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京,津,沪,佳五地知青回曙光农场十二连祭奠纪实

吴桂森(园林)

<h3>  曙光农场十二连,是我们各地老知青的第二故乡。</h3><h3>值此一九六八年知青下乡五十周年之际,哈尔滨知青在孙玉民,杨雅琴等老知青的主持和撮合下,于今年五月份成立了临时筹委会。筹委会会长孙玉民领导大家做了大量周到细致的工作,今天就不赘述了,在以后的美篇中我再向大家汇报。</h3><h3> ----吴桂森</h3> <h3>  看到了,走近了,阔别三十八年的曙光农场十二连。</h3><h3> 那蓝天,那绿树,还有那笔直宽广的公路,一直通向十二连东山湾。那里埋藏着一位上海知青,年仅十九岁还没来得及享受探亲假的漂亮女孩----陈瑞英。</h3><h3> 参加活动的老知青战友,在十二连的筹委会会长孙玉民的带领下,22名来自五地的老知青,租车从哈市奔赴曙光农场十二连。这是最后一个活动地点,时间是2018年8月5日---7日。</h3> <h3>八月的暖风吹进了我们五地知青的心田,吃娘奶,报娘恩,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没忘记养育,培养我们的北大荒,是这个平台锻造了我们,凤凰涅槃的给我们揷上坚实的翅膀,让我们翱翔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此次活动虽然短暂,但每一节都是闪光的,尤其返乡的战友们顶酷暑、抗严热访友,参会,祭战友、道一声你们辛苦了!感恩的时代就应多做感恩的事,愿我们感恩北大荒、注重荒友情,来年再相聚、健康满满、幸福满满。<br></h3><h3> 十二连筹委会成员----赵春学在微信群留言。</h3> <h3>牺牲在农场的知青,就好比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英雄。前者是战争年代,后者是和平年代。年代虽然不同,但都是😓 历史的奉献者。他们都是曙光农场创业发展的奠基石。<br></h3><h3> 曙光农场十二连老职工---柏永高</h3><h3>来自十二连微信群留言。</h3> <h3>我们的好大哥一一尹志生 在纪念哈尔滨68年知青下乡50周年之际,我们一行22人回到了第二故乡一一曙光农场。 8月6日,我们正准备去连队,给因公牺牲的上海知青陈瑞英扫墓时,巧遇,到农场参加建场70周年庆典并赠书的尹志生大哥。听说此事后,他表示愿和我们同往。不顾没吃早餐,他立即打电话约来了与他同行的攝影师刘兴华、董胜、刘道海。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尹大哥对陈瑞英扫墓事给予这么大的关注、称赞与支持(他和陈瑞英並不相识)。正因为他的参与,整个扫墓过程才如实拍攝下来,而且尹大哥还为陈瑞英修墓立碑之事捐助1000元钱。尹大哥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曾在2014年出版《远去的岁月》之时,尹大哥还给十二连因公致残的知青赵雅茹送去了一台电脑,並交了两年的宽带费。 尹大哥,我们十二连的五地知青感谢你,感谢你对我们战友的一片深情,感谢你和我们心心印,感谢你做事认真,待人的真诚之心!<br></h3><h3> 孙玉民在十二连微信群留言</h3> <h3>青山埋忠骨,昔日不怕苦、献身垦荒地,英魂留千古。<br></h3><h3> ----十二连知青战友赵春学在微信群留言</h3> <h3>尘封已久的记忆,在重走下乡路那一刻打开了闸门。六六年下乡的老知青战友----陈玉贵,从曙光农场十二连回到哈市当天晚上,就奋笔疾书,写下洋洋洒洒两篇文章,回忆当年的事件。</h3> <h3>看到十二连的东山了!看到四号地里的水稻田了,稻田地再也不是打满池埂的圤圤小畦,平整过的稻田地任由大型播种 收割机作业。望着那条条水泥浇筑的水渠,再也不愁灌溉用水困难了!那是火烧桥吗?如今己修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式小桥,再也不怕火烧了! 火烧桥道对面的东山就是战友陈瑞英墓地,在当地人尹承鹏、刘永祥(刘海泉之子)的引导下,我们来到半山腰中,看到山坡上一个略凸起地面的了小包,刘永祥说,这就是陈瑞英的墓地。经过多年风寒,雨水冲洗,不见了当年的髙大的坟包,坟头上、周边杂草丛生,一片凄凉的景象。想起当年上海一个美丽的小妹,一个人孤独的埋在这里,到场的战友一个个无不流下了热泪,甚至上海战友放声大哭。少倾,大家怀着悲痛的心情,献上了祭奠的鲜花、水果、点心,尹智生大哥提议我们面向陈瑞英坟三鞠躬,然后,大家在坟前焚烧了黄纸和冥币寄托我们的哀思。临走前,在曲淑范的口令下,大家齐呼:老战友,我们不会忘记你!默默地离开了墓地。 下山后,回望远去的坟包,战友们痛心疾首,一个来自千里之外上海的漂亮他姑娘,为接受再教育,竟长眠在东北了,她没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后的美好生活,再也无法与亲人团聚,让我们感到是那么凄惨!大家共同表示,回到家乡要动员战友们捐款,给逝者修建一个墓,立上碑,让逝者安息,让生者表达他们对她的怀念。 离开了墓地,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要告诉陈瑞英,我们要尽快启动、落实此项事宜,早日完成大家的心愿,愿你在天堂安息吧!</h3><h3> 十二连哈知青,本次活动筹委会会长孙玉民在微信留言。</h3><h3><br></h3> <h3>吴桂森(网名--园林)看到了大家特别有纪念意义重大活动,在此做一名搬运工了。</h3><h3>知青活动充满正能量,</h3><h3>知青联谊将源远流长。</h3><h3>留在第二故乡的忠骨,</h3><h3>永远名垂千古成念相。</h3> <h3>美篇编辑:吴桂森----园林。</h3><h3>图片来自十二连微信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