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情怀

云南红……赵仲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海口情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成长之地绝对是其终身难忘的地方,我也一样。海口镇,就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我儿童和少年时代美好时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作为封闭的高原湖泊滇池,其唯一“出海口”,就在昆明市西山区的海口镇,从这里,滇池水通过“川字闸”,流入螳螂川,其后一路向西北方向,奔流而去,在与金沙江汇合后,流入长江,浩浩荡荡,最终归于东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海口镇,山川秀丽,其东临滇池,西接安宁,南连八街,北靠昆明。这里稻谷飘香,鱼儿肥美,这里花开四季,绿树成荫,这里人情和顺,豪情满怀。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特殊年代出生的我们,经历了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成长之路,因为我们的父母亲,基本上在同一家企业,而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从出生起,就在一起,在一起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在一起生活、学习、成长,虽然中学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一部分同学走出海口,但大部分同学留在海口工作,因此,对于我们的成长之地——海口,有着特殊的情感。经历五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再回海口,沿着生长之路,用手机图片,追寻我们过去的美好时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span></p><p class="ql-block"> 鹧鸪天 • 海口 七首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8年8月5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人杰地灵海口镇, 山清水秀风光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三碗水清大青山, 兴园犹在人非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中滩街,川字闸, 小渔村里换新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桂花香飘白鱼口, 天堑通途彩虹桥</span></p> <h3>查云南通志,得知“海口”二字,与赛典赤•瞻思丁有关。元初,约在1262年左右,赛典赤.瞻思丁出任云南平章政事,其时滇池为内陆湖,没有出水口,涝季时,滇池水位近昆明小西门一带,时常洪灾泛滥,为此,赛典赤•瞻思丁及其部属张立道,对整个滇池巡视后,于滇池西南角,用军工民夫三千多人,用时三年,掘通滇池与螳螂川相连部分,使滇池这个内陆湖泊,有了出水口,滇池水通过螳螂川,进入金沙江,汇入长江,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泛滥问题,结果是滇池水位大幅下降,水位退至昆明篆塘一带,造就了万亩良田,而滇池出水口,也被得名为“海口”,“海口”,从此有“治滇之锁钥”之称,滇池水进入螳螂川之地,为“海门”,意为海口之门户,这是现“海门村”由来,原海门村东西村口,各有石狮一个,为镇水石狮,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石狮位于海口轮船泊位东面滇池水边,现在的石狮位置,比原来石狮位置稍向东三十多米,只留有东石狮,西石狮好像找不见了。其后,海门村之下,河道中由于泥沙堆积,形成一小岛,滇池水于此分流,后于小岛后重新汇聚,入螳螂川,人们把此处叫“中滩”,这是“中滩街”名称由来之处。赛典赤•瞻思丁根据中滩岛的情况,组织人力,于中滩岛建构土石坝三道,雨量少时,用土石挡滇池水,雨量丰沛时,疏通石坝放滇池水,其原理与用途和四川都江堰相同,其主要作用还是调节滇池水位,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86年),后人在这三道石坝基本上,建石桥及出水闸,调节滇池水,这是“川字闸”的由来。</h3><h3> </h3> <h3>这才是海口镇古老的中滩街,时光倒退至1970年以前,在这条街上,两边基本上都是土基木板房,有磨米房,有药店,有茶馆,有用剃须刀的理发室,转弯处有一家订马掌的马房,等等,还有一条光滑的青条石铺就的石路,沿街道中央一通而过。中午时光,大多数老人,要么在茶馆喝茶,要么几人围坐在一起,打一种现在早已不见了的长条形川牌,人来人往,过着平凡的、安静的生活。</h3> <h3>这是现在的中滩街正道,而老的中滩街,人少多了!</h3> <h3>川字闸———中滩街通往马房,再到昆阳最近的一条路,走过时光,走过岁月,至今还屹立在滇池出海口——螳螂川上!</h3>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山清水秀风光美</p><p class="ql-block"> 山清水秀风光美,红日一出艳天下</p><p class="ql-block"> 瓜果飘香宽地坝,姹紫嫣红白鱼口</p><p class="ql-block"> 码头在,船难寻,螳螂川畔柳成荫</p><p class="ql-block"> 滇池湖水向西去,滚滚浪花向东流!</p><p class="ql-block"> 远眺海口镇,滇池、海门村、中滩街、红山,山清水秀风光美,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p> <h3>  罾——滇池很常见捕鱼网,千年以来,至今还在使用。</h3> <h3>映日荷花别样红!</h3> <h3>滇池湖水向西去,滚滚浪花向东流!</h3> <h3>  “昆明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滇池唯一客运轮,分上、下两层,每天早晨8:00由昆明篆塘出发,经草海——西山——晖湾————观音山——白渔口——烂泥湾,中午到达海口,下午14:00又从海口出发,沿上述路线,返回昆明篆塘。因为使用柴油发电机做传动力,所以乘坐该客轮时,柴油烟和味很重,有时呛得人喉咙痛,眼睛睁不开,而且噪音声太大,震得人头晕眼花,坐客轮上层还好点,但坐下层就惨了,虽如此,但去船后尾,海鸥追逐着浪花,上下翻飞,蓝天白云,滇池西岸沿途美丽风光,尽收眼底,心情也好。</h3><h3> 现在想坐,还得再等几年,先看看老照片,过过眼瘾,回味回味过去的美好时光!</h3> <h3>  从中滩街,由北向南,走到尽头时向左转,就到海门村了,再沿这条小路,向东走,目的地——“昆明号”客轮海口码头!</h3> <h3> 在记忆中,这路没变,这栋房子也没有变化,就算有变化,也是由原来的青砖色变成现在的灰白色!</h3> <h3>  曾经开阔的海口客轮码头,早已无踪无影,代之而见的,就是这两堵围墙了,人是物非,变化太大,只能从遥远的记忆中,追寻美丽的海口码头了!</h3> <h3>  一把铁锁,锁住了脚步,但锁不住记忆中宽阔的、可游泳的、美丽的海口码头!</h3> <h3>  可惜了,曾经宽阔的、美丽的海口客轮码头,现在杂草丛生。</h3><h3> 如果,如果今后海口再开通旅游客轮,其码头,不知设在何处,还会是宽阔的、可游泳、美丽的码头吗?</h3> <h3>  河道对面,原来的云南造纸厂草料堆场,现在不知道在做何用?</h3> <h3>  沿河道由西向东边小渔村方向走,就可以到达原来的云光小学和初中部。路边的田地里,种有莴笋,好熟悉,小时候走过这些小路,图片中,地的远方是“机器沟”,小时候钓鱼的地方,现在全部成陆地了!</h3> <h3>“机器沟”——特殊的地方,图片上的这几个小朋友,应该是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可能是小渔村或者是海门村的人,至今年龄在四十多岁,从这彩色照片上,应该能认出年少时的自己!</h3> <h3>  这条小路很熟悉,我们的幼儿园,就在路头,几棵大树还在,依旧茂密。</h3> <h3>  这里是三百号幼儿园,我们在这里上幼儿园,在这里吃忆苦饭——蒲公英+稀饭混合煮,一人一小碗,吃的时候觉得好玩,没有“忆苦”的感觉,不过我们太小,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苦”日子,我们在这里的院子里游玩,在这里度过幼年时光,五十年后,同学们聚在一起,回忆就从幼儿园开始,从撒尿拌泥巴开始,有味道呢😊,而原来的八角楼、滑梯、洋丝瓜棚,只能在遥远的记忆中寻找!</h3> <h3>  小学一至二年级,就在这楼上课,现在看得见的教室,留给其它同学回忆吧,因为我们的教室,就在房子另外一端的二楼,图片上看不见!</h3> <h3>这是小学毕业时拍的照片,只记得班主任是张老师了,谢谢老师们,至少我现在写东西,很少出现错别字!</h3>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太精彩了,有许多许多故事,在我2014年∽2024年这十年间体现,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我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待我慢慢道来,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彩故事。</p><p class="ql-block"> 也许,许多真实故事,会在我今后的小说里,一一展现。</p><p class="ql-block"> 感谢生命,现在回头想想, 活着真好,可以享受美好,可以享受暂时的痛苦和煎熬,但最终,可以享受历经困苦后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加油💪!</p> <h3>  “泡沙果树今犹在,不见当年读书郎”,学校楼前的泡沙果树,依旧生机勃勃,现在泡沙果基本上成熟了,采下后用沙布裹住,用力压,把果汁压出来,装入磁碗中,再少许加入白糖,真的味美,你也可以试试,我们上小学时就会自己弄了!</h3> <h3>  云光中学高中部,原来没有大门,直接进去,到教学楼上课就可以啦,现在管理规范。</h3><h3> 从这道大门里,每年走出多少学子,这些学子,在学校里接受老师的辛勤教育,最终从这里走出海口,走向昆明,走出云南,走向世界,而不管走向何地,这里,就是我们的根!</h3> <h3>  坐在椅子上的这位是我初中二班的班主任赵本固老师,也是其它从云光中学毕业学生的老师。</h3><h3> 今天是2018年教师节,只找到这两张照片,等过几天再找云光中学其它老师的图片补上。老师很多,因为时间太久,只记得李裔昌老师、余银娥老师、黄开钊老师、鲁泽生老师、陈鸿元老师、王启老师,不管怎样,云光中学的所有老师,当年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忙,谢谢老师们,感谢老师们对我们的教育,祝各位老师健康长寿,幸福安康!</h3> <h3>  足球场也被围了,这块足球场,和二百号的足球场一样,是当年海口最好的两块足球场,每年二百号、三百号、四百号企业足球队就在这里比赛,当年的风光,只能是五十岁左右的人记得!</h3>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三碗水清大青山</p><p class="ql-block"> 三碗水清大青山, 海口林场绿荫浓</p><p class="ql-block"> 秋日云高天淡处, 格桑花开艳满山</p><p class="ql-block"> 见手青,青头菌, 小刺凹里采菇忙</p><p class="ql-block"> 登高远眺滇池小, 乘风万里乐消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碗水”,是海口林场的一个地名,这里的确有三塘深水,好像是水库,其中的水是用来浇灌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油橄榄树的,现在这里是海口林场一个景点,“静”是最大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大青山”——是山的名称,实际地点应该在晖湾与安宁太平镇之间,其山高大,而且山上无植被,以至站在“小刺凹”,就能看见“大青山”,另外在“海东湿地”方向看,“大青山”又是西山另外一个睡美人的头像(西山有两个睡美人),很美的!</p><p class="ql-block"> “小刺凹”也是地名,从海口林场大门口,一直爬到山顶,就是“小刺凹”了,这里菌多,松毛也多,“小刺凹”是我们那个时代,爬山挑柴捡菌必去的地方,站在小刺凹山上,远望滇池,滇池好像变小了,而且像浮在山上,这个感觉,只能站在小刺凹山上看滇池,才有,试试吧?</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海口林场,对三碗水、油橄榄树林等地进行多年的改造,变得很美,每年九月~十月,格桑花开艳满山,枫叶🍁赤红透心爽,有空就到这里看看,风景如画呢!</p> <h3>  一棵油橄榄树,就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艰苦奋斗的历史,五十多年了,海口林场人至今的骄傲!</h3> <h3> 这棵油橄榄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三月份,云光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义务浇水活动。五十多年后,再到此地,看着这棵油橄榄树,感慨万分,当年自带水桶,排队从云光学校徒步走到海口林场,为这棵油橄榄树浇水的情景,历历在目!</h3> <h3>  远眺,可见孤山苍翠!</h3> <h3>  秋日云高天淡处,格桑花开艳满山</h3> <h3>  青头菌、见手青,当年在小刺凹,要认识“菌窝”,才能捡到青头菌、见手青,现在到小刺凹,我还能找到当年的菌窝呢,只是,少年时的乐趣,只能梦中回味了!</h3> <h3>  海口林场的红叶,红得艳人,9月底到这里来吧,带上相机,带上好心情,这里格桑花开艳满山,这里红叶艳得人心花怒放,这里的美,一定让你留连忘返!</h3>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兴园犹在人非昨</p><p class="ql-block"> 兴园犹在人非昨, 小路弯弯通幽处</p><p class="ql-block"> 泡沙果树依旧在, 不见当年读书郎</p><p class="ql-block"> 石头山,望亭添, 长廊曲折倩影无</p><p class="ql-block"> 除夕元宵人攒动, 梦里佳节猜谜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兴园”——是云南光学仪器厂生活区内公园,原来叫“青年花园”,是三百号职工休闲之地!</p> <h3> 这地方太熟悉,因为这里是当年的打鸟之地(注:现在打鸟就违法啦),但没有路,只能爬高下低,现在修了石板路,方便多了!</h3> <h3>  “除夕元宵人头动,遥想当年猜谜忙”,曾记得,七十年代的春节,其“游园”活动是在老幼儿园内的空地举行,有“套圈”、“钓鱼”、“走雪山草地”等内容,都是三百号各车间科室出的节目,当然最考人的,还是猜谜活动。参加这些活动,如果做成功了,都有奖票,可换糖果、铅笔之类的物品,那时的春节,是我们少年最快乐的时光。八十年代后,春节元宵游园活动,就改到“兴园”举行了,限于场地原因,游园内容大大减少,基本上就剩猜谜活动,每年春节元宵期间,这里人山人海,人们兴致高昂,几天的猜谜活动,大家都可以有小小的收获。不知道现在这些年的春节,“兴园”内还有没有春节元宵节猜谜活动?</h3> <h3>“石头山、一池水,长廊曲折倩影无”</h3> <h3>  这个位置,是原来“民兵连”所在地,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民兵连”是做什么工作的,只记得这个地方是不能随便进去的,现在想想,可能就是吓唬我们小孩的吧!</h3> <h3>  泡沙果硕果累累,抽空去采吧,自己做果汁饮料,不累,就乐趣多多,玩玩而已!</h3> <h3>  原来的平房变楼房,而柏芝树还在,想当年,金弓石弹,少年亦是“英雄”------,不说了,现在是违法!</h3> <h3><font color="#010101">  哦,这块球场比较精彩,就在这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星期六下午,三百号的小孩,要么用粉笔画圈,要么就用小凳子或者是长条凳,在这块场地上覇窝子(占位置),晚上7:30左右,露天电影开始,二百号、四百号、三百号企业,依次放同一电影,这里人山人海,即是大人的休闲时光,更是少年快乐之地,“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闪闪的红星”----,太多了,经典电影,百看不厌。由于是几个企业依次放映,有时候,几盘胶片放完,其它胶片还没有送达,电影中断,这个时候,人们在焦急等待中,要么不断向四百号方向张望,要么就给周围人调侃说“风吹银幕狗望台”,等到拉片子的三轮摩托车到了,大家又欢呼声一片,电影重新开始,场上就寂静多了,电影放完,大家一哄而散,周六晚上的露天电影,是那个时代最有味道的快乐时光。</font></h3> <h3>  这里是“观海小区”,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革命村”“东风村”“观海村”“红山村”“湖滨村”----,就是三百号企业职工生活小区代号,永远的时代印记,后无来者!</h3> <h3>  和父亲弟弟一起种的毛竹,两年前还是一大蓬,郁郁葱葱的,可惜现在只剩一点点啦。不过没有关系,竹子生命力顽强,春风吹又生,明年再来看,又是茂盛的一大蓬!</h3> <h3>这栋楼,很多同学熟悉呢!</h3> <h3>这块牌子,可是文物啊,朋友们,赶快去拍吧,去晚了,就没了!</h3> <h3>时代的印记,抹不掉、忘不掉!</h3>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小渔村里换新颜</p><p class="ql-block"> 小渔村里换新颜, 窗明几净道路清</p><p class="ql-block"> 邻里公约墙上写, 雷锋语录记心上</p><p class="ql-block"> 百渔图,滇池赋, 图文并茂书香重, 沧海桑田变化大, 生活富足享太平</p> <h3>  学校门口有对联,在如今昆明市现有的学校里,都难得一见,赞之!</h3> <h3>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写得好,不过我大胆地分别加了一个“好”字和“佳”字,变成“至乐莫如读好书”和“至要莫如教佳子”,小渔村的朋友们看到后,敬请原谅我的唐突!</h3> <h3>  这河道,是当年男同学下午放学后的游乐场。河不宽,一个猛子扎下去,就到对岸了,可惜当时我不会游泳。依稀记得,当年何文林在这里,他一个猛子就到河对岸,坐在草地上向我挥手,得意的笑容写在少年的脸上,而我,只能是———干瞪眼!</h3> <h3>  荷叶相映旧河道,浪里追风属少年,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河道,变的是:木船变成铁船,少年成中年!</h3> <h3>  桥都架起来了,船也是铁制的,当年的木船,已经变成文物,展示在小渔村村中央广场上呢!</h3> <h3>  “三日打渔,两日晒网”,是有道理的!</h3> <h3>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雷锋语录,现在看看,很有道理的!</h3> <h3> “百渔图、滇池赋,图文并茂书香重”,文化,赋予小渔村新的变化,《滇池赋》,写尽滇池美好风光,而漂亮的书法,更为其增添风采,赞之!</h3> <h3>  “滇池最后的渔村码头”,墙上记录的,是小渔村沧海桑田的大变化。</h3><h3> 朋友们,抽空可以到海口小渔村看看,这里家家海景新房,这里街道清新,这里人善祥和,这里书画飘香,这里美食诱人,这里——真的美!</h3>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桂花香飘白鱼口</p><p class="ql-block"> 桂花香飘白鱼口, 飞机头处是明楼</p><p class="ql-block"> 柳絮花飞长堤路, 滇池深处帆船忙</p><p class="ql-block"> 石头房,樱花树, 姹紫嫣红春光美</p><p class="ql-block"> 雕栏玉砌今犹在, 遥想当年佳人游</p> <h3>  白鱼口,是海口人必去的地方,每年八月,白鱼口的桂花树就开放了,八月初秋第一香的桂花,香飘万里,其时同学们就会相互约起,骑上“永久”“飞鸽”牌自行车,从“革命村”“东风村”等地,骑行8公里左右,到白鱼口游玩,白鱼口的桂花树,给海口人带来香的感觉、美的记忆、好的乐趣,不尽的回味!</h3> <h3>  每年三月,春暖花开,白鱼口的大片的海棠、樱花树,在春光里,伴随着滇池波光淼淼,竞相开放,春游,是我们少年时代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而白鱼口,就是最佳春游之地,其时学校会组织学生,集中从三百号出发,沿海口——昆明老公路,至蒋凹村、大黑荞、海口耐火材料厂、到白鱼口,沿途梨花树开,春光正当时。</h3><h3> 现在才明白,当年的白鱼口,作为“云南省工人疗养院”,有花有草才是疗养之地,所以种植了大片的海棠、樱花树,否则,按当年时代背景,是不可能有这美好景色的。(注:圆通山亦有大片海棠、樱花)</h3> <h3>柳絮花飞长堤路,这么好的景色,在国内也难得寻觅几处,我们已经身在福中,知足了!</h3> <h3>滇池深处帆船忙</h3> <h3>“石头房、樱花路,姹紫嫣红春光美,雕栏玉砌今犹在,遥想当年佳人游”,多少有情人,终成佳偶眷属,这里功不可没呢!😊</h3>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天堑通途彩虹桥</p><p class="ql-block"> 天堑通途彩虹桥, 飞架南北锁大江</p><p class="ql-block"> 晨起桥头观日出, 戏鸥桥尾乐趣多</p><p class="ql-block"> 沙滩地,芦柴湾, 放歌一曲天地宽 </p><p class="ql-block"> 腾云架雾金龙在, 江山如画不会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如果要从海口镇到昆阳,必定要绕行海口——海口洗衣粉厂——马房——芦柴湾——中谊村线路,而海口彩虹桥的建成通车,一下子从海口镇直接到达芦柴湾,现在这条路的再延伸,至昆阳,已经建成整个云南省最美的彩色环湖南路,行走在这条美丽的彩色路上,你的心情更加舒畅!</p> <h3>“沙滩地、芦柴湾,放歌一曲天地宽,腾云驾雾金龙在,江山如画不会愁”</h3> <h3>  美丽富饶的海口镇,留下了少年时代许多美好记忆,曾记得,在滇池边捞鱼摸虾,去海口林场为油橄榄树浇水,去小刺凹挑柴捡菌,看大青山,去二百号靶场捡空弹壳,去海口火车站坐绿皮车上昆明,去马房村背后的山上采“莿”——一种用于粘蜻蜓的粘料,去“川字闸”看村民用鱼叉捕鱼,去海口水泥厂捡“铁子”,用于打鸟,去白鱼口看桂花飘香,去芦柴湾钓鱼,平时嘛,就挖地种瓜种豆种玉米,在学校里,也没好好读书,至今深刻感觉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真正含义。</h3><h3> 至18岁,离开海口,到开远上学,当时觉得总算逃离海口啦,谁知两年后又回到“小海口”,现在想想,这辈子与海口真的有缘,总在海口打转转,还有趣!</h3><h3> 海口情思,一辈子也道不尽,写不完,文中采用了同学拍的一些图片,在这里先谢谢啦!</h3><h3><br></h3><h3><br></h3><h3> 后 记</h3><h3> 就在刚才,看到朋友在同学群里转发了这篇文章,我真的没有想到能得到各位的关注和认可,非常感谢,对于从小生长的地方,我想只要是海口人,不管身在何处——省内、省外、国内、国外,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海口,都会有一份值得永生记忆和感恩的情怀,我所写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多多谅解。</h3><h3> 再过多年,海口会更美!</h3><h3> 2018年9月9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