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p><h1>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卒一众家人于父母墓前设筵席,并当众发誓,誓言摘要如下:"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u>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u></h1><h1> 辞官就辞官,干嘛搞这么大的动静,大白天到墓前发毒誓的?。</h1><h1> 这里边有一段故事。</h1><h1> 王羲之墓前所为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是王述。那么,王述是什么厉害人物?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过节呢?</h1><h1> 王述与王羲之是同宗族人,就是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边的王氏家族。是两晋时期的极顶望族,名望有多大呢?民谣是这么说的:"王与马,共天下。"(晋朝皇帝姓司马)。司马的天下有一半是王家的。</h1><h1> 两个人都是幼年丧父的官二代。不过王述家是宗族里气式微弱的一支。王述与寡母清贫度日。</h1><h1> 王羲之,虽然也幼年丧父,但是投奔在堂伯父王导府中,并且受到重视,晋书里面说他:<u>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王</u>敦对王羲之的肯定是:"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h1><h1> 王敦与王导两哥们就是打拼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政治局面的人物。</h1><h1> 东晋倚长江为天险,得以偏安一隅,全靠这两兄弟。王敦扼守长江,枕戈待旦,为晋皇室抵御外敌。王敦一度想要自己当皇帝,长矛直抵帝座,天子颤栗,几欲让位。而王导则是东晋三朝辅政大臣。 内有这两个重量级的长辈赏识,外有当太尉的老丈人,羲之无忧也! 而且我们也知道王羲之身怀绝技,一手书法惊四海。有这样的软件和硬件想要不骄傲都难。</h1><h1> 因为同宗族且年龄相仿,时人常把两人放在一起。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可是 与王述齐名让他非常不爽。 </h1><h1> 因为王述少时在坊间口碑不佳。 </h1><h1> 《世说新语》记载他一件臭事:王述平日性格急躁。某吃鸡蛋,用筷子刺,一刺未中,再刺,三刺,便大怒将鸡蛋扔在地上。鸡蛋滚动不停,他趁怒追击,用木屐踏蛋,又未踏住。极为恼怒,抓起来塞进嘴里,咬碎又吐出来。</h1><h1> 痛快!痛快!但是,太可笑了。跟一枚鸡蛋发脾气,什么情商呀!</h1><h1> 这事展现出一个性格暴躁的王述,性格暴躁的人可能是心胸狭隘的人,因为他连小事都容忍不了,你还希望他能忍下更大的不快吗? 王导对王述的评价是:"怀祖清贞简贵,不灭祖、父,但旷淡微不及耳。"怀祖是王述的字。"旷淡"直接组词为"开旷,淡定"也就是说他心胸不开旷,不淡定。</h1><h1> 王述还有一件事,性格令人莞尔。权势熏天的恒温想与王坦之结为亲家,王坦之答应回去和父亲商量一下。当王坦之被王述抱在膝上时,(王述向来有这样的亲子行为,是个好老爸。时人戏称王坦之为"膝上王文度") 。王坦之讲求婚一事。王述听罢大怒,立马翻脸把王坦之从膝盖上推开,说道:"你怎么现在都傻了,竟害怕桓温了?怎么能把女儿嫁给一个武夫!"</h1><p><br></p> <h1> 王述的性格活动强度明显,稳定性较差,忽冷忽热,喜怒哀乐的表现非常明显,属于胆汁质的性格类型。</h1><h1> 这一性格在东晋并不被看好。东晋名士在行为方式上崇尚洒脱放逸,认为能够"泰山崩于前,五雷轰于顶而不动声色"才是男人。比如与王羲之交好的谢安就有这样出色的表现。淝水之战开战前谢玄对敌众我寡的悬殊十分担心,去找谢安谋划,谁知谢安却让他跟在自己和朋友后面游玩,回来后又去下棋。淝水战役胜利的捷报送来时谢安也在下棋,看完放下,淡淡地对客人说"小儿辈打赢仗了。" 棋下完了,客走了,该上朝面君了,谢安暴喜疾走以致鞋跟掉了还不知道。</h1><h1> 无论内心如何翻腾,在脸上是万不能看出来的。</h1><h1> 王羲之自己也以不动声色为美。太尉郗鉴为女儿选婿,王家一众适龄男青年均严装以待,独王羲之坦腹东床,该干嘛干嘛,反而完美胜出。赢得东床快婿的美名。</h1><h1> 在婚姻恋爱中,王述的胆汁质表现为感情好的时候浓情蜜意,不好则雷鸣电闪甚至动刀见血的。 王羲之的性格属于安静,漫不经心的黏液质,黏液质则是用他认为的爱的方式一心一意对待对方,一旦情尽缘了,他可能是转身,断念,头也不回走了。黏液质的性格带有偏执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有墓前发誓的行为。</h1> <h1> 不拘于物,不形于色,才是有城府有内涵的男人。傲娇的王羲之怎么肯与王述相提并论呢,他轻视王述大概是看不起他的性格。<br> 可是王述并不知道呀。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全地球人就都知道了王羲之看不起王述了。<br> 参看两处记载:<br>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u>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u>"——《晋·二十五史》<br> "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u>主人既哭,不前而去,</u>以凌辱之。"——《世说新语》<br> "累年"就是不止一年,等候的时间越长,失望的次数越多,积怨越深。因为是正史记载的,所以"如此者累年"还是比较可靠的信息。<br> 如果还真有《世说新语》的情节,王義之就太不该了,太欺负人了。到这里我们就要对缺乏"旷淡"的王述表示理解和同情了。<br> 不吊述母这种行为我们可以猜测王羲之的情商分数不高。王述有孝亲美名,他是看重吊唁的,别人都知道他在等你,你还不去!难免招人怨恨。<br> 情商高的人懂得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不能与所有人成为好朋友,但可以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有容乃大,多个朋友多条路。而且王述又没用他的暴躁直接伤害过你,你凭什么鄙视人家。</h1><h1> 王羲之的书法,初期是师从卫夫人的,后来水平大有长进,竟然有这样的自述流于后世:"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u>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u>……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徒费年月!!” 说这话的情商呀!不知卫夫人听后吐出多少口血?</h1><h1> 这让人想起一个笑话。有一大汉吃了10个饼,摸摸自己的肚皮叹息道:吃了10个终于饱了,早知道吃第十个就好,前面九个就不用吃了。</h1> <h1> 王羲之也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你王羲之书法日有长进,人家王述的人情世事也日渐练达。此时的王述已不同于以往的王述,试想那个跟鸡蛋过不去的火爆人,现在竟然长期的洒扫庭院,等待王羲之的来访,这份耐心与韧劲超乎常人。</h1><h1> 王述的性格变了。 </h1><h1> 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生活经常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为方式。人的性格,一部分是原生性格,一部分是社会性格。</h1><h1> 原生性格是指从娘胎带来的,在孩提时代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两王的原生性格中王羲之的分数高于王述。</h1><h1> 社会性格,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影响形成的。性格又有可变性。个体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有目的地修改,或者强化自己的性格。王述比王羲之更善于在社会生活中修改自己的性格。</h1><h1> 每个人身上的性格并非是单一地存在,可能有几种性格并存。但是性格具有倾向性。即多种并存而同时某一种性格比较突出明显,这就是倾向性。 <br> 王羲之少年时对待太尉择婿和中年时不吊述母的不拘礼法是相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性格的同个方向。可以说他的行为一直在强化持才傲物这个倾向, 终于与王述彻底交恶。 </h1><h1> </h1> <h1> </h1> <h1> </h1><h1>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其实是需要调适性格的。因为每种性格是利弊共存的,如果太强化某种倾向就会显出它的弊端来。打个比方,物体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转,如果总倾向一方,再转再倾,越转越倾,就会倾覆,出事故。就王述的性格来看,不修改也是会出事故的。</h1><h1> 幸而王述拥有显要官职后,常以柔和之道治事。谢奕性情粗暴,曾怨恨王述,用极尽恶毒之言痛骂他。王述面壁而站,不回嘴,等谢奕离去了,他才回到座位上。人们因此惊叹他变了,有涵养,真男人。<br> 又有记载:"晋王述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u>所受赠遗千数百条</u>。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时人未之达也。其后屡居州郡<u>,清洁绝伦,宅宇旧物不革于昔,</u>始为当时所叹。" </h1><h1> 从收贿赂一千三百条,严重违纪,到金盆洗手,清廉得很,房宅和家具都没更换过的改变。<br> 从暴躁到骂不还口,到累年等候王羲之的改变,这是性格中两个对立的面的转变,这种转变更需要生命个体的自觉性和坚韧性。<br></h1><h1> 王述在社会性格形成过程中能够自我调节,控制动机和目的,使自己中正运转,做到外圆内方,所以他能走得更远,更长久。从这个来看,王羲之的社会性格分数低于王述。</h1><h1> 后来王述服丧期满,调任扬州刺史成了王羲之的上司,他是这么做:"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h1><h1> 周行郡界,上下僚属都去辞别就是不搭理你。别怪王述不旷淡, 你可以做初一,我可以做十五。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h1> <h1> 王羲之受不了,主动申请出局。晋史这样记载使得王述成为王羲之辞官的罪人。其实辞官是狷介疏狂,持才自傲这一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如果不遇上王述,有可能是遇上张述或李述。<br> 另外,我认为还有两个原因导致书圣辞官。一个是客观原因,一个是主观原因。<br> 客观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h1><h1> 两晋时期战乱纷繁,政局动荡,国无宁日。每一次政权的更迭都意味着大量的流血死亡。而且两晋时期有连诛九族的刑罚,你好好做人,忠心为国,却保不定族里哪个么蛾子出了事,那么一刀切,连个申辩的机会也没有。所以选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是明智的。<br> 王羲之有显赫的家世,拥有士族特权,他的就业是没问题的,就弄小官小吏当着,领一份俸禄,可以告诉儿孙自己是有工作,有单位的就好了,余下的时光,醉卧山林,于微醉微酣之际多创造几幅墨宝传世,不亦善乎。<br> 主观原因是书圣善书不善宦,在为官方面没有突出的业绩。</h1><h1> 晋廷缺乏干将贤臣,有杰出才能的人断不能让他闲赋山林,通常分三步挖掘隐士:重金要职诱之,诱之不出,三顾茅庐礼之,礼之不仕,灭门!看你出不出来服务社会! </h1><h1> 王羲之没有王导的文韬也缺乏王敦的武略。关于他的政治才能,晋书只提到他两次对朝政加以劝阻,均不被釆纳。而王述,有辩才,王述能劝阻庾冰不要迁驻地,也能在权臣桓温提议迁都,群臣莫敢异议的情况下对站出来反驳恒温,直至恒温无言以对,再次劝阻成功。</h1><h1> 王述后来在为官和做人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好评,得到王导和谢安的肯定。属于晚慧的一类人。</h1> <h1> 能够认识自己的性格并接纳自己的,大有人在。</h1><h1> 能够认识自己的性格,并驾驭性格,规避风险的却不多。<br> 王述能修改性格,终老官场。他是成功的,不能驾驭性格,规避风险的王羲之幸而有另一种成功。你看看后人有这样的评价:"不因醉本《兰亭》在,时人哪得识永和。" 是呀,时至今日,江湖上谁还记得两晋时期的右将军是谁?骠骑将军是谁?我们只记得书圣王羲之以及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全文完)</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