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乌镇

老长不大

<h3><br></h3><h3> 乌镇,来了能留下,来了还想来的地方。</h3><h3> 我又一次来了。</h3><h3> 每天上万名的国内外游客熙熙攘攘来到乌镇。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h3><h3><br></h3><h3> 一个全球层面的世界互联网大会选址乌镇,我百思不得其解,无论是互联网移动支付领导者的省城杭州、邻居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还是遥远的北京、深圳、广州,论互联网的基因,乌镇怎能挨上边?</h3><h3> 也许那些商界大佬在会议论坛上高谈阔论后,想清静休闲、放松舒缓一下自己。</h3><h3> 也许达沃斯能举办世界经济论坛会议、戛纳能举办国际电影节,体现的都是举办国的小镇特点和风采,那么我国具有一样意义的景色秀丽的乌镇自然也是可以啰!</h3><h3> 也许是一种选择上的任性。</h3><h3> 当然,乌镇的交通发达便捷,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当完备。</h3><h3> 反正,不管怎样说,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址永久落户我国江南水乡古镇的乌镇。想通想不通无妨,现实就是如此。</h3><h3> 反过来,这又给乌镇增加了非常强大的新的魅力,又多了一张绚丽多彩的崭新名片。</h3> <h3><br></h3><h3> 我认识乌镇是从它的文学巨匠茅盾这张名片开始的,料想有不少朋友与我一样。茅盾奠定了文学乌镇的地位,近几年,著名作家、艺术家木心先生又把文学乌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h3><h3> 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都写有故乡乌镇的文章。</h3><h3> 茅盾先生对故乡始终怀有深情的爱恋,他在晚年(1980年3月17日)写的《可爱的故乡》里说:"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镇上古迹之一唐代银杏,至今尚存。我为故乡写的一首《西江月》中有两句:‘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1940年母亲的去世,终于切断了我与故乡的纽带,然而,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h3><h3> 木心也有一篇写故乡的《乌镇》,那是他离乡五十年后(1995年)首次回故乡写的:"上溯则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斟酌《文选》。《后汉书》的下半部原本是在乌镇发现的。唐朝的银杏树至今布叶垂荫、葱茏可爱。乌镇的历代后彦,学而优则仕,仕而归则商。"</h3><h3> 两位大师的笔下,南梁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昭明文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受到历代文人的追捧。可见乌镇的千年文脉,一直延续至今。据乌镇志记载,自宋至清,乌镇出了64名进士、167名举人、160名贡生。人杰地灵,饱学之士荟萃,真乃求学之士不绝于路,读书之声不绝于耳。</h3><h3><br></h3><h3> 乌镇文气之兴盛,文脉之悠长,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乌镇又一诱人的魅力。</h3> <h3><br></h3><h3> 凡到乌镇的游人,绝大多数都会去参观茅盾故居。这是一座临街的两层楼房,高墙深院、青砖黛瓦,典型的江南古老宅院。幽静的庭院中间置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汉白玉雕像,楼厅是介绍茅盾事迹的陈列室,书房和卧室的家具与布置仍是先生原住的样子。</h3><h3> 茅盾先生是我敬仰心仪的文学巨匠,读过他的许多作品,尤其喜欢他的代表作《子夜》和文学评论。</h3><h3> 木心先生追忆性散文《乌镇》,倾注了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既有近乡心切对熟悉乡音的亲切,又有物非人非的失落哀伤,以致于产生有意回避见乡亲的情绪。此刻,我正行走在他谓之"死街"的东大街上,街很安静清洁。两边木楼临河面街,除了游客,没有多少本地人,好像这里的人都搬到外面新宅去了。我的心情亦有点莫名的惆怅。先生这种不动声色的抨击时弊是非常犀利的,不知道他对现在这种状况的东大街又是怎样看法。</h3><h3><br></h3><h3> 乌镇的另一种魅力,在于骨子里有一种清秀宁静的气质。它不事张扬,没有西塘的野性奔放。虽然每天来往的游人如织,但它本身却是出奇的安静,热闹的只是行色匆匆的游客。我以前去看到的样子,现在还是那样: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宁静幽深的雅致庭院,沿河跨水而架的水阁,浆声灯影的阡阡河道;一样的小桥流水、一样的窄巷长廊,一座座馆藏、一个个手工作坊;依旧是那样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气定神闲、静美一隅,秀丽灵性、温润如玉。</h3><h3><br></h3><h3> 如果说古朴是历史的缩影,时尚是现代的标志,那么当我们在喧嚣浮华的缝隙去审视远去的古朴时,古朴反倒成为一种醉人的时尚。</h3><h3> </h3><h3> 如果说柔美的水乡是乌镇永恒的主题,那么,明清民国的古朴建筑是它的风格,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它的基调,蓝印花布、酿酒作坊、各式古物藏馆等是它的色彩,茅盾及茅盾文学奖、木心及木心美术馆、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等则是它漂亮的名片。也许这一切的一切,正是构成乌镇的魅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