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班历次聚会集锦

<h3>  婁永康 乐桂娣 胡月华 杨璞等同学摄影,婁永康作文字修改,並且补充了许多内容。</h3> <h3>  台风过境,给上海的三伏天带来短暂的清凉。定居美国的侯志坤同学,每年此时要到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讲学。侯教授每次都要抽空回上海,他一来,我班同学都要相聚。有婁永康的热心筹备,8月4日,同学们得以欢聚一堂,这次聚会地点在大宁和记小菜。</h3> <h3>后排 徐正才 盛国忠 吴文佐 蔡涵中 杨璞 袁海民 张晓兴 侯志坤 邹庙发 陈联德 金楚元 李令牧 欧阳鸿 沈海槎 </h3><h3><br></h3><h3> </h3><h3> 前排 周瑞霞 王亲亲 陆慕贞 孙希平 姜立韬 婁永康 戴素珍 孟坚 乐桂娣 胡月华 应那些去国离乡几十年的同学要求,在留影下加上了姓名,以便他们一一辩认。十几岁认识的同学,如今已是白发蒼蒼,走在街头,已是万万认不得了。看了留影,大家是否能回忆起美好的旧日时光?</h3> <h3>  侯志坤.婁永康拿着的是我班历次聚会的合影,这些留影现在看来都弥足珍贵。</h3> <h3>  </h3> <h3>  侯志坤热情洋溢地在发言</h3> <h3>  幼儿园起就是同学啦</h3> <h3>  热闹的聚会,多才多艺的同学,为大家表演精采节目以助兴。</h3> <h3>  袁海民的《西班牙女郎》唱得荡气回肠。 想不到袁同学的歌唱得这么好,我们大家为你骄傲。读书时,袁同学会说相声,演小品,他和搭档一上来,还未开口,底下已是笑声一片 ,如今唱歌水平也是一流。</h3> <h3> 沈海槎拉二胡《山楂树》,我们都有俄罗斯情结。他拉得好,我们喜欢听,百听不厌。</h3> <h3>  戴素珍一曲《小路》,唱得很动听。她读书时是体操队队员,舞也跳得很好。</h3> <h3>  孟坚.袁海民男女二重唱《为了谁》,委婉动听.余音绕梁。曾记否,上学时,文娱委员孟坚常在中午教唱。我班的文娱节目也是全校有名的,被津津乐道的有姜立韬.沈中平的表演唱《逛新城》,有袁海民的二胡.婁永康的笛子独奏,有沈海槎.徐正才.沈中平等男生的表演唱《今年蔬菜大丰收》,有舞蹈《洗衣歌》,还有袁经瑞.饶孝良.韩文韬.孟坚的话剧《柜台》等等。太多太多的好节目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记得另一届文娱委员朱大平报幕时将“笛子独奏”报成“独子笛奏”,底下笑成一片,大平当时羞红的脸真是可爱,至今想起,恍若昨日。</h3> <h3>  每人一句知心话,表达了对全班老同学的衷心祝福。</h3> <h3>  年逾古稀的同学们,享受每一次聚会的快乐。相聚时都兴奋得象小孩过节日,开心得不得了。</h3> <h3>  婁永康给这次聚会写下了二行字:半个世纪的同窗之谊,活在当下的温馨聚会。 我们在底下掐指一算,婁永康,我们与你从初一同学起,整整五十八年了!盛国忠,陆慕贞是小学同学,离今天也有六十四年了!陈联德,戴素珍,侯志坤幼儿园起就是同学了,离今天起码有六十六年了。还有许多人也是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同学。同窗之谊,不可谓不深啊!岁月的河流奔腾不息,载着我们从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奔耄耋。虹口中学六六届高三(2)班,是我们五十二位同学永远的,温暖的家。</h3> <h3>  干杯,欢迎侯志坤飘洋过海来相会!</h3> <h3>  为同学们永远健康快乐干一杯!</h3> <h3>  许多同学提议,天气适宜时到江浙景点作短途游,我们期待这开心的日子快快到来。</h3> <h3>  为半个多世纪的友情,为下一次聚会,干杯!</h3> <h3>  这次聚会没能来的朱大平,李皖祥,刘淑芹,去年秋天我们曾经小聚了一次。</h3> <h3>  我们去了武进路86号</h3> <h3>  已成了市一医院急诊部的母校旧址,人流熙熙攘攘,我们上了四楼。四楼是办公区,迎面走来的医生嘟噜了一句:校友啊?我们忙喏喏,他没有阻拦我们入内,我们得以进去怀旧了一番。</h3> <h3>  本以为我们原先的操场,会建有大型花坛,会有草坪,可是现在没有。寸土寸金的市区,也只能这样了。</h3> <h3>  这是我们高中呆了三年的402教室,现在是会议室。</h3> <h3>  原402教室</h3> <h3>  长长的走廊,我们太熟悉了。</h3> <h3>  原教学大楼,看着熟悉又陌生。</h3> <h3>  抬头望上看,四楼窗台两侧,有校友刻的母校畄念字样。</h3> <h3>  我们又去了原来的牛屠宰场,现在属保护性建筑。这是李皖祥,那天她也很开心。</h3> <h3>  2018年5月,为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去了崇明。我们是1968年7月29日乘船去的崇明,与北郊中学.市五女中的二百多个六六届高三毕业生组成了新海农场三十一连,在新海农场最西北由此多出了一个新连队。连队里崇明老职工很少,这少数崇明老农都是干农活的好手,他们教会了我们干农活,艰苦的几年下乡经历,刻骨铭心。</h3> <h3>  高三(2)班去崇明的部分同学</h3> <h3>  姜立韬的妹妹姜立东也去了崇明农场,与我们成了同事。</h3> <h3>  与北郊中学,市五女中的农友一起</h3> <h3>  2009年4月,沈中平,韓文韬从美国回沪,部分同学相聚在黄河路雅珠大酒家。</h3> <h3>  次日,陈联德,孟坚,程帼英,沈中平,胡月华到人民广场放风筝,真是童心未泯啊!</h3> <h3>  杨璞提供的1963年初中毕业照,现在看来,恍如隔世。我们的班主任史君芝老师,她经常是一袭蓝旗袍,端庄秀丽。她做了我班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班主任。有这么一位优秀的老师陪伴我们成长,非常幸运。合影的还有教导主任鲍婉仪老师与张达老师,以及大队辅导员李飞伦老师。虹口中学的老师,博学多才,和颜悦色,他们对我们这些守纪律,爱学习的乖学生,也是由衷地喜爱。</h3> <h3>  旅居美国的沈中平同学,现在是德克萨斯商会主席。</h3> <h3>  在欢迎沈中平教授的宴会上,还请来了饰演毛泽东的特技演员。</h3> <h3>  老班长陈联德的贺中秋,别有新意!</h3> <h3>  2018.11.17是我校六十九周年校庆,婁永康组织了我班的这次活动,并且提供了以下照片。</h3> <h3>  我班有十三位同学在17日回了母校,这是同学们与王静龙老师的合影。王老师文革后考上华师大研究生,由于他出色的才华,当上了华师大数理统计系教授.系主任.博导。他兼虹中校友和教师双重身份,年年回母校。五十年代王老师曾获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竞赛第一名。母校爱才,他早早留校当了老师,有幸当他学生,听他行云流水般地讲课,是一种享受。 </h3><h3> 自左至右 </h3><h3>前排:刘淑芹.胡月华.王耕.忻丽.李光湘.金楚元.婁永康</h3><h3> </h3><h3>后排:徐正才.陈联德.杨璞.王老师.吴文佐.袁海民.陈坚锋</h3><h3><br></h3> <h3>  秦邦雍老师也来了</h3> <h3>  刘淑芹,王耕,忻丽,胡月华</h3> <h3>  每逢校庆,小校友都热情接待。谢谢你们,辛苦了!</h3> <h3>  王耕与王静龙老师在交谈</h3> <h3>  看上去气色很好,又显年轻的王静龙老师,左边是陈联德,右边是金楚元。</h3> <h3>  李光湘,吴文佐</h3> <h3>  胡月华,金楚元,刘淑芹,婁永康</h3> <h3>自左至右:王耕.张惟杰教授(我校55届校友,王耕的先生).徐正才.杨璞。</h3> <h3>  陈联德,王耕,忻丽</h3> <h3>  杨璞,袁海民,陈坚锋,徐正才</h3> <h1>  2019年11月16日校庆七十周年聚会</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