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暑假原没有出行计划,朋友临时邀约,起兴往南京、上海走一圈。此二地都为文化悠远的大都会,南京以前来过,住在玄武区,游了玄武湖,登了玄武门,远眺紫金山,外观了一下鸡鸣寺,匆匆而过。总统府走了一圈,印象全是人,对于历史搞不清晰的人来说,还是模糊。这次来,住的江宁区百家湖畔。</h3> <h3>没做任何攻略,一切听从朋友安排,大热的天,几个女生哪儿也不想去,来到了南京文化地标——先锋书店(总店),据说是用一旧车库改造而成的。</h3> <h3>一进门,就是一尊思考者的巨大雕像。慢慢悠悠往里闲逛,发现角落都摆放着一些人像雕塑,配以一些名人智慧箴言。</h3> <h3>再进去是一个上坡,正对的坡顶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十字架平放在地面,上面是特拉克尔的诗句“大地上的异乡者”,走到上坡顶端回头看是墙上的又一个巨大的十字架。<br></h3> <h3>温馨的台灯一盏盏点缀在书海之间,让人随处想停下来,翻两页……</h3> <h3>地面到处都还有黄白线及停车位的车框。</h3> <h3>车库内好像只有几个区域有空调,不是很凉快……</h3> <h3>墙皮两边挂满文豪。<br></h3> <h3>那么多的明信片,那么多的火车票,写得密密麻麻别在一起,书写了多少青春的故事……留有多少的梦想、遗憾……</h3> <h3>文创区</h3> <h3>有一个区域,是按照出版社区分的……</h3> <h3>来看书,来闲坐的人还真多……</h3> <h3>往里间走,尽头是台版书区域和一个帽子店混搭。一对母子亲昵地坐在台阶上讲故事,书店里常见的一幕,怎么看都觉得暖心。</h3> <h3>随手翻起一本书,见是胡茵梦所译,读了读,由她认识这位灵修的传奇人物克里希那穆提,个人愚钝,希望浅薄快乐地生活,不想深读,只是开篇的话语让人警醒——学会倾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自我修养很关键的一步,从有我到无我。</h3><h3><br></h3><h3>再就是随手翻了翻南京手绘地图,手绘南京历史等书籍。确定基调,对于这座历史名城,沉重的、灾难的都不想看,宁少走不多看。这就是我在这一年的心态吧。</h3> <h3>正中间有一大片桌椅,有一个小型讲台,经常会有作家的阅读分享会,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供大家安安静静的读书,当然也有乘凉的老人,也有小青年坐在身边,低声讨论。这里的免费座椅比重庆的书店设置得多很多,所以,书店里的读者是很多的。超赞!<br></h3> <h3>点了一杯☕,我们几个带着小朋友泡了一下午……年轻时,是静不下来,读不进去……现在,走到哪儿,只要看到书翻一翻,看到书店坐一坐,就能静下来,所以变得越来越喜欢和书相亲了。书,也让人一直保持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富足,不再为年龄而发愁……看到一本书,看到一盏灯,异乡人走到哪里都能安顿下来……</h3> <h3>下午五点多,步出先锋书店右拐直行十多分钟,就来到南京广州路的门。进去应为生活区,都是宿舍、食堂。</h3> <h3>典型的大学校园林荫道,随处都是零散的整修施工现场,一派暂时的暑假萧条景象……</h3> <h3>穿过生活区,过了一条马路,又是一个门,里面就是教学区了。</h3> <h3>这是南大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以前金陵大学北大楼。大楼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设计,同时又糅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中部建有一座5层高的正方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是十字形脊顶,实际上为西洋式钟楼的变体;楼体由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清水勾缝,现在的墙面布满爬山虎,苔痕阶绿,沉淀出岁月的浓荫。<br></h3> <h3>从南大望出去,看见紫峰大厦,南京最高楼,450米,世界第七高楼。与古老的建筑相得益彰。</h3> <h3>大学运动场永远充满青春的荷尔蒙……</h3> <h3>晚上,朋友带来吃著名的南京大排档,这里永远都是人山人海,不接受预订,朋友提前叫人来排了三个小时的队。门口台阶上坐满等位的顾客。以前来过夫子庙,跟瓷器口,城隍庙都差不多,不愿在人堆中多逛,原本也觉得没必要来吃这种店,不过进去开吃后,却发现每种都好好吃,值得排这么久的队。这是我看见翻台率最高的馆子了吧。</h3> <h3>茭白,吃过几次一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是类似芦笋一样的东西。</h3> <h3>桂花红糖芋苗</h3> <h3>长江白鱼、盐水鸭、马兰头、茭白等都是淮扬菜特有的,美龄粥不知是怎么熬的,不怎么好看,但挺好吃的。后面那个甜点当时专门介绍了,已经记不得名了,很好吃,好像叫桂花红糖芋苗,拍张菜单才记得住菜名。</h3> <h3>上次匆匆而来,看到夫子庙人头攒动,就懒得再游,没有夜游秦淮河的雅兴。这次就为着秦淮河畔的小酒而来,几个人乘船感受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h3> <h3>大照壁</h3> <h3>一路吹着凉风,看到李白塑像,船入白鹭洲公园。想象白日里白鹭翻飞,柳色绽青的景象。</h3><h3><br></h3><h3>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br></h3> <h3>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一水相隔河两岸,分别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即今中国科举博物馆),另一畔则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六人。柳如是、陈圆圆被称为秦淮八艳。“波光摇江月,星影入轩窗”,一路听着解说介绍的历代秦淮河畔的风雅韵事,那些古代名妓都是些悲情女子,人生的际遇总是受制于家国命运以及那些薄情之人。</h3> <h3>夜游秦淮河,让人不得不想到的是杜牧的名篇:</h3><h3><br></h3><h3>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br></h3><h3><br></h3><h3>国运昌隆时,欢淫无度;国运衰败时,又责怪到女人头上……哪位歌女背后不是一把心酸泪。古代女性地位卑微,命运多厄,多是牺牲品。</h3> <h3>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在原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br></h3><h3><br></h3><h3>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br></h3> <h3>江南贡院位于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br></h3><h3><br></h3><h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多少人梦想着有一天能考试中举,从此可以升官发财。<br></h3> <h3>第二天,南京博物院。这里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真的好大,逛了整整一天,没逛完。</h3> <h3>镇馆之宝——银缕玉衣。</h3> <h3>良渚文化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与上月在四川金沙遗址看到的玉琮相呼应,金沙的玉琮明显要精致许多。</h3> <h3>光明之宝--错银铜牛灯<br></h3><h3><br></h3><h3>1980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汉代青铜灯具中实用、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顶尖之作,其环保意识和设计领先西方国家一千多年。</h3><h3>
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br></h3><h3><br></h3> <h3>画像之宝--竹林七贤砖画<br></h3><h3><br></h3><h3>1960年发现于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中,为南朝帝王陵墓装饰壁画,整幅砖画长约4.8米,高约0.8米,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且品相最为完好的大型人物画像砖实物,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h3><h3><br></h3><h3>近距离看,线条细致流畅,人物形象细腻生动,朴素动人。</h3><h3><br></h3><h3>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br></h3><h3><br></h3><h3>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br></h3><h3><br></h3><h3>荣启期,(前571—前474年),字昌伯,春秋时隐士,传说曾行于郕(今河南范县、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之野,对孔子自言得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后世常用为知足自乐之典。<br></h3><h3><br></h3><h3>把荣启期和后来的竹林七贤画在一起,是个奇异的组合?不同时期的人,组合在同一幅砖画上,是他们趋同的品质内核让后人做出这种组合的吧——不与世俗同流,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寄情山水,怡然自得,都是当世不容却受后世推崇的"高士"。</h3><h3><br></h3><h3><br></h3> <h3>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8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h3><h3><br></h3> <h3>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魏晋时代的名气很大。
那个时代,政权更迭频繁,战火连绵,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怪诞的生命个体,
</h3><h3>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在这里,我们的士大夫空灵而隽秀,在这里,我们的真名士放浪自风流。在这里,生命之花开的绚烂之极,光耀千古。所以,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魏晋人开创了中国的‘《世说新语》时代’。”鲁迅先生不轻易赞美古人,但他心仪魏晋风骨。</h3><h3><br></h3><h3>竹林七贤,他们做了很大的颠覆,但是痛苦不堪。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啸”这个字,口字边再加一个严肃的肃,那是一个孤独的人走向群山万壑间张开口大叫出来的模样。我们现在听不到阮籍与其他竹林七贤的啸,可是《世说新语》里说,当阮籍长啸时,山鸣谷应,震惊了所有的人。那种发自肺腑,令人热泪盈眶的呐喊,应该是非常动人的。很多人为“啸”是唱歌,其实不然,就像鲁迅的集子取名呐喊一样,都是从最大的压抑中狂吼出来的声音。而这些孤独者竟会相约到山林比赛发出这种不可思议的啸声。看来“啸”是一个极其孤独的字,后来保留在武侠小说《啸傲江湖》中,但后人都以谐音字讹传为《笑傲江湖》,不复见从心底嘶叫呐喊出的悲愤与傲气。</h3> <h3>竹林七贤,是魏晋风骨中的一个缩影,而嵇康走在最前面,是风骨中的风度。嵇康的诗书画乐,造诣都极高,广陵绝响更是乐中极致,更无后人。</h3> <h3>画面上,荣启期在树荫下席地而坐,鼓琴高歌。正是陶渊明诗中吟咏的“荣叟老带索,欣然之弹琴”的形象。</h3> <h3>非常幸运,在南博遇上穆夏展,是女生倾慕的风格,现场好多女生欢呼乱蹦。</h3><h3><br></h3><h3><br></h3> <h3>穆夏的作品吸收了日本木刻对外形和轮廓线优雅的刻画,拜占庭艺术华美的色彩和几何装饰效果,以及巴洛克、洛可可艺术的细致而富于肉感的描绘。他用感性化的装饰性线条、简洁的轮廓线和明快的水彩效果创造了被称为“穆夏风格”的人物形象。经过他的加工,所有的女性形象都显得甜美优雅,身材玲珑曲致,富有青春的活力,有时还有一头飘逸柔美的秀发。他的画面常常由青春美貌的女性和富有装饰性的曲线流畅的花草组成。<br></h3><h3><br></h3><h3>穆夏的画作总觉得似曾相识,其实无论是塔罗牌、日本动漫、民国月份牌……似乎都透着穆夏风格。</h3> <h3>代表作——四季</h3> <h3> 穆夏生于1860年,出生地当时还属于奥匈帝国,一战后在废墟上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穆夏15岁开始学艺术,先后在慕尼黑和巴黎求学。之前有爱才者资助他,后来资助断了,他只能给别人画插图,陷于穷困潦倒的境地。直到34岁遇到一生的贵人,当时巴黎红极一时的话剧演员莎拉·伯恩哈特。她找穆夏画自己一出新戏的招贴画。穆夏借了礼服看完排练,画出画作,从此一炮而红。莎拉和他签了六年合约,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系列以她为主角的招贴画。</h3><h3><br></h3><h3><br></h3> <h3>代表作——常春藤 月桂树</h3><h3><br></h3><h3>作为斯拉夫民族人,他从拜占庭艺术中寻找灵感,有的画作就像拜占庭式教堂壁画和花窗。穆夏的画作里,很多少女的头部背景是美丽的圆环或花环;很多画作上部以半圆弧做框。穆夏的艺术风格借鉴了日本艺术,之后他的风格又被日本动漫借鉴,有意思。</h3> <h3> 穆夏当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商业化色彩,他慢慢开始转变。第一步,具有普世美的女性形象渐渐换成了象征斯拉夫和祖国的符号形象。后来他干脆回到祖国,投身斯拉夫史诗的创作。 他还为共和国设计邮票和国徽、纸币。然而他的满腔赤子情并未得到热情的回应。他所代表的新艺术运动已经过时,作为落伍者,晚年的他被当时的主流艺术渐渐遗忘了。</h3><h3> 穆夏应该算是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还包括首饰、家具、装饰品等。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