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国画中的“骨感美”一一喜读写生佳作

青松

<h3><b>《每周贴文》第483期 </b><br></h3> <h3>唐代著名画家张澡曾经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古代画家关于艺术形象产生意境美过程的名言。石涛也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这些都是国画艺术家观物取象的至里名言。<br></h3> <h3>如果说一幅收拾好了完成的山水国画,她的色彩明亮表现突出,水墨浓淡过渡恰到好处,远、中、近景分别明显。这么一幅画是“成熟的美”的话。那些有点“草稿”味、水墨线条突出、山石纹理清晰、现场即作的写生画就是“骨感美”的山水画。<br></h3> <h3>国画山水画艺术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意思是说艺术的取材必须来自生活,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成为好作品。<br></h3> <h3>尽管山水画学习的初期,要从书本上、从名家的指导中体会和反复练习“皴”、“擦”、“点”、“染”技法的运用,有摩古画、临名画的初始过程。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以及从书本领会到实践感知这一思维上的飞跃,是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具象、感受生活,认识世界。<br></h3> <h3>相反,没有经过写生训练的山水画作者,其空间知觉大都处于二维水平(即平面),是依赖表象作画。而经常投身大自然去写生,则按空间位置作画,将立体的客观物体过渡到平面,拓展了作画的空间思维能力。<br></h3> <h3>当然,写生不是原原本本地将原始的自然风景进行临摹,而是要根据自己所看到的风景进行取舍,进行初次创作,即“去粗取精”、“去杂取简”,将山、水、云、树、桥、屋……恰到好处进行排列、组合、处置,从感官美开始,进而获得艺术的美。</h3> <h3>人们常说:“书画同源”。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强调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说的是:传统中国画和书法在用笔的技法上相同。<br></h3> <h3>中国画强调“写”,以书法的“写”来强调中国画的用笔。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中国绘画的线条运用规律,也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线描艺术。<br></h3> <h3>这种中国画传统的技法语言即是以书法用笔的勾勒方法,勾描出墨线,即是中国画的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法。<br></h3> <h3>而不是像西画的“涂”、“抹”或“染”,中国画的用笔如同书法的书写过程一样,每一笔一划都不雷同、不可复制。中国书画强调的是线条的特殊的独立的审美价值。<br></h3> <h3>由于这一特性,山水国画写生也就具有其“骨感美”的特征。<br></h3> <h3>能够坚持写生的人一定是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的人。到一个名山大川、游一处美好风景,按人们常理要作一番品味,要了探寻人文传说,要拍美好的照片。<br></h3> <h3>但写生则不然,自己几幅写生画未完成,旅游同伴已经尽兴转场,自己则留下了遗憾。但在山水国画的艺术发展道路上,勤于写生的,由于打牢了基础,不会留下遗憾!<br></h3> <h3>对于写生的人们,早年我有崇敬的人,近期我有点赞的人一一<br></h3> <h3>张世采: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分行老行长。是我崇敬的儒雅多才的领导。在工作上他文采飞扬,业余时他京剧、国画、书法、诗歌样样卓有成就。<br></h3> <h3>现九十多岁还发“微信”、制“美篇”。早年无论出差、旅游都不会忘记带上速写本。现摘取老行长游览五岳所吟的诗和对应几幅写生:<br></h3> <h3>一,东岳泰山 六十登泰山,四顾尽峰峦。 松海谷遍翠,迎春花欲燃。 南门阵雨急,天街罡风寒。 金碑凌霄汉,更把玉皇攀。<br></h3> <h3>二,南岳衡山 驱车冒雨登南岳,力排险阻上祝融。 幸得一阵寒风过,喜见绝岭真面目。<br></h3> <h3>三,中岳嵩山少林寺 达摩石留影,寺僧足有形。 面壁洞难望,数塔墓可寻。 归途见武阵,少年拳脚新。 岂料明日事,人间重晚晴。<br></h3> <h3>四,西岳华山(北峰,擦耳崖) 蹶后恢复幸未衰,求诸梦寐华山来。 举目仰望苍龙岭,知足止步擦耳崖。 险峻挺拔森轰壁,皴似荷叶画眼开。 不上北峰非好汉,己攀五岳应开怀。<br></h3> <h3>五,北岳恒山 天穷五岳恒山寻,石老山苍皱不平。 奇寺悬空对天顶,危楼依屏嵌翠屏。 洞穿岩被追绝岭,草单松孤伴苦云。 寒风落日催人返,庙高遙遙他生临。<br></h3> <h3>原长报美术编辑王克斌老师山水国画严瑾,勤于写生。<br></h3> <h3>我还欣赏了王老师在景德镇所绘山水陶瓷花瓶,典雅秀丽、晶莹剔透。</h3> <h3>画说长江书画院李海河前往太行郭亮山区写生,在本院的书画讲评活动中,受到大家一致的好评。<br></h3> <h3>身临大川,游于艺,行于道,在体味大山巍峨壮观之气,细品山壁雄浑、阳刚线条,可增强人们的豪气和秀灵。 <br></h3> <h3>百步亭分会会员黄学楷(寒石)老师山西南太行写生,在群中分享了三十余幅写生画。<br></h3> <h3>我也阅读了徐悦民、涂棣喜等老师的写生作品和他们有趣的话语:<br></h3> <h3>苏东坡说:“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二句诗,引出了千年的中国文人画。当人们面对群山,无论有多么高超的手段,都无法在一个平面上,展现实景山水的气势和恢弘,因此文人作画其实是外行涂鸦,要的是这份雅趣。<br></h3> <h3>还有,还有……不少的市会老师前往写生。行千里路遥,观万座山姿。<br></h3> <h3>真心地为中国画家走出画斋、走出工作室叫好!溶入山川、深入农家小景,拥抱天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更多的吸取大自然的营养和素材,少一些临今摩古,创作的作品乃是活生生佳品。</h3> <h3>每每读贴令我感慨万千,千言万语凝聚成《为千里采风而赞》拙诗:<br></h3> <h3>烟云弥漫雾蒸腾, 太行胜景仙奇观。 聚意写生郭亮岩, 临景习作万仙山。 携来水墨铺景色, 妙手舞笔展峰岚。 诗人豪气抒神州, 画家写意凝大川。<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