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康复二院,那个遥远的回忆

巴丹弱水

<h3></h3><h1><b> 郑大一附院院史办公室</b></h1><h1><b> 巴丹弱水</b></h1><h1><b> 2018年8月10日(二稿)</b></h1><h3><b><br></b></h3><h1> 60年代以前出生的河南医学院子弟,都非常熟悉“老康”这个称呼,都会相互问你家是“老康”来的,还是“河大”来的。时光总是过的飞快,如今,很多“老康”人都已经驾鹤西去,康复二院也消逝在云海。他们虽已被时光带走了辉煌,但却不应被我们遗忘。</h1><h1> 当今,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位于郑州市康复前街与康复后街之间的康复二院,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地名。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城市改造,高楼大厦崛起,久而久之康复二院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老地名,逐渐被人们遗忘成为历史。准确的说康复二院它并不是一家医院的名称,而是一个俗称的地名。</h1><h1> 康复二院是河南医学院1958年由汴迁郑时汇入河医一附院的一支支流,这批包括我们的老院长刘序宜在内的八路军老兵,现在平均年龄都在95岁以上。即使最晚1951年参加革命的,如果按18岁参加工作,现在他们的年龄也都在85岁以上。</h1><h1> 河南医学院迁郑伊始的行政办公大楼,那座苏式建筑的康复二院工字楼早已经拆迁,2005年7月在原址上建设了现在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大楼。行走在郑大三附院的小路上,一些熟悉的场景,一段割舍的感情,他们当年曾经在康复二院那激情燃烧岁月,还会浮现在眼前,唤起了他们久违的感动。虽然物是人非,回眸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笑那些泪,依然在熟悉的旋律中,诉说着青葱岁月里的流影暗痕。</h1> <h3>申增兰获康复医院模范奖章 韩德乾获康复医院模范奖章<br></h3> <h3>连志鸿获平原省疗养院模范奖章 巩学彦获康复医院模范奖章<br></h3> <h3>平原省疗养院模范奖品(1952年)&nbsp;&nbsp;河南省第一疗养院模范手册<br></h3> <h3> </h3><h1>  如今,康复二院似乎难以寻找到当初的踪影,对于那些伴随着他们从解放军平原省军区卫生部后方总医院、平原省志愿军疗养院、河南省卫生厅康复医院、河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一路走来,注入了生命中的澎湃的一代“老康”退伍军人,是一生无法割舍的一段回忆。</h1><h1> 1958年8月,河南医学院奉命由汴迁郑,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原国际和平第一分院)、河南医学院妇产科医院(原国际和平第三分院)合并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国际和平第二分院,即为现在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医院职工人数813名,床位600张。</h1><h1> 同期并入河南医学院的还有另外一支队伍,即河南省卫生厅第五康复医院。这支由河南省卫生厅康复医院管理局副局长兼第五康复医院院长张青山、副政委连志鸿率领的约100多人的队伍并入医学院后,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地盘,就是原第五康复医院的原址。</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80年代初期原第五康复医院旧址<br></p> <h3></h3><h1>  分明是第五康复医院,为什么河医老人叫它康复二院,民间有两种解释。</h1><h1> 说法一:第五康复医院1956年才成立,比其它四家康复医院成立的都晚,人员大部分又来自第二康复医院,所以大家仍然习惯沿用以前的称呼,叫它康复二院。</h1><h1> 说法二:第五康复医院并入医学院后,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再叫原名显然不合适,叫现名又嫌太长,干脆各取两个字组成康复二院简称,这就是康复二院的来历。</h1><div><h1>&nbsp; &nbsp; &nbsp; &nbsp;为了这段历史不被失传,听我把康复医院并入河南医学院的来龙去脉一一道来。</h1><h1>&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尚在开封的河南医学院,考虑到1957年暑假开学后本院实习学生要增加到480余人,目前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自1952年国家院系调整时的244张病床,至今未增添过一张,根本无法保障学生临床实习。</h1><h1>&nbsp; &nbsp; &nbsp; &nbsp;而郑州市新建的附属医院仍在施工中,即便1958年能如约顺利迁郑,遵照河南省政府核示,也只能开设300张床位,这与目前我院在开封300张床位(原有244张,借开封医专医院25张,加床25张)没有什么差异。即迁郑后临床实习仍然存在困难。</h1><h1>&nbsp; &nbsp; &nbsp; &nbsp;为了解决临床实习面临的困难,经反复论证,选择与我院近邻的第五康复医院协商合作,利用第五康复医院病房楼200张床位和设备,即解决了我院教学和实习的困难,又为第五康复医院培养了业务人员。</h1><h1>&nbsp; &nbsp; &nbsp; &nbsp;我院就此初步设想向卫生厅汇报,卫生厅深表同意。指示制定具体细节和措施,争取省委领导的批示和支持。</h1><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于与郑州康复医院合作问题的报告(57)医秘字38号1957.04.09</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h5><h1>&nbsp; &nbsp; &nbsp; &nbsp;1957年3月20日,由院办秘书宋永旗起草《河南医学院关于与郑州康复医院合作问题的报告》,具体措施如下:</h1><h1>1. 康复医院与医学院合作后,名称不变,行政管理仍然隶属卫生厅领导,业务由医学院领导。</h1><h1>2. 门诊部可设置多科,但住院部只设内、外两个科。</h1><h1>3. 康复医院人员和设备均暂不调动,其经费仍由卫生厅拨款。</h1><h1>4. 康复医院要腾空病房,现长期住院80余病人需要转院。</h1><h1>病人安置办法:</h1><h1>1. 将80余病人分散转往全省各医院分流。</h1><h1>2. 痊愈者坚决动员其回家休养。尚须治疗者留院继续治疗,到一定时期动员其出院。</h1><h1>3. 以上两点均不易执行时,将该80余人迁往河南省康复医院管理局楼里(现康复中街与康复后街交叉口,河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仍由该院负责管理与治疗。</h1><h1>4. 若管理局大楼省政府已决定另有它用,实在不可挽回时,是否可暂借用一年。或者请省政府拨款,在康复医院后院新建60人宿舍一栋,使这些长期病号入住,集中休养和治疗。</h1><h1>&nbsp; &nbsp; &nbsp; &nbsp;此报告4月8日由程耀吾院长、张静吾副院长签发,4月9日医学院发文呈送省长。意料之外的是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最终作出河南省卫生厅第五康复医院撤销,整体归属河南医学院的决定。</h1><h1>&nbsp; &nbsp; &nbsp; &nbsp;既然本文主体是康复医院,这里就再延伸一下康复医院的历史渊源。</h1><h1>&nbsp; &nbsp; &nbsp; &nbsp;康复医院的前身,是1951年6月在平原省获嘉县史庄镇成立的华北平原省军区卫生部后方总院,下设三个分院,后期分院改为病区。抗美援朝期间,改为平原省志愿军疗养院。</h1><h1>&nbsp; &nbsp; &nbsp; &nbsp;1952年6月1日,志愿军疗养院官兵集体转业。1952年 11月15日,平原省建制撤销,将新乡、安阳、濮阳三个专署划归河南省,志愿军疗养院移交给河南省人民政府接管。</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平原省军区卫生部全体合影纪念1951.3.25<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平原省军区卫生部直属二院全体干部摄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49年11月获嘉县中和镇后五福村<br></p> <h3></h3><h1> 既然本文主体是康复医院,这里就延伸一下康复医院的历史渊源。</h1><h1> 康复医院的前身,是1951年6月在平原省获嘉县史庄镇成立的华北平原省军区卫生部后方总院,下设三个分院,后期分院改为病区。抗美援朝期间,改为平原省志愿军疗养院。</h1><h1> 1952年6月1日,志愿军疗养院官兵集体转业。1952年 11月15日,平原省建制撤销,将新乡、安阳、濮阳三个专署划归河南省,志愿军疗养院移交给河南省人民政府接管。</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共青团河南省卫生厅康复医院管理局第一次大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56.7.17<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左4刘芳园1953.1.21<br></p> <h3></h3><h1>  1953年4月,在志愿军疗养院基础上成立了河南省疗养院管理局,机关由获嘉县迁驻现在的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附近。同年11月,河南省疗养院管理局改为河南省卫生厅康复医院管理局,局属各疗养院更名为康复医院。1957年,管理局迁郑,现在康复中街的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就是管理局原址。</h1><h1> 康复一院原址,最初在汲县城南门天主教堂。1951年11月,为改变疗养院环境,迁往新建的辉县百泉风景区。因在建设过程中拆毀名勝古迹一案,被中央政府政务院下令处分。</h1><h1> 1952年,又迁回汲县徐庄北,安置在加拿大传教士建造的博济及惠民医院时期的牧野中学校园内。1955年改为河南省结核病院,1962年更名为豫北医学专科学校,1982年升格为新乡医学院。</h1>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政政李字第107号政务院命令(1952.3.10)</div></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省卫生厅第二康复医院政治处夏季青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作总结报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政委:张凤岐、副政委:连志鸿、政治部主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董洪君签发1954.7.12</div></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一院第三届贺模大会全体模范合影1955.1.10<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一院欢送连志鸿副教导员(2排右2)合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53.4.27<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一院四病区休养干部与医护人员分别合影于汲县1953.7.19<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一院医务科欢送病区主任刘芳园(2排右3)</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合影1954.11.19<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二院欢送邵浩生院长病区主任以上干部合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于新乡市1954.10.28 <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二院二病区全体医生合影1955.11.1<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二院三病区全体医生干部合影1953.9.29<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二院三病区全体医生合影1954.11.4<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二院四病区全体医生合影1953.4.29<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二院供管科全体合影1953.5.10<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二院办公室欢送供管科申增兰科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前排中)留念1955.3.7<br></p> <h3></h3><h1>  康复二院原址在新乡,当时叫龙岗,就是现在的新医二附院家属院。</h1><h1> 康复三院位于新乡市牧野区杨岗乡茹岗村,1957年5月,改为河南省精神病医院,1994年3月,改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h1><h1> 康复四院位于洛阳市中州中路288号,1955年5月,改为河南省洛阳渝北医院。1956年6月,更名为洛阳市第二医院;1999年9月,更名为洛阳市中心医院。</h1><h1> 康复五院位于郑州市康复前街7号,1958年改为河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60年改为河南省儿童医院,1986年,成立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0年,更名为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一院顾啟明获四等模范奖状(1955.1.10)<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三院黄国振获三等模范奖状(1954.12.25)<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三院潘忠源获四等模范奖状(1954.12.25)<br></p> <h3></h3><h1>  康复医院归属地方政府管辖后编制保留不变,仍然按照军队建制设司政后机关,设政委、政治处主任、教导员、指导员等职务。即便是1952年已经集体转业,从1955年的合影照片上,仍然看到他们穿着军装,佩戴胸牌、奖章、帽徽。</h1><h1> 就此问题,我采访过多位原康复老兵答复是,医院归地方后仍然保留原军队建制,转业军人出于对军队的留恋和习惯,仍然穿戴军装。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各种相关退役的规章制度,都没有及时出台,没有强制规定不许穿军装。再说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一辈子当兵,除了军装也没有其他衣服可穿。</h1><h1> 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他们这一代退伍军人的执着和坚守。正是一代代河医人秉承这一优良作风,才使得郑大一附院由小做大,由弱做强,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目前“一院三区”跨越式发展。</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五院政治处全体暨院首长合影1955.2.19<br></p>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8年康复五院门诊楼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起:王庆英、王静英、陈莲玉、李基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金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排左起:王冬枝、张文霞、李快昌、史莲玉</div></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背景是康复五院门诊楼1957.11.23<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50年代末第五康复医院的模样<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康复五院理疗预约证1956.10.6<br></p> <h3></h3><h1>  1958年6月,河南省卫生厅第五康复医院被河南医学院接管,第五康复医院易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原班人马,原设置200张床位未变的情况下,在康复前街原址上开始接诊。</h1><h1> 因二附院属于康复性质医院,知名度和综合技术水平较低,设备简陋。再者,一附院与二附院距离较近,大部分患者都愿选择医疗技术水平高、设备先进、各科齐全的一附院就诊。造成原以康复治疗为主的二附院,日平均门诊量只有150人次,住院病人110人,床位占有率不到一半,且呈逐渐下降趋势。</h1><h1> 而一附院自8月15日迁郑开诊刚两个月,日平均门诊量就达1000人次,住院病人300人,形成了一附院忙不过来,二附院人员闲置的状况。鉴于以上情况,医学院党委决定二附院合并于一附院。</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拟将我院第二附属医院合并第一附属医院的报告》1958.10.22<br></p> <h3></h3><h1> 1958年10月22日,由人事科长李自隆拟稿,党总支书记杜葆林核稿,院长王太钧签发的《拟将我院第二附属医院合并第一附属医院的报告》呈送卫生厅党组、河南省委文教部审批。<br></h1><h1> 省卫生厅批准了撤销河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编制,二附院整体改为一附院康复前街住院部。二附院合并于一附院后,人员、财产、土地全部归属一附院编制和管理。收编后一附院调配人员,充实康复前街住院部,改设内科病床150张,外科病床50张,门诊统一由一附院接诊和转诊。短短的半年时间,河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匆匆地结束了它短暂的一生。</h1><h1> 1959年3月,卫生部下达了《关于修订高等医药院校教学计划的几项原则建议(初稿)》。根据卫生部的精神,河南医学院第二届党代会提出了今后的教学任务,拟定了筹建儿科系和卫生系。</h1><h1> 1960年,医学院党委决定,撤销一附院康复前街住院部,其行政、医护、后勤人员全部撤回到一附院,并按原专业或科室,合并到一附院相关对口部门。</h1><h1> 同时,撤销一附院小儿科编制,抽调小儿科全部医护人员及相关辅助科室人员,在原一附院康复前街住院部的原址上,组建河南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设病床150张,于1960年8月15日正式开诊。</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河南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杨佩文(1923~2011)<br></p> <h1>  儿童医院院长杨佩文,河北省束鹿县人,是1939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在开封时期曾任河南医学院妇产科医院(原国际和平第三分院)支部书记兼副院长,迁郑后曾任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河南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支部书记王建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24~2003)</p> <h1>  儿童医院支部书记王建国,河北省安平县人,是1938年5月参加革命的老八路。曾任医学院人事处长,河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62年撤销河南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时职工合影<br></p> <h3></h3><h1>1排左起:小孩、×、×、梁凤影、庄增荣、×、李秀玉、黄玉梅、×、张秀英、曲淑华、×、×、郅馨阁</h1><h1>2排左起:邢玉芝、郑娟、李秀兰、谢书楼、谭斌、王建国、杨沛文、段佩兰、毋爱荣、张伟、徐秀兰、李玉坤、马云升、张欣欣</h1><h1>3排左起:熊一平、×、×、杨璿、×、朱金华、宋学仿、李景云、孟繁玲、董冠玉、徐尚恩、武晏冬、黄国华、牛国华、王秀英、张凤仙、康文成</h1><h1>4排左起:丁鸿岭、画静芝、万茹生、黄宝珠、李君静、郭玉芝、王祖荣、段抱忠、郭军政、曾永忠、邱华豪、郭恩禄、张运昌、韩中文、放射科、×、×、张万才、×</h1><h1>5排左起:×、高铁铮、谢景石、吴增田、任振、赵福龙、朱泽沛、张宝、江福臣、韩家宾、贺××、艾庄、赵挺山、李遇春</h1><h1>6排左起:刘玉春、王永生、王家邦、孙福恩、×、×、×</h1><font color="#ed2308">注:×未标的名字补填,请发2403453407@qq.com</font><br><h3><br></h3><h3></h3><h1> 这张儿童医院照片上,大部分都是1958年医学院由汴迁郑初期的老前辈,也有康复五院合并过来的“老康”。背景是原康复五院的门诊楼,也是郑大三附院早期的老门诊楼。你不妨点击放大照片,里面也许就有你的父母。</h1><h1> 这是一座门楼上镶嵌红色五角星的建筑,在那间青砖红瓦的工字楼前,印刻着你们父母们六十年前的英姿和靓影,那是他们一生中最年轻美好的时光。</h1><h1> 凝望着照片中&nbsp;每一张无论熟悉或是陌生的面孔,都洋溢着青春的光芒,一种暖暖的亲切,犹如冬日的暖阳扑面而来,记忆的闸门好似舞台幕帘缓缓打开。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转眼间,儿童医院一别已走过了五十六个春秋,太多的感慨,太多的追忆。虽然照片中的一些人早已远去撒手人寰,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一切都恍如昨天。</h1><h1>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通常称为七千人大会),毛泽东主席主持会议。会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h1><h1> 1962年4月24日,刚组成的医学院第三届党委会(程耀吾、王太钧、杜葆林、史子彬、程鹰、付克强、马驰为常务委员,程耀吾任书记,王太钧、杜葆林任副书记兼监委书记),根据中央精神和教育部的指示,做出了停办儿科系、卫生系、护校的决定。伴随儿科系应运而生的河南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也被同期撤销。撤销后的儿童医院,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到一附院,并恢复小儿科建制。</h1><h1> 儿童医院撤离后留下的那座两层工字楼一分为二,走廊中间用一堵木门加锁隔开。南半部就成了医学院的机关行政办公楼,北部成了职工家属楼。1973年机关搬迁后,康复五院彻底演变成了职工家属院。</h1><h1> 在此后的23年间,印象中在工字楼里住过有:党委史子彬,党委刘光、人事科胡萍;院办王太钧、陈恺;院办程鹰、针灸室徐屏南;院办王道生、妇产科王肖华;武装部杨喜柱、党办席宝凤;宣传部牟彬、保健科谢琰华;宣传部汪家芳,组织部李建章,基础部张治公、团委杨联馥;基础部王子乾,基础部王明波,马列教研室吕开颜,马列教研室张梯月,外文教研室李振山,体育教研室刘立亭,体育教研室徐倬,图书馆徐腓力,内科吴宝珍、院办曾望荣,皮肤科李景月、内科牛佩章等等家庭。</h1><h1> 康复五院后门东西两侧,各有两排平房,这就是最初康复五院的职工宿舍。教学办张琪,人事处王建民,武装部阎吉法,财务科郝瀓泉,收发室贺凤仙,护理部徐家兰,放射科陈寿宜,保健科韩德钦、郭绍法、王晋玺、吴淑贞,急诊科巩学彦,电工房殷建华,脑外科冯祖荫,机关王建民、工会金希宗等,都先后在这几排平房居住过。</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康复五院大门</p> <h3></h3><h1> 康复五院东邻康复中街,西舍隔墙是郑州大学东家属院,南靠康复前街,北毗康复后街,四周是围墙。主体建筑是一座苏式两层青砖红瓦的工字型大楼。</h1><h1> 康复五院那座欧式风格的大门,非常高大宏伟,形似巴黎的凯旋门,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震撼。踏进大门,是一个鲜花围绕的圆形大花坛。花坛中央,盛开着一朵巨大的,用汉白玉雕制而成的蘑茹状跌水喷泉。蘑茹顶溢出水流如幕,跌水流淌。</h1><h1> 喷泉的左右两侧,是由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松柏树,围绕而成的四个三角形的前庭花园。花园中雪松傲然挺立,坚忍不拔。松枝傲骨峥嵘,苍翠弥天。柏树苍老遒劲,冠盖如荫,使康复有了灵气,使一切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康复五院莲花喷泉</p> <h3></h3><h1> 整面门楼,蛋黄色的花岗岩装饰的墙面自然端庄、高贵华丽。人字形屋顶飞檐斗拱,挑檐中央镶嵌红色五角星浮雕。虽然年长日久鲜红的颜色早已褪去,但那闪闪发光的军魂依存,向世人展示着她的前世今生。</h1><h1> 五角星内圈由金灿的禾穗,绿色的长城把红星龙蟠虎绕&nbsp;,外圈由五只和平鸽展翅围绕。两边一朵朵白云如同天使的翅膀,为你带来安康和吉祥。</h1><h1> 门楼中央,悬空楼阁,迎面八根汉白玉护栏石柱间,镶嵌八朵九孔梅花状汉白玉栏板。挑高的门厅,凸出的阳台,转角的石砌,汉白玉的剔透,六扇门,四扇窗,古朴的镂空雕花窗扇、门楣,精美的雕花造型工艺,无处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古典气息。</h1><h1> 踱步楼内,宽敞明亮的大厅,简约式乳白色圆形吊灯,如同走入了殿堂。走廊和大厅是镶嵌铜条的水磨石地板,黑白色彩浑然一体。房间是紫红色的木地板,散发着浓郁松香的芬芳。 </h1> <h3></h3><h1>  环绕工字楼四周的是硬质煤渣路,由冬青树围绕,常年郁郁葱葱。沿着小路从芬芳怡人的园中走过,成荫的绿树以及怒放的玫瑰,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花开清香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恍惚间,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公园中,春的韵味在这里尽情荡漾。</h1><h1> 楼前海棠树上吐出一树翠绿的嫩芽,慢慢地,嫩芽中间伸展出小小的粉红的花蕾,盛开出洁白的花朵。</h1><h1> 天刚亮,窗外海棠树上飞来的麻雀就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它们嬉戏着、追逐着、互相打闹。几只嘴馋的麻雀,用小尖嘴啄着红海棠。</h1><h1> 每天早晨,住在二楼睡梦中的徐照珉,都是在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中醒来。还想再懒睡会儿的她,拿起鸡毛掸子敲敲玻璃窗,麻雀才会惊恐地飞走。</h1><h1> 阳光透过白色的窗帘,照射在紫红色的木地板上,映入眼帘的是轻微摇曳的海棠树叶。推开窗户,微风吹来,一阵清新幽香、淡雅的气息扑面而来。手伸出窗外,顺手就能摘到一盏盏像小灯笼似的,一簇簇挂满枝头红红的海棠果。</h1><h1> 鲜美的海棠果绽放着笑容,让我垂涎欲滴,摘一颗放嘴里牙一咬满嘴酸甜。红艳艳的果汁顺着嘴角肆意的流淌,我总是毫不在乎的用手背一抹嘴。吃完后手黏黏的,嘴角也黏黏的。</h1><h1> 我还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工字楼东南角楼前那棵老杏树,那棵老杏树有水桶那么粗,想起它就想起黄杏带给我们童年的欢乐。</h1><h1> 春天,粉白色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粉色的海洋。花谢之时,树下花瓣飘落满地。捧起零落的花瓣,闻一闻落花的飘香,哼一段旧时的旋律,我的回忆在往事中,凝结成生命中最优美的乐章。</h1><h1> 吃完杏剩下的杏核洗干净晾干后,手拿着杏核在楼前的水泥墩上磨。一边磨出一个孔,含在嘴里吹奏,一曲悠扬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旋律,就会在那颗老杏树下随风飘扬。聆听这熟悉的乐曲,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我们年轻的时候,那些往日的时光,会伴随乐曲一点点被唤起,至到远方。</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原康复五院全景</p> <h3></h3><h1>  凭窗远眺,楼前柳丝长垂,风吹绿波;紫薇花开如火如荼,姹紫嫣红;大叶女贞凌冬青翠,坚贞不屈。花园深处花团锦簇,晶莹的绿叶、飞舞的蜜蜂、翩翩的蝴蝶。楼旁的海棠树、杏树、苹果树上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这就是60年代的康复五院,一片绚丽多彩的景象。</h1><h1> 工字楼西南侧围墙边是锅炉房。青砖垒起的高大烟囱,倒映在冬青树枝桠间。已被煤炭的油烟熏成了黑灰色的墙体,陈旧的就像一个经历了世事沧桑的老者,饱偿了尘世的风雨,却依然傲然挺立。</h1><h1> 小时候伙伴们没有什么可玩的,男孩子就比赛爬烟囱,看谁胆大。趁着家长上班看不见,手紧握住铁栏杆扶手一级一级往上爬。胆小的男孩爬上去不敢往下看,一看头就发晕腿发软。</h1><h1> 南院敢爬烟囱的女孩,唯独只有胆大的王莹。这个1957年生的女孩,她扎着两根齐耳短辫子,浓浓的眉毛下忽闪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说话霸气的她,像个调皮捣蛋的假小子,她是医学院出了名的淘气女孩。她的勇敢,令许多男生望而兴畏。</h1><h1> 锅炉房北侧是原面包房。坐西朝东高大的房间,形似工厂的车间,里面住着孙美茹家。面包房北侧是个大仓库,里面堆放着陈旧的桌椅板凳。东南角是一排花房,西南角是洗衣房。</h1><h1> 西北角是马号,圈了一个院子,养有5~6匹骏马,两架气马车(轱辘是打气的轮胎)。马号有孙师傅,张师傅,周师傅在喂养马。当时医学院还没有小汽车,马车就成了城市交通载人、载货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教授出门会诊,领导出门开会,幼儿园小朋友出去活动,都是坐马车。</h1><h1> 拉货少,套单驾马车。拉货多,套一匹马驾辕,几匹马拉套。&nbsp;在那个年月,赶马车的师傅这种职业在社会上是很吃香的,多数时候他们对路边的行人根本都不屑一顾。</h1><h1> 马鞭子上绑个鞭梢儿,甩动马鞭在空中一甩,便甩出清脆的鞭响声。伴随着驾、喔、吁的吆喝声,马脖铃“叮铃叮铃”地响个不停。坐在马车上看路两边的树在后退,车在前行,路在延伸……</h1><h1> 喂马的饲料除了草料外还有精饲料麸皮、豆饼和花生饼。豆饼和花生饼是黄豆或花生榨过油后剩下的粕渣,轧压成的饼。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放学后的小孩子经常偷偷溜进去马号,趁赶马车的师傅不备,抓一把饲料袋里的花生饼装裤兜里就跑。</h1><h1> 硬邦邦的花生饼咬不动,就拿锤子砸成碎块,分给几个小伙伴,一路喷喷香的吃着。 后来发现花生饼在炉子上烤热了会变软,吃起来不再费力。</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河南医学院第27期第二支部在原康复五院大楼前留影<br></p> <h3></h3><h1>  东北角是职工三食堂。文革年代,家长经常下班后还要政治学习和开会,双职工和家里没有爷爷奶奶的家庭,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就到食堂买点饭。肉菜0.15一份,素菜0.05一份。早晨二两的馒头夹2分钱的豆瓣酱,就是一顿诱人丰盛的早餐。</h1><h1> 职工三食堂的南侧,是一栋两层苏式结构人字形屋脊的拐角楼,当时是单身职工宿舍。这种有着长长的走廊,厕所和水房是公用的房子,现在俗称筒子楼。</h1><h1> 曾经有无数的青年人在筒子楼里结婚、生子。水房里晾满了洗过的衣服,走廊里搭建了炉灶,堆满了蜂窝煤。下班后整个走廊里烟熏火燎,奏鸣着锅碗瓢盆和孩子哭闹的交响曲。</h1><h1> 工字楼后院东北部是个硕大的苹果园,中间是操场和草坪,西北部是杨树林。后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坐北朝南的平房。</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工字楼偏门</p> <h3></h3><h1>  工字楼的前门,正对着康复前街医院的前门。工字楼后门,正对着康复后街医院的后门。前门是患者和外来人员出入的正门,后门是职工和家属出入的通道。</h1><h1> 工字楼东西两侧,有两条从前门通到后门的路。上班的人为了抄近路,从后门进来穿越操场和草坪,沿苹果园和杨树林之间的间隙,长年累月慢慢踩踏出一条蜿蜒的土路,直通工字楼。</h1><h1> 冬季天短夜长,小学生下午放学走到康复二院已经天黑。黝黑的夜晚,土路上没有路灯。朦胧的月光下,单独走在阴森的小径上,四周死一样的寂静,路两旁的苹果园和杨树林中,风吹树叶发出沙沙声响。树影在晃动,风阴冷的嚎叫着,惊恐地使我毛骨悚然。</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86年河南医科大学三附院开诊<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拆除老楼后原址上新建的郑大三附院门诊楼<br></p> <h3></h3><h1>  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康复二院的原址上,筹建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原居住在康复二院的职工才搬离了此地。1986年5月4日,河医三附院开业。2005年7月,那座传承康复血脉的工字楼在挖掘机的轰鸣中轰然倒塌,标志着康复二院那个曾经辉煌的时代彻底结束。</h1><h1> &nbsp;思绪的门一旦打开,便如泉涌一般,一个个念头都涌了出来,历历在目刻骨铭心。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情,潜伏在你我的心灵深处,穿越时代的云烟,挥之不去,日久弥新。</h1><h1> 当历史的脚步穿越昔日的时空,蓦然回首,潮涨潮落已经淹没了昨日的足迹,灯火阑珊处,康复二院已经没有了旧时的模样。当岁月沉淀了回忆,&nbsp;再美都是往事,早已尘封。再好都是曾经,已成浮云,唯一不变的是康复老兵60年的忠诚与奉献。</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