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青岛站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百年老站,由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青岛站是胶济铁路的终点站,是青岛的景观建筑之一。</h3> <h3>吴郁生故居</h3><h3> 吴郁生(1854~1940), 字蔚若,又号纯斋,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为嘉庆戊辰科状元吴延琛之孙。清代进士,光绪三年(1877)授翰林,曾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川督学,主考广东,康有为出其门下。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戮,西太后因康有为出其门而不用钝斋。及至西太后死,乃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br></h3><h3> 吴郁生善诗文、工书法,为清末民初时著名书法家。</h3> <h3> 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位于湖北路29号,最初是德国胶澳警察署,始建于1904年,1905年完工。该警察署为德式3层建筑,房顶坡度较大,覆以红筒瓦,中部为一方形高耸钟楼,既可报时又可供了望之用。</h3> <h3> 一百多年来,迎来送往一直驻扎在这里的警察,一以贯之,功能未曾改变。最初为“胶澳租借地”警察署,设有巡捕和警官。1914年至1922年的日占时期曾作为日本宪兵队驻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警察厅,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后,伪青岛市治安维持会在此设警察部,抗战胜利后为青岛市警察局,现作为青岛市公安局。现不对外开放。</h3> <h3>青岛银行公会旧址</h3> <h3> 青岛安娜别墅的建设者是罗伯特·卡普勒(Robert Kappler sen)和他的儿子汉斯·卡普勒(Hans Kappler),为了表达对他们家族一个叫安娜的亲戚的敬意,而特别命名的。</h3><h3> 2014年改造为青岛书房。</h3> <h3>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部分报道是:圣爱弥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拟建教堂应高百米,但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br></h3> <h3> 圣弥厄尔教堂,占地面积11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01.54平方米。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该堂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结合而成。屋顶覆盖舌头红瓦,其气势庞大,且又古朴典雅。</h3> <h3> 圣弥厄尔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可容纳教徒千人,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h3> <h3> 德国海军俱乐部旧址,又称水师饭店,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湖北路17号,设计于1899年,1901年5月开始建造,次年完成,是青岛早期德国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建筑属德国新文艺复兴式风格,这一风格主要表现在高耸的塔楼、横跨正门的前里面山墙及木质外廊等方面。<br></h3> <h3> 1898年时任巡洋舰队司令的普鲁士亨利王子来到青岛,德国驻青官兵向他提出要建一个娱乐场所的愿望。于是同年10月18日在当时依列女街奠基动工,1902年5月10日建成水兵俱乐部,亦称水师饭店。内设有剧场、舞厅、台球室、桥牌室、咖啡厅。日伪时期被日本侨民协会占用,1945年又成为美军驻青海军俱乐部。解放后为青岛团市委办公楼,文革后期改作人民防空指挥部。</h3> <h3> 该建筑内设有青岛第一座大型礼堂,位于后部,为砖木结构,宽约14米,进深 20米,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厅内三面墙均设有回廊,采用玻璃罩灯和北侧窗采光照明,能容纳坐席约700个。在这里曾经定期上演各类剧目,如放映一些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影片,为青岛最早放映电影的单位之一。现为电影博物馆。</h3> <h3> 传说中的四大凶宅之一,德国水兵俱乐部。
水兵俱乐部在青岛近代史上大名鼎鼎,建成初期,这个地方一时风云际会,在此处下榻清谈饮茶听戏的才子、达人多为名动朝野之辈。尤以此后在北京菜市口引刀成一快的谭嗣同,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二夫子最为有名。
此处闹鬼之说由来已久,非德国、日本兵住后方有。百姓曰,此处建造之前为一片坟茔,当地人称之为乱葬岗子,后民国初年有崂山大贾斥资建义庄,雇一面如狮的麻风老者看管义庄,也是异状,待老人在此居住之后,乱葬岗子原来的夜夜鬼哭和磷磷鬼火渐渐少了,直至老人无疾而终,因为其曾患麻风,面目骇人,从无百姓赶上前搭讪,老人的身份也永远成了迷……
自老人死后,厉鬼重生,有行止不端或者不孝人家常见屋内无端扔来些石头瓦砾,并传来訇骂声,开门却杳无一人……从此,湖北路一带,即便单身男子,亦不敢夤夜出行……<br></h3> <h3>文字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