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Hello大家好,我是于鲁,是北京市化工大学附属中学的“1+3”1班的一名学生,我要做的美篇是关于《四世同堂》中的比喻句。</b></h1> <h1><b> 为了更好地了解《四世同堂》这本书,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她的作者---老舍,又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b></h1><h3></h3><h3><br></h3> <h1> <b>虽然看过《四世同堂》中那么多比喻句,但是同学们真的了解比喻么?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br></b><b>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br></b><b>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b></h1><h3><br></h3><h3></h3><h3><br></h3> <h1><b>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情况的发生</b></h1> <h1> <b>明喻:北平陷落了,<font color="#010101">瑞宣</font><font color="#ed2308">像</font><font color="#010101">个热锅上的蚂蚁</font>,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br> <font color="#167efb"> 本体像喻体<br></font> 暗喻:征服者<font color="#ed2308">是</font>狼,被征服者<font color="#ed2308">是</font>一群各自逃命的羊!<br><font color="#167efb"> 本体是喻体<br></font> 借喻:大赤包的<font color="#ed2308">十个小电棒儿</font>又洗好了牌。<br><font color="#167efb"> 只出现喻体<br></font> ......</b></h1> <h1> <b> “ 比喻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 其中有"取譬不远,昊天不忒"的诗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开始对比喻进行研究。到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有专篇对比喻进行全面、精辟的论述。到了明、清,出现了明代徐元太的《喻林》、清代吕佩芬的《经言明喻编》等编汇比喻现象的专书,使比喻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br></b><b> ——摘自“360百科”</b></h1> <h1><b> 下面,咱们就具体地说说书中的比喻句。</b></h1> <h1> <b> “冠先生已经五十多岁,和祁天佑的年纪仿上仿下,可是看起来还象三十多岁的人,而且比三十多岁的人还漂亮。冠先生每天必定刮脸,十天准理一次发,白头发有一根拔一根。他的衣服,无论是中服还是西装,都尽可能的用最好的料子;即使料子不顶好,也要做得最时样最合适。小个子,小长脸,小手小脚,浑身上下无一处不小,而都长得匀称。匀称的五官四肢,加上美妙的身段,和最款式的服装,<font color="#ed2308">他颇象一个华丽光滑的玻璃珠儿</font>。"<br> <font color="#167efb">此段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冠先生颇为光鲜亮丽的外表,讽刺冠先生没有实质,仅仅表面讲究。并说他“他的人虽小,而气派很大。”</font></b></h1> <h1> <b> “瑞全的样子很象祖父,又瘦又长,可是在思想上,他与祖父相隔了有几百年。他的眼也很小,但很有神,<font color="#ed2308">眼珠像两颗发光的黑豆子</font>。”<br></b><b> <font color="#167efb">此段落运用比喻,写出了瑞全的眼睛炯炯有神,比喻的非常生动。</font></b></h1> <h1> <b> "我--"默吟先生笑着,闭了闭眼。"我请教瑞宣世兄,"他的眼也看了瑞全一下,"时局要演变到什么样子呢?你看,我是不大问国事的人,可是我能自由地生活着,全是国家所赐。我这几天什么也干不下去!我不怕穷,不怕苦,我只怕丢了咱们的北平城!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是不是?"见他们没有回答。他又补上了两句:"<font color="#ed2308">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不幸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font>"<br></b><b> <font color="#167efb">这个段落把北平比作树,把默吟先生比作花,形象的说明了默吟先生与北平城之间唇齿相依般的紧密关系。</font></b></h1> <h3> </h3><h1> <b> “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也是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段。<br></b><b> 对于比喻,我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充分肯定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比喻如果用的不恰当也会影响效果。他在《语言与风格》中说“没有比更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我们不要费力不讨好。”<br></b><b> 可见,恰如其分的比喻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也要在日常的作文当中运用比喻句,为自己的作文填上点睛的一笔!<br></b><b>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