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下洹村史话一南大桥漫步

洹士

<h3>  洹河,东下洹村的母亲诃。每年春天,哔哗的河水,清澈透底,鱼翔浅底,虾游河边,鹅卵石上大小螃蟹游来游去,老鳖在沙堆下不时冒出气泡。你站在河中的打石上,就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夏天,河水暴涨,过河种田的村民,挽起裤腿,淌水过去,身后总会留下一个一个的旋涡。秋天,收获的季节,人们便在打石上摆放檩条,铺上花柴干草,垫上土,搭成简易的土木桥,就可轻松来往于洹河两岸。冬天,在冻冰上行走,滑滑的,悠悠的,也是一种享受。</h3><h3>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洹河虽然恩泽了桑梓,也给村民过河耕田带来了诸多不便。修桥摆在了全村人面前。进入七十年代,东下洹村革委会决定,倾全村之力,修南大桥。从各个生产队抽出了能工巧匠,他们都是从红旗渠上炼出来的峥峥壮汉,汇集到南坡,南河滩,开始了东下洹村有史以来的最大工程。</h3><h3> 王公,郭公,赵公从施工到设计,绘制了大桥蓝图,制定了施工方案。由于大桥南面几个桥洞呈斜形,圈石比较奇特,赵公画出每块圈石的图样,标出编号。起石头的,运用靠山寨,刮地寨,破头寨,把几千斤的石头从山坡中分离出来,再切成小块。锻石头的,振据图样,一锤一钻进行了细致的雕刻,圈石正面有雨点的,平行线的,一长一短的,多种多样,维妙维肖。拉石头的,三个人一辆架子车,拉着上千斤的料石一流小跑从山上滑下来。如果在今天再看那个场面,你会胆颤心惊,不敢目视。垒石头的,按照图样,石头的编号,一丝不苟地把桥洞砌好。桥洞建好后,我有幸和我的恩师王玉宝老师,到工地把"旧貌变新颜"五个大字临摹到桥石上。踏进工地的那一刻,老撬声,打寨声,钢钎声,锻石声,车轴声,打夯声,借住河沟特有的回声芾,传到了工地的每一个角落。像船工拉纤的号子声,又像古时出征的战鼓声,还像舞台伴湊的搭扒声,竹扳声,既震耳发聩,又悦耳动听。</h3><h3> 南大桥建成后,又在村西建成西河桥,新河上架起了独拱石桥。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改河垫地的新工程也开始了。经过抢晴天,干阴天,扑淋小雨当好天的艰苦奋斗,真正把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出来。在南大桥东面的旧河滩上,垫成了水稻田,东下洹村一下子变成了不是江南的江南。吃上自己种出来的大米。给清早糠,响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的生活增添了几多念想,每个家庭把所分的大米作为走亲串友的最好礼物。</h3><h3> 今天,漫步在南大桥上,望着桥下潺潺的流水,新河两岸的残垣碎石,桥东面杂草荒滩,一阵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当年修大桥,改河垫地的人有很多己故去,健在的都己是花甲,古稀,耄耋之年,他们那种轰轰烈烈修桥的情形,吱扭吱扭推车垫地的场面,弯腰插稻的画卷,只能作为一个传奇留给后人。</h3><h3> 写于二O一八年八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