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8.4日,阳光灿烂,军号声声,数百勐腊兵站老兵相聚贵阳”多彩贵州城”,共叙战友情,同庆“八一”节。</h3> <h3>“品味峥嵘,勐腊兵站,相聚情满流淌。老兵战友气宇轩昂,40年风雨沧桑,豪情士,鬓角苍苍。最喜是心态年轻,语中几分狂……。——李翔昌”</h3> <h3>勐腊兵站始建于1964年,是为援建丰沙里战略公路而组建,由22分部管辖。到了70年代随着援建任务的扩展,援老部队的增多,兵站也扩大为有20个连营单位,3千多名官兵的昆后第一大兵站<br></h3> <h3>在1978年兵站完成援老任务老挝以后,79年勐腊兵站上千官兵又奔赴滇南,直接参加对越反击战后勤保障。
<br></h3> <h3>兵站的番号代号几经改动</h3><h3>1964年番号:昆明军区后勤108兵站</h3><h3>1975年番号:昆明军区勐腊兵站,</h3><h3> 代号:昆字370部队。</h3><h3>1979年:35464部队,1984年撤编</h3><h3><br></h3> <h3>20年间无论番号怎样改动,在老兵心中永远是“一生战友,一世兄弟”<br></h3> <h3>我作为筑指援老6年的老兵,过去仅关注前沿施工部队,关注生死护路的高炮兵,直到今年5月来到福泉,来到骡马队🐴老兵的身边,听他们讲述当年穿行深山峻岭运粮的故事,才知道到当年我们享受的物品来之不易。
<br></h3> <h3>通过兵站宣传干事的李翔昌老兵的介绍,我对兵站的历史也有了初步的了解</h3> <h3>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不多的照片<br></h3> <h3>68年至70年代初没有公路,面对的都是高山峻岭,施工,高炮部队所到之处,所需粮食物资就必须及时送到部队手中,靠骡马,靠单车,靠人背肩扛……。骡马扛的粮食卡在山崖树干间,马跑了人扛上,还要去追马……;单车连很多山路要连单车一起扛……说多了都是泪啊!</h3> <h3>开出道路可以用汽车拉物资是最高兴的事了,看看他们瘦小的身躯,稚嫩的面孔,衣服全是汗迹,还是光膀子爽快,让人看着心疼,但这些小战士面对超负荷的劳累,依然意气风发,笑声朗朗</h3> <h3>开出一段便道,可以用车拉一段,还要靠战士们一件件装卸,再用骡马,单车送往前方阵地。指挥部踏勘队老兵回忆说:在山里碰到骡马队,一手拿砍刀开路,一手牵马绳,腿上打着绑腿全是泥,浑身湿漉漉……比我们苦多了。</h3> <h3>这可不是划船游玩,休息空隙捞割河草喂马</h3> <h3>《忆老挝》</h3><h3>梦回老挝青春岁,军令似山车马嘶。乌多姆赛扎营寨,水运“江军”(船运大队)快如织。</h3> <h3>楠乌江岸桂林貌,印支屋脊马帮迟。木棉花开英雄树,羞红遍地峥嵘诗,情牵中南大通道,东盟十邻咏寮国。</h3><h3> ——李翔昌</h3> <h3>提起兵站,筑指老兵留言:“没有当初的马驮肩扛,没有刀劈灌木开路,就没有寮国的条条大路,兵站老兵是”敢问路在何方的先行者!向他们致敬!”</h3> <h3>《诉衷肠.忆征程》
援老抗美毅从征,热血洒异乡。
金戈铁马湄澜,长路砺丰碑。
逐雨林,钢铁线,保障力。
戎装异国,不忘初心,绩上添功。
——李翔昌
</h3><h3><br></h3> <h3>福泉老兵也赶来了</h3> <h3>“舒畅,有盼望,身体康健,祖国翱翔。援老献青春,再诉衷肠。人生如寄铿锵,容颜老,魅力尤香,相聚日,心意频举,酒入暖心房——李翔昌”<br></h3> <h3>在八一期间,不仅参加勐腊兵站聚会,也与5支队308团老兵兄们一聚</h3> <h3>老兵带我瞻仰贵阳烈士纪念碑</h3> <h3>兵哥兵嫂用热情洋溢的火锅款待</h3> <h3>与筑指老友相聚</h3> <h3>游览青岩古镇</h3> <h3>与5支队311团老兵一同联欢,虽忙碌很充实</h3> <h3>“不再穿军装,不再吃军粮,不再听军号,不再住营房,但还是军人的脊梁与衷肠。我们虽然不认识来自四方,但战友情谊一世永存”<br></h3><h3>愿战友常相聚,好心态好健康。</h3><h3>祝愿我亲爱的战友们永远是一个兵,永远“八一”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