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捷克共和国,简称“捷克”,国土面积78866平方公里,与德国,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四国接壤,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h3><h3> 捷克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于2006年被世界银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拥有极高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是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h3> <h3>[克鲁姆洛夫老城]捷克小镇克鲁姆洛夫(也称CK小镇)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小镇之一。这个现在只有14000多居民的小镇坐落于捷克南部的波希米亚地区,位于伏尔塔瓦河的上游,距首都布拉格约160公里。该镇从13世纪开始,由于其处于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上而逐渐繁荣。这里的大部分建筑建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多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风格。整个小镇被流经该处的伏尔塔瓦河环抱,登上城堡远眺,中世纪风情的景色最为令人惊叹。</h3> <h3> [克鲁姆洛夫城堡**]捷克克鲁姆洛夫城堡和这座城市同名,是一座兴建于1240年的中世纪城堡,城堡的规模非常大,在波西米亚地区仅次于布拉格城堡。整个地区在1989年被宣布为国家文化古迹,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h3><h3> 登上克鲁姆洛夫城堡,蜿蜒的伏尔塔瓦河,橙色屋顶的各色建筑尽收眼底。</h3> <h3>[磨坊温泉回廊]磨坊温泉回廊是捷克卡罗维发利最美的温泉回廊,因附近有磨坊而得名;回廊建于1871年,竣工于1881年,由布拉格国家剧院设计师约瑟夫·季迪克设计;长廊长132米,宽达13米,是卡罗维瓦利标志性建筑之一。磨坊温泉回廊共有五个温泉眼出口,磨坊泉、鲁萨尔卡泉、瓦茨拉夫公爵泉、莉布舍泉和岩石泉。</h3> <h3>[布拉格城堡**]布拉格城堡,位于捷克伏尔塔瓦河的丘陵上,是捷克的要塞,在公元第九世纪时布拉格的王子首先在伏尔塔瓦的山上盖了一座城堡,此后他便在此开始统治他的捷克人民和土地,一直是布拉格王室的所在地,几世纪以来经过多次扩建,不仅保留许多雄伟建筑和历史文物,现今仍是捷克总统的居所。布拉格城堡有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从古代的罗马式地基,到战争期间的后现代风格,每个年代的风格都或多或少在城堡上留下了痕迹。</h3><h3> 布拉格是欧洲最美的城市——先别急着反驳,这是歌德说的</h3> <h3>布拉格城堡远眺</h3> <h3>[圣维特大教堂]圣维特大教堂是布拉格城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布拉格城堡第三中庭内,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之作,它始建于14世纪,据说耗时六百余年才竣工。
这座令无数建筑师呕心沥血的建筑,宛如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般耐人寻味,因而有着“建筑之宝”的美誉。当你站在他它的面前时,就会被它的宏伟所震撼,走进教堂最吸引我的不是穹顶,不是管风琴,也不是祭坛,而是彩绘的玻璃窗,这些彩窗每一块都是一个故事,都是完美的艺术品,都值得你驻足欣赏,尤其是当阳光斜射进教堂时,仿佛走进了中世纪的电影场景中。
它是罗马天主教布拉格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捷克最大和最重要的天主教堂,是王室加冕和辞世后的长眠之所。</h3> <h3>[黄金小巷]黄金小巷位于布拉格古城堡东北角,是布拉格著名的景点,也是布拉格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小巷之一。</h3><h3> 黄金小巷建于15世纪,用石板铺砌而成,曲折狭窄,两旁色彩缤纷的小巧房舍比邻而立,充满童话色彩。小巷纵深感很强,为布拉格城堡增添了一处神秘的区域。</h3><h3> 黄金小巷原是布拉格城堡建成后守卫们的居所,当时人多地少,因而房屋建得非常小巧。由于常年无战事,后来成为皇室工匠、仆人和卫兵们的住所,17世纪后,一些炼金士汇聚于此,小巷也以此得名。在19世纪之后,黄金巷逐渐变为贫民窟,然而20世纪之后一些落魄的学者、狂热的艺术家,纷纷到此居留,寻求安静的环境和创作灵感,时至今日,黄金巷已逐渐成为小型博物馆和特色小店的聚集地。</h3><h3> 黄金小巷的一些博物馆还原了当时房间内的摆设,以此展示当年居民在此的生活场景。小巷门牌号为22的水蓝色房舍,曾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早年的居所,现在为一家书店,其中很大一部分书就是卡夫卡的文集。门牌号为12的小屋与达利波塔相连,可进入上楼参观兵器博物馆,里面展出了大炮、长矛、盔甲等各式兵器,达利波塔的地下室曾经是监狱,现在一部分用于刑具展览。</h3> <h3>[老城广场]在11到12世纪中期,布拉格老城广场一直是中欧贸易最重要的一环。许多决定这国家命运的政治事件也发生在此。老城广场坐落在著名的查理大桥和瓦茨拉夫广场之间的地带。广场周边的建筑风格各异,哥德式建筑风格的泰恩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圣尼古拉教堂也伫立在广场附近。</h3><h3> 在老城广场的中心竖立着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胡斯的塑像,因此布拉格老城广场也被当地人称为“胡斯广场”。</h3><h3> 广场周围有着许多的餐厅以及咖啡馆,大部分的餐厅和咖啡馆都设有露天坐位,可以看到很多欧洲人喜欢坐在露天坐位喝咖啡聊天,风雨无阻,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生活态度。</h3><h3> 广场前面是老市政厅,后面是被称为“魔鬼教堂”的泰恩教堂。</h3> <h3>[旧市政厅]老市政厅建于1338年,在15世纪末皇室成员搬离这里前,这里一直作为皇家宫廷。在老市政厅大门的上方是一幅名为《向布拉格致敬》的马赛克壁画,是由著名画家史毕勒创造的,里面讲述了布拉格百年的历史。</h3><h3> 老市政厅塔楼嵌有一个巨大的天文钟,天文钟是一座制作非常精美的自鸣钟,让人惊讶的是天文钟自1410年建立至今仍然走时精准。据说,这座天文钟是根据当年盛行的地球中心说理论而设计的,下面的钟一天绕行一圈,而上面的钟则是一年才绕一周。每天正午时分,十二尊耶稣门徒依次现身,6人向左6人向右,给大家准点报时,“敲响”钟声。</h3> <h3>[伏尔塔瓦河游船**]伏尔塔瓦河是捷克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是捷克的母亲河。它源于南捷克州舒马瓦山脉的黑山脚下,又称热伏尔塔瓦河,流经布拉格后注入易北河。</h3><h3> 乐曲《伏尔塔瓦河》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于1874-1897年间创作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也是套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它以抒情诗般的美妙和丰富想象力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该曲经常以独立乐曲在音乐会舞台上演出而流传至今。<br></h3> <h3>[库特纳霍拉]是捷克共和国的一个城市。库特纳霍拉是一座中波希米亚(捷克共和国)周边的小城市,在布拉格以东70公里,距易北河10公里,位于Vichlice河畔的高地上。</h3><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城的捷克语名字Kutná Hora是因为该高地东面平缓增高而西面陡然下降的特殊地形而起。这座城市在十二世纪由日尔曼人作为定居点而创建。13世纪末时已发展为波希米亚地区最具活力和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周围富有银矿,金属锻造业发达。当时,该城仅次于布拉格,是波希米亚地区的第二大城。15世纪的胡斯战争使的城市开始衰败,16世纪随着银矿资源的逐渐枯竭,该城彻底失去了其重要性。然而,从1770年至1823年间的新建奠定了今日城市的基本面貌。19世纪兴起的捷克民族主义运动第一次将该城列入纪念文物的保护范围。1995年,库特纳霍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库特纳霍拉的著名景点有圣巴巴拉大教堂,塞德莱茨教堂(人骨教堂)等。</span></h3><h3> </h3> <h3>[圣巴巴拉大教堂**]圣巴巴拉(St. Barbora)大教堂,是捷克形状最特殊最漂亮的新哥特式建筑,由1380年开始建筑,历经170年、好几任建筑名师至1558年还未完成,适逢银矿挖尽钱财拮据而中断,直到二十世纪才陆续完成的宏伟教堂,与布拉格旧城堡中的圣维塔大教堂并列世界最壮观的教堂,内部有金碧辉煌的天顶画。</h3> <h3>[塞德莱茨教堂**]捷克塞德莱茨教堂位于距布拉格70公里的小镇Kutna Hora,建于14世纪。外表看上去是很普通的哥特式建筑,内部装饰完全是用人骨做成,宛如一个人骨博物馆,因此人们也称其为“人骨教堂”。</h3><h3> 13世纪Sedlec地区的修道院院长亨利,奉波希米亚国王奥克塔文二世之命,前往圣地耶路撒冷,所带回来的一把泥土就撒在教堂周围的墓园里,认为埋骨于圣土就可上天堂的信念,吸引了波希米亚地区,甚至中欧富豪纷纷将此地视为身后最佳福地,Seldec因而远近驰名。后来的黑死病、胡斯战争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墓园的规模也因此扩大。</h3><h3> 后来富有的Schwarzenberg家族将这片土地和教堂买下,并突发奇想聘请木匠Rint来装饰教堂。木匠对于几何图形有着职业的天赋,这里最不缺的就是人骨,Rint于是想到用骨骼来装饰教堂。于是就有了这座名叫Kostelik Vech savtych a kostnici的人骨教堂。</h3><h3> </h3> <h3>波兰共和国,简称波兰,是一个位于中欧,由16个省组成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东与乌克兰及白罗斯相连,东北与立陶宛及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西与德国接壤,南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北面濒临波罗的海。</h3><h3> 波兰在10世纪末建立波兰王国,1569年与立陶宛合并为波兰立陶宛王国,成为欧洲强国一,后国力衰退,并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中亡国几个世纪,一战后恢复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在二战中被苏联和德国瓜分,战后建立波兰人民共和国,1980年爆发团结工会大罢工,1989年实行总统和议会制,同年改名为波兰共和国,后加入欧盟和北约。</h3><h3> 波兰是一个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无论在欧盟,还是国际舞台的地位都与日俱增,自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以来,经过90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波兰已经成为西方阵营不可或缺的一份子。</h3><h3> 哥白尼,肖邦,居里夫人都是波兰人。</h3> <h3>[弗罗茨瓦夫]是波兰第四大城(次于华沙、罗兹 和克拉科夫,同时也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方面都在波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弗罗茨瓦夫市二战以前曾是德国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城市,拥有大量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直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风格的精美建筑。虽然其中有 70% 毁于二战末期的战火,但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建筑幸存了下来,或是在战后得到恢复。</h3><h3> 二战后, 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將包括布雷斯劳(后改名为弗罗茨瓦夫)及其所在的下西里西亚省在内的11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给波兰,作为对波兰东部割让给苏联18万平方公里领土的补偿。布雷斯劳是德国领土丧失最大的一座城市。<br></h3><h3> </h3><h3> </h3> <h3>[弗罗茨瓦夫中央广场]中央广场是弗罗茨瓦夫的中心,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有很多独特的建筑。</h3> <h3>[弗罗茨瓦夫市政厅]市政厅位于弗罗茨瓦夫中央广场南侧,是二战时期少数存留下来的建筑之一,内部采用哥特式风格装饰。如今它已经失去了政治功能成为博物馆,允许游入内参观。</h3> <h3>[座堂岛]座堂岛是位于弗罗茨瓦夫老城旁边的一座漂亮的小岛,曾经是座独立小岛,由一座桥相连,如今已修建了通车的道路,人们喜欢叫它大教堂岛。座堂岛安逸幽静,随街走走,能遇到主教神父,修女,信徒。岛上有两座古老的大教堂,红砖建筑和各种中式小楼随处可见,白色修道院被埋没在绿荫之中。</h3><h3> 座堂岛也是弗罗茨瓦夫最古老的街区,主教座堂就建于此地,在这里还能看到不远处修建于14世纪的圣十字大学。岛上弗罗茨瓦夫主教座堂虽历尽数次火灾,但仍拥有着令人惊叹的建筑以及波兰最大的教堂管风琴。</h3> <h3>[小矮人雕像]弗罗茨瓦夫又被称作“小矮人之城”,拥有着一个遥远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欧洲森林深处,存在一批善良有爱的“地精灵”小矮人,个子矮小只有一尺高,他们正义勇敢,不畏惧恶势力,团结有爱与恶势力做斗争。这样一批正义形象铭刻在当地人的心中。</h3><div> 1981年12月雅路泽尔斯基戒严时期,弗罗茨瓦夫理工大学的学生对“军管”表示抗议,就扮演成小矮人的造型(类似木偶戏中小丑装扮,头戴橘色帽子,身着彩色戏服,脚穿尖头翘履),在城里大街小巷涂鸦及街头表演活报剧,以各种手段来讽刺、抗议军政府的恶行,很受民众的欢迎。但这样的抵抗行为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只要有扮演小矮人形象的人出没街头,警察就会将其驱赶或抓捕、拘留,但这些小矮人正义形象,深深刻划在人们心中。</div><h3> 直到东欧剧变后,小矮人可以光明正大出现在街头巷尾,为了纪念他们在反抗暴政方面的功绩,1991年政府首批用铜铸造了11个小矮人,安放在弗罗茨瓦夫各个角落。此后民间对小矮人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自发陆陆续续在很多地方摆放了自制小矮人,有做拉面的小矮人,有卖药的小矮人,有卖报纸的小矮人,有拉手风琴的小矮人……等等,现在弗罗茨瓦夫的小矮人数量已累计到300多个,很快便成为弗罗茨瓦夫的标志。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或几个脑袋被摸得光光亮的小矮人,每一个都有他们背后懂故事,这些故事只有当地人才知道。</h3> <h3>[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位于波兰南方的小城奥斯威辛,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波兰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h3><h3>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波兰;1947年7月2日,波兰国会立法将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2005年1月24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举行特别会议,纪念波兰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解放60周年;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集中营命名为“奥斯维辛-比克瑙德国纳粹集中和灭绝营(1940-1945年)”。</h3> <h3>[波兰克拉科夫市]克拉科夫是波兰第三大城市,历史上波兰的故都,克拉科夫省首府,直辖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位于维斯瓦河上游两岸。人口约74万。建于700年前后,是中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为维斯瓦族的故乡</h3><h3> 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是欧洲东部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由于能够从立陶宛和俄罗斯那里接触到蒙古和中原文化的先进知识,波兰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欧洲最先进的国家的美誉。而克拉科夫则是欧洲文化和科学的中心。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就曾在克拉科夫大学接受教育。</h3> <h3>[克拉科夫老城集市广场]克拉科夫老城集市广场是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也是克拉科夫最让人心动的地方,温馨又充满活力,许多人到克拉科夫就是特地为了来感受波兰地道的地方风情。</h3><h3> 广场上砖红色的圣母马丽亚教堂是克拉科夫的标志,中间白色文艺复兴建筑的纺织会馆,现在已改建为商场和博物馆。</h3><h3> 在快到整点的时候,在广场散步和喝咖啡的人们都会停下来,对教堂行注目礼――整点一到,教堂钟楼顶部的小窗户就会打开,一只金色的喇叭伸了出来,嘹亮地吹奏一段曲子,完了以后,吹奏者会向下面的人挥手,于是广场上就会传来人们愉快回应的呼哨和掌声。吹喇叭的传统是为纪念八世纪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入侵时,曾经有敌兵一箭射穿当时那位吹奏者的咽喉,声音戛然而止。为纪念这个士兵,直到现在,那个整点响起的喇叭声也是突兀地终止在那一刻。</h3> <h3>[圣玛丽教堂]玛丽教堂是波兰城市克拉科夫的一座砖砌哥特式天主教教堂,是克拉科夫的地标性建筑,因其不对称的外观在旧城区市集广场饰演重要角色。</h3> <h3>[纺织会馆]纺织会馆,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最古老的购物商场,现在已改建为商场和博物馆。</h3> <h3>[雅盖隆大学]波兰雅盖隆大学由波兰国王大卡齐米日建于1364年5月12日,是波兰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其国际化传统始于15世纪,当时就有44%的学生来自国外,今天随着英语授课科目的增长,雅盖隆大学吸引越来越多的全世界优秀学生来到这所古老的殿堂和现代化校园就读。天文学家哥白尼、诺贝尔将获得者KarolOlszewski、教皇保罗二世均曾就读于该校。2016年雅盖隆大学名列波兰大学综合排名第二名,QS世界大学排名430+。</h3> <h3>[弗洛瑞安城门]弗洛瑞安城门建于1307年,弗洛瑞安是克拉科夫的保护神。城门两侧还有两座小城塔。城门洞里,两个克拉科夫的乐手吹奏着当地的曲子。城墙内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绘画,水彩、油画、素描;风景、人物或静物都有克拉科夫的特色。与城门相连的是弗洛瑞安街,这是老城最热闹的街道,餐馆、旅馆、咖啡厅、服饰、艺品店应有尽有。在这儿随时可以看到街头艺人的表演。</h3> <h3>[华沙]华沙,波兰共和国的首都、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波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位于维斯瓦河两岸、波兰中部,城市人口170万,都会区人口278万,城市面积512平方公里。</h3><h3> 华沙是历史名城,著名的华沙公约就是在此签订。华沙是中欧诸国贸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繁华的地方。从公元10世纪起有居民点,13世纪获得城市资格,15世纪城市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历来都是波兰最大的城市。在一战二战时期一度被占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不过经过战后几十年的修复已经成为了一座美丽的城市。</h3><h3> 华沙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拥有大小公园65处,条条大街绿茵葱葱,绿草坪和小花坛星罗棋布,整个城市掩映在绿荫花海之中。全市共有绿地面积1.26万公顷,约占城市总面积的27%,人均占有77.7平方米,遥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h3> <h3>[华沙城堡广场]在这个广场上,有两座非常著名的建筑,纪念柱和王宫。</h3><h3> 齐格蒙特三世纪念柱高22米 是华沙最古老的非宗教性纪念雕塑。纪念柱顶端,站立着波兰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国王齐格蒙特三世,他右手握着佩剑,左手高举十字架,以显示他惩治邪恶的勇气。1596年,正是由齐格蒙特三世的决定,波兰首都才从现在波兰的第三大城市克拉科夫迁往华沙,定都至今。华沙也因此成为波兰的政治文化中心。到18世纪末,华沙更是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城市。</h3><h3> 华沙城堡王宫则是城堡广场旁最著名的建筑。16世纪末,齐格蒙特三世国王把宫廷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之后,这座城堡便成为了波兰国王和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二战期间,王宫几乎完全被德军炸毁。战后,为了恢复王宫的原貌,重建王宫所使用的材料,绝大部分都是保存下来的部分原材料。现在的城堡王宫已经成为博物馆,主要收藏波兰历代王朝的宝物。</h3><h3>
</h3><h3><br></h3> <h3>[瓦津基公园]瓦津基公园(肖邦公园)是波兰最美丽的公园之一,具有英国园林风格。原是波兰末代国王斯 · 奥 · 波尼亚托夫斯基(1766--1795年)的别墅。园内宫殿、楼阁、池沼、草地错落其间,还有玫瑰园、柑桔园等。最负盛名的水上宫殿-瓦津基宫,雄伟多姿,富丽堂皇。原是皇室官员住处,现为国宾馆之一。</h3> <h3>[华沙美人鱼雕像]在波兰首都华沙维斯瓦河西岸,矗立着一座人身鱼尾的青铜雕塑,这就是英雄城华沙的象征——华沙美人鱼。在波兰,出海口在波罗的海的维斯瓦河,传说有美人鱼。当时有一个名叫华尔的男青年和一个名叫沙娃的女青年结伴,顺流乘舟来到现在的波兰首都华沙开拓家园,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见证人和庇护者。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他俩人的名字合称“华沙”作为该城的名称。同时,把美人鱼形象作为华沙的城徽</h3> <h3>[圣十字教堂]圣十字教堂是华沙市中心的一座天主教堂。位于克拉科夫郊区街,正对着华沙大学主校园,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之一。兴建于1682年,1757年完成。1944年被毁,后来重建、目前由遣使会神甫管理。圣十字教堂是华沙最有名的一间教堂,因为里面藏有波兰最伟大钢琴家萧邦的心脏。这间教堂曾经是萧邦居住过的地方,心脏目前保存在教堂左边第二根廊柱中,廊柱上面雕有萧邦生平作为装饰。</h3> <h3>[华沙文化科学宫]文化科学宫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早期,目前仍是波兰最大、最高的建筑物(高度达到230米,44层),不仅科技博物馆位于其中,更拥有一个雄伟大厅、3个剧院和1个电影院、书店和会议厅、3,000间以上的独立房间。为华沙主要的艺文展览场地。文化科学宫30楼的观景台上,整个华沙的市容尽收眼底。</h3><h3> </h3> <h3>[哥白尼纪念碑]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纪念碑,是华沙居民捐款于1830年建造的,碑座的侧面写着“献给尼古拉·哥白尼——你的同胞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