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br>(黔东南摄影游记)<br><br>陈拥军撰文兼摄影</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摄影旅行的意义,就是从自己熟悉厌倦的地方,挪动到别人熟悉厌倦的地方。好不容易从自己生活的框框里跳出来,眼前的一切都如此新鲜有劲,趁着视觉的新感觉,拿起相机记录下路上的人、事、物。翻开中国地图从天崖海角到西域大川基本走遍,唯独贵州没有去过。春节期间摄影好友聚会商议黔东南行摄。贵州旅游开发较晚,由于贵州处于内陆山地,称呼“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厘平”的穷地方,自然生态、民族风情保存良好,给我们摄影者提供优良的创作素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选择有山有水民族风情又特别浓厚的黔东南地区,因为那里名气并不大,贵州最近的旅游口号是多彩贵州这个相对于七彩云南来说更加的丰富,以前在一些书籍、网上还有电视节目上了解了一下贵州,知道贵州除了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黄果树大瀑布以外,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佛教圣地梵净山、秀美山水荔波、千户苗寨、镇远古镇外,还有处女地银潭苗寨、世界上最后的持枪部落芭莎苗寨等、以大山为背景的梯田耕耘的加榜。<br>最后选择了亚飞给我们推荐的行程。<br>第 1 天 【上海】一【贵阳】<br>第 2 天 【贵阳】一【从江】<br>第 3 天 【从江】一【加榜】<br>第 4 天 【加榜】<br>第 5 天 【加榜】一【肇兴】<br>第 6 天 【肇兴】一【西江】<br>第 7 天 【西江】<br>第 8 天 【台江】<br>第 9 天 【施洞】一【贵阳】<br>第10天 【贵阳】一【上海】<br>线路特点:<br> 这次线路组合也符合我们摄影的要求,加榜是一个以自然风景为主的景区,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自己,好好的养养自己的肺、呼吸负氧离子。岜沙苗寨、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是以人文为主的旅游区,在这里感受少数民族的别样文化、装装文艺、静静心,感受时光的流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按照行程安排,清晨我们包车离开贵阳市,向黔东南的从江进军,我们沿着榕江直奔山间小寨一一银潭侗寨。我们车上安排了有一位水又族导游“娇娇杨",她首先向我们推荐一首歌《我在贵州等你》,让我们经历一路艰辛的旅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银潭是一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该村距从江县城20公里,从江-谷坪公路从寨边经过。全村共323户,1669人,寨子周围青山环抱,古树参天,栉次鳞比的民居,杉木结构的吊脚楼依山傍水,13层鼓楼鹤立寨中,一条清澈的小溪穿寨而过,婉延奔流,村寨周围坐落有序的稻田和溪流,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银光,故名银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个宁静、祥和的侗寨,寨里的人们非常友好和善良,我们进去不想打扰他们,他们却热情打招,我们给孩子送糖果,他们任我们拍摄,这里没有商业味道,只有纯粹的民情民俗。我们站在山上俯瞰银潭,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流淌,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青色瓦檐排列有序,两座鼓楼遥遥相望。<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坐在鼓楼里的长凳上,静观寨中老人栖息、编织,村妇舂米、纺线,村姑浣纱、捶布,孩童玩耍、嬉戏,一派悠闲自得的怡然景象,堪称“世外桃源”,是一个让人“发呆”的好地方。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三天早晨,我们从从江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深入至群山密林中,到岜沙去寻找中国最后一个可带枪的民族部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岜沙苗族部落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br> 岜沙苗寨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岜沙持枪获得公安机关特别批准)、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岜沙苗寨共有505户2548人。岜沙苗寨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听杨导介绍,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令人惊讶的事,岜沙汉子那精彩绝伦的“镰刀剃头”,岜沙苗寨的男子们保留着古老的镰刀剃头习俗和古代发式。岜沙汉子均蓄留发髻,盘于头顶,四周头发从脖子至耳后全部剃光,这样的发型是用割草的镰刀在头皮上剃出来的,可谓是中国最古老的剃头方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情歌,飞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岜沙寨子边山腰的一个平坦之处,大若半个篮球场。此处是岜沙的神圣之地,大凡寨上有重大祭祀活动在这里举行。随着音乐响起,寨里男女老少人在这里跳一种配乐的集体舞。只见男人们在里边一圈排开,双手捧着大大小小的芦笙,一边吹奏,一边有节奏地晃动身体;女人则在外围,双手持手帕,随着节奏不停地腾挪跳跃。铿锵有力的芦笙古乐,听起来就像是刀枪剑鸣,大砍大斫,气势磅礴,就像是战场上冲锋的号角;女人们的舞蹈,节奏相当快,旋转、跳跃、腾挪跌宕,看起来竟像是猛虎下山一般。我们一起同行的二位女士也被舞曲感染,与他们一起翩翩起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离开了岜沙苗寨,我们翻越了九万大山,驱车直奔加榜县。<br> 加榜梯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东北面,距县城80公里,是中国最好梯田之一,梯田中散落着苗乡特有的吊脚楼,是苗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傍晚,我们来到了加榜,沿山而造的梯田,层层叠叠,在夕阳下显得特别的美丽。我们顾不上旅途的辛劳,各自背起相机追求着美的瞬间。<br> 苗族的稻田都是依山而开,随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因地制宜,山坡海拔的高低,坡度的平缓及山坡的大小决定了梯田大小和形态。加榜独特的地型地貌决定了这里的梯田面积最大不过一亩,大多数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最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亩。这里的梯田最长的可达二、三百米,最短的不足一米。长达几百米一丘梯田每一部分的大小形态却完全不同。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特别是那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梯田在霞光下相辉映,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给人一种“人间仙镜,世外桃源”的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据杨导介绍: 加榜梯田总面积近1万亩。主要分布在党扭至加榜全长25公里的公路两侧的党扭、加页、加车、从开、平引、加榜及加车河对岸的摆别、摆党等村。其中景色最美的当属党扭一组、加页三组、加页大寨、加车大寨、加车七组等景点。这些梯田中间均散落着苗乡独具特色的吊脚楼,犹如点缀在银河里的行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四天清晨,天色刚露出鱼肚白,我们各自拿着相机,到自已昨天去过的地方,占领山头,这里晚上时常停电,我们拿着手电慢慢向山上走去,山路狭窄而泥泞,大家小心翼翼地爬着。此时,远处山上,天空渐渐露出红光,大家兴奋地架起三角架,咔嚓、咔嚓地拍着。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太阳露出了山峰,一道道阳光晒在梯田上,梯田的水面上泛出金光。 一层层云雾从河边缓缓升起,慢慢的,这些美丽的梯连同梯田边上的苗乡吊脚楼全都被笼罩在云雾中,远远望去,那些依稀可见的吊脚楼,若隐若现,飘渺悠然,让你在陶醉中生起一种身在幻境的错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山坡上摄影的人越来越多,层层叠叠,分不清谁,只有呼叫声。大家边欣赏、边拍摄,梯田被折射成蓝色的,人的心也变成蓝色的,新鲜的空气猛的呼吸,这在上海是不可能的,天然的氧吧,呼吸、呼吸,口腔和鼻子里一阵清醒,不知不觉地来到山下。此时,才发现队中少了个人,赶紧寻找,丢队的"坚强慎女”见我们流出了委曲的眼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天没亮就出了门,时钟己是上午九点,大家从四面八方赶到集合点吃早餐。此时,另一路拍摄的老龚和老汤,在螺丝梯田拍摄遇到贵人的事,谈得正当时,忽然发现自己的摄影包遗忘在贵人的车上,急得他满头大汗,顾不上吃早餐,叫上当地摩托车去追贵人的人。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老龚终于有惊无险地找回摄影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五天早晨,天色灰蒙蒙,昨夜刚下过雷雨,窗外晨光初现,老龚和老汤激动不易,肩背三角架和相机,朝着我们昨天上的山峰行军,为了不使他们走错路,由我领着他们上山,走过一条泥泞的小路,看见远方的山上云雾萦绕,时隐时现,他们架起三角架准备拍摄。此时,见山后乌云翻滚,风起云湧,我叫他们撤退,老汤说带着衣服,我便下山回客栈。<br> 天空乌云密布,雷声大作,窗外一片漆黑,我们担心着老龚和老汤,打电话不接,发微信不回,当正大家担忧时,他俩象落汤鸡似奔回了客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雨过后,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吃着早餐准备上路,却发现老汤不见了,四处寻找未果,于是打电话找他,他见雨后云雾萦绕的山色,早餐也不吃就上山拍摄。无奈大家驱车寻找他,寻找途中遇上一头小公牛,不慎郭姐被蛮扰了。从峰顶上望去,整个加榜景区内云腾雾绕,轻纱萦绕,层层云雾镶嵌山间,绵绵如雪的云海把峰林装扮得犹如仙境。在一块独特的梯田里,房屋与梯田碧绿交相辉映,山后云雾萦绕,好似一幅水墨山水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凡到过加榜梯田景区的人,都无不为加榜梯田秀美的风光所感叹。加榜梯田不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且线条优美。无论从线条,还是整体形态来看,加榜梯田都吸取了天下梯田之精华,它比云南元阳梯田更加秀丽,比广西龙胜梯田更加壮观,极具魅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六天,我们来到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也是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到2012年,居民1100余户,6000多人。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肇兴侗寨分内姓外姓,对外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肇兴侗寨是个开放的寨子,商业味道很浓,去那里旅游十分不便,住宿在侗寨里旅客需要自己拖行李进去,让我们感到十分不适应。侗族人没有文字传承,但是有独特的语言,他们讲话也讲普通话,而且讲的比较标准,虽然有些地方口音。侗族人大多是穿黑色或紫色的衣服,女人似乎个个都会绣花;一个老太太告诉我她七十八岁了,但是手中所绣的花,针脚着实细腻。而男人女人的节日盛装,均为绣花遍衣,男人的前裙上,还绑着不少的鸡毛作为装饰。整个寨子象个大市场,到处是饭店、客栈、酒吧、商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侗寨建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由全寨人集资修建。鼓楼的作用有: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要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八、祭祀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踩堂祭萨。 仁团鼓楼:七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1.7米,占地面积60平方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侗族群众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歌类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叙事歌、童声歌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侗歌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轰动海内外。据杨导说,每隔一年于中秋节举行一次的芦笙会,主、客竞相吹奏比赛,笙歌阵阵,热闹非凡,极为壮观。当日,我们聚集在门口,侗族小伙和姑娘们在化妆迎宾,我们抓紧机会拍摄,此时笛笙响起,小伙们纷纷在门口起舞迎颂,姑娘们捧起迎宾酒,热情地让游客喝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七天, 我们离开肇兴侗寨,驱车上高速来到西江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以后苗族分别占取各山中,按装饰分为红苗、白苗、黑苗和青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苗寨的吊脚楼建筑很有特色,苗寨的消费不高,不过可能开发过于旺盛,已经有点商业化了,我们住在西江印象,它建观景台的山坡间,一条抖坡小道里能感觉得到很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风情,对于我们体力不好的人有点累。,从观景台那里左手边一直往下都是小道,下到山脚下是一个当地人的市集,很多有特色的银器首饰,比大街上的便宜很多。观景台一定去的,清晨上去,真正领略到苗寨独特的韵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为了让我们了解苗寨风情,杨特别安排长桌餐,由于我们范爷腰疼,就安排亭台楼宇。出来几天,又遭遇多天停电,借着月光我们也尽情畅饮。正当我们欢聚高潮,二位着苗族服装的姑娘捧酒上来,她们唱着:“远方的朋友啊,<br>请你留下来,尊敬的客人呀,尊敬的朋友呀,请唱苗家美酒,请喝苗家美酒,酒里装满了苗家的祝福,苗家的深情”。歌声刚落,于是向我们各位敬酒二杯,大家乘着酒精能量,由阿陶即兴领唱《祝酒歌》,齐心共唱,歌声亮响于小街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八天, 按照行程安排,我们离开西江千户苗寨后,就参加2016年中国苗族娣妹节。这是个民间的节日,从4月19日至23日在台江举行一糸列节目,有苗族盛装游行、斗牛、斗鸡、斗狗、斗鸟、摸渔等活动。由于属于民间活动,参加人较多,秩序也较乱,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只参加游行、摸渔活动的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年一度的“中国苗族姊妹节”在贵州省黔东南台江县姊妹广场拉开序幕,节日从19日持续至23日,历时五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苗族姊妹节是台江苗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一个情与爱的节日,同时也是展示丰富厚重苗族文化和多姿多彩苗族歌舞服饰艺术的盛会,被誉为“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本届苗族姊妹节以“相约苗疆腹地•情定锦绣台江”为主题,以“十里八乡联动,百对新人成亲,千把芦笙齐奏,万人盛装踩鼓”为活动内容。期间,将举行苗族盛装万人游演、“百对新人 情定台江”集体婚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姊妹节”是台江县苗族同胞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举行。届时苗家少女身着盛装,手挽装着五彩糯米饭的竹篮,与小伙子郊游踩鼓、“游方”(苗语“谈恋爱”之意)对歌,赠送藏有不同物品的“姊妹饭”传情达意。2006年“姊妹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九天,杨导安排我们到老屯乡,观赏苗族老庚摸鱼捞虾习俗演示等一系列苗族传统活动。山坡上、吊楼上站满人,大家围观着池塘边,观赏着池塘里摸渔的人,一阵乱叫声后,一小伙摸到一条鱼,一片欢声笑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拍摄一天"姊妹节",有点审美疲劳,想找一个休闲漫步的好地方休息,杨导就安排我们去镇远镇。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岸边建有徽派建筑的高楼,象贵州的江南水乡风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在古镇河边聚餐,边吃边欣赏风景,河边的夜景很漂亮,但有点商业化!晚上我和范爷走进复兴巷、四方街巷里面的古城小巷里就很有韵味了,安安静静,人不多,老屋小巷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来贵州十天,基本吃的都辣和酸,什么酸鱼汤等。贵州菜又称黔菜,由贵阳菜、黔北菜和少数民族菜等组成。大约在明代初期,贵州菜已经趋于成熟,许多贵州菜都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大家所熟悉的宫保鸡丁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贵州名菜,它是清代咸丰年间,贵州平远人丁保桢的家厨所创,以旺火油爆鸡球加辣而食,如今已达到脍炙人口的境地。贵州特色菜的特点:辣香是贵州菜的主要特点,著名菜点大多与辣椒密切相关,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我们几乎被辣酸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摄影是行为艺术,无论是万里外,还是咫尺之遙,只有走到生活的另一处,才能遇见未知的精彩。<br> 我们走进黔东南行摄,是一次艰苦而又快乐的旅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旅行是艰苦的,回忆是甘甜的; 食色是酸辣的,行摄是彩色的。</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