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唱戏

杨子江

<h3> 老郑唱戏</h3><h3><br></h3><h3> 文ll杨子江</h3><h3> 退了休的老郑下来了。下来了的老郑又上去了。上上下下很平常。人啊,就应该这样淡泊,上去了不骄下来了不躁,始终攥稳一颗寻常心。上去不下来那不是人是上帝;下来不上去那也不是人是流星。老郑上舞台唱戏,上舞台唱戏也是上嘛,况且人生就像是唱戏。 </h3><h3><br></h3> <h3> 我平时爱看戏,看戏结识了老郑,自然就成了朋友。他的朋友多呀,认识的人都是朋友。 </h3><h3><br></h3> <h3>  他曾是官场中人,蕲春县政协副主席。大家都叫郑主席,我也跟着叫主席。他笑吟吟搂着我的臂膀说:快莫这样叫啦,叫老郑几亲热。过去的事情像风一样吹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一切归零从零开始呀。如今我是一名学生呢,向大家学习,也向你学习咧。老郑的话像小溪淌水,像鹧鸪婉啼,既平淡又真切。<br></h3> <h3>  老郑叫郑孟新,今年65岁。咋看也看不出实际年龄,见到他的人都说顶多50左右。他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国字脸,挺鼻梁,大眼睛,双眼皮,眼神有光,五官端正。头发虽短,但不是小平头,他不喜欢小平头,他的头发微微捋到一边,显得干练儒雅。穿的衣服咋么的都有型,什么样的衣服穿到身上都好看。成天笑眯眯的,走起路来昂首挺胸,高抬脚,轻落地,麻溜利索。人像刚刚洗过澡一样精神。与人交谈眼睛平视对方,聚精会神凝神静听,不打断人家话题,别人说完他再说话。他还喜欢拍一拍别人的臂膀,有时候用胳膊搂住人家的肩头,头挨头细声细语,像老朋友一样的亲切交谈。 </h3><h3><br></h3> <h3>   领导位置上退下来的人,难免有失落感。多数人嘴里说:有么子失落呃,无官一身轻呢。话虽这么说,吃饭却打呃儿、喝水也擩牙儿、睡觉老做梦儿、屙屎屙尿愣发呆怔儿…出了门来,听到风吹树叶哗啦响;看到天上云卷又云舒…习惯性的挺直腰杆,意识一切虚空时又叹息一声,唉!树叶不为我响了、云彩也不为我忙……老郑倒也还好,一方面想开了去,一方面性格使然。他温文尔雅与人为善,什么样的人都能够打成一片,心里面没有了负能,也就没有了落差。当然,他是一个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偶尔也觉得心头空荡。他想近身拾掇一个爱好发挥余热,打麻将走象棋抹牌赌博买彩票,到企业当顾问,这些事儿与他无缘。他的爱好多着呢--爱走路爱游泳爱旅游爱听新闻;爱文学爱看书爱写作爱书法…他时常捏起笔儿练练毛笔字,一个虎字写得虎头虎脑虎虎生威。练着、写着,纸上老虎崴窠儿了,心头老虎却蹦跶蹦蹦跶。他闭了眼睛,撂落毛笔甩手出门,出门去透气,出门去散步,出门去抖落心上的老虎。 </h3><h3><br></h3> <h3>  街头人来车往喧闹嘈杂,老郑信马由缰不觉来到人民广场。夏日的太阳躲到广电大楼背后,夕阳的余晖斜刺刺的弥散开来。绿的树,红的花…色色的花朵镀了一层彤膜。广场上的人很多。有的成群结队嘻嘻哈哈;有的成双成对亲亲昵昵。少扶老看风景;老携幼寻稀罕…远处有音乐声和人吼着嗓子唱歌唱戏的声音。"萝卜头儿"来回穿梭…老郑弯腰扶稳一个跑得踉跄的孩子,未曾放开手,那孩子泥鳅一样溜跑开去。他笑着直起身来喊:慢着…话音未歇,迎面走来熟人骆中友,不曾收敛的笑容又灿烂如初。骆中友对黄梅戏情有独钟,既唱戏又拉琴,是一个铁杆子黄梅戏迷。两人不曾寒暄两句,骆中友便迫不及待的从裤兜儿掏出一个袖珍戏匣子:啵,这是我唱巜忽听琵琶诉幽怨》的录音,您听听呗,很有味道呢。老郑笑着说:三句话不离本行不是?骆中友笑道:不晓得么搞经,脑壳里头哈是黄梅戏哩。戏匣子发出的声音很响,骆中友的声音如泣如诉:忽听琵琶诉幽怨。声声凄凉似当年。你应是功成名就愁眉展,怎会再弹断肠弦……<br></h3> <h3>  老郑惊喜道:哎呦喂!唱得好!啷伢(方言:亲热的口吻),么样唱的呃?难不难?学会学不会?骆中友笑道: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凭各人造化呗。试一烙铁得了。我看您行。再说唱塌唱岔了也无所谓,当就陶冶情操寻个爱好呗。老郑说:要得要得,啷伢咧,好佬哈,一颗心硬被你掏痒了哦。啷伢咧,说是果说,狗咬刺猪儿从哪儿下牙呢?一点基础也冇得。骆中友掂着戏匣子说:先学这首巜忽听琵琶诉幽怨》呗。笨方法,挨办法,把戏匣子拿去跟着唱大声唱唱熟唱烂就好了,熟能生巧嘛。老郑缩脚挪步,双手摇摆:要不得,要不得,夺人之爱断然要不得,戏匣子不敢要。想必手机里头也有,跟着手机唱一个样,一个样。老郑说完转身就走。骆中友跟在后面喊:到时候来戏亭唱戏哈!我约您哈。来个戏亭之约哈。莫忘了哈!老郑回头抬手笑道:哈、哈、哈,满嘴的哈。你也莫约早了哈!八字冇得一撇哈。不晓得蒸着吃煮着吃哈,莫谈戏亭之约哈。呵呵……广场有个"天天乐黄梅戏戏迷戏亭"子,戏迷票友天天傍晚到那里唱戏,到那里找乐子,看的人也很多。骆中友是戏迷戏亭的创始人。他心有"小九九",他晓得老郑做事认真,有心学戏就会学个名堂出来。戏迷团队要想长足发展,需要更多戏迷参与,特别需要像老郑这样的德高望重的戏迷加入,骆中友撩拨算盘珠子噼啪作响。<br></h3> <h3>  满心欢喜的老郑回到家里打开手机,搜出黄梅戏巜风尘女画家》潘赞化的唱段--巜忽听琵琶诉幽怨》,并把它下载了下来。屋里回荡着黄梅戏第二代标志性人物黄新德大师如泣如诉的声音。开始的时候,老郑只听不唱,静静欣赏,慢慢体悟,细细咀嚼。渐渐小声哼唱,接着唱出声来,最后大着嗓子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早晨唱中午唱晚上唱;天晴唱阴天唱落雨唱;睁眼唱睡前唱闭眼唱。晚上做梦也唱:忽听琵琶诉幽怨……老伴掐醒了他。老伴贤惠,唱戏她支持,担心他睡不好耽搁身体:悠着点呐老郑呦,莫像伢儿日里唱夜里唱做梦也唱,身体吃不消咯。老郑睡眼惺忪:练好唱熟就好了,免得到时候唱岔了丢人,有个戏亭之约不晓得?。老伴嗔道:是戏亭之约重要还是百年之约重要?嗳!难怪着魔似的攒着劲儿学唱戏。别个不晓得我不晓得?做么事都认真,做么事都像事。认准一件事,一杆子捅到底,九头牛拉不回。唉!这回和黄梅戏杠上了,我看也是能够唱好能够唱精。老郑惊喜翻个个儿,一把搂住老伴:真的?有你的鼓励,还愁唱不好戏?呵呵,你这样说,我倒疑惑了,当年认准你,是否也是九头牛拉不回,一杆子捅到底?老伴复嗔道:嗳哟喂,黄土壅到颈了说话也不晓得害臊。睏醒(方言:睡觉),睏醒。梦里再不许唱戏哈,再唱我再掐,着力掐,看哪个有狠,要唱白天唱去……<br></h3> <h3>  那个星期天,老郑又在家里练习这一段唱腔。当他情真意切的唱到"可怜你横波目成流泪眼,望断关山年复年"的时候,小外孙子虎宝忽然哭着说:外公,外公,哭,哭。说完掂起脚尖伸出小手欲给他安慰。虎宝虎年出生,正在上幼儿园,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武汉,星期天特意接过来玩两天。童言童趣真实浪漫。老郑嘎然停住唱戏,蹲下来说:虎宝,外公练习唱戏呢,不是哭呀。虎宝瘪着小嘴哭腔哭调:外公不唱戏,外公哭,外公哭,呜呜呜……虎宝哭出声了。老伴在外间喊:莫把伢儿骇着咯!老郑答道:不会呀!然后用手拍虎宝后背,说:乖,乖,外公不哭,小老虎更不兴哭哩。外公唱快乐的黄梅戏好不好?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他嘴里唱着,内心暗自窃喜呢。巜忽听琵琶诉幽怨》要求就是如泣如诉,小人儿把自己的唱腔理解成一个哭字,说明有那么一点儿的味道了,小孩比大人真诚,不说假话。这段唱腔他练了两个多月,小外孙中肯的"评价",使他提到嗓子眼的心稍许平复一些,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内心多少有些安慰,也有了信心,他掂念戏亭之约呢。这期间,老郑也时常到戏亭去观摩学习,和戏迷交流学戏心得。骆中友也送一些戏谱书籍鼓励他。 </h3><h3><br></h3> <h3>  戏亭其实就是广场的一个休闲亭子,面积不算很大,四根柱子挈着翘角尖顶的飞檐,柱与柱之间有供游人歇息的大理石条凳。戏迷们利用亭子自娱自乐。每当夜晚来临,广场灯火通明,操琴手坐在条凳上摇头晃脑拉琴弹琴,戏迷当仁不让站在中间如痴如醉韵白唱戏,观众聚在亭子外面站着看戏也心甘情愿,他们看得有滋有味,不时鼓掌大声捧场。鼓板声、高胡声、二胡声、扬琴声、琵琶声、中阮声、大提琴声、唱戏声都被观众的喝彩声抛向了夜空。<br></h3> <h3>  这个亭子大家伙儿称为戏亭。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骆中友爱黄梅戏,爱人王水枝更爱黄梅戏。王水枝的演唱水平表演技巧算是比较高的了,她有个很应景的艺名--"天天乐"。于是在众人的提议下,正式把戏亭命名为:天天乐黄梅戏戏迷戏亭。有了名字,亭子后面名正言顺拉起了幕布,响当当的大名就印在上面,十分醒目。<br></h3> <h3>  那天晚上吃放饭,洗完澡的老郑特意站到镜子跟前梳了头,全身上下打理一番,着粉红色衬衫,配藏青色熨烫笔挺的裤子,衬衫下摆扎到裤子里头,金属裤扣子银光闪闪,人显得格外精神。那双半新不旧的黑皮鞋他擦了又擦。清清爽爽来到戏亭。骆中友坐在石凳上,脚不停手不住摇头晃脑拉二胡。当他看到老郑时,眼睛悠忽一亮,手上停止动作,头也不摇晃了。老郑穿着不同寻常,看得出来今晚有戏呢。他连忙站起身来,寒暄也免了,开口就问:郑主席,唱一曲?老郑连的摆手,打趣说:不不不,那三个兄弟不齐心咯,眼睛哥哥来看戏吧,耳朵弟弟倒跟着来了,嘴巴小弟怕唱戏呢,骇得不敢来呦!呵呵。骆中友笑着说:嘴巴在说话呢,莫谦虚咯。练得差不多就成,好玩的事儿,唱好唱孬无关紧要嘛,来来来…老郑用手搂骆中友的脖子,头挨头小声说:怕唱不好呀。骆中友说:唱不好不打紧呢,大姑娘上轿也有头一回不是?过了这一关就好了。你要怯场我陪您唱去。 </h3><h3><br></h3> <h3>  老郑怯场吗?老郑不怯场。40多年经历说明问题:……团县委书记,区镇党委书记,县广电局长……1971年秋冬季节,天气反常,大会也多。18岁的他被推荐到全县各区镇场万人大会上发言,他写好并背下3000多字的讲稿,不慌不忙走上台去抑扬顿挫地讲下来,得到领导和同行的赞许。1983年6月,在全省团县委书记培训班演讲比赛中,他荣获第一名。他讲话引经据典妙趣横生,与会者竖起耳朵听,生怕错过一句话。他不怯场,莫说台下百把两百观众,哪怕一个观众、哪怕成千上万观众,老郑也认真对待也不怯场。他是怕自个儿唱不好影响戏亭戏迷形象。老郑说话做事向来考虑周全。 </h3><h3><br></h3> <h3>  一来推脱不过,二来有心检验学戏成果,老郑站在"舞台"中央。下面观众交头接耳一阵议论,很多人认识他嘛。他先朝观众鞠躬 ,又朝琴师鞠躬,赢得一片喝彩。音乐前奏过后,老郑吸了一口气,深情款款如泣如诉地唱道:忽听琵琶诉幽怨……表情随情感变化而变化;身段随唱腔抑扬而抑扬……一曲终了,老郑汗流夹背,粉红的褂儿贴在脊背。观众报以热烈掌声,老郑心头一热,饱含深情向观众鞠躬致谢。又回头朝琴师鞠躬。骆中友搁落二胡和他抱在一起:祝贺祝贺,万事开头难,祝贺您迈出第一步。唱得好。老郑笑着说:哪里唱得好呀,我有自知之明呢,谢谢大家热情鼓励和支持。又朝那些琴师双手合十:谢谢,谢谢,谢谢大家为我操琴。头一遭现场配琴,有点跟不上节奏,麻烦大家了,谢谢,谢谢。琴师们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不错不错呀,唱得好嘛。<br></h3> <h3>  戏亭后来搬至人民广场地下停车场二楼,原李时珍雕像下面。面积也比较大了,约可以容纳二三百名观众。靠墙是戏台,左后角是琴师席。右前方搁一个高大的扬声器。一根红线贯穿长廊连接外头的喇叭,唱戏的声音回荡在广场上空。墙上鲜艳的幕布印着全新的名称"天天乐黄梅戏迷大戏台"。戏台对面观众席摞搁着很多的塑料凳子,观众随来随坐。6台空调同时打开,保证观众看戏舒适度。条件虽说还是简陋,室内也没有装修,但现有的环境比过去好了去。戏迷参加大戏台演唱活动没有一分钱,每人每月自觉自愿捐50元或100元钱,作为活动经费,保证大戏台正常运转。<br></h3> <h3>  大戏台像一所学校;大戏台像一个家庭。戏迷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岗位,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来了。现任大戏台管委会负责人陈奇华老师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曾在蕲春县黄梅戏剧团工作,也曾被省黄梅戏剧院借用。她在音乐和器乐方面的造诣颇深,死抠戏迷音准节奏声腔等演唱瑕疵,有时候把一段唱腔抠得体无完肤。因为她的严格要求,戏迷演唱技艺演唱水准有了较大提升,发自内心感激她。陈海燕老师是县黄梅戏剧团的台柱子,退休后也是大戏台的名角儿,深得观众喜爱。很多人冲她去看黄梅戏,爱上黄梅戏。她满腔热情帮助戏迷提高演唱水准。无论演唱水平高低只要请她对唱,她都满口答应全心配合,一般人很难做到。她说:戏迷爱戏,我爱戏迷。有戏迷既不会唱戏又不会拉琴,但有一颗热爱黄梅戏的心。他们来看戏,倒像亏欠什么似的,不为戏台做点事,心里觉得过意不去--修东补西、搬上挪下、打扫卫生、维护秩序、出钱出力、任劳任怨。广告公司老板高维顺老人年近七旬、他拿自家的摄像机给大家摄像,然后把戏迷每晚唱戏的视频发到群里,供大家欣赏,供大家学习,从中找出不足。又通过网络,把视频传到有华人的世界各地。一些戏迷只要大戏台有事,不管家里多忙都要来出力流汗,甘当一名志愿者。这一些的人和事令老郑感动不已,铭记在心,也是他坚持不懈学唱黄梅戏的动力源泉。老郑所在的《天天乐黄梅戏迷大戏台》起到好的示范效应,《艾都大戏台》、《文昌大戏台》等民间戏台如雨后春笋般的笋迸出来。夜色降临,舞台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缠绵的戏声、昂扬的歌声在不寂静的夜里显得尤为悦耳,格外动听。<br></h3> <h3>  迈出了第一步,老郑并不满足。他找来巜如何唱好黄梅戏》、巜唱歌的技巧》等有关资料仔细研究。不耻下问,戏迷朋友都是老师,那怕一丁点有益的东西他都牢记在心。渐渐明白唱戏不是跟原唱唱熟了就唱好了戏。唱戏和唱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异曲异工之处。唱下来了那是用嗓子唱;唱完整了那是用身体唱;唱到位了那是用心气唱;唱入神了那是用灵魂唱。明白了唱戏首先要过丹田用气这一关。丹田用气是唱戏的原动力生命力和前提。提不起气续不上音也就谈不上唱戏了。丹田用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收紧小腹腰间发力吸气憋气呼气一气呵成。从掌握丹田用气要诀,到自如的运用,老郑用了一年多时间。每天起床后和睡觉前坚持练习十分钟--叹气、吸气、憋气、呼气……书上说丹田之气从眉心和后脑勺喷薄而出。老郑疑惑了,难道后脑壳眉毛心有个细窟细窿为必?他找到县黄梅戏剧团副团长王顺平,王顺平得知疑惑笑了起来:哪有啥子窟窿呀,那是一种意念,一种共鸣,一种震撼,无影无踪,有知有觉。老郑恍然大悟。<br></h3> <h3>  高位置发音头腔共鸣,这个也不好理解。王水枝老师告诉他,高位置发音头腔共鸣打个比方就容易理解了,就像猫儿叫婴孩哭。猫儿为啥不停叫唤,而声音那么轻盈?婴孩为啥不停啼哭,而声音那么宏亮?那是因为自然的腹式呼吸,进而高位置发音头腔共鸣。老郑高兴不已,早晨起来喵呜、喵呜的叫;哼唉、哼唉的哭。老伴骇得慌里慌张手忙脚乱的去摸他额头。发烧了发糊了着魔了碰到鬼为必?老郑笑眯眯也不说话,继续喵呜、喵呜--哼唉、哼唉…… </h3><h3><br></h3> <h3>  打开喉腔也是一个问题。老郑以为自己先天不足,嗓音不够响亮,年龄也大了,再努力高音也上不去。他和戏迷朋友交流时,一个经验丰富的戏迷告诉他,不要灰心,年龄不是问题,声音不响亮是由于没有打开喉腔。小舌被压住了,喉腔没有打开,声音当然也出不来。老郑觉得奇怪,难道人有一大一小两个舌头不成?在戏迷朋友的启发下,他很快用打哈欠的方法掌握了打开喉腔的诀窍。 </h3><h3><br></h3> <h3>  初步掌握了以上的唱功技巧,老郑在练戏中体悟到,这些诀窍连惯起来,运用自如方能够唱好戏。就是要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头腔共鸣融为一体气息连贯,才能完整诠释一段唱腔。老郑接着在音准、节奏、咬字、情感、韵味、台风等戏功上面下工夫。用心揣摩如何把黄梅戏唱得宛转动听,为什么有人唱得那么好听?省黄梅戏剧院田春风老师告诉他:抑扬顿挫、张驰有度,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唱戏好听的诀窍。为了体悟这个诀窍,把一种好听的令人陶醉的戏味儿传递观众,老郑用了近三年时间勤学苦练。听原唱细领会,看视频苦琢磨。走路也不歇停,边走路边哼唱--闭口哼、开口哼、轻声哼…他认为这是练习唱腔的好方法。不唱就算了,要唱就要唱好唱精,他要用灵魂去唱戏了。当然,走路的时候他没有学猫叫学婴孩哭,他怕骇着人呢。 <br></h3> <h3>  学黄梅戏《春江月·认母·离别》的一段唱腔《双膝跪地喊娘亲》时,老郑闭起门来看全剧视频。剧中的母亲为了养子家破人亡,流落到荒庵里面吃尽了苦楚。不由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生他时难产,一天一夜才生下来。他倒呱呱落地了,母亲却徘徊生死边缘命悬一线,宫腔大出血,下身血液像涌泉一样朝外喷射。那时条件差,用两条旧裤子装草木灰才把血堵住,可想而知母亲遭的罪受的难。昏迷4个小时人才慢慢缓了过来。母亲用性命换他的生命。由此劫难,再没有生育,一生只有他一棵独苗,一口水一口饭养育他,疼爱如宝。放在地上怕丢了,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方才安稳。他和小伙伴杠活(方言:小孩打架),脸被撕出血来,母亲心疼不已带他上门讨说法:……脱了这件褂儿我就没有换洗的啊……想到这里,老郑泪流满面,加深理解了剧情、更加理解了母亲。他带着对母亲真挚的情感上台唱巜双膝跪地喊娘亲》,仿佛看到母亲血透衣衫昏迷不醒的画面……他抢步上前,心痛不已,双手不停颤抖,恨不能顶替母亲受罪的异常痛苦的心境化为一声泣血的呼唤"娘--啊--"声音由弱到强,张力由内到外,气息拖得尽可能长些、再长些。控制声音,释放痛苦并保持恒定能量。把心疼母亲、把对母亲的关切、把对母亲的爱尽最大可能喊出来,撕心裂肺、令人心颤。接下来的唱腔凄婉悲恸、催人泪下、震撼人心。最后,又是一声的深情呼唤母亲的韵白:"母--亲--",台下掌声雷动,有人泪流满面。老郑唱这段戏的时候情感拿捏到位,既不欠缺,也不过火。陈海燕老师告诉他:唱戏忌演员在台上泪如泉涌,观众在台下无动于衷。为什么呢?演员感情不能自制,自己感动自己,没有打动观众。一个合格的表演者,不但要善于融于唱段所在的剧情,把自已化为人物,还要善于建立人物与观众的联系,这样观众才能真受感动。他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是一个表演者,目的是感动观众,要让观众流泪自己不能流泪。若自己流泪观众不流泪,那就失去了表演者应有的要义,也不是一个高素质的表演者。老郑虽说是一个戏迷,一个业余演员,但学戏的时候一点没有把自己当"外人"。</h3> <h3>  【《双膝跪地喊娘亲》视频】 原先老郑唱的戏都是独唱,都是悲情思念凄苦的调子。老伴说:老郑呀,哀伤的戏声,悲戚的腔儿,听起来好伤心哩,虎宝也听哭了不是?能不能唱点喜庆的,叫人悦意的段子呢?观众也说他的表情太严肃没有一丝的笑意。老郑意识到单一唱腔的弊端,便有意学一些欢快喜庆的男女对唱。他很快上了道,戏路也拓宽了,戏功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的观众对他说,台上您笑吟吟的样子真好看。老郑亲观众,观众也亲老郑,他和观众打成一片。他认真听取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观众的挑剔是演员之幸事,挑剔说明入戏了说明喜欢了,不喜欢也懒得去挑剔了。某种程度说,没有观众的挑剔就没有演员的进步。没有刁筋的观众只有蹩脚的演员。<br></h3> <h3>  老郑同大戏台的演员一道自觉自愿参加各种演唱活动,活跃在县内外各类舞台。九江、黄梅、黄冈、鄂州、夏漕、彭祖、株林慕泥畈、张塝街道社区、横车九棵松、太平避暑山庄……都曾留下过他们的足迹。近两年,《全国戏迷联谊会》的舞台上也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热心公益活动,时常到老年大学和敬老院慰问演出。原政协主席、老年大学校长徐美兰和他的意趣相投、爱好也相同、也喜欢唱歌,她时常邀请老郑,同她一道热情洋溢的为老年朋友唱歌唱戏。老人们喜笑颜开夸赞不已。老郑也爱书法,他在老年大学上书法班。百艺是相通的,书法和唱戏一样也讲究一种节奏,讲究抑扬顿挫张驰有度。学书法学唱戏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老郑丰富的退休生活,高雅的生活情趣,质朴的做人风格,有味的唱腔调儿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有位曾经的同事钦佩地说:老郑,说个真心话,我佩服你。你玩也和工作一样认真。市委常委、县委书记赵少莲也翘起大拇指:郑主席,你和陈海燕对唱的巜十五的月亮为谁圆》,一招一式很有专业范儿哟!省黄梅戏剧院黄梅戏名家涂小勇老师是这样说的:作为一个老同志,一个业余戏迷能够把黄梅戏唱到声情并茂的境界,这是很不简单的!原武汉市京剧团演员、县老年大学黄梅戏老师肖咸望说话有文学范儿:您唱巜双膝跪地喊娘亲》的视频,我一口气听了不下五遍,您知道我为什么说听呢?听戏!那感觉能渗到骨子里,叫什么来着?那就是味。我希望有机会能够为您这段唱腔操琴。也有很多戏迷说,跪娘亲这一段戏,唱得我们眼泪忍不住的往外流,很多人都哭了。也有人说,原先对黄梅戏不感兴趣,听跪娘亲想到老娘好伤心,情不自禁到娘的坟头大哭一场。也对黄梅戏有了浓厚的兴趣……<br></h3> <h3>  老郑很淡定,他知道这些赞美之辞是大家对他唱黄梅戏的肯定和鼓励。他说:黄梅戏他只略知一些皮毛,要把黄梅戏唱好唱精真的很难很难。不过,我会继续努力学唱下去的。 </h3><h3><br></h3> <h3>  老郑在大戏台是一名普通戏迷,是一个遵纪守规认真听话的学戏唱戏的普通戏迷。他自觉参加演唱活动,按时准点到场,听从安排,没有抱怨,没有牢骚,笑眯眯轻声细语与人相处。戏迷有了矛盾他从中调和,大家有啥心事也愿意向他倾吐,他像兄长一样爱护戏迷。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大家,受到戏迷朋友的爱戴和尊敬。<br></h3> <h3>  老郑唱黄梅戏丰富了退休生活,内心丰盈,精神充实,心头老虎也不蹦哒。好心情是好风水,他悦意回到家里,说话声音柔和,走路步伐轻巧。老伴也细声细语,有商有量,相敬如宾,儿孝女顺,人丁兴旺。唱戏,悦意了自己,又感染了别人,对家庭对社会百利而无一害。有个女戏迷风风火火找到他说:郑主席,我要买烟您抽呀。老郑莫名其妙:好不过买烟干啥?那女的说:您不晓得呃,我家的那位成天匍在麻将桌上,不晓得输了几多钱,冇得钱就找我要,经常杠嘴(方言,吵嘴的意思)。有回我拉他来看戏,恰巧听到跪娘亲的那段,您硬生生的把他唱哭了,从此爱上了黄梅戏,空了就来看戏。他己经和麻将打了脱离(方言:离婚)说了拜拜,您说该买不该买烟?老郑哈哈大笑,开玩笑说:该买,该买,我虽然不抽烟,但是你买来的烟我一定要抽,这也是喜烟呀。有一个老大嫂告诉老郑:隔壁的媳妇儿原先对婆婆横挑鼻子竖挑眼恶声恶嗓,自从听了巜双膝跪地喊娘亲》的这段戏,对婆婆的态度也慢慢地好多了,有时也把婆婆拉来看戏。有位孝子把重病住院的老父亲裹着棉被,用轮椅推来看戏,虚弱的老人看戏时脸上始终露着笑容,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还有一位戏迷为了过一把戏瘾硬是把生命不当数儿,做完手术第三天便来大戏台看戏,他是用生命看戏啊! </h3><h3><br></h3> <h3>  我也喜欢看戏,前天晚上看戏回来,路上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我不紧不慢跟在几个戏迷后面,听到有人议论老郑,一个说:郑孟新一角好戏哈,么听不厌嘿。一个说:嗯,他戏唱得好,他唱一部大戏哦。不是大戏,他唱黄梅戏呃。那人也不争辩,仰头望着那盏明亮耀眼的路灯,久久也不离开。我停下脚步,若有所思…… </h3><h3><br></h3> <h3> 【《十五的月亮为谁圆》视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