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灰椋鸟别名高粱头、杜丽雀、竹雀、管莲子、熏铁鸟等。它是雀形目鸟科的物种,体型较北椋鸟稍大,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色纵纹。</h3> <h3> 灰椋鸟喜欢栖息于平原或山区的稀树地带,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在我国为黑龙江以南至辽宁、河北、内蒙古以及黄河流域一带的夏候鸟,迁徙及越冬时普遍见于东部至华南广大地区。</h3><h3><br></h3> <h3> 灰椋鸟长着尖尖的嘴、灰灰的背,羽大部分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色,带有黑纹,喉和上胸灰黑色,远远望去显得黑乎乎的。</h3> <h3> 灰椋鸟是一种杂食性鸟类,夏季大都捕取虫、蚱蜢和其他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在冬季则主要啄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飞行疾速,常成群飞翔,并有波状起伏。</h3> <h3> 灰椋鸟在我国较为常见,种群数量丰富,由于其嗜吃昆虫,在抑制害虫发生,保护植物方面具有很大意义。目前已被一些省区列为地方重点保护鸟类。<br></h3> <h3> 著名歌手朱哲琴曾经唱过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个23岁的黑龙江女孩,在江苏盐城为救助受伤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故事。</h3><h3> 这个女孩名叫徐秀娟,她曾经写过一篇散文《灰椋鸟》。目前,这篇由徐秀娟写的散文《灰椋鸟》已被编入了苏教版小学五年语文级下册。<br></h3> <h3> 正所谓:着装大体染灰棕,臀羽横纹点玉琼。单调吱吱开亮嗓,群栖原野饱农耕。(彩羽清音)</h3> <h3>附:</h3><h3> 《灰椋鸟》课文原文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