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2018年7月30日,早上8:00点,我们福州籍老战友:林忠均,方彦炎,李厚生,陈成淦,林乾荣,陈犀,凌锡明,鄢桂榕等8位,在福州长乐机场登机前往天津到唐山纪念建军91周年曁唐山大地震42周年纪念会。</b></h1> <h3></h3><h1><b> 1976年唐山地震,空六军驻扎唐山及周边诸地。在自身严重受灾,指挥机关全部震毁,数百名战友和家属牺牲遇难的严重困难中,全体空六军将士牢记我军宗旨,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生命安全、保卫祖国领空的责任放在首位,英勇无畏地投入了抗震救灾的战斗之中,投入履行战备职责的战斗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中空六军将士谱写出壮丽的英雄篇章。</b></h1><b> 中央军委授予空军唐山场站以“抗震救灾模范场站”的荣誉称号,授予雷达16团10连以“唐山抗震救灾模范雷达连”的荣誉称号。给予空军唐山场站航行调度室记集体一等功,给予军司令部机要处记集体二等功,给予军司令部通信处记集体三等功。给予空24师副师长李虎坡同志记三等功。
空军党委授予军直通信营二连守机员高东丽以“雷锋式女战士”的荣誉称号。
军区空军、军、各部队批准13个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批准68个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批准军直管理处司机任鸣同志荣立个人一等功,批准67名同志荣立个人二等功,批准605名同志荣立个人三等功。
</b><h1><b> 向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中的空六军英雄模范们致以崇高的敬礼!衷心期盼众多的抗震救灾英模们和战友们在空六军战友网相聚。</b></h1> <h1><b> 翻开旧照片,找寻那年青春的我,青春的你,<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一起把灿烂的青春,留给部队。让我乘一艘游轮,驶入记忆的港湾。再回放一场青春的电影,我们永不散场。2018.8.1日阔别四十二年的战友们再次重逢!</span></b></h1> <h3><h1><b>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你原先想飞多高,想走多远,但走着走着,就特别想找回那个在部队的时代最初的自己,最简单的自己。</b></h1><h1><b>正如饮茶一样,尝遍各种苦涩甘甜,峰回路转,也想找回懵懂青年温和感觉,都想回味清清淡淡的温暖。</b></h1></h3> <h1><b> 空六军唐山场站四站连老战友,2018年7月31日下午在唐山市格林豪泰酒店,纪念建军91周年座谈会。左起:方彦炎,冯鲁生,周华武,候耀武,李振国,刘瑞泰。这就是我们战友,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当年一起训练,吃一锅饭,一起抗震救灾,一起经历风霜雨雪,而今,转眼40多年,我们再相聚便是缘分。</b></h1> <h3><h1><b> 众所周知,北京有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叫“八大处”,然而,唐山也有一个叫做“八大处”的地方,虽然她的名气虽远不及北京的“八大处”,但也别具一格,风韵不减。原唐山机场“八大处”,位于市中心区西北部,现在大里路与长宁道交叉口的东南角,就是蓝天家园小区内。这里原来是占地7000余亩的唐山机场(空军训练机场基地),“八大处”就坐落于机场的中心位置。十年前,机场搬迁,她如今淹没于高楼大厦之中,顾影自怜。</b></h1><b> “八大处”是一个独立的正方形院落,院内由八个单层别墅式建筑组成,这些别墅均为前苏联式建筑风格,建筑群南侧早先还建有三排连山的石头房子,现已拆得无影无踪了。院墙不足两米,从墙外面也能大略见到建筑物的轮廓。墙外是几十米高的毛白杨树,即使在夏天,院内也凉爽无比,从大门进入“八大处”院落,正前方一个中心花园,八处建筑物成“口”字形均匀分布于花园的周围,建筑群的北侧是两排花窖、食堂。
“八大处”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是当时来唐的苏联专家亲自设计图纸,并指导当地的能工巧匠施工建造,这里与周围营房历时一年精心建设而成。第一处为最南侧中间的呈“品”字形的建筑,顺时针依次为第二、第三……,直到第八处。除第一处呈“品”字形外,其余7处建筑均呈“刀把”形。第一处建筑物由三个大小相当的正方体墙山错落连体而成,长25米,宽9米,建筑面积约220平米。其余的七处,每处长18米,宽8米,建筑面积约140平米,大门在中间位置,略缩于两侧一米。这八处建筑物外墙通体为石砌到顶,最下部也是石砌地基,半米余宽,主体建筑高3.5米,屋顶为木瓦尖顶,门、窗均为实木,大门朝南,每扇窗户下面是一排耐火缸砖。第二至八处建筑物外观相同,但内部设计略有变化,基本上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部为并列三间卧室,最南边的卧室稍大些,其余两间稍小;中部为过道,过道北部为厨房和盥洗室,盥洗室有一隔断墙,靠里侧的是洗漱室,外侧是卫生间;西部为一间面积35平米的大客厅。室内内分工明确,宽窄适宜且采光充裕,宜居宜养。
那栋第一处“品”形建筑,风格与另7处建筑风格迥异,中间有大门的突出房间最大,是带盥洗室的会议室。东西两间为卧室,东侧的卧室内还设有卫生间。
“八大处”中心的花园,面积有近500平米。中间有一个大花坛,花坛内有假山。据说,当时花坛内外,五颜六色的各类鲜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花坛北侧植有两棵松树,相传植于清末民初,有百余年的树龄,为市中心 “第一松”,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此外,院子东南角还建有小亭和池塘,为园中增色不少。
“八大处”竣工后,曾有数十位苏联专家在此居住,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专家撤离“八大处”,这里改为唐山机场招待所也是部队领导住的地方,有点神密感,但依然被官兵们亲切地称呼为“八大处”。唐山大地震时,“八大处”毫发未损,屹然不倒。
</b><h1><b> 唐山是一座建制不足百年的新兴重工业城市,1976年的大地震,使整个城市的各类建筑瞬间夷为平地。时至今日,震前的建筑已所剩无几。屈指算来,“八大处”这片建筑群也有6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她是整个市区内现存为数不多的由外国人设计老建筑之一。朴实无华的大石头外观,经济实用的设计理念,强震不倒的建筑质量,今天看来,也丝毫不觉得落伍。对我们唐山这样在大地震后重生的城市而言,老旧建筑少之又少,这些仅存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显其弥足珍贵。 “八大处”作为老机场唯一幸存的震前建筑,理应得到特别的保护。</b></h1></h3> <h1><b> 福州籍战友,左起:凌锡明,鄢桂榕,林忠钧,李厚生,陈成淦,林乾荣,方彦炎,陈犀</b></h1> <h1><b> 看看这笑容已经不是用灿烂能形容的!重逢是开心快乐的!</b></h1> <h1><b>左起一排:1,陈成淦2,林乾荣3,林忠均4,胡玉杰 5,李厚生6,方彦炎7,陈犀,二排:1,朱光2,吴凤阁 3,傅会宝4,范思俊 5,吕守凯6, 王惠斌 7,吴有贵8,叶马光9,卢声强 10,赵伟华</b></h1> <h1><b> 8月4日今天下午3点,我们6位战从唐山市乘高铁,6:30到沈阳北站,沈阳战友就在车站迎接,我们坐上战友车到辽阳大厦,战友们相隔40年多年又见面留下了难忘的瞬间和感人的场面,见面相互拥抱,热泪盈眶,久久不愿松开,战友抓住一切机会合影留念,利用点滴时间交流,开始有些战友并不太熟,通过交流都熟悉了,纷纷邀请战友到自己所在地,留下地址和电话,使战友情更浓了,感情更深了,联系更紧密了,我们为这一切感到骄傲和自豪。祝战友情谊长存!</b></h1> <h1><b>左起一排:1,吴有贵2,林乾荣3,方彦炎4,吕守凯5,李厚生6,范思俊。二排:1,卢声强2,叶马光3,傅会宝4,王惠斌5, 张英 6,赵文宝 三排:1,胡玉杰2,朱光3,吴凤阁4,赵伟华</b></h1> <h1><b> 同连队的75年福州籍兵方彦炎与73年沈阳籍兵吴学维,在沈阳市辽宁大厦相格40重聚。吴学维,为空六军沈阳籍战友,1972年12月入伍空六军唐山机场四站连充电站,1978年作为空军充电技术人员光荣出国到非洲援苏丹空军充电工作,成为一名国际战士。</b></h1> <h1><b> 75年福州籍兵方彦炎与73年沈阳籍兵赵伟华,在沈阳市辽宁大厦相格40相聚。</b></h1> <h1><b> 同一个连队,同一冷氧站,75年福州籍兵方彦炎与73年沈阳籍兵吕守凯,在沈阳市辽宁大厦相格40重聚。</b></h1> <h1><b> 8月5日在沈阳战友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福州战友一行6人,参观沈阳故宫,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不仅让我了解了我们中国明清两个封建王朝的杰出的宫廷建筑,更让我动容的是里面的每一件建筑都有其背后传奇的故事,让我对历史又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认识。</b></h1> <h1><b> 我们福州战友一行6人,今天中午到达大连市,受到大连战友热情款待,参观战友开办工厂,游玩大连金海湾。</b></h1> <h3><b> 在阔别了四十二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在第二故乡唐山相聚了!
世间有这么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但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战友之情。
四十二年风华岁月,弹指一挥间。昔日风华正茂的战友们如今有的已两鬓白发。四十二年后再聚首,让人兴奋和自豪!兴奋的是我们仍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自豪的是我们还保存着一份至纯之情,至真之情!我们在这里,用一颗真诚的心,向战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b><h1><b>今天的相聚,使我们能够从四面八方又汇聚到了一起。我相信,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无不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四十二年悠悠岁月,在无声无息中悄悄过去了,想当初,我们这些战友在一起时度过了最纯洁、最浪漫、最天真无邪的美好时光。训练场上,我们刻苦军事训练的身影还历历在目。</b></h1><b> 四十二年的时光,有的战友事业有成;有的战友淡薄名利,默默无闻,过着平平淡淡的平静生活;有的战友随着社会改革的浪潮,投身商海,无论各位战友所从事的什么职业,其经历是坎坷或平淡,我们毕竟走过了四十二年的风风雨雨,体味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苦涩,幸福甘甜。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欢聚一堂,深情追忆过去的岁月,细细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慢慢回味刻骨铭心的成败得失,相互倾诉各有千秋的人生华章!我们知道,从1975到2018年,只是短短的四十二年,可是,这四十二个春秋,不仅跨越了两个世纪,也跨越了我们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转折;不仅承载了我们不尽的牵挂和永远的感恩,也记录了我们成功时的喜悦和失意时的忧伤。不论业绩大小、人生得失与境遇顺逆,我们的心始终与谆谆教诲过我们的老师的心紧紧相连。
因为,我们承担着战友的寄托,我们前行的背后有着战友关注的目光。
人生沉浮几十载,战友之谊情最真。昨天,正是今天最深情的回忆;今天,又是昨天梦想的现实;明天,我们将把今天这动人的一幕,深深地印在记忆的宝库里,让它永远闪耀着绚丽的光芒!
在这里,我衷心地祝福战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美满,心情阳光灿烂,事业如日中天,未来风光无限!
今天是从军后的四十二周年相聚,我们铭记在心,留住记忆、珍藏在心、终身不忘!愿我们的相聚成为搭起传播友谊的桥梁,彼此之间永远保持联系。</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