我们这些不韵事世的孩子们转眼之间变成了山里的农民。</p> <h3>文哥下乡前两个月和同学黄学建合影。</h3> <h3>晏店公社同兴四队同兴冲。</h3> <h3>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纪念章</h3> <h3>知青文哥</h3> <h3>退休后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参加建党九十七年诗歌朗诵比赛。老有所乐,老有所为。</h3>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张后勤,笔名文哥,七零届初中毕业于武汉市华工附中,同年上山下乡到湖北省京山县宋河区晏店公社,同兴大队四队。在大山深处渡过了五年知青岁月。七五年招工到石油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