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条河叫湍河,发源于南阳伏牛山脉内乡县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和白河、唐河汇流入汉江、直达襄阳和武汉,借南水北调之光泽,河水近几年恢复清澈质地。</h3><h3>河北岸有有著名的丁营博士村,《现代汉语词典》主要编纂者之一的丁声澍,中州筝派和琴派的复兴人物丁伯苓、丁承运、丁纪园兄妹,电影《小花》中的反派人物、民国县司令丁书恒等都是这个村的。</h3><h3>邓州城引湍河水成护城河,当年范仲淹被贬邓州所办学校——花洲书院就在护城河东南角城墙之内,闻名天下的《岳阳楼记》也创作于此。</h3><h3><br></h3> <h3>现在的花洲书院复古景观楼——春风阁,依水傍柳,山石高砌,颇有古韵。</h3> <h3>崇德尚贤——古仁人的毕生追求,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和古代教育是分不开的。</h3><h3>古代教育在蒙学和少年阶段对人性的熏陶是相当成功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自小背诵记忆,终生践行感悟。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课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究竟起到多少真正引领大众和官员的作用,需要分析验证,需要加强。</h3><h3>或者说,乡土中国的经济基础已经瓦解,城市化的人文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混杂的东西方交融中,传统和现代,西方和东方,如何碰撞出类似日韩、港台和新加坡文化的传统历久弥新、现代合理交融的新时代中国精神呢?</h3><h3><br></h3> <h3>邓州习氏——习近平主席的祖籍,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的爷爷留下大女儿在邓县,扁担挑着家当和儿子,逃荒山西富平,其父参加革命起家,几代奋斗,培养出一代领袖。</h3><h3>习氏纪念馆建在花洲书院内,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忧乐天下的执政决心,达则兼济天下 ,儒家入世仕途的品格和马克思主义共产人的崇高信念在这里汇合了,现代化不必像五四时期一定打倒孔圣人。</h3> <h3>花洲书院的园林风格在现代河南当数一数二,文人化,含蓄蕴藉,借范仲淹的文脉,紧邻培养了姚雪垠、周大新、梁鸿等作家的邓州一高。</h3><h3>以纪实调查报告文学《中国在梁庄》一书出名的梁鸿教授就是花洲书院对面梁庄村人,她深入现实,记录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颓败的残酷事实,批判现实,忧虑百姓,可谓发扬了范仲淹的高贵品格。</h3><h3>姚雪垠的《李自成》和《长夜》更是把走投无路的农民写活了,周大新也是位用真诚创作底层百姓喜怒哀乐的优秀作家。</h3><h3>范公文脉,一脉相承。</h3> <h3>古代多圣贤为官为文,进退之间,追求青史留名,留下永恒的政绩;反观今日之部分官员,有能无德,追求香车娇娃,任期内捞快钱, 只求对个人晋升有利,一切唯私利是图,造福百姓不过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h3><h3>近四十年来,不复有焦裕禄、孔繁森之类让百姓念念不忘、立言立碑立祠的官员,为政以德兼济天下的的儒家仕途追求已经淡漠为一缕云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