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一) 一语成谶,九十七岁的父亲没有了下一个春节

宏歌

<h3>  公元2018年7月26日清晨,九十七岁的老父亲走了,四代同堂,儿孙绕膝。他是心满意足的,他曾说你们的姆妈走了三十年了,走得太早了,她没看见的我都看见了,她没吃过的我都吃了,她没去过的地方我都去了,她是把该享的福都留给了我。因此,老人安详地走了,是去赴母亲三十年前离别时的约会吗?是去和母亲分享三十年来的满足与快乐吗?</h3> <h3>  还是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那一次父亲走了百里路专程来送菜送米。有班车他没坐,说是可以省下块把钱给我在学校食堂里打点新鲜菜吃,增补一点营养。陪他上了一趟街,路过人民照相馆时,他停住了脚步。“二十年没照相了,上次照相是一家人合照的,你还抱在手上,嘴里正嚼着锅巴哩。”他说。“那就进去照一张。”我提醒他。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h3> <h3>  有一年春节,我接父亲来县城过年,他一定要带上兄长最小的儿子镇辉。在天佑中学教师宿舍的蜗居里,充溢着他对孙子的慈爱。早起他给孙子们穿衣洗脸,;白天追着孙子跑,生怕孙子碰着磕着;晚上给孙子洗脚脱衣服搂着上床睡觉。讲话一向声高气昂的他,在孙子们面前却是轻声软语,呢喃绵长。妻戏谑又不无感慨地对我说,老头子真的好耐性,学着点吧,哪天成爷爷了你也就开始当孙子了。这是他在那个家里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一次很有气度的留影。</h3> <h3>  在兄长带着全家从无锡到北京开门厂打拼生活的那些年,老父亲也曾在天佑中学的教师宿舍里小住过一段日子。大姐曾特地从上饶来看望父亲。初秋的阳光就是父女小聚的心情,明媚且和煦。</h3> <h3>  三十年前母亲去世,还有父亲;三十年后父亲仙逝,就没爹没娘了。虽然自己早已为人父,儿子已长大,但一旦父母都离去,心中会油然升起一份孤寂与悲怆------我猛然意识到,我已经是被父母遗弃了,我已经成为伦理意义上的孤儿了!</h3> <h3>  老姑姑七十多了,在老爷子灵前的一跪让我们这些晚辈无法自持。一声“哥啊,从此世间我们兄妹只剩妹妹我一人”撕心裂肺,让人泪奔。难得有过这次合影,姑姑说,这之前他们兄妹真还没一起照过相。</h3> <h3>  弥足珍贵的一张与老父亲的合影,说起来十分惭愧啊,单独与父亲同框的照片,目前能找到的就只这一张。</h3> <h3>  温馨的的画面,沉淀着时间的记忆。回望的幸福,时时在提醒着自己,情感积蓄越丰厚,精神享受越丰满。</h3> <h3>  老家马路通车,老爷子坚持要去老家参加通车典礼并捐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带动了更加踊跃的捐款潮。他说马路通了好,是村里几百年来最大的好事,年轻人赶上了。以后大家再也不会像我们那样肩挑背扛,江湾挑担货,来回就是一天。</h3> <h3>  捧着孙子孙媳的婚纱摄影相册,一页一页地翻看,一桢一桢地凝视。即便是神智有些不清爽的时候,也时不时地叨念着最小孙子的喜宴。只可惜老爷子没能撑到那一天。</h3> <h3>  这是2017年春节的留影,他自己看过说了句:“过一年是一年了。”不想一语成谶,老父亲漫长的生命之旅再也没有下一个春节。心中稍有安慰的是,没有一个春节不是陪在他老人家身边。但从此以后的春节,陪爹爹过年,只能成为心中的追忆和怀念。</h3> <h3>  今天回想老父亲生前的每一次的陪伴,都是一种奢侈的幸福。阳春三月的那一天,推着老父亲在文化广场绕了一大圈。经过紫阳中学时,他指向学校问:这是到了三中吧,年年你们都说考得好,今年也能考得好的。他静静地看向学校,目光中多了几分深远与关切。紫阳中学今年的高考成功倒也应验老父亲的祝福,学校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h3> <h3>  四代人同桌打麻将的场景,当时没有让人觉得有多新鲜。但如今回想起来,跨越八十多岁年纪的争吵不休,那是一个多么让人温馨而又震撼的画面。老头子啊,你的孙子们商量好了,下次会化一副麻将给你,让你在那边也解解闷。</h3> <h3>  父亲是什么?父亲是一座山,我们儿女是依附在他身上的草木。草木无穷无尽地吮吸着山的水分和养分茁壮成长。不管草木怎么样地贪婪,山都毫无怨言,都慈祥地保持着缄默。托土同山阿,父亲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丝力气,他圆满了,他化成了儿女们心中一座巍峨的山峰。爹爹啊,一路走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