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共产党员一等战功刘仁勤烈士

黄河

<h3>1979年2月17日,中越自卫还击战开战。21岁的刘仁勤与战友一道,奉命参战,按484团指挥部命令,配属该团3营负责与团指的通信联络。2月25日,3营在参加班姆的战斗中,遭遇越军伏击,英勇牺牲。战后追认刘仁勤同志为共产党员,荣立一等功。</h3> <h3>刘仁勤短暂辉煌的一生,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思想境界、牺牲精神,为了革命的胜利奋不顾身。他从小就吃过很多苦,生长在农村山区,上小学就得走近5里多的山路,姊妹8人,排行老四,穿的衣服都是捡哥哥们不能穿了的衣服,连好吃的都很少有。他言语少,学习刻苦,高中毕业后就找工作做,经人介绍选择了打铁,师傅十分喜欢他,大家都称乎他“刘铁匠&quot;。他参军后就未回过家,也未谈过恋爱,一心投入在部队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中。</h3> <h3>刘仁勤同志生于1958年2月9日,湖北省南漳县巡检公社甘溪管区56大队4小队。1976年高中毕业,毕业后不久到甘溪街学了三个月打铁。</h3> <h3>1976年12月18日,刘仁勤在南漳县应征入伍。</h3> <h3>刘仁勤入伍后在54军162师484团通信连无线排两瓦班,部队位于安阳市汤阴县,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乡。</h3> <h3>在连队,刘仁勤团结战友,尊敬领导,与战友们关系融洽。</h3> <h3>这是刘仁勤自制的学习笔记本,这本笔记是除几张照片外,是他仅有的一件遗物。</h3> <h3>笔记本上的三组数字,就是“刘仁勤“的名字的密码。</h3> <h3>这是刘仁勤的政治学习笔记</h3> <h3>1977年,刘仁勤报名参加了部队招飞行员体检,初检通过后,部队派人到其家乡进行了政审,最后在身体复检时,因患轻微的鼻炎而未能如愿。</h3> <h3>这张照片是刘仁勤与部分两瓦班战友合影</h3> <h3>1979年2月13日零时,刘仁勤与战友们一道奉命从汤阴火车站乘火车向广西凭祥方向出征。</h3> <h3>中越边境地形图</h3> <h3>部队开进中的情景</h3> <h3>当时战况的相关报道</h3> <h3>1979年3月中越自卫还击战胜利后的报道</h3> <h3>1979年下半年,部队派人到其家乡看望其父母,告知了刘仁勤牺牲的消息,父母听后万分悲痛,忍痛接受了部队送来的喜报和500元抚恤金。</h3> <h3>2014年12月换发的烈士证书</h3> <h3>刘仁勤一等功奖章</h3> <h3>刘仁勤参战纪念章</h3> <h3>刘仁勤烈士安葬祥情</h3> <h3>刘仁勤同志于1979年2月25日牺牲,终年21岁,安葬在广西龙州烈士陵园,幕号:3区23排12号</h3> <h3>龙州烈士陵园大门</h3> <h3>陵园纪念碑</h3> <h3>龙州烈士陵园碑志</h3> <h3>烈士陵园一角</h3> <h3>刘仁勤烈士碑文</h3> <h3>修缮后的刘仁勤的幕</h3> <h3>刘仁勤的事迹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五日下午,三营奉命围歼越南高平外围之敌。该营部分分队进至班姆一带时,遭敌人火力侧击,部队被压制在一片稻田里,随三营行动的报话员吴桂安和刘仁勤同志也被压在这里。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哪里有响声,敌人就向哪里射击,枪打不着就用六O炮轰,真是疯狂至极。在当时通话,要冒极大的危险,然而报话员吴桂安在营指挥员不在,又无地图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向团指挥所报告情况。敌人听到电台呼喊声,朝着有响声的地方一阵猛打,吴桂安同志中弹倒下了。刘仁勤离吴桂安有五十多米远,看到战友倒下,他置生死于度外,不顾敌人封锁,飞快跑到了吴桂安身边,迅疾取下电台背在自己身上,极快转移了位置,继续设法与团指挥联系。狡猾的敌人停止了射击,阵地上一片寂静,只听到刘仁勤和主台通话的声音。敌人听到刘仁勤的声音,如获之宝,疯狂般的朝刘仁勤声音的地方开枪开炮,刘仁勤同志头部、胸部、肩部、五处受伤,鲜血染红了全身,浸湿了报话机,他倒在了血泊中,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枪炮声把刘仁勤震醒,耳机里传来了指挥所急促的呼叫声,刘仁勤同志挣扎着拿起话筒,欲与主台通话……一句未说完,敌人又向他猛烈射击,刘仁勤再次负伤倒下了。当刘仁勤再次醒来时,想到身上还带有机密文件,绝不能落在敌人手里,必须尽快销毁。于是,他不顾全身巨烈的疼痛,咬着牙打开打火机,点燃了联络文件和电报底稿。等一份份文件都燃完后,他又双手紧握话筒,以钢铁般的意志,又向团指挥所报告阵地情况,断断续续,最后没有了声音,刘仁勤此次倒下了再没有起来。根据刘仁勤同志的报告,指挥所作了歼敌布署,很快就歼灭了这股敌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打扫战场时,战士们看到,刘仁勤同志身上还背着那部带血的报话机,头上带着耳机,手里握着话筒,微张着嘴唇,身边还有一堆烧尽的纸灰,身后有一条血路,真是一幅壮烈的画面。战后,上级给刘仁勤同志追记了一等功,给吴桂安同志追记了二等功。<br></h3> <h3>  162师484团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概况(一) 1979年2月13日24时整,在豫北汤阴车站,我和大凯所在部队乘南下的军列出发了,奔向那血与火的战场。  1979年2月17日6时整新华社受中央军委委托,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后,“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广西的凭佯、水口(龙州)云南的河口(针对越南的凉山、高平、老街三个省)三个战区全面打响。当时我们所乘的军列才赶到南宁。  2月17日10时我们赶到凭佯市附近的下(夏)石车站,下车后又被汽车拉到一个叫那毛(也可能叫那迈)的地方,作为战役预备队就地集结待命。部队发了防刺鞋、防毒面具,每个战士还都理了发(光头,便于受伤包扎)。  2月19日1时40分,师部来电话命令部队立即准备出发,并派140台汽车来运我们,8时10分部队由宁明县那毛地区出发,14时35分赶到龙州县水口关,随后投入战斗。  15时15分越过水口关进入越境(乘车),当时军长指示,我们乘车前进,边走边打,不能乘车时再下车前进。部队进至哥勘北侧公路时,公路北侧一无名高地上敌山洞火力点向我射击,妄图阻止我军前进,我152(口径)炮群猛轰掩护我们快速通过敌火力封锁线。  18时许,我们进至巴脱地区,侦察部队在前面与友军125师375团取得联系,攻打復和县城。师加强我团一个火箭炮营,一个坦克营,一个友军的85加榴炮团。  第二天,20日在攻打復和县的战斗中,敌凭借平江南岸悬崖峭壁上的几十个山洞死守,用近60挺重机枪和高射机枪封锁我渡河点,舟桥团强行架桥,在我强大的火力掩护下,下午舟桥架通,但由于越军火力封锁车辆无法通过。后越军又派人下山炸桥,被三营九连击毙。  从进入越境三营就一直是主攻队,激战一天后虽占领渡口,架设好浮桥,但由于敌在平江南岸的强大火力和远程火炮对江面的封锁大部队还是无法过江。  20日16时30分全团除一营和九连(守桥)从巴脱出发,徙步分队用橡皮舟渡过平江,于23时进至325高地,车辆分队在舟桥受阻后退回原集结地(巴脱)。  21日月9时10分,全团进至靠松山、东七(漆)地区,团指位于靠松山,并与126师378团取得联系。车队后也通过舟桥,于18时35分进至靠松山。  22日6时20分师部来报,命令我团退回原地,部队于13时55分从靠松山出发,14时20分到时达博布,在炮兵阵地前面蹲了几个小时,炮兵射击的炮声震的耳膜发痛。大约24时左右,我们又接到命令向高平南开进,42军打高平,我们去打阻援。(高平市是越北重镇,高平省的省会)。  23日18时部队乘车到达教班,沿途到处都是攻打高平的炮兵、装甲兵和步兵,部队在教班露营一夜。  24日5时30分部队从教班出发途经490高地、纳门435高地、巴好、巴嘎翻山越岭徒步三道河,于25日零时10分进至魁克、魁嘎地区。  高平战役结束,越军也没来增援。打下高平后我军完成对越北地区的穿插分割包围,开始调头往回打(向北),攻打后面被我军分割包围的十几座城镇。  25日4时接到师进攻扣屯之敌战斗命令,1营于8时0分占领扣屯,大约13时,3营(一个营部,一个机枪连,一个炮连,步兵9连(缺一个排)共215人))在进攻途中进至无扣以东约一公里外时,遭敌伏击(侧击),越军在山上用7挺轻重机枪向下扫射,部队被压在一条约70公分高的的田坎下,双方最近距离不到百米,我部战士拼死还击,有的战士用手托82炮射击,无奈地形不利,每个枪位炮位旁都有成片的战士倒下。  接报后团指令一营前去增援。15时9连7班长带一伤员突出包围找到团指报告了战况。后越军丢下7具尸体撤出战斗,此战我部阵亡48人(电台兵3人),伤53人。  团指也于13时左右在过河时受敌火力阻击,团指于19时30分占领靠兰山(676高地)。</h3> <h3>  162师484团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概况(二) 26日9时10分,师通知我们到×××与友军会师, 9时10分部队下山沿公路搜索前进(欠三营),沿途烧毁了所有的村庄。(对三营遇袭的报复)。  26日21时30分接师返回命令,部队于21时40分开始返回,于27日1时进至676高地(靠兰山)。  27日19时全团由676高地出发,22时35分进至班来地区。  28日3时20分全团从班来出发,沿高平公路前进,于7时40分进至高平省会,团部就设在高平省省政府大楼内。(这座三层楼房可能是高平市的最高建筑,在此我没见到比它高的楼房)。  3月1日15时30分我团防区由160师480团接替,全团由高平出发,于2日0时40分进至无宣地区,10时45分三营由师越级指挥,14时10分团指率1、2营,后勤部队出发,于15时5分进至斗扔地区。  3月3日5时,由斗扔出发,对广渊-復和公路进行清剿,进至沙菲地区。  3月1日离开高平后,开往茶灵方向,485、486团打下广渊后,我们又由茶灵南往復和方向打通道路,3日夜与由南向北打的友军会合后打通了高平、茶灵、广渊至復和的道路(实际上并没有遇到什么敌人),并占领了一部分公路沿线的山头,控制了整个公路。  3月4日到达弄伦后一直在这个地区清剿越军散兵和特攻队。白天搜山搜村(村里都没人),夜里战士们三四人一组外出设伏,使越军在公路沿线根本无法活动。打了六七天的疲劳战  越北地区被我军占领后,越军对我展开了游击战,他们的特攻队、小股地方部队和散兵,白天藏身山里,一到夜里就下山袭扰我们,而越北多山多洞的地形又非常有利于他们。对此我军立即调整对策,白天对重点区域进行围剿,夜里20时后战区戒严,部队三、四人一组,组成成百上千的潜伏小组,漫山遍野设伏(主要在重要据点和公路两侧),给越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4日夜里,就听说中央要发表什么声明,但夜里用电台没收到,5日早上从电台里收到了新华社奉中央军委之命发表的撤军声明,这时才知道我们控制的这条公路的重要意义-它是我们中线(高平)战区从水口撤军的重要公路干线。  3月8日,我们又从收音机里收到了新华社广播播放的坦克兵从龙洲(水口关)撤兵时人民群众举行隆重的欢迎活动的实况录音。后几天又有一些炮兵从我们控制的道路上撤了回去,可是步兵师都没动静。在坦克兵撤军的同时(约7、8日),50军的2个师,20军的一个师又从我们守护的路上开了进去,当时听他们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高平一线掩护全军撤军”。  这几天上级又针对各连队的减员情况,给补充了一批二次入伍的士兵(再次入伍的已复员军人),大部分是广西人。  3月9日、10日全师又出动对公路南侧进行了两天一夜的围剿和伏击,只遇到小股敌人,抓了几个俘虏,没发生大的战斗。  3月10日夜,大约19时回到弄伦大本营时,师以派防化连的几台洗消车在等着给战士们洗澡了。这时又间接得到师长指示,要战士们明天(11日)休息打扫个人卫生,把衣服洗一下,准备干干净净回国。11日上午韩副军长和师政委也来到我团视察,情况并没有什么变化,不少战士都在高高兴兴地打扫个人卫生、洗衣服,22分队(政治处宣传股)也开始研究回国时的队形和打旗问题。  3月11日上午10时,突然接到师命令,要我团立即作好向茶灵前进的准备,并通知军师首长和洗消车立即赶回去。下午13时左右,我们登上师派来的汽车团的70多辆车(加上我团原有车辆共100多台车),向42公里外的茶灵出发了。这次任务也明确了-攻打越北地区越军最后一个据点(县城)重庆。这时友军,可能是58师从广渊向重庆方向沿公路打了一天,我团是师主攻团,天黑后我们赶到茶灵,沿途碰到160师和军部,并在茶灵看到了152重炮群,后来才知道那是给我们提供远程火力支援的炮群。在茶灵我们没有停车,直奔27公里外的重庆。 过茶灵后大约走了十多公里,遇敌受阻,全团战士都下车前进(距重庆约13公里),沿途在一狭窄地段上,敌人将两棵直径60多公分的参天大树炸倒横在路上,不远处还将一山崖炸塌堵住公路,将85炮、高射机枪等车辆部队都堵在路上,步兵继续前进。 12日拂晓,我团赶到距班沙斗两公里的抗嗄地区时遇敌阻击,通过短暂战斗,我以一个战士受伤的代价击毙敌8人,打通道路赶到了我团进攻大桥的集结地域 。这里有一处建筑很象是越军的什么军事学校。  当团指赶到集结地域时,前面部队,一营以向敌发动了进攻,上午9时左右,后继部队486团和师预备队也赶了上来,由于这里是越北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地形险要,并有很多永久性工事,越军利用山上的几十个火力点死守,用60炮(迫击炮)密集轰击我向桥头冲锋的战士。而在茶灵的152远程火力支援炮群因距离太远,再加上地图与实地偏差太大(好几公里),无法进行火力支援,我师属炮兵因路障没能及时赶来,同时地形狭窄,无法展开更多的进攻部队。我团进攻了十几个小时,毫无进展,却遭到了阵亡7人,伤70多人的重大人员损失(伤者大部分是被60炮炸伤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改变部署,以一个营从正面进攻,以两个营分别从河上下游偷渡。但由于我们使用的是法国在30年代测绘的地图,在这个地区地图与实地偏差太大,二营到达位置后5个多小时也没有找到河,只好撤了回来。  夜晚17时左右三营9连占领敌人的一个军营,这时兄弟部队486团的一个营以从上游偷渡过河,从敌后向重庆打过去。  3月13日凌晨(大约3时)三营七连从上游摸过河,后9连也摸了过去,这时发现敌人以乘夜黑刚刚撤走。由于联络中断,天快亮时(5时)才报到指挥部,后大部队立即开进了班沙斗。  班沙斗是越南在北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经济重地,这里有大批的矿山、工厂,还有一个发电厂,一所医院,一个团的营区,到处都是山洞仓库,战壕、火力点等永久性工事。我们缴获了大批的弹药,无数的物质,还有7辆汽车。因部队还要向重庆进攻,有些山洞仓库都没来得及打开、搜索。过桥后部队继续向重庆方向开进。 3月13日上午部队到达距重庆大约3公里的地方,午饭后又接到命令后撤至距重庆8公里的弄箭,这时全团分布在茶灵到重庆27公里的公路线上。3营在距班沙斗3公里到茶灵之间,2营在班沙斗,一营在距重庆3公里的弄箭一线,任务就是破坏道路、桥梁和沿途所有的工厂、发电厂、兵营、矿井、仓库等设施。 14日上午全团沿公路向重庆方向进军,边走边对沿途的重要设施进行破坏。下午16时三营退到团指,后全团统一序列向重庆开进,下午18时左右赶到重庆县城西郊外与友军58师会师(他们早已占领重庆),就地宿营。 15日上午部队除组织少量人员在驻地附近搜索警戒外,大部分都休息。 下午14时左右,友军全部撤走,在整个重庆战区我们团在最后面,为了不远离大部队(师),便于防御,再加上58师撤离时要对重庆城区的桥梁、公路、公共设施和重要建筑物进行爆破破坏,我们团作了些相应移动。全团都越过重庆县城,在城东北约一公里的地区占领山头待命撤退。 3月16日0点部队出发,5时10分徒步越过岳圩关(广西靖西县),踏上了26天来望眼欲穿的祖国土地。通过关口时有手电筒的战士都把电光照向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天还没亮),大家兴奋叫喊着“国旗!国旗!”,这时我们感到它格外地好看,对它有一种从未感受过的亲切,见到它就象久别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入关后,沿途到处都是欢迎回国部队的标语、彩门,大家都激动用手电照看着,议论着,因天还没亮,没有碰到欢迎的群众。在极度的兴奋中大家大家忘记了疲劳,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行军步伐。8时左右到达岳圩白马地区登车场,13时部队乘汽车团的70多辆车向我团休整地开进。 3月16日19时30分到达大新县吃晚饭,21时又出发,由于过渡疲劳,在汽车的剧烈颠簸中(那一带都是沙石路)还是美美睡了一夜。 1979年3月17日9时30分部队到达集结休整地域――广西、扶绥县东门公社雷卡林场,开始为期一个月的休整。 在越南作战26天,(1979.2.19-3.16)行程507公里,其中步行307公里。经历了五大战役战斗:一、攻打復和县,1.抢占325高地,2.打通復和-东溪公路;二、高平外围战斗;三、广渊战斗;四、弄伦清剿;五、班沙斗战斗。占领整个越北地区。 我团战果:毙敌743人,俘敌31人,缴获107火箭炮、苏制“雪雹”反坦克火箭、高射炮、各种步兵炮、高射机枪、各种车辆等大批军事物资。 我团损失:战士阵亡97人(也有说是108人),被俘人1人,负伤400多人。损失最惨重的连队是三营九连,该连伤亡人数近半。 由于我们是进攻方,又是战胜者,基本上无物资损失。 3月20日广西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给每个参战的战士发了一个印字的白背心,以示慰问(广西不是一般的穷),因天太热很实用。 3月21日部队给每个战士发了一套布军装。 3月26日上午,全团在蕾卡林场举行了一个追悼大会,沉痛悼念在这场民族自卫战中为国捐躯的97位烈士,他们中有的年龄还不到20岁,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永远地留在了南疆,护佑着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尊严。当地政府和部分群众也参加了追悼大会,并敬献了花圈。 3月30日上午10时,中央慰问团八一电影制片厂分团来到我团,团里组织了一个相当隆重的欢迎仪式。 4月初部队传达了一份有关中越反击战战果和意义的文件,部分原文如下:战果:“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我们以比预计小的多的损失取得了如下辉煌的战果:占领了凉山、高平、老街三座省城,17个县市,深入越境一般30-50公里,多达80公里。重创敌四个师又 10个团,歼敌37300余人,俘敌12200余人,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各种火炮、导弹、火箭、坦克等军用物资。摧毁了越南在越北地区针对我国修建的大量工事设施,取得了自卫反击战的伟大胜利。” 意义:“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就必须需要有一个安静的边境,而苏修为了破坏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指使越修疯狂反华排华,驱赶华侨,骚扰我边境,枪杀我边民,破坏我边疆的正常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被迫自卫反击,给了越修一致命的打击,使越修起码暂时再不敢在我边境上蠢蠢欲动,进行大规模入侵,这样也就使得边境安宁,同时对苏修也是一个打击。” 4月12日上午,中央慰问团赠送给我们的纪念品发下来了,每人一个纪念章、一条红枕巾、一个带盖白口缸、一支圆珠笔、一个塑料带磁铁的文具盒。所有物品上都印有“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胜利留念,中央慰问团赠”的字样。 4月21日下午13时,我团结束休整乘车离开蕾卡林场,赶到48公里外的扶绥火车站。 4月22日上午9时军列出发,我们踏上了返回内地的旅途。 4月25日下午15时,我们结束了4天的旅行,到达了目的地――汤阴兵营。历时近2个半月(2月13日-4月25日)的南下自卫反击作战行动胜利结束。 </h3> <h3>四八四三营遭阻击   李开华英勇成英雄 刘仁勤勇敢荣立一等功  2月22日,一六二师命令四八四团担任师的前卫,直插扣屯,与一二六师合围高平。四八四团接到命令时,由于部队还在复和县的巴博、搏布地域清剿,同时加强的车辆没有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全团只好分三批开进,即按前卫一营、二营一部及后勤,在团指的率领下,从复和乘车出发,经靠松山、东溪、果冈等地,于23日到达教维;三营从复和徒步至靠松山后,转乘汽车,先后到达教维;而二营的五连和四连的三排则徒步从复和过东溪后,才乘车与徒步结合开进,辗转到达教维地区。团主力到达教维后,稍作短暂停留进行战斗部署 ,于24日凌晨四时许,便开拔向扣屯攻击前进。从教维到扣屯,中间隔着五座大山,三道河流。五座大山又高又陡,山上荆棘丛生毛竹成林。三条河流都是水深流急,岸陡滩险,桥和船都被越军破坏,部队只能涉水泅渡,加上越军沿途阻击,袭击侵扰。在这种情况下,团令一连为全团的尖兵连,一边搜索一边前进,途中三次遇敌阻扰袭击,他们毙敌七名,俘敌一人,保障了团主力按时穿插到进攻出发阵地魁克。25日上午七时三十分,四八四团前指命令全团从不同方位,向扣屯攻击。一营首先攻占了扣屯西南侧无名高地,并命令二连固守。一连继续向扣屯方向发展进攻,攻占无扣,歼敌一部。 三营奉命从郭梅出发,经班罗向班姆进攻,以策应一营行动。由于当时部队陆续到达魁克地区,加上通讯不便,三营接受命令时,全营建制不齐。营长田云杰身边只有步兵九连、七连部分兵力(主要是炮排的六零炮班)、炮连两个排的六门迫击炮,以及营部和团派出到营的有关通讯人员。但接受命令后,田云杰营长依然将有限兵力作了部署安排,将唯一的一个步兵连作为主力,命令九连派出一个排作前卫,并要求副连长前出到尖兵排协助指挥,剩下的两个步兵排作后卫,以便掩护没有防御能力的曲射炮兵和营指。田云杰营长亲自前出到尖兵排的后面,指挥部队攻击前进。 三营中午从郭梅出发,经班罗,一路顺利,没有遇到大的敌情。下午两点半左右,部队行进到班姆南侧时,途径一块山间小坝子,坝子中间是稻田地,收割后的稻田,除了谷茬外,没有任何庄稼和遮蔽物。稻田亦如我国南方的稻田一样,土地潮湿,有的地方还有积水,一条乡间道路从坝子中间穿过。坝子的四周都是群山,山脚是浅近的丘陵小包。当三营尖兵已经通过坝子,本部正通过坝子中间时,突然遭到越军正面和侧面火力猛烈射击,越军用轻、重机枪扫射,用六零炮进行轰击。炮连和营指有关人员一百多人全部被压在坝子中间不到两百米范围之内,最近人员距敌火力点不到五十米的距离,而整个稻田内只有一道不到三四十公分高的田坎。瞬间,行进在坝子中间的营部和炮连就有不少人员牺牲和受伤。而营本部和炮连既没有机枪,更没有直瞄火炮,只有为数不多的冲锋枪和手枪,在越军预设阵地的强大火力之下,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本来行进在营部后面的三炮连连长李开华,在越军枪响之时,就一个匍匐隐蔽到了塄坎之下。但他看到部队伤亡惨重,不少战友受伤牺牲,第一反应就是指挥部队抢占有利地形进行还击。越军密集的弹雨下,根本就没有架炮的机会。关键时刻到了,李开华没有半点犹豫,自己一个翻滚,从身边的战士手中抱起一门82迫击炮炮身,来不及安装底座和瞄准具,就“扑”地一声将炮身插在了稻田中。只见他迎着横飞的子弹左腿向前跨出半步,右膝跪在泥水中,左臂弯曲,搂住炮身,掌握和调整着炮身的方向和角度;右臂伸直,拇指挑出,向敌方阵地略为一瞄,接着就一如往常地向全连下达口令:目标75米----简易射击---5发急速射击!身旁的战士迅速给他递上一枚炮弹,他沉着地用右手将炮弹送进炮口。脚下是稀软的泥水,跪姿难稳,他努力保持着射击姿势,稳住炮身,松开右手。“通”地一声炮响,炮弹带着呼啸,准确地在越军阵地上爆炸。几乎是同时炮身呼地一下矮了一截,炮弹发射的后座力量将没有炮盘的炮身深深地嵌入稀软的稻田泥水中。李连长手扶炮管,“通”的一声第二发炮弹又在越军的阵地上爆开了花…… 李开华连长勇敢地打出第一发炮弹,不仅打击了越军的嚣张气焰,更加鼓舞了全连的战斗士气,并为其他炮班赢得了开炮的时间。他边打边向全连发出射击口令。五班长手扶炮身,准备射击,越军向他扫射,英勇牺牲。一班班长梁东桥趁越军集中向连长炮位射击的空隙,根据连长的口令,一边观察敌人火力点测量距离,一边组织全班迅速进行简便射击,亲自手扶炮身向越军阵地进行简便射击。越军向他进行疯狂射击,他左手、右臂和右脚多处受伤,血流不止,他坚持着,一连发射了三发炮弹,发发命中越军阵地,最终因流血过多,无力操炮,昏迷在炮位上。炮手邓再田,见班长倒下,立即接了上去,刚发射了三发炮弹,越军子弹直接打中了他的头部,壮烈牺牲。这时,一班只剩下副班长陈武贤和新战士骆树豫,他俩没有任何犹豫,已经忘记了危险,忘记了牺牲,忘记了死亡。两人合力把陷入泥土一半的炮管拔了出来,由副班长陈武贤扶炮立即进行简便射击,并一连打出了四发炮弹,当发射第五发炮弹时,越军的子弹,打中了他的面部,血流满面,他使出唯一的力气把最后一发炮弹打入了越军阵地…… 战斗中,炮连指导员刘文华在指挥时牺牲,二排长杨庆红在还击中阵亡,指挥班战士邓会吉中弹,七连指导员牺牲……。李开华连长眼看自己的战友一个个牺牲倒下,怒火填胸,早已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他用熟练的动作,继续操炮装填进行简便射击,炮身越陷越深,来不及转移炮位,就凭自己平时练就的真实本领,修正弹着点,连续打出四发炮弹,发发炮弹准确地飞向越军阵地。这时,敌人发现了他,好几个火力点都吐着火舌,向他这边疯狂地射击,子弹像雨点一样打在他的周围,六零炮弹也在身边爆炸。但李开华依然不松手,全然不顾,不躲不藏,义无反顾地顽强作战。当他再次把一发炮弹装进炮膛时,嗒嗒,嗒嗒……敌军射来的数发罪恶子弹直接击中了李开华连长,炮弹随他松手的一瞬间“通”的一声飞向了越军的阵地……李开华牺牲了,但是他没有倒下,他就这样:跪地的右腿深深地扎进泥地里,用于支撑身体的左腿也深陷在泥水之中,双手扶住炮身,两眼睁得大大的怒视着越军阵地,人牺牲了,一直保持着向敌人开炮的姿势! 就在三营炮连和营部被越军压制在稻田地,人员伤亡较大,最紧张的时刻,配属三营行动的四八四团通信连的报话机员吴桂安和刘仁勤也被压制在不高的田坎下。部队突然遭袭,情况非常紧急,必须把这里的情况向团指挥所报告。身背电台的吴桂安急迫地呼叫着联络信号,周围枪炮声不断,他只有提高声音呼喊着。越军听到电台的呼叫声,朝他四周猛烈射击,吴桂安不幸中弹牺牲。在他五十米开外的助手刘仁勤看见战友牺牲了,不顾越军的封锁,几个箭步冲到了吴桂安身边,迅速取下电台背在自己的身上,并赶紧转移了位置,继续将这里遇袭的情况,越军的大楷位置……向指挥所主台报告。越军又发现了他的具体位置,集中火力向他射击,刘仁勤不幸头部、肩部、胸部五处受伤,鲜血染红了全身,浸透了报话机,他倒在血泊之中,昏了过去。战斗一直继续着,枪炮声再次把刘仁勤震醒,耳机里传来主台急促地呼叫声,刘仁勤挣扎着支撑起身体,颤抖着双手拿起话筒回答着主台的呼叫。刚说了几句话,越军又向他猛烈射击,刘仁勤再次负伤。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巨大的责任感让他的头脑异常清醒。他想到自己身上的机密文件、想到联络密语、每次战斗命令的收发底稿……这些一定不能落到越军的手里,必须尽快销毁。他不顾自己全身的剧烈疼痛,拼命地坚持着不让自己昏迷过去,咬着牙用无力的双手打着随身携带的打火机,点燃了联络文件和电报底稿,一份份文件终于被全部销毁,烧成灰烬。看到最重要的事情已经完成,他带着满意地微笑,双手紧握话筒,以钢铁般的意志向主台断断续续报告完情况,就牺牲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了。打扫战场时,战士们看到,刘仁勤身背带血的报话机,头上戴着耳机,手里握着话筒,微张着嘴唇,身边一堆燃烧的灰烬……看到这幅壮烈的场面,战友们都流下了悲愤的泪水。战斗中,尽管在炮连连长李开华的带领下,在场的有关人员进行了顽强地反击,但由于缺少灵活的步兵、机枪和直瞄火炮的火力,更加越军占据着优越的地形,在场的连排干部基本都不死即伤,全营共伤亡101人。战斗进行到自19时,高地上的越军乘黄昏丢弃8具尸体和部分枪支弹药脱离了战场。战后查明,该地是越军的一个训练基地,相当于我军的团级教导队的训练场所,用来训练连队的战斗骨干或者训练基层指挥员。山头上修有三道战壕和射击掩体,不仅周围地形熟悉,就是那里有射击死角都一清二楚,在这样的地形上吃亏是难免的了。审视这次遭遇战,除越军占据绝对地理优势外,导致失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独立作战的三营缺少足量的步兵伴随,而构成营本部的是以曲射火力的炮兵分队为主,在特殊地形上与敌人短兵相接,炮兵连支炮的时间都没有,而且武器性能决定,在近距离上曲射炮发挥不了应有的功效;二是伴行的步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无论是作为尖兵的步兵还是作为后卫的步兵,都有临阵失职的行为。尖兵排不在敌火力集中射击地段,伤亡较小,但带队的9连副连长非但不组织兵力火力还击,自己却躲进地窖里,又借口向团部报告擅自离队。少数战士也跟随离去。率领后卫9连2排的干部亦消极保命,未敢组织兵力火力从侧翼反击和压制敌人。尖兵和后卫的不作为,是这此次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组织指挥不得力。部队遇袭时,在第一时间内营指挥员没有实施统一有利的指挥,没能协调现有的力量。应该组织人员抢占有利地形,迂回到越军阵地的侧翼进行反击,以分散减弱越军对正面被压制部队的射击。部队在敌火力压制下建制混乱,营长爬在田坎下不敢动,面对危险局面束手无策放弃指挥。战后,四八四团三营炮连连长李开华经广州军区批准,追记一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炮连一班荣立集体一等功;通信连报话员刘仁勤追记一等功,吴桂安追记二等功;营长田云杰受降职处分,后转业安排在安阳市工作。田云杰原来是我营营长,河南南阳人,57年入伍,曾任作训参谋。身高近一米八十,军事技术非常不错,特别是投弹和刺杀非常出色。因一战失利,导致终生遗憾,在部队多次受到李九龙师长点名和不点名的批评。虽转业到地方工作,也常心怀抑郁,羞谈战事。为此,壮年病逝。<br></h3> <h3>这是记载1979年2月参战后,484团牺牲的干部战士名单</h3> <h3>这是其亲人扫幕的情景</h3> <h3>修缮后烈士陵园一角</h3> <h3>修缮后烈士陵园一角</h3> <h3>连队荣誉室功臣榜,记载了连队获得的重大荣誉的功臣名字。</h3> <h3>连队荣誉室记载了刘仁勤的事迹,据悉刘仁勤参战背的两瓦电台被收藏在国家军事博物馆。</h3> <h3>这张图片展示的是战斗场景</h3> <h3>这张图片展示的是战斗胜利后的场景</h3> <h3>2022年清明前祭拜</h3> <h3>2022年清明前陵园工作人员帮忙祭扫拍的视频</h3> <h3>记住这一天,记住牺牲的烈士们,记住刘仁勤烈士。</h3> <h3>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刘仁勤烈士永垂不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