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民俗典故及诗词

逍遥常乐

<h3> 大家好,我是来喜。今天把于丹的这篇关于立秋,做成美篇,展现给篇友们,望篇友们喜欢;时间过的真快,一晃眼就立秋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来了,这个时候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现在还是天热到不知道怎么好了。这么热的天,是真的立秋了吗? 立秋,似乎我们的体感温度并没有与夏天时产生很大的变化。夏暑的伏气现在还是很热烈的。我们通常说的三伏,末伏就在立秋后。因此,立秋以后一两个月的时间,大家会感觉天还是挺热的。但是,秋天确实是悄悄来临了。 立秋三候 立秋有三候。第一候:凉风至;第二候:白露降;第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白天还是暑热的难受,但到了晚上,小风微微地已经吹起来了。当然现在城里都开空调,晚上也不用出去乘凉了。因此,对“凉风至”这第一候,体验的不那么敏感。 二候|白露降 因为白天日照强烈,空气里的水蒸气到夜晚降温时能够凝结出一滴一滴的小露珠。现在城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没有成片的植物。因此,白露降大家也不太感受得到。 三候|寒蝉鸣 诗里说得好,“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 《赠白马王彪·并序》)”,从夏至时候的蝉始鸣,到立秋时候的寒蝉鸣,知了叫声的变化意味着秋天真的来了。寒蝉生命将尽,而它的叫声逐渐变得凄凉。 民俗与诗词 今年的立秋,我要跟大家讲讲跟立秋有关的民俗典故,还有诗词。 先说一个民间谚语,“秋后算账”。中国人过去把人生百年的好多债务都放在秋后两节,被判死刑的犯人是在秋后问斩。农民在秋冬这两个季节开始空闲下来,地方官员从春夏时候催春耕、夏收,随后斩首过去刑律上认为的恶人,可以让民众们有时间来看看。而行刑的时间一般在阴历的九月十月,也就是现在的十月十一月,正是深秋的时候。 秋天的开始带有肃杀之气,到冬天就百物萧瑟了,所以汉代时候法律就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以后是不得刑杀的。唐宋到明清法律上也遵循了秋冬行刑的天道。汉儒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董仲舒《春秋繁露》)”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春夏两季阳气蒸腾,这个时候适合赏赐、欢庆,这跟大地的阳气生发,万物生长是匹配的。秋冬刑罚,把该罚的,该判刑执行的,都在这个时候给处理了。所以,掌管刑法的司寇称为“秋官”,这是在周礼中就有的。秋天,我们不光看见了季节的色彩斑斓、五谷丰登,也看到了刑罚。 秋天还经常发生一件事:战争。过去,战争主要是抢夺资源。所以春秋的时候,就有一个说法,叫做“春耕秋战”,即春天在自己已有的地盘上好好耕地。要是春天大伙儿都跑出去打仗了,土地就没人耕种了,这一年基本的收成就没有保障。“不违农时,不伤民利”说的就是春天好好耕种,夏天万物生长,到秋收之后,大家就可以上阵去打仗了,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沙场秋点兵”。还有一个成语:“多事之秋”,它的出现也是因为秋天往往有争夺,有征战这些凶险的事情发生。 过去人道天道相合,对于资源、战争有这么一种天时的理解,打仗也不是说打就打的,都得要合着时辰走。 立秋为什么那么让人有感慨,有诗情呢?屈原的弟子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是有肃杀悲凉之气的。这个时节渐渐升腾的是秋色秋光。它经历了整个酷暑的蓬勃,在这个时候显得特别丰厚鲜艳、色彩斑斓。但是秋天也是短暂的,有时往往一瞬就跌入寒冬,草木凋零的迫不及待、逝水流光人生的匆急之感便都在这时候浮现出来。所以,才有了宋玉在《九辩》中发出的这一声感慨。 杜甫去寻访宋玉故宅的时候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这个时候他看见千古以前,落叶扑簌而下的秋天,宋玉的悲慨让草木摇落,一直摇进了我们的肺腑。关于离别相思,关于生命的仓促和年华的凋零蔓延千古。我们虽然与他相隔千秋,但此刻一眼望断、落叶迷离,这就是悲秋诗歌的美。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钟嵘《诗品》)”秋天是一种气息,摇动着人心,所以流露到笔尖上就有这样一种记载,树、草、朝阳、弯月中间都有气息的流动,感染人心。因此,到了秋天,秋叶落,秋花残,秋情生,秋恨起。 清代诗人赵翼说得好,“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秋风从人间闲闲走过,枫叶在风中老去霜红,黑发在秋风里染上霜白,这些色彩是多么的精心啊。 中国人为什么有悲秋?大概宋代的词人吴文英说出了这个秘密,他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惜别》)”悲秋,就是季节流光,踩过心上脚步,让你激起别样的感受。 秋天的诗词特别多。大家都熟悉的宋代词家柳永,他写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刚才说到的第三候寒蝉鸣,应和了这里的“寒蝉凄切”。寒蝉叫的声声紧逼,这个时候雨停了,在长亭的两个人本来说还希望雨多下一会儿,我们还可以多说说这种分离之苦,但这个时候兰舟催发,因为雨停了,必须得走。但两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双手相握,泪眼相对,两心相依,说什么呢?说眷恋,眷恋也要分开;说保重,对方又不在身边;说珍惜,为什么今天还要远离;说重逢,重逢不知归期。所有话都噎在心头,噎在喉头。所以,此一念千里烟波,水阔天长啊,怎么都还是要走出去。 接下来,柳永说出了千古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就在这一笔里面,清秋的意义被点破了。秋天对很多人来讲是归来的季节。时间仿佛裂了一个大洞,离别后的独自醉酒,醒来时候置身何处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己摇摇晃晃地在船上,摇的是熏染的醉意还是自己迷离的心?依稀看见杨柳岸边小风袭来,残月当空。身边的人不在眼前,“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人不在了,眼前再遇着美景,又与谁共赏,又与谁言说呢?这就叫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是一个属于秋天调性的词人,他写男女的两情眷恋在清秋,他写两个人分开以后的遥遥眺望还在清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一阙词大家也熟悉,柳永的《八声甘州》。眼前一个人独在楼头,潇潇暮雨铺天盖地洒过来,冲刷过人间暑气,确定这是一个清秋时节。秋雨过去,秋风渐渐地凄紧,满目寥落,心头激荡。关河冷落,斜阳轻照楼头。随着霜枫,远处的长江、近处的残照,凝定于楼头。仔细的定睛看,万物是什么样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这个时候红衰了,翠减了,花落了,叶凋了,原本茂盛蓬勃的草木经历一场一场的秋雨,走向衰败,何况人心。有些心事也走向了他的结局。这一刻,长江无语,诗人无语,所有心事,都赋于东流水滔滔而去。 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写得特别好,他眼中的秋色秋景气势浩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人世间有多少朝代更迭,西塞山伴着长江水,千回百转,寒流浩渺,而如今都已经四海为家,天下大定。看见往日杀场的堡垒已经荒废在秋风芦花之中,这就是千古江山。不管人心怎么伤痛,秋风不改山川的颜色。诗人包佶路过金陵的时候也曾留下相似的感慨,“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 《再过金陵》)”如果你在夕阳时分赶上这样的秋天,那么诗情一瞬间就会涌上心来。 有没有人会喜欢秋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历沧桑之后才会懂得珍惜,在秋天看暮景,看穿之后人心的安顿就会有王维的境界。我们先来看他著名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也是秋天,这里有他的空山新雨,晚来秋色,明月松风,清泉白石。 王维的禅意让他能够得到安顿。他看见了人间很多可爱的地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没看见人就听见竹林里女孩子嘻嘻哈哈的打闹声,那是浣纱的姑娘们回来了;远远望去,莲叶为什么呼啦啦地摇动起来呢,这是渔舟归来了。如此的动与静,诠释着身边的人间风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走远就走远吧,那么多人非得念念不忘停留在蓬勃的春天吗?流光涤荡了四季,清秋来临的时候,真正内心安宁的人会去迎接它。这个时候人能不能够真正的在春花秋月的涤荡里面变得宁静宽广呢? 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只有寂寞箫瑟吗?我觉得秋天比春天还要好,你没有看见眼前的白鹤吗?它引着你的诗情一路排云直上,直指碧空云霄。 今天说立秋,只是清秋的开始。过去,农民家那种秋收的喜悦,今天我们不大能体会。而关于秋天的刑罚和战事也远离了,唯有诗情留了下来。念念清秋的诗词,迎接立秋这个大节气,入暑暑热未散,但是对秋天的憧憬,你现在心里真的有了吗?<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