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新疆自驾游第十一天……

风雨同舟

<h3>自从穿越独库公路达到乌鲁木齐,我们用八天的时间自驾车行驶了3500多公里,走遍了大半个北疆,这对于长期在北京开惯平坦路的司机来说真的是一种无形的考验和磨炼,为了后几天能够轻松的玩耍儿,团长决定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单独报团走完后面的几个景点。今天我们的目标就是火焰山、葡萄沟和坎儿井儿…</h3> <h3>清晨旅游团的导游和司机直接到宾馆接上我们开始一天的行程……路过达坂城的时候,导游特意停下来让我们欣赏了一下风力发电的魅力,此处为华能托克逊风电场,这绝对是个大风口,一路上都是风平浪静的而这里刚下车呼呼的大风就吹得你长发飘飘了,导游说这还不算大,赶上风大的时候这里是要封路的,因为大风掀起的石子儿会把汽车的玻璃砸坏,此时我们看着这一排排一行行转动不停的大家伙们只能唏嘘不已……</h3> <h3>离开发电站,我们来到火焰山,听这个名字大家就知道这是一个奇热无比的地方,我们很多人了解火焰山的名字大都是从《西游记》中,可以说火焰山的温度自古就有名,在夏天的时候这里的地表温度最高可以超过70摄氏度,因为这里的体感温度很高,脚下踩踏的仿佛就是一片热锅翻炒的沙地,连绵不断上百里光秃秃的火焰山外表看上去更显得炙热难耐。</h3> <h3>今天我们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天有点阴沉沉的,但是尽管我们从北京的伏天而来,而此时火焰山的温度还是有点让我们受不了,景区为了充分利用《西游记》的受众基础,随处可见西游元素,其中最为吸睛的是用孙悟空的金箍棒制作而成的巨型温度计,游人即使站在远处也能看到吐鲁番火焰山境内火热的高温,我们抬头看了一眼今天的温度,就是在这大阴天的情况下居然也达到了45度,可想要是赶上晴天该有多么的炎热……</h3> <h3>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夏日,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缭绕,置身其中,仿佛置身吴承恩笔下神秘莫测的玄幻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年师徒四人在此遭受高温折磨的苦楚。尽管我们把所有能够用来防晒的物品一一都用上了,但每个人黑红黑红的脸蛋还是暴露了我们的炽热难耐……本想走进千佛洞就可以避避暑了,没想到这里的室内与室外几乎是差不多的……<br></h3> <h3>无奈!酷热难挨,我们一行人迅速逃离火焰山来到葡萄沟,其实葡萄沟也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旅游胜地……</h3> <h3>最后一个景点:坎井儿,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古称“井渠”。它是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农田或涝坝。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10公里。四季水流不断,水量稳定,它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h3> <h3>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它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br></h3> <h3>掬一捧坎儿井水,冰凉甘甜润喉咙,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没有坎儿井,就不可能有吐鲁番那么多的绿洲。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横亘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结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