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摩洛哥

老农

<h3>从西班牙出发乘船一个多小时,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就到达西北非国家摩洛哥,坐在大巴上朝窗外望去,最先映入眼睑的是摩洛哥人的服装一一阿拉伯长袍</h3> <h3>之前我在电视电影里也常见身穿白色或黑色长袍的阿拉伯人,以为阿拉伯长袍就这两种颜色,沒想到在摩洛哥街头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长袍,真是大开眼界</h3> <h3>导游告诉我,在各式各样的服装中,黑白两色的长袍仍是主流。他们把白色象征圣洁吉祥,通常在出席婚礼时穿,而黑色表示庄重肃穆,通常在出席葬礼时穿。</h3> <h3>阿拉伯女子的长袍都是大袖子宽腰部,垂及脚面,档次高的都是用真丝绸缎做的,穿起来典雅大方雍容华贵</h3> <h3>阿拉伯人穿长袍时必须配上头巾,称为“塔增”,用薄纱制成,从右往左缠在头上,通常和长袍颜色一致</h3> <h3>在摩洛哥街头你可以看到穿着五颜六色长袍的女子,她们穿梭在大街小巷,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h3> <h3>无论你从正面看,或瞧其背影,无不亭亭玉立楚楚动人</h3> <h3>这位年轻女郎,一身黑衣黑裤黑皮鞋从头黑到脚,黑色太阳镜架在额头,外套灰色长袍,传统又时髦</h3> <h3>阿拉伯长袍是阿拉伯人的民族服装,也是他们的礼服,在婚礼葬礼或官方外交场合都穿长袍,即使是国家元首出国访问也不例外</h3> <h3>在许多阿拉伯国家,女子不论年龄大小,自幼就从头到脚把自己包裹起来,头戴面纱,不论春夏秋冬也不裸露皮肤,阿拉伯民族妇女的服装除长袍外还有西服、连衫裙、短裙等。十几年前在电视看到有些阿拉伯女子,出门时头戴面纱,把整个头部都盖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但现在也经很少见了,我这次到摩洛哥就始终没见过</h3> <h3>以前总以为把整个头都包裹起来,只露两只眼睛的是未婚女子,原来正好相反,未婚女子不必裹得紧紧的,她要展示容颜方好出嫁,倒是已婚妇女要安份守己,避免抛头露面招蜂引蝶</h3> <h3>身穿漂亮长袍的沙漠服务人员,他和霭大方,引来许多游客与其合影</h3> <h3>阿拉伯男子热情地教中国女游客扎头巾</h3> <h3>在中国饭店打工的摩洛哥女孩,身着中国妇女大开襟传统服装,头扎摩洛哥纱巾,一身中国蓝,是中摩两国服饰的巧妙螎合</h3> <h3>这位阿拉伯女子主动上前用英语与我们交流,热情大方地和我们合影,一看便是摩洛哥新一代的知识女性</h3> <h3>在摩洛哥未征得女性同意,不便对女子当面拍照。面对如此鲜艳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我忍不住从背面悄悄拍下,原来背影也婀娜多姿</h3> <h3>摩洛哥除了五颜六色的长袍,他们饮食也与众不同,旅行团在中餐馆用餐有七八道菜,若在本地餐厅用餐,一般只有三道莱,有时加个水果色拉。第一道上摩洛哥汤,估计南瓜是主要原材料,还加了当地的佐料,第一次吃还不习惯,但各家做的不尽相同,有的味道还挺好</h3> <h3>接着上摩洛哥面包,不是软面包有点硬,像福州的征东饼,面包随便吃不限量</h3> <h3>第三道才是主菜塔吉锅,塔吉锅里的食材分层排放,最底层是牛肉,牛肉上面是蔬菜瓜果红萝卜等。塔吉锅与其他锅的不同在于它锅盖是尖帽形的,整个盖子上沒有出气孔,用不多的水即可烹煮,水蒸气在锅内循环并均匀地洒落在食材上,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十分可口。</h3> <h3>传说塔吉锅是一个叫阿里巴巴的年轻人发明的,一次他在沙漠中行走,发现帽子顶上不时有水珠滴落下来,原来是汗水化成蒸气后的水珠,于是他就直接把帽子盖到锅上,食物熟的更快也更好吃还节省用水,于是塔吉锅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br></h3> <h3>如果有第四道菜,就是蔬菜色拉,由西红柿豆芽菜等拼成</h3> <h3>一次在临近撒哈拉沙漠的饭店里用午餐,没有吃塔吉锅,用一条烤鱼代替了,味道一般,我想沙漠里不产鱼,能吃到魚已经很不容易了,怎能再去计较它的口味如何呢</h3> <h3>这是摩洛哥烤全羊,名曰烤,实际上既非烤也非煮。把半只羊放在铁盘子上,然后放在炉子上煎,一面巳经烧焦了,另一面才刚刚熟,还放了几根类似的黄瓜,真的无法形容那是什么个味道</h3> <h3>还有一盘水果蔬菜色拉,还有些许米饭,否则吃不饱。大家盼望多日的烤全羊,就在大伙面面相觑中结束了</h3> <h3>他们的香焦西瓜可以与中国的媲美,外表也长的一模一样。</h3> <h3>其实摩洛哥人民已经非常善待游客了,他们服务的十分周到,还为游客表演服务技巧,餐厅装修也挺豪华。口味不合吃不惯应该是饮食习惯问题,以及使用的调料不同而已</h3> <h3>旅馆门面豪华气派</h3> <h3>铺着红色地毯的旅游饭店</h3> <h3>吃不惯摩洛哥的美食,除加工配料等原因外,其实贫穷才是根源。一条窄窄的直布罗陀海峡,划开了欧洲与非洲的界线,也生生地划分了贫穷与富有,摩洛哥就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当你穿行在老城的老街小巷或自由市场时,便能明显得感觉出来</h3> <h3>窄窄的小巷地面凹凸不平,低矮的房屋光线昏暗,来往的百姓衣衫褴褛,它们构成了一道贫穷的风景线</h3> <h3>简陋的工艺品商店,一般都是老年人在经营,不知道是因为生活所迫,还是为传承文化而坚守</h3> <h3>手工制作传统皮具,摩洛哥盛产羊皮,这里的皮具都是真皮,工艺精湛价格也不贵,</h3> <h3>卖家禽的小店,店面格局与中国的相似,也帮助宰杀,卫生很差一地鸡毛</h3> <h3>这家在做春饼皮?比中国南方春饼皮要大许多,但制作工艺流程差不多,不知道摩洛哥人是用什么馅来包春饼</h3> <h3>旧货摊位,有文物的影子,仔细看有些东西还是当年中国造的,因此价格也不便宜</h3> <h3>地摊上的旧衣服袜子,鞋子包包还有日用品,破旧不堪,在中国扔出去都没人捡,他们还拿出来卖,足见生活水平之低</h3> <h3>我们边看边分析,觉得摩洛哥与欧洲西班牙比至少要落后五六十年,与中国比要落后三四十年。看看摩洛哥百姓的艰难日子,再看看遍布城乡的豪华清真寺,心生无限感慨</h3> <h3>虽然贫穷但摩洛哥人依然相信上帝,百分九十九以上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人信奉基督教和犹太教。在摩洛哥城乡各地都能看到清真寺和高高矗立的宣礼塔</h3> <h3>不论在城市或乡村,清真寺都是那里最好的建筑,它们由政府出资建设和维俢。高高的宣礼塔是用来呼唤信徒们来做礼拜的,穆斯林每天要做五番礼拜,牧师要站在高高的宣礼塔上颂经,虽然现在有了扩音器不必登高呼唤,但宣礼塔作为清真寺的标志,建清真寺时必不可少</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卡萨布兰卡市地标性建筑,是世界第五大清真寺,也是西北非最大最现代化的清真寺,它三分之一建在海中,耗资五亿多美元</h3> <h3>它占地九公倾,广场之大可同时容纳十万名穆斯林作祈祷,每天都有众多信徒来这里朝拜。摩洛哥虽然贫穷,但我们在此旅行走得还安稳和从容。人们的信仰可以不同,但不能缺失,不论你信菩萨或上帝,有了信仰你才有目标才有力量,才能坚守贫困或享受富贵</h3> <h3>摩洛哥人民除了坚信上帝能拯救他们,也相信自身的力量。他们把老旧的街巷刷上颜色,把住房装修改造成店面,摆上花花草草,旧貌换新颜,开发成旅游商品一条街</h3> <h3>同行的旅友告诉我,这里有好几个地方,因为装饰漂亮,许多人在那留影,因此成了网红拍照点</h3> <h3>装修时尚的小商店</h3> <h3>漂亮且富有民族特色图案的羊皮包包</h3> <h3>陶瓷日用品,既可日常使用,也能作为旅游纪念品摆放家中</h3> <h3>这位大叔正在为自己出售的草帽做广告</h3> <h3>这是经过改造,与时具进的摩洛哥长袍吧!它的漂亮吸引着同行的旅友,她很想试试她穿长袍的感觉</h3> <h3>我们到这位非洲帅哥店里逛了一圈,他热情地介绍了店里的商品并邀我合影。摩洛哥新一代年青人,有思想有文化眼界更开阔,他们是摩洛哥走向繁荣富强的希望</h3> <h3>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东邻阿尔及利亚,西濒大西洋,南为撒哈拉沙漠,北为直布罗陀海峡,国土面积45.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700多公里。摩洛哥常年气侯宜人,花木茂盛,嬴得了烈曰下清凉国土的美誉。摩洛哥是个风景如画的国家,还享有北非花园的美称</h3> <h3>摩洛哥的国土面积不大,但旅游资源很丰富,从西北部的海滨风光到内陆的撒哈拉沙漠,再到四大皇城中的历史遗迹,都是这个国家最具吸引力的景观<br></h3> <h3>摩洛哥有著名的四大古城:<font color="#ed2308">非斯、梅克内斯、马拉喀什、拉巴特。</font>其中非斯是次于卡萨布兰卡、拉巴特的第三大千年古城,人口有一百多万。它位于摩洛哥中阿特拉斯山麓,距首都拉巴特东约160公里。古城建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中,占地300公顷。经过伊德里斯王朝的不断建设,成为伊斯兰教圣城之一。 <font color="#ed2308">非斯</font>城市结构在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曾改变,有着典型的阿拉伯城市的风貌,神秘的东方风情。该城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最完整的古城,有完整的城墙,内部是狭窄的街道连接着古城的各个角落,城内遍布清真寺、广场、市场、各种工匠作坊。<br></h3> <h3><font color="#ed2308">梅克内斯</font>是摩洛哥北部古城。在中阿特拉斯山北坡,东北距非斯53公里。人口38.6万。建于十一世纪,十七到十八世纪曾为都城,伊斯兰教圣地,工商业中心。油橄榄、柑橘、葡萄重要集散地,有榨油、食品罐头、水泥、木材加工、纺织等工业。以织造精美地毯著名。皮革、制陶、阿尔法草编织等手工业也很发达。 梅克内斯古城墙雄伟壮观,素有「胜利、凯旋」之意的曼索尔城门闻名于世。<br></h3> <h3><font color="#ed2308">马拉喀什</font>位于摩洛哥西南部,坐落在贯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脚下,有"南方的珍珠"之称。在阿拉伯语里,"马拉喀什"意为"红颜色的",其原因是当年的城墙采用赭红色岩石砌成,迄今基本保存完好。它也是全国第三大城市,是南部地区政治中心,以红色的城市而闻名于世, 马拉喀什有摩洛哥最大的柏柏尔人市场(露天市场)。也有整个非洲最繁忙的广场。沿着旧城区红色城墙漫步,眼前所出现的景象仿佛让人又回到那遥远的中世纪时代。广场附近,街巷交错,房屋密集,摊铺林立,货物充足,到处是头缠白巾、身穿长袍的阿拉人,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烤羊肉、烙面饼的香味。还有露天饭铺、小吃店布满街头,人山人海,狭窄的街巷显得异常拥挤。完全是一派中世纪的繁华市面风貌。 <br></h3> <h3><font color="#ed2308">拉巴特</font>是摩洛哥首都,位于摩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城内房子上白下蓝,远远望去一片白色,素有白色之城美称。自1912年以来,一直是摩政治首都。拉巴特始建于公元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现存老城为 18世纪所建,新城建于1912年。拉巴特濒临大西洋,有不少海滨浴场,是旅游、消夏的好地方。拉巴特王宫、穆罕默德五世墓、乌达雅城堡和舍拉废墟等是游人参观的名胜。摩洛哥四大皇城我们走了三个,仅拉巴特不顺道而放弃,但我们以象征爱情和充滿浪漫色彩的卡萨布兰卡替代,沒有遗憾<br></h3> <h3>在前往萨哈拉沙漠沿途的公路两旁,有许多二十年代由柏柏尔人所建的红色土城村落,其中保存完好的埃本哈杜古城,外形最为标致,由橙红色泥土堆砌而成的埃本哈杜村,是该地区建在河谷边上众多城堡式村庄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其历史可追溯到12世纪。整个城堡全部用红土和木材作为材料,以"干打垒"方式,层层叠叠依山而建,颇有气势,被称为最具撒哈拉沙漠地区民族建筑特色的代表作。1987年,埃本哈杜村正式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h3> <h3>这种干打垒式的房子冬暖夏凉,非常适合当地气候居住。我们到达的时候当天气温约三十度,当我从阳光下走进房间,立刻感觉一阵凉爽,仿佛开了空调似的,我接连打了几个喷嚏,不敢在屋里久留,这也是我对干打垒房子的第一次感觉<br></h3> <h3>还有神奇古老的绘画艺术,柏柏尔人用绿茶加糖,还有藏红花及靛蓝等天然颜料作画,然后火烤加热现形成画作,据说,这种作画方式是古老的柏柏尔族传统。看似空空的白纸,加温过后,逐渐显现出隐秘的画像,十分神奇。</h3> <h3>村口玩蛇的柏柏尔族艺人,随着他吹奏的笛声响起,地上的蛇和小晰蜴便翩翩起舞,引来游客围观。就像中国街头卖艺的人,表演过后也会伸手向游人要钱</h3> <h3>还有一些小孩把自己编织的小玩艺送给你,换一种方式要点钱,看着他们简单的穿着和乞求的目光,我接过递过来的小礼物,给了几个迪拉姆</h3> <h3>小礼物像羊也像只小鹿,用草编织而成。我也把它当成旅行纪念品带回中国,沒事时看看它也是一个美好的回忆</h3> <h3>我在摩洛哥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当地玉石雕刻的小象50元摩洛哥迪拉姆,塔吉锅100元迪拉姆,羊皮零钱钱包9元迪拉姆,古生物海螺化石140元迪拉姆,海螺化石是真是假旅友各舒己见,但我相信是真的</h3><h3> (注: 1 元迪拉姆约等于0.7元人民币)</h3> <h3>这是湖南人开在埃本哈杜村附近的一家中餐馆,取名中国红,外墙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内饰中国青花蓝,墙上汉字国画,无处不透出中国风情,空气中飘着的荔枝肉和大米饭的芬香,让你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剩下的只是饥肠碌碌垂涎欲滴了。烤羊肉烤牛排,牛奶面包等等怎么也敌不过大米饭红烧肉和萝卜排骨汤</h3> <h3>真心感谢咱们勤劳勇敢的同胞,他们把舌尖上的中国带到了异国他乡,带到了这人烟稀少的戈壁荒漠。摩洛哥不产大米,只有在中餐馆你才能吃到香喷喷的大米饭和可口的中国菜,我每次从中餐馆里饱餐出来,总感觉精神倍增浑身有力</h3> <h3>2016年摩洛哥国王应邀访问中国,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对中国护照免于签证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欢迎世界各国人民来摩洛哥旅行,目前他们正在扩建公路并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筑起了新城,开辟出新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旅行者</h3> <h3>这是新建的旅游村,大多建在公路两边,但目前游人还不多</h3> <h3>在摩洛哥北部城市丹吉尔,巳经建起相当于四星级的宾馆,高大明亮的大厅,舒适宽敞餐厅,健身房洗衣房,游泳池等服务设施齐全</h3> <h3>卧室里的浴缸,洗手盆都以大理石作材料</h3> <h3>阳台面向大海,一览无余</h3> <h3>有的标间里还有三张床,如果你带了小孩也能轻松入住。<br></h3> <h3>摩洛哥南部是撒哈拉沙漠,它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2大荒漠,面积约90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我们乘车翻越了海拔四千多米的阿特拉斯山脉,穿过茫茫戈壁滩,傍晚日落时分终于望见了金黄色的大沙漠<br></h3> <h3>撒哈拉沙漠的沙丘会随日光的变化,展现出金色粉色橙色等不同颜色,日落与日出也逞现不同的美景</h3> <h3>我们幸运地遇到了好天气,凌晨四点多大家从睡梦中勿勿起床,骑骆驼向沙漠深处进发,而旅友中的摄影师们早已徒步到达,他们选好位置,对好角度,在寒风中等待日出的那一刻</h3> <h3>日出前橙色的沙丘</h3> <h3>日出后金色的沙山和印在沙丘上驼队的倩影。 拍得多好呵! 他们把日出时的片刻光影定格成永恒,让我们不时欣赏并成为永久的记忆! 感谢摄影师们的辛勤劳动,这里我就借花献佛了</h3> <h3>这是萨哈拉沙漠的一家旅馆,我们就住在这里。现在来摩洛哥旅游的中国人还不多,那天就我们一个中国团,也沒见到多少外国人。所以导游一路上多次感概地说,现在是来摩洛哥旅行的最佳时间,再过一两年,来的人多了,一切也就沒有那么原始原貌了<br></h3> <h3>沙漠旅馆的晚餐丰富多彩,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地方。我记忆犹新的是牛奶煮干饭,我站在那里研究了片刻,觉得并非牛奶和大米一起下锅煮的,而是蒸熟干饭后再倒入牛奶拌匀,准确地说应该叫牛奶拌干饭</h3> <h3>宾馆里的游泳池,清澈的池水映照着蓝天白云,在缺水的沙漠中游泳是一种奢侈的享受<br></h3> <h3>夜幕降临,沙漠的夜晚凉风席席空气清新,一轮明月挂在空中,银色的月光洒在院子的小道上,小道两旁的灯光映照着树影,没有虫鸣,没有鸟叫,只能听到你沙沙的脚步声,沙漠里的旅馆与城市的公园一样美丽</h3> <h3>.</h3> <h3>旅馆里的卧室是用当地红土筑起的干打垒房子,房间里几乎所有的家俱都是用红土打造出来的,包括简单的柜子,洗脸盆架子,桌子。卫生间和洗澡间的墙也是用红土筑的,就像磁砖一样表面光滑不怕水洗,我还用手搓了搓也不掉土<br></h3> <h3>虽然房间里显得很“土”,但现代化设备一应具全,电视机热水器空调一样不少,这里的wifi也很给力,发相片看视频一点问题都沒有,这是中国中兴公司与摩洛哥政府合作的结果,他们巳经把发射基站建到了戈壁沙漠</h3> <h3>床铺也是用红土筑成的,就像北方的炕,只是在“炕”上放上了席梦斯。在床的上方还拉了块布帘,防止沙土掉落脸上。宾馆每个房间配色并不相同,我住的这个房间以红色调为主,床单 被子 枕头 窗帘都是红色的,就连地毯也是红色的,太美了太有情调了,一进门就像迈入了新婚的洞房,让人感动不巳。虽然只住一晚,但也令人难忘。<br></h3> <h3>写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才是原始原貌的摩洛哥?那就是带有怪味的摩洛哥汤,说不出是什么味道的烤羊肉,五颜六色的阿拉伯长袍和干打垒式的旅馆卧室。这就是原汁原味的摩洛哥——她用悠久的历史和不加修饰的今天,逞现在世人面前,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也是我们不辞辛苦跨越万水千山的动力。</h3><h3> 再见了摩洛哥! 感谢你的风景名胜,感谢你的盛情款待! 愿你早日走出贫穷,走向富有!</h3><h3><font color="#ed2308">老农 毛毛雨摄影编辑 谢谢欣赏!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