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教育 看局长也 “下水”

晴空

<h3><b>  写在前面的话:</b>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h3><h3> 李英渠局长说:“要把写作作为一种心灵释放、自我对话的方式,作为一种工作、生活乃至精神的哲悟和升华。”也正是因为李局长对教师写作的格外重视,才有了《基层教育》《书院学刊》等报刊杂志的创办,在金乡大地也成长了一批又一批爱好写作、并逐步擅长写作的教师。因为写作,一位又一位老师从青葱走向成熟;因为写作,一位又一位老师,从成熟走向深刻;也是因为写作,一位又一位老师从盲从走向自我!</h3><h3> 在李局长的倡导和组织下,大家期待已久的《教师文苑》即将结集成书。岁月如梭,看杏坛佼佼者的才、情、趣;时光荏苒,品金乡教育人的苦、乐、甜。李局长也于繁忙的工作之余应我们之邀再次“下水”。现向大家展示出来,先睹为快! </h3><h3> 愿李局长的这篇“下水”,能带给广大教师些许启发和思考,愿你是一位眼里有光、心里有爱、手中有戒尺的师者!更是一位站起来能讲课,坐下来能写作的智者!</h3><h3><br></h3><h3></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个老教师的“下水作文”</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英渠</h3><h3> 我当过6年教师。</h3><h3> 以下是我压缩版的简历:</h3><h3> 1982年毕业于济宁师专物理系(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研究生班);</h3><h3> 1982-1988年在化雨乡寻楼联中、张楼联中任物理教师、班主任,教导副主任、主任;</h3><h3> 1988-1995年任教育局教育改革办公室成员,党办秘书、副主任,督导科科长;</h3><h3> 1995-2007年任县委组织部干事、调研科长、组织科长、副科级组织员,政府办副主任,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办公室主任;</h3><h3> 2007-今,短暂任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一中常务副校长后,任县政府党组成员、教体局局长。</h3><h3> 到了我这样的年龄,已没有再炫耀的必要,写下这么长长的一段简历,无外乎想说明“下水作文”对我成长的意义。</h3><h3> 我一直这样认为,当老师的六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经历。</h3><h3> 我发表的处女作,是在1985年,有写作的欲望应该还要早些时间。</h3> <h3> 当然,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些与教学有关的物理“小品文”:</h3><div><br></div> <h3> 当然还有我辅导的学生发表的作品,这对于学习起点较低的联中学生来讲,将是怎样的鼓励,可以想像得到,以至于在当时的县、乡物理竞赛中,这批学生都所向披靡。</h3> <h3> 这是我为学生创办的班级《物理报》,都是我直接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制后油印的,学生的作品都是先登在这上面,然后修改充实后向外投稿的。因为每一张都是我的心血、都是我青春的激情和记忆,所以至今都舍不得丢。</h3> <h3> 从一个乡村偏僻联中能出来这样的“成果”,当然会被逐渐重视,1988年我由山东省教育厅选派赴南京、马鞍山、上海等地学习,后参加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的编写,独立完成了五个章节。</h3> <h3>  正因为有了能“写”的标识,所以阴差阳错,1988年我被县教育局抽调写庆祝教师节材料。从此,我这个“理科男”正式加入舞文弄墨的行列。</h3><h3> </h3><h3><br></h3> <h3>  我先尝试着写最简单的通讯报道,之后是教育类小品文,再后来随笔、散文、言论、杂谈等等,文字风格逐步成熟起来,这期间陆陆续续在国家级、省级发表了上百篇作品,就连小说、诗歌等也尝试着发表了一些。</h3> <h3> 人在体制,身不由己。之后“服从组织需要”我转出了教育。虽然十几年岁月匆匆,杂事繁绕,但笔耕从来没有停止过,不过这期间多是八股公文而已。</h3><h3>  再回教育之列,已非盛年,文采逐退,史哲之趣渐浓,再因兼任书院院长,所以就有了近几年的山长讲堂和《金乡历史文化丛书》等等,也算是不辍笔耕吧。</h3><h3><br></h3> <h3>  写到这里,应该看出我的经历是与“写”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对写也有很深的感悟:</h3><div> 首先,写是反思和总结。写就像牛之反刍,咀嚼而知后味。</div><div> 其次,写是提炼和升华。写是再思考的过程,往往触发灵感,触类旁通,写着写着,“顿悟”“渐悟”兼有,下笔千言、一泻千里是很经常的事。</div><div> 再次,写是一种综合的素养和高度。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如果站位高的话,不能“立言”应该是很遗憾的事。</div><div> 行文至此,愿每一位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都做有心人,拿起笔来,从眼前做起、从点滴做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积跬步成千里,在写中睿思、进步、提高、升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