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气虚和阳虚

月明星稀

<h3>气虚 </h3><h3>——什么叫气虚? </h3><h3>简单地说气虚就是人体脏腑的功能减弱。 </h3><h3>——气虚有什么表现? </h3><h3> 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说通俗点就是没力气,没精神,头昏、自汗,这些症状在活动时或工作时加重,舌淡苔白,还有一个典型的症状是脉虚弱无力。 </h3><h3> 其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弱无力是气虚的三大主要症状。</h3> <h3>气虚:</h3><h3> 气虚是指元气不足,全身或某些脏腑机能衰退的病理变化。气虚主要表现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退,以及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等方面,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也可因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所致。气虚多见于慢性疾患,老年患者,营养缺乏,疾病恢复期以及体质衰弱等病变。其临床表现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脉细软无力等症为特点。</h3><h3> 气虚和阳虚,虽然都是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和抗病能力的减弱,但是气虚则是指单纯的机能减退,而阳虚则是在气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阳气虚少,所以气虚属于阳虚的范畴,气虚可发展为阳虚,但气虚不一定阳虚。其区别在于:气虚是虚而无寒相,而阳虚则是虚而有寒相。</h3><h3> 由于气与血、津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及血和津液,从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如气虚可导致血虚、血瘀、出血,也可引起津液的代谢障碍,如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形成痰饮、水肿等。</h3><h3> 气虚失治,进一步发展,导致脏腑功能衰减较重的病证就叫阳虚。</h3> <h3>阳虚 ——什么叫阳虚? 气虚失治,进一步发展,导致脏腑功能衰减较重的病证就叫阳虚。所以,阳虚往往由气虚发展而来。但是也有阴损及阳,就是说阴虚日久,由于物质基础缺乏,致使脏腑功能下降而导致气虚及阳虚。所以,阴虚也会导致阳虚。 ——阳虚有什么症状? 阳虚表现为气虚加寒冷症状,所谓“阳虚则寒”。就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弱无力再加上形寒怕冷,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br></h3> <h3>阳虚则寒:</h3><h3> 机体阳气虚损,失于温熙,机能减退或虚衰。形成阳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一般的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能制约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h3><h3>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不足为最。因为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阳气的虚衰,阳虚则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熙功能减弱,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弱衰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就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阳虚则寒,虽也可见到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相,但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相。</h3> <h3>阴虚则热:</h3><h3> 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一般的讲,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偏盛的虚热证。</h3><h3> 阴虚之证,五脏俱有,但一般以肝肾为主,其他三藏之阴虚,久延不愈,最终多累及肝肾。临床上以肺肾阴虚、肝肾阴虚为多见。因为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生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h3> <h3>五脏阳虚各有不同表现。</h3><h3>肾阳虚:</h3><h3> 头昏神疲,腰酸膝软,精神萎靡,畏寒肢冷,下肢发凉,精冷带凉,阳痿,小便清长,夜尿多,或有大便溏,脉沉弱,苔胖舌质淡或浮肿。 </h3><h3>心阳虚:</h3><h3> 心慌心悸、气短憋气,活动后加重,畏寒肢冷,心胸部发凉,面色白,脉弱无力,舌白舌淡。 </h3><h3>肺阳虚:</h3><h3> 气少乏力,咳喘无力,声音低怯,面色 白,背部发凉,自汗畏风,痰液清稀,脉虚弱无力,舌淡苔白。 </h3><h3>脾阳虚:</h3><h3> 食少乏力,腹胀浮肿,四肢不温,腹冷喜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 </h3><h3>肝阳虚:</h3><h3> 生机不振,精神萎靡,缺少活力,胁肋不舒,两肋发凉,脉沉弱无力,舌淡苔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