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010101">文:笨笨聪(陈翀)</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图:蝴蝶夫人</font></b></h3> <h3><b>序:日行二千里,圆梦新疆行</b></h3> <h3> 去新疆旅游是我多年的愿望,尤其是西北行之后,这种愿望就像相思一样时时萦绕着我,渐渐地在我心里变成一个摆脱不掉的千千结。 </h3><h3> 新疆对我来说,陌生要远大于熟悉。熟悉是因为这里有家喻户晓,机智聪慧,专为穷人打抱不平的阿凡堤,有能晒熟鸡蛋的火焰山,有辫子多得数不过来,漂亮且能歌善舞的维族姑娘,有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比如能甜掉牙的哈蜜瓜,玛瑙似的酸酸甜甜的葡萄干等;然而,新疆的遥远、广袤、博大,对我来说犹如数字的组合,抽象而又陌生,至于异域的风土人情,大美风景,更是知之寥寥。<br></h3><h3> 为了新疆行能顺利启程,一年前我们就在策划准备,经过数次修改计划,推迟出行日期,在国庆期间终于圆梦成真了。<br></h3> <h3><b>一路顺畅的错峰出行
</b> 国庆是旅游的黄金时节,每个景点都人头攒动,比肩接踵,此期间去风景名胜,无疑是花钱买罪受。而我们却将出行日期定在10月4日。<br></h3> <h3>合肥~逍遥津</h3> <h3>逍遥津张辽将军铜像</h3> <h3> 从合肥到新疆约3000多公里,趁高速不收费与旅游大军回流之时,我们一路向西,畅通无阻地跑上3天,正好在国庆长假结束之日,出现在天山脚下。</h3><h3> <br></h3> <h3>合肥~包公祠</h3> <h3>包公祠廉泉井</h3> <h3>合肥~清风阁</h3> <h3>合肥~明教寺古教弩台</h3> <h3>合肥~李鸿章故居</h3> <h3> 作为“三国故里,包拯家乡”合肥,是安徽省会,自然与人文景观异常丰富,是我们这次新疆行的起点。<br></h3> <h3>合肥~五里飞虹</h3> <h3>合肥~巢湖日出(李汉章摄)</h3> <h3>合肥~蜀峰湾(李汉章摄)</h3> <h3>合肥~滨湖风光(李汉章摄)</h3> <h3> 第一天上午,我们驾车出发,直接上了沪汉蓉高速。进入湖北境内后,因错过去河南信阳岔道,便绕至武汉。转到湖北襄阳后,遇上台风来袭,浓云密布,风雨交加。<br></h3> <h3>武汉黄鹤楼《图片来自网络》</h3> <h3> 进入秦岭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司长们更加谨慎驾驶着,山区的夜晚黑如泼墨,赶到陕西山阳县时已是夜里10点半了。</h3> <h3>穿越秦岭</h3> <h3>穿越秦岭</h3> <h3> 因昨日天气作梗,只跑了800多公里。为多赶些路, 第二天一早,我们匆匆作别正在酣睡中的小城,便穿梭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中。但此段银福线(G70)60-80公里的限速,让这3.5排量的大别克有劲使不上,花近7个小时,仅跑了400多公里。好在出了秦岭后,一马平川,我们紧赶快撵地于当晚10点多钟到达甘肃武威,下榻于夏威夷酒店。<br></h3> <h3>沿途风光~武威雷台公园</h3> <h3>沿途风光~武威马踏飞燕</h3> <h3> 再驶上1000多公里就是向往已久的新疆了,大家不免有些兴奋。早上,品尝过“正宗”兰州拉面后,便又坐上车,沿边霍高速一路向西,直奔千里之外的新疆而去。<br></h3> <h3><b>丝绸之路——古人的智慧</b><br></h3> <h3>古丝绸之路示意图</h3> <h3> 当昨天过了西安之后,我们几乎是沿着古丝绸之路前行着,而今天路过的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赫赫有名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br></h3> <h3>沿途风光~张掖丹霞</h3> <h3>沿途风光~张掖丹霞</h3> <h3> 我们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驶在当今的高速公路上,两千多公里的路程(只有古丝绸之路的几分之一)还需要数天时间。<br></h3> <h3>沿途风光~长城第一关(图片来自网络)</h3> <h3>沿途风光~长城第一墩</h3> <h3>沿途风光~长城第一墩(图片来自网络)</h3> <h3> 遥想当年,这些敢于吃螃蟹的祖辈们,将生命系于腰带上,以冒险家的勇气,带着一行装有东西方商品的骆驼,穿行在没有道路的荒凉大漠之中和高山之间,这比李白所说的蜀道难还要难上百倍,这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勇气、毅力、坚韧与科学。
<br></h3> <h3>沿途风光~敦煌莫高窟</h3> <h3>沿途风光~敦煌莫高窟</h3> <h3>沿途风光~莫高窟壁画飞天反弹琵琶(图片来自网络)</h3> <h3> 这一路走来,我们似乎在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真要感谢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在那时,他先后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又相继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出征大宛,打通丝绸之路。<br></h3> <h3>沿途风光~鸣沙山月牙泉</h3> <h3>沿途风光~鸣沙山</h3> <h3>沿途风光~鸣沙山</h3> <h3> 之后,西汉还在乌垒城(今轮台县)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并在河西走廊一带设置了四郡和阳关、玉门关“两关”等关隘,从而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br></h3> <h3>沿途风光~玉门关</h3> <h3>沿途风光~玉门关<br></h3> <h3> 晚上7点多钟,我们终于到新疆的哈密,但进入市区的道路却被拦成了一条通道,荷枪实弹的警察正在检查过往车辆,经详细核查后,这才放我们进城。</h3> <h3> 进入这座新疆的“东大门”,没能瞧见现代化的摩天高楼,但街道宽阔整洁,路两边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最显眼的是每条道路都拉着许多不一样的彩灯、彩带。今年“十一”,正值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h3> <h3>哈密城市风光《图片来自网络》</h3> <h3>哈密城市风光《图片来自网络》<br></h3> <h3> 总以为哈密盛产哈密瓜,肯定是随处可见。馋虫四起的MM抑不住口水直流,纷纷要求先买个尝尝。于是,老D便驱车在大街上四处寻找,满车眼睛露着贼光。好不容易瞅到一个水果摊点,我便猴急地奔了过去,抱起两瓜就称,后来一算,一斤要3.5元,比俺那还贵。好在瓜甜、水多,既解馋香了唇齿,又味甘润了喉咙!<br></h3> <h3><b>D1:东疆:神秘吐鲁番地区 </b></h3><h3><b><br></b></h3><h3><b>高昌故城:曾经的辉煌
</b>
<br></h3> <h3> 新疆的天亮得晚,早上7点多钟还是灰蒙蒙的,穿着T恤感觉凉嗖嗖的。宾馆说:供应早餐。等到8点半,餐厅门仍锁着,等不及的我们只好驱车出发。<br></h3> <h3>交河故城~2008年8月拍摄</h3> <h3> 按计划,第一站去交河故城。可是,走到半道,见高昌故城就在吐鲁番的火焰山下,距我们很近。<br></h3> <h3>交河故城~2008年8月拍摄</h3> <h3> 来之前做过功课:“交河”与“高昌”故城被称为“姐妹城”,除了规模,基本上大同小异。为节省时间,我们便“一石二鸟”了。<br></h3> <h3>交河故城~2008年8月拍摄<br></h3> <h3> 高昌故城与交河故城均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所以是“故城”,是因为它过去曾是一座正儿八经的城市,有宫殿、庙宇、街市等建筑,且很繁华,南来北往的客商羁旅络绎不绝。<br></h3> <h3>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与战争的侵蚀,最终人走楼空。千百年后,就变成了当今的故城。它与新疆的鬼城大不一样,鬼城是一种雅丹地貎,是大自然常年累月用疾风吹出来的杰作。<br></h3> <h3> 到了高昌故城停车场,才10点多钟。从车上下来,明晃晃的艳阳便芒刺般扎来,让人猝不及防。“真是大火炉哇!”没来及擦防晒霜的MM,一边感叹道,一边赶紧躲进车里涂抹去了。<br></h3> <h3> 我见旁边有块瓜地,几个人正蹲在那里采摘着,旁边的“三轮”上堆着半车哈密瓜。心里一阵窃喜,忙凑过去问其价钱,那人张口答道:10块4个。我以为耳朵有误,又问一遍,他回答依旧。最终答应,10块5个。想想昨晚在哈密,一个瓜就要了我40多,心里有种赚大的感觉!<br></h3> <h3> 高昌故城从外面看像似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古城遗址,到处是坍塌的残垣断壁,裸露的干渴的黄土,就点像似西方的庞贝城。<br></h3> <h3> 站在废墟的高处,向四周远处眺望,能感觉出它曾经的辉煌。有史料记载,这座建于公元一世纪的古城,分为外、内与宫城三部分。<br></h3> <h3> 我们爬上一截残缺的城墙,发现墙体全是土夯而成,很厚实,据说墙基最厚的地方达12米,城墙最高处在11米多。
<br></h3> <h3> 由于地处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经贸的中转站,也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当时,许多宗教都在此传播布道。<br></h3> <h3> 故城外西南角有一座大佛寺遗址,占地近1万平米。是唐高僧玄奘去古佛国印度取经时,在此的讲经堂,现在隐约能看出当年的山门、大殿、讲经堂、藏经楼、僧舍等建筑布局。</h3> <h3>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昌故城地处荒凉的沙漠,环境恶劣,为适应这里的气候条件,它们都向地下发展:下挖为院,掏洞为室,不用木料(不知他们可曾去过陕北,受其窑洞的启发?),与交河故城如出一辙,是吐鲁番建筑的一大特点。<br></h3> <h3> 高昌故城的回鹊国在元代被攻破城池,惨遭灭门,从此这座古老的城池从此就失去了它昔日的风采,渐渐被人们抛弃遗忘。<br></h3> <h3> 最为可笑的是,这座千年故城还曾被垦荒大军作为农业基地,在此耕田种粮......<br></h3> <h3><b>诱人的葡萄沟</b></h3> <h3> 说到火焰山,它曾是我的“曝点”——小时痴迷《西游记》,对悟空变苍蝇借扇耳熟能详,再加上《西游记》的屡次热播,吊足了我的“味口”。</h3> <h3> 当我第一眼瞧见“千年一盼”的火焰山时,简直“失望之极”——根本没有火苗,更别奢谈火焰!</h3> <h3> 如把天山比作航母,这山就是小舢板,再被那夸张的高大无比的温度计一比,则更显渺小。让我连门票都懒得买,凑在门边,用长焦钓了两张照片,算是到此一游的纪念。</h3> <h3> 吐鲁番盆地真是个奇妙的地方,沙漠与绿洲在此和平共处,相互衬映。而著名的葡萄沟就位于火焰山西侧的峡谷里。<br></h3> <h3> 想当年,一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歌曲,走进千家万户时,我就被带有维吾尔族民族特色的优美旋律深深吸引,被克里木与阿拉尔罕含蓄深沉,又充满热情期待的像葡萄一样甜美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梦想着能有一天去新疆,去吐鲁番的葡萄园,亲自品尝一下他俩种下的那棵葡萄树,我想经过这么多年,这棵葡萄定会像他们的爱情那样,早已硕果累累了。<br></h3> <h3> 当车子在通往葡萄沟的路上穿行时,峡谷里的葡萄园蛛网般地密布在那里,而高坡处,随处可见是用砖砌成的花格状的房子。我在《爸爸去哪儿》里见过,它四面透风,上无顶盖,是专门凉晒葡萄的“炕房”。</h3> <h3> 新采摘的葡萄放在这里,经过日晒风吹,数月之后,就成了便于贮藏的葡萄干。<br></h3> <h3> 因是刚过完“十一”,来葡萄沟游玩的人们不是很多,景区的看管也不很严,我们的车刚到景区,就有沟里的维人过来要带我们进去,价格减半,且到地方再给钱。于是,我们跟随着他的摩托,畅通无阻地进了葡萄沟。<br></h3> <h3> 葡萄沟虽是5A景区,里面确实不小,据说其长8公里,宽2公里。道路上面全是绿树成阴的葡萄架,而两边却像内地的农家乐,家家户户不是葡萄为媒,摆摊设点,就是搞当地的特色美食,什么羊肉串、烤全羊之类的菜肴,我们怕吃不惯,没敢品尝。<br></h3> <h3> 蝴蝶夫人有年夏天曾来过这里,她主人般地向我们介绍着,葡萄沟是个狭长地带的沟谷,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维族村落,约1万余人。这里有葡萄庄园、葡萄沟乐园和阿凡堤乐园等景点。</h3> <h3>
她那时来,正值葡萄熟了时候,长廊的架子上堕满了一串串葡萄,它们有的像玛瑙,有的似翡翠,有的如红珊,有的赛紫金......在骄阳似火的盛夏时节,只要漫步浓荫密布的期间,拂着和煦的微风,悠然自得地品尝着刚采摘下来的不同口味的葡萄,真是莫大过瘾的好享受。<br></h3> <h3> 这里的葡萄干简直比蜜还甜,尝上几粒就甜得发齁,让人受不了。这里的葡萄以甜著称,尤其是无核的白葡萄,皮薄、肉嫩、汁多,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之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居世界之冠,而用其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br></h3> <h3> 我们一路走过,品尝了大大小小的品种,其中有种玫瑰红的大葡萄干,酒红色泽,温润剔透,味如其名,咀嚼中有一丝淡淡玫瑰香弥留在口中,让我爱不释手,一下就买了数斤。众人们也生怕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纷纷下手,各求所需。<br></h3> <h3> 在葡萄沟的深处有一游乐园,这里高高地竖起葡萄长廊上,浓阴密布,葡萄成串,沿着绿色廊道一直往前,便可听见潺潺的流水声,闻声而去,却见一大湖面,上有小桥、亭阁,在缺水的沙漠深处,有这一方景致,着实让人惊叹。<br></h3> <h3> 若是在旅游季节,估计还会有篝火晚会,漂亮的维族姑娘和帅气的小伙将会载歌载舞表演一番。只可惜,我们没有那眼福,只好留个想头,等待下次的机会了。<br></h3> <h3><b>人间奇迹:坎儿井</b></h3> <h3> 早听说过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我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如今来到了此地,大家都想亲自见证一下这一人间奇迹,便驱车来到坎儿井博物馆。<br></h3> <h3> 坎儿井若用维语讲就叫“坎儿孜”。坎儿是“进穴”的意思,早在两千多年,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这一杰作,可见其历史悠久。
<br></h3> <h3> 走进坎儿井博物馆里,便可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寻声过去,就见到了一条真实的坎儿井。从介绍中,我们得知,坎儿井是新疆荒漠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尤其是在吐鲁番地区最多,大大小小共有1100多条,总长约5000多公里,被人们称为“地下运河”。<br></h3> <h3> 在浩瀚的新疆,有大面积荒凉干旱的沙漠戈壁,水其实就是这里的黄金。人们为了寻找水源,搬运水源,储存水源,利用水源,使其成为造福人类宝贵财富,进行着孜孜不倦地探索,直至一个叫库尔班的牧羊人的出现,才使之成为美丽的现实。<br></h3> <h3> 其实开凿一条坎儿井是无比艰难的,通过博物馆里的实物模型我们知道,坎儿井的结构分为四大部分:一是竖井,二是暗渠,三是明渠,四是涝坝(相当于蓄水池)。<br></h3> <h3> 竖井的功用主要是为挖暗渠和今后的维修用,在吐鲁番一带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它的存在——顺着高坡,每隔一段距离(20-70米),排列有序地堆着一堆堆圆形土包,一直延伸到农田绿洲。我们用此方法反向找,似乎更容易找到它的踪迹。<br></h3> <h3> 其实,挖坎儿井,最为艰苦与危险的莫过于在地下开凿暗渠。吐鲁番地区的土质坚硬,长期干旱缺雨,潜河暗流都埋藏在地下很深的地方,且每个作业面又窄(宽1.2米,高1.7米),只能容下一二个人,且全靠人力开挖,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地下潮湿、寒冷,通风又差,许多人都积劳成疾,30多岁就离开了人世。<br></h3> <h3> 开挖暗渠最难的是对方向与水平深度的定位定向。为了有的放矢,聪明的维吾尔族人,还发明了许多定位定向的仪器,如木棍定向法,油灯定向法等,在馆里,我们亲眼所见了这些实物模型。有了它们,在地下如同长了一双慧眼,最长的开挖竟达25公里之多。<br></h3> <h3> 暗渠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它不易蒸发,防止污染,且水流经过沙石的自然过滤,就成了天然的矿泉水,再加上,富含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给当地居民都带来了好处,由于长期饮用坎儿井的水,这里长命百岁的老人比比皆是,被誉为中国的长寿之乡。 <br></h3> <h3>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古老的坎儿井由于遭受劫难,亦越来越来少了,如今仅存1/3左右,如不加以保护,这象征着中国古老文明的宝物将会渐渐消失。看完这些,我的内心悲喜交加,五味杂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