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陇上的教育家施国桢

施秉忠

<h3></h3><h1> 施国桢先生生于1886年9月(清光绪十二年八月),自幼忠厚而聪慧,7岁入私塾读书,16岁时考中秀才。1918在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回到兰州后按他所学的专业,有朋友推荐他做财政工作,他婉言谢绝,担任了甘肃第一所大学甘肃法政专门学校(甘肃学院前身)校长,后又在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任教。</h1><h1> 周丞公一生办事公道正派,清廉自律,艰苦朴素,不谋私利,对公家财物爱护备至,一尘不染。经常教诲晚辈一生做事踏踏实实,谦虚谨慎,公家财务丝毫不沾,非义之财分文不取。</h1><h1> 施国桢先生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他的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尚品德;不畏权势、坚持真理、乐于为社会为群众办事、一心为公的精神,影响、教育着他的子孙后代,他们以施国桢先生为榜样:吃苦耐劳,发奋读书,学得本领,报答祖国和乡亲们。</h1> <h3></h3><h1><b>兴办教育,注重做人,全面发展</b></h1><h1> 尽管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但在脑海里,故乡的许多景、许多人、许多事仍然像烙印一样记忆犹新,有些还多少有点感动。</h1><h3></h3><h1> 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离兰州不到15公里,著名的丝绸古道从村中穿过,在绿树环绕中,静静的古宛川河明镜似镜,深邃的天空蔚蓝如洗,层层梯田,块块碧绿,花草树木包围着土路,绿树呵护着的静谧,衬托出宛川河独特的色彩。这就是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烙印在心中最深最美的景致。</h1><h1> 这个地方就是明肃王墓所处的宛川河流域。明肃王墓的前方不远的地方,和黄家庄村毗邻的一个小村庄名叫施家巷道,村庄不大,约有50户人家,全村大多都姓施,除几户较富裕者外,大多是穷苦的农民。有个名叫施国桢、字周丞的人,他生于1886年9月(清光绪十二年八月),自幼忠厚而聪慧,7岁入私塾读书,启蒙教师是他的叔父施清魁。时过9年,在他16岁时考中秀才,受到村里人称赞。接着他踏进社会,深感学识浅薄,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正在思想上产生矛盾时,父亲施兴魁了解到儿子国桢有继续读书之心,就把他带到在兰州居住的黄毓林进士处求学。黄毓林是黄家庄人,从小和施清魁、施兴魁认识,后考中进士迁住兰州。就这样通过乡亲关系,施国桢在黄毓林门下求学。经过黄毓林整整两年孜孜不倦的严教和启发指点,施国桢如虎添翼,学业进步飞快。这时适逢甘肃著名绅士刘尔炘(字又宽,号晓岚)翰林主办甘肃省文高等学堂成立招新,施国桢以优异成绩被考录学习3年。1913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深造。1918年春以优异成绩毕业,名列全校第三名。周丞公一生志向兴办教育,在他考中秀才后,即到皋兰、宁夏等地开设私塾学堂,做启蒙老师。1918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回到兰州后按他所学的专业,有朋友推荐他做财政工作,他婉言谢绝,担任了甘肃第一所大学甘肃法政专门学校(甘肃学院前身)校长,后又在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任教。周公一直把兴办教育、对学生的做人方面的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作为自己毕生事业去做,所以深受师生爱戴和名人的赞扬。陇上名人水梓在其自传中写到:‘’我的大半生在教育实业方面致力,所以教育界的人如王庚山、施周丞、牟铎民等对我影响帮助最大。‘’学生平民教育家,曾任民革甘肃分部筹备委员及民革兰州市主委的苏振甲说:‘’我在法政学校时,校长施国祯,给我做人方面的影响很大。‘’任校长期间在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就展览会评定,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名列乙等。当时学校还颁布并实行《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操行成绩考察方法》,对学生气质、智力、感情、意志、容仪、动作、语言等项作出具体规定;制定《学生操行成绩考察表》,每学期末或学年末由教员全体会议决定成绩;当时法政专门学校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会章。校友会会员为历任教职员及毕业学生。其宗旨为砥砺品行,发展学术。会所设于法专校内,分讲演、运动、文艺、音乐、实习、庶务六部;法政专门学校创办《法政周刊》,分送省城各机关及省内各学校张贴街头。此刊宗旨为练习学识,宣传法政知识,对学校、社会都有收益……。因为爱护学生所以当时当甘肃督军陆洪涛、代理教育厅厅长贾××决定更换法专等五校校长。法专、一师全体师生抵制,拒绝新任校长到校,各校学生一致行动,使得省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贾××被迫辞职。周丞公在兰州家住西城巷,上级规定要给他除工薪外发给车马费,他坚持不要。他说,学府萃英门离家不远,来往方便,我年轻体健,额外照顾非君所愿,工饷已足,毫无困难,虽有规定我自愿让给其他比我困难得多的同事领取,此事在师生中人人赞誉传为美谈。</h1><h1> 1926年,西北银行、中国银行,甘肃银行专门在兰州设立银行训练所,施国桢任所长。同年春天,陇上名绅刘晓岚先生因年老将所经管的兰州“八社”(系刘晓岚先生创办的社会福利事业)事务移交给在兰知名人士分别管理。施国桢接管了皋兰兴文社,一直管了12年。在此期间,施国桢继承刘晓岚先生意志,继续办理兴文小学任校长,后又开办了国文专修馆,他任馆长又兼教师,办学费用全靠兴文社房租收入维持。直到1940年冬,日本侵略者派飞机轰炸兰州时,年届54岁的施国桢辞去所担任的一切职务,两袖清风,布衣还乡,以农为业,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每天除田间劳作外,还爬山、读书、做诗、写日记,从不间断。周丞公正其心养其神,富贵不淫为民乐的精神,真令乡亲们敬佩。</h1><h1> 1949年解放后,施国桢被特邀为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每年去兰州开会数日,他认真负责,将农村情况和人民群众意见多次用书面形式给省上反映。此时,省委常委、秘书长陈成义代表组织给周丞公谈话,让其担任省政协副主席、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但由于年事较高、失去听力,故婉言谢绝。1952年省文史馆成立,省政府安排施国桢甘肃省文史馆一级馆员,每日除正常工作以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将要点逐一摘录,写出不少心得。他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加之对新中国的亲身体验,新旧社会对比,逐渐认识到毛主席的英明伟大,共产党的正确光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曾不断赋诗歌颂,同时将家藏古书汉版四书五经、荀子、列子、韩非子等著作及皋兰县志全部捐献给省文史馆,供修史参考。</h1><h1> 周丞公的家乡在抗日战争之前三十年代初,从寺龙沟到火家店方圆5公里的地方无一所学校,穷人子弟无法求学。周丞公从兰州回到家乡,四处奔走,呼吁乡里上层人士出头兴办教育。来紫堡的谈希圣、谈希贤,拐角子(今文化村)的袁宗儒、张广才,黄家庄的黄秀三、杜贵海,寺龙沟的金清、李师傅等老秀才、老念书人,经他多次动员协调,请他们出山在自己的村庄开设私塾学堂,吸收农家子弟读书识字,最后使七八个村庄的数百名少年儿童有了读书的地方,此举受到了乡亲们发自肺腑的称赞。后来黄家庄和火家店办起了初级小学,火家店1944年办起高小,直到1946年黄家庄的学生要读高小还得跑5公里路到金家崖小学去上。经周丞公和乡里上层人士多方努力,1948年黄家庄才办起了高小,周丞公提出将校名定为萃英学校,并亲手执笔用欧体正楷书写了校名。这所学校近60年来培养了许多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h1> <h1><b>清廉自律,一心为公,关爱学生</b></h1><h1> 周丞公一生办事公道正派,清廉自律,艰苦朴素,不谋私利,对公家财物爱护备至,分文不取。经常教诲晚辈一生做事踏踏实实,谦虚谨慎,公家财务丝毫不沾,非义之财分文不取。周丞公在法政学校执政8年,用人唯才,用人唯贤,未用过一个私人亲戚,虽受到个别人的非议抱怨,但他均在所不顾。周丞公爱校如家,1920年曾与刘晓岚先生为法政学校门前明远楼一事发生争执。刘晓岚先生重修五泉山时欲将法政学校门前明远楼木料拆迁到五泉山修建万源阁,周丞公为保护学校财务执意不从。刘晓岚先生是地方大绅士,又是周丞公的老师,未料及周丞公会拒绝,内心十分不悦,力意要搬。当时省教育厅厅长、高等法院院长等出面调解,谁知周丞公坚决不让步,并上书督省辞职,表示宁可校长不干,明远楼绝不能拆,教育厅长怕得罪刘晓岚等绅士,同意周丞公辞职并临时派人接管,这使的明远楼才得已拆迁。但半月之后,督省又下达指示不允许周丞公辞职,故又重新到职,此事赢得教职员工及学生的钦佩,名扬陇上。</h1><h1> </h1> <h3></h3><h1> 周丞公每日三省吾身,对过去做过的事经常反省。他喜欢节假日与朋友去五泉山游玩或玩牌等。后周丞公一有闲暇时间即读书写作,练习书法,成为当时兰州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周丞公治学严谨,以身作则。常言说:“己不正焉能正人,为人师表,如不以身作则,怎能管理学生。”刘晓岚先生后来心服口服,称赞周丞公曰:“没谓秦无人。”因而移交“八社”财产时,将兰州房产较多的兴文社交周丞公接管。周丞公任人唯贤,不计前嫌,宽宏大量,这些优秀的品质在旧社会真是难能可贵的。<br></h1><h1> 1921年至1925年间,兰州各学校经费短缺,教职员工薪水没有保障,有拖欠达三四个月、甚至半年、一年,而周丞公所主持的法政学校由于采取了科学民主经济的管理措施:如教职员与学生班长组成学校经济审查会,每学期审查一次学校预算及收支实况,并公布结果等,所以教职员工的薪水和学生的生活费按月足额发放,并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1925年国民党省党部强迫周丞公加入国民党,但他宁愿校长不当,国民党坚决不入。所以他提出辞职时,学校还存有1.7万元银元,移交时学校会计请示那批存款怎么办时,周丞公果断的说:“如数列账移交”,会计惊愕半晌无言而去,学校教职员工不可思议无法理解,埋怨周丞校长不考虑他们的利益,当时接替周丞公的人是国民党军队入甘时随军而来的新任教育厅厅长,此人原先对周丞公讲过一些不实之词的话,但接管校长后耳闻目睹许多事后方知周丞公为人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为官清正,财务管理账目清晰,称周丞公真乃谓“正人君子也”。周丞公辞去校长后,省长薛笃弼任命他为靖远县长,牌已挂出,他坚持不去。马鹤天出任教育厅长时让周丞公担任甘肃学院院长,他也辞而不就,只接受任教工作,每周代课8至12小时。马不寅主甘时,让各厅局保举隐逸人才,周丞公被推为第一,马即在省府召见,让周丞公办理选举事宜,(当时曹锟贿选总统),并面许以全省烟酒总办之职做报酬,这样的肥差有人垂涎三尺求之不得,但周丞公却婉言谢绝。施周丞为官清正,刚直不阿,与王庚山、杨汉公著名人士并称为当时兰州地区“三高”(指清高之士).周丞公在银行训练所任所长期间,拟设一监学(即教务员),而银行方面无此预算,周丞公将自己的薪水每月拿出30元,请了一位才学很深但生活困难的朋友担任这一职务,在陇上传为佳话。1930年,周丞公的长子施源在兰州电报局工作被调往武威分局,施源不想去,又不敢给父亲说,有同事给周丞说:“凭你的威望随便写个条子或捎一句话就把娃留到兰州了。”周丞公听后当面严词拒绝,后又做通儿子的工作,愉快的去武威干了十年,像这样的事举不胜举。</h1><h1> 周丞公严于律己,但宽以待人。有一个有趋的故事当时由于教育厅停发学生助学金,在进步青年学生胡廷珍的带领下,同学们涌向校务楼。这是一栋二层小木楼,校长在二层最大的一间屋子里办公。一阵脚步声响,胡廷珍带头冲进校长室,却见校长施国祯在办公桌后正襟危坐,校长约摸三十多岁年纪,脸上棱角分明,目光锐利,正端正地在一张宣纸上写着字,穿着长衫马褂,脚下是圆口布鞋,胸前挂一块古铜怀表,施国祯起身站起来,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这么急急忙忙闯进来找我,有什么事吧?‘’胡廷珍说道:“校长,我们都没钱吃饭了‘,施国祯摆了摆手说:“助学金的事我已经向教育厅书面反映了,这是政府的决定,我会想办法让大家有饭吃”,校长和蔼可亲的走到同学们中间,问长问短,还问了胡廷珍的姓名班级等情况,同学们带着一团怒气来的,没想到校长这么体贴同学的苦处,同学们释怀的离开了,像这样事真是枚不胜举。</h1><br> <h3></h3><h1><b>简朴爱民,平易近人,酷爱书法</b></h1><h1> 周丞公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贪图享受只求温饱,家中做饭洗衣、抚养孩子等一切家务都由家人操劳。周丞公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未置一间房未添一分地,在兰州的住房一直是租兴文社西城巷只有5间约60平方米的小院子,全家近十口人在那里住了五十多年。皋兰兴文社每年都有翻修和新建的房院,经办人多次让他另搬新房,都被周丞公拒绝。在老家的财产也只有祖上留下的五亩多地。尽管老的老小的小,老先生还孙子们尽力务劳着一亩多地,庄稼长得格外好,受到乡人称赞。周丞公常说:“世上不劳而获者是最可耻的。”他对那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人深恶痛绝,而对那些勤勤恳恳劳动踏实又不吝啬的人倍加赞许。</h1><h1> 解放后,周丞公成为甘肃省知名人士和重点统战对象,省委统战部和八社财产管理委员会各发给他一个公费就医证,十年时间他没有用过一次,自己常服的六味地黄丸、良附丸等都是用个人薪水所买。他常说:“党和人民政府每月给我70元足矣,哪能再花国家的钱。”</h1><h1> 周丞公布衣返乡后,正是民不聊生的时代,国民党的苛捐杂税与日俱增,老百姓生活穷困潦倒,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周丞公的家虽然不是村上最好的但比起大多数农家来还是较富裕一点,每次苛捐杂税下来,他就经常和乡里的开明绅士联合出面和保长镇长周旋,能顶就顶能减就减,尽量减少,并做工作让生活富裕一点的人多负担一点,贫困人家尽量少负担,对于实在贫困拿不出来的人家就给大家做工作给予减免。周丞公在刘家坪有几十亩旱地,他将一半无偿,一半以很低的价位让给了三弟(其实也未付全),周丞公的三弟高兴的不得了,解放后一见周丞公的面就说:“大哥,你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由于周丞公对人平易亲善,关心穷困人家,庄上的男女老少都对他十分崇敬。</h1><h1> 还有一件事也让人非常感动,那是1948年春节,周丞公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他特意请乡里在兰州上学读书的七八名青少年到他家里做客。那一天,周丞公仍然穿着布衣布袍、布鞋布袜,他那留着胡须笑盈盈的脸庞,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作揖欢迎大家,几句寒暄之后,便热情地招呼坐在他那既是卧室又兼读书写作的客厅上房炕上,大家围桌而坐,问长问短,他问在座学生的学业,问毕业后的志向,当听到有的说毕业后准备当教师兴办教育时,他高兴地举起大拇指连连说好,他还用毛笔写了一副楹联的上联,让大家对出下联,他看后一一修改,并表扬了一位名叫施泽达的青年,说他的下联对得押韵工整,写得最好,然后用比平时家常饭菜好许多的家宴招待大家。</h1><h1> 周丞公自幼酷爱书法,写的一笔欧体好字,当时清末进士杨巨川(1873年-1954年),字楫舟,榆中青城人。光绪甲辰科(190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1905年赴日本考察法政,历任湖南新田、甘肃敦煌等县知县、县长、兰州五泉图书馆馆长。解放后,为甘肃省首任文史馆馆长。杨巨川在担任五泉图书馆(旧址在今贤后街东口)馆长时,曾在该图书馆东院内一棵榆树上搭建一巢居,形式同邓隆的“睫巢”相同。由于五泉图书馆是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甘肃布政使屠之申创办的五泉书院发展而来,故院内古木参天。“颇谙生活情趣的杨巨川发现院内一棵老榆树,在树冠上根据三股主杈生长情况而铺设有木板,木板四周,围有木壁板,在树下依树身贴置一木梯,缘梯而上,登临其上,远眺可见北山层峦叠嶂,以及依山而建,掩映在树木中的寺庙;近观可见大河滔滔,滚滚东去。作为诗人的杨巨川在此曾与诸名儒骚客饮酒赋诗,写下了《小重阳日在榆台登高》、《和子衡登榆巅看台》等诗篇。”五泉山人刘尔炘对园林设计颇有研究,他对榆台也捋髯大笑,赞不绝口。曾任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兰州大学前身)校长的书法家施国祯曾为杨巨川的“榆台”题写了“榆中人”三字,深受杨巨川的喜欢。因为这三字意语双关,杨祖籍即为榆中。为宣传政府“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荣誉感,营造全社会敬重军属的氛围,为军人家庭书写了“光荣军属”牌,至今还保存在军人家中。</h1><br> <h3></h3><h1><b>教子有方,家族兴旺,人才辈出</b></h1><h1> 施国桢先生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他的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尚品德;不畏权势、坚持真理、乐于为社会为群众办事、一心为公的精神,深深的影响、教育着他的子孙后代,他们以施国桢先生为榜样,吃苦耐劳,发奋读书,学得本领,报答祖国和乡亲们,目前在他的后人中有共产党员11名,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人才。施国桢先生的许多子孙不但取得了高学历、高职称,而且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勇于创新,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表彰奖励,并得到重用。其中长子施源同志退休前被选为兰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被评为西北邮电系统劳动模范;长孙施文海同志原任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并担任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终身研究员,被授予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陕西省优秀科技共产党员专家,著有论文180多篇,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三项,被选为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业绩被载入《当代世界名人传》,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辞典,英国剑桥名人词典和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名人。1993年当选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以色列友好小组成员。由于其成绩卓著,被授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终生津贴。三孙施文淮退休前分别担任兰州民族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党总支书记(正县级)、兰州市物理学会理事、中学高级物理教师,两次荣获兰州市先进教师称号,并被评为市教育局系统优秀党员;重孙施秉银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放弃留北京的机会要求分配到条件较差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是中央保健局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暨甲状腺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华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院职业化管理者联盟常务执行主席、陕西省内分泌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先后荣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中国医师奖、全国医德标兵、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安交通大学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陕西十年十大影响力人物”卫生人物榜,荣获 “三秦优秀院长”和2016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医师报“十大医学贡献专家”、2017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荣誉称号等。 在专业造诣上,他35年如一日,坚守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安交通大学重点培植项目、陕西省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担任《Thyroid》《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病机制及免疫预防、糖尿病的防治方面有深厚造诣,在国内首次成功制备Graves甲亢动物模型,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诱导了对甲亢的免疫耐受、首次成功研制了预防甲亢的甲亢疫苗、首次成功制备恒河猴甲亢模型。在健康传播方面,2006年至今,十余年来,他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通过微博、微信、邮件等提供就诊咨询便利,为患者答疑解惑。近三万名患者成为他的微博“粉丝”,数千名患者通过微博、微信等在线向他咨询;他在线十余年,问诊不要钱。他是名副其实的通过网络看病的中国第一人。2016年《人民日报》专门介绍了他在网上为患者看病的事迹。他积极推进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荣获“全国十佳特色医疗自媒体号”、“2017年度中国医院微信公众号百强”、“陕西省微信公众号十强”(第1位)等殊荣。他也是陕西医疗自媒体联盟的发起人。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健康报》、《陕西日报》、《健康时报》等也竞相刊载了他的事迹。 在医院管理上,他凭借卓越的领导力,锐意改革,创新谋变,开拓医院工作新局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勇于履行社会职责,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新举措,带领一附院主动承担了陕西省首家城市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大力推进“两院两区四分院”战略布局,部署实施医院优质资源辐射基层,尤其注重帮扶全省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不遗余力地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努力让老百姓享受到“家门口的交大一附院”服务,帮助政府破解医改难题,服务基层百姓健康。多次受邀在中国医院院长年会等会议上分享医院管理经验,进行主旨演讲。在他带领下,医院近年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2017年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单位。 施国桢先生家族中还有各种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h1><h1> 施国桢先生的子孙们所取得的成绩深深印刻着施国桢先生注重做人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孜孜不倦的教育追求、鞠躬尽瘁的教育精神,传承了施国桢先生一生的教育精粹,再究其因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指引,黄家庄村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为施国桢先生的子孙后辈们提供了潜心治学的环境,注入了奋发向上的新血液。施氏后辈被泽祖恩,在此感谢党,感谢乡亲们,感谢施国桢先生。</h1><h1> 施国桢先生的文化教育思想将在子孙后代中代代相传,不断开花结果。</h1> <h3></h3><h1> 1963年1月,周丞公享年78岁时与世长辞,省文史馆为他开了隆重的追悼会,省政府送了花圈,陇上名人水梓老先生还记得明远楼发生争执的事,在挽联上写有“直声永志明远楼”的词,乡里百姓也十分悲痛的为这位德高望重,贤达开明,爱民如子,誉满乡里的老人送葬。周丞公虽然走了,但留给后人的精神永垂不朽!</h1><h1> 周丞公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真不失大家风范。</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