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草堂谈艺(之三十一)——徐无闻

四明草堂

<h3>  艺术品鉴赏与投资是一门学问。艺术品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收藏投资的价值,被行内称为&quot;挂在墙上的股票&quot;。为提高广大艺术品爱好者的鉴赏水平,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特开辟本栏目。本专栏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书画开始,重点选择近现代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名家名作,逐一介绍,供大家欣赏。</h3> <h1><b> &nbsp;徐无闻书法的当代意义 </b></h1> <h3>  徐无闻(1931—1993),原名永年,四川成都人,三十耳聋后更名“无闻”,当代著名学者,书画篆刻大家。<br></h3> <h3>  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书法由文革时期的相对衰落,逐渐转向改革开放时期的自觉与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当下繁荣期的书法现实相比较,那个时期,能真正潜心书艺,研究书学的书家是不多见的,从某个意义上看,文革运动遏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徐无闻先生是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书法大家。 巴蜀之地,人杰地灵,文化积淀厚实,人文滋养丰富,养育出许多有影响的书法大家,如赵熙、谢无量、刘孟伉、郑诵先、张大千等,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及书画大师,如黄宾虹、徐悲鸿、谢稚柳、沈尹默等曾客居四川,这些书画大家为巴蜀的文化艺术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一时期的书家,有个共同的特征:重学养,善诗文,懂绘画,擅篆刻,可以说他们均是“学者型艺术家”。纵览近代巴蜀书家,他们在书风上以碑学为主,同时又兼取帖学,诗书画印兼取,人品学养高深。而徐无闻先生在书学之路上又另辟蹊径,以静穆古雅,平和圆润的书风,博得了大家的喜爱。作为学者型书家,徐无闻传承了前賢的艺术思想,在探索唐宋文化的同时,深研战国秦汉文字及书法艺术堂奥,其书学思想和艺术成就,对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植根在篆籀,润泽赖诗路”。此为徐无闻先生所作诗句,也反映了其书法创作思想。徐无闻是一位全能型大家,书体中篆、隶、楷、行、草均擅长,最出色而具代表性的乃是书写各种篆书,尤其对“中山王器”的研究、继承和发展,这是他对中国当代书法的一个重大贡献。<br></h3> <h3>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河北平山发掘出了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出土了大量刻有古文字的各种青铜器,其中的“中山王三器”所刻文字典雅飘逸,字形修长优美,体势多姿生动,结体上紧下松,并略带装饰意味。这一发现,对当时的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古文字学家的徐无闻,从书法艺术角度对“中山王器”作了深入的研究,并细心地进行临摹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再现了“中山王器”书风的新面貌,几乎在同一时期,山东的蒋维菘,广东的商承祚、容庚等都以研究古文字,创作古篆而有大成就者,而徐先生所创作“中山王器”风格书法,自成风范,以灵动,秀美,婉转,古雅的格调独步当时书坛,给当时沉寂死气的篆格带来了一股清风,具有炽烈的新鲜感,在某个意义上,也算是“书法创新”的新路径。 近四十年,中国书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绝大多数学书者,包括所谓的书法家们,他们过于注重书法的技巧,忽视了作为支撑书法高度的各方面修养,特别是书家的文、史、哲学与人格品行修养。大家知道,民国及其之前,“写字只是余事”,历史上留下来的书法大家,书法仅是“业余”而已,徐无闻的出现,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为当代书法树立了一个标杆,具有榜样意义。 </h3><h3><br></h3> <h3>  启功先生在《徐无闻先生著作集序》中是这样评价的:“教授于西南师范大学,著述甚富,于古文字之考辨,造诣尤邃。暇则挥毫作书,古、篆、楷、行,岡不精工。其篆法深稳,独得渊穆之度。”徐无闻先生作为现代学者型书家,在文字学、金石学、碑帖考证、诗词、书法、绘画、篆刻、教育乃至收藏等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全面而扎实的“字外功夫”,奠定了他在书画篆刻艺术上的地位和影响。 徐无闻先生认为,艺术的最终境界关键看书家人格修炼的高度,倘若能超越技巧、法则,上升到“道”的层面,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备了艺术高度。品评书法作品,书法的精神气质总是在各种技巧之上,也就是古人所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精神气质有高低、雅俗之分,它需要由人品、学养等来涵养,不全凭技巧本身。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和品评,是以书法家的人品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自汉末、魏晋始,文艺批评家把艺术品看成为艺术家的人格化,对艺术的品鉴,与艺术家的人格修养紧密相联,正如宋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所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关于书法品评中的“人格说”,自汉魏至宋元,直至明清,乃至近代,一直影响着文化艺术界,其生命力从未衰竭过,但近几十年来,受文化艺术的“市场化”的影响,似乎这一学说逐渐被弱化了。徐无闻先生一直坚守传统,践行“人格说”,又重新唤起了书坛对这一传统学说的反思和重视。<br></h3> <h3>  徐无闻先生在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上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以他为担纲的“西师书派”,在国内众多的高等院校中极具声望,但西南师范大学书法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导师大多为学者型书家,所以,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书法教学不仅仅是技法教学,作品内涵不是靠视觉效果来吸引读者,而是凭作品内涵,甚至人格魅力。因此,教学中除各种技法及相关书史书论外,特别注重对文字学、金石学、古典诗词、甚至中外哲学、美学的兼收并蓄,乃至人格的塑造。 人的个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结合,人的思想感情与人格理想如何完善,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与哲学理念如何体现,这是徐无闻先生的书法教育观思考的问题。他不但把书法看作一门艺术,同时,把书法看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书法家是有学问的人,同时具有情怀,具有独立思想,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徐无闻先生曾说过:“要求诗人,文人,书家,画家有高尚的品格,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杜甫能成为伟大诗人,首先他在于一个品格高尚的人。”<br></h3> <h3>  徐无闻先生作品,诗文,书法,篆刻,绘画,处处洋溢着古雅秀润之气,他讲过,书画家要离功利远一点,作品就“雅”。在做学问、研究书法的同时,他还经常画画,尤其喜爱画竹,先生画竹吸收了宋代文同的笔法和境界,运笔劲挺,不逐尘俗,所画之竹能“潇洒出风尘”,如先生人格,清高,淡泊,脱俗。如此境界格调,在艺术市场中颇受藏家喜爱与赏识,其字画近几年涨幅不少,但价格还在低位,需要时间的积淀。相信徐无闻先生的书画,与当代启功、赵朴初、沙孟海、林散之、饶宗颐等学界泰斗一样,学养全面,品德高尚,艺格高雅,个性明显,诗书画印并擅。 学者型书画,是经得起市场和时间检验的。<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