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怀着对军人的崇敬,报效祖国的心,高中毕业后毅然报名参军,一起入伍至今已38年,先后退役,除少数留在深圳外大部份返回了家乡,虽互相联系但聚会很少,几年的军旅生活成了战友间永久的回忆……<br></h3><h3> 在改革开放的广东深圳,有一条特殊的边界线,驻扎着一支部队,东起南澳东涌、西至前海双界河,延绵二百多公里,把深、港两地分隔两边,这就是两地俗称“一线”的粤港边界管理线,驻守在这里的部队是广东省武警边防第六支队(<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50多年前在珠海组建,1969年调访进驻宝安,履行粤港边界防务的广州军区守备六团《54443部队》</span>)</h3> <h3> 那时的我们,青春年少,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积极响应号召,入伍当兵,保家卫国</h3><h3> 那年到深圳部队五十二人,来自附城公社(现平乐镇)</h3> <h3> 沙子公社(现沙子镇)</h3> <h3> 阳安公社(现阳安镇)</h3> <h3> 附城公社部分战友</h3> <h3> 2018年“八一”在沙子镇聚会</h3> <h3> 读书是同学,入伍是战友,在新兵连集训时合影</h3> <h3> 曾经的十八岁,青涩少年</h3> <h3> 那时每张照片都很奢侈</h3> <h3> 同班同学、同在赤湾五连,八二年春节,团部宣传股干事下连队,拍的一张照片,兄弟:你不仅老实,训练、站岗放哨认真、更吃苦耐劳,第一年就立个人三等功</h3><h3> 照片后的一对石狮子已经成为文物而摆放在深圳市博物馆广场</h3> <h3> 赤湾的天后宫曾经是部队营区,重建寺庙后唯一能够看出的标志只有几棵马尾松和梧桐树,昔日的几排营区平房,已经不复存在,被几座青瓦房取而代之,恢复了原址的寺庙</h3><h3> 当年食堂用水的一口古井、具说常喝可防病消灾、延年益寿,连队食堂门口一棵古老榕树现成了信众许愿的地方,也不知何原因当时的连队干部婚后都生女,是否与原址是庙有关联而无法查证,而在这地方,也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诚实、为人、运气加机遇抽调到了机关而改变命运,几年后留在深圳参加了特区初期的建设,从而见证了特区的发展……</h3> <h3> 昔日的赤湾只是个小渔村,一二十户人家,以打渔种田为生,在村两侧的山上,分左右炮台,左炮台位于东面山头,海拔170多米,三面临海,在茂密的树林中隐藏着一个哨所,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所在的部队就驻扎在赤湾天后宫原址,设的哨所位置由于山势峻峭,列为军事禁区,半山修建有壕沟和坑道,站在山顶,整个赤湾及与香港交界的海面尽收眼底,八十年代初期,驻扎在这里的是广州军区守备六团(54443部队)五连,白天是双人观察哨,其余战士上午训练下午搞副业(吃除大米外都自结,种菜、养猪、鸡鸭都有、包括在海边打鱼),由于哨所距离营区一公里多,晚上是一个班到山顶住,轮流站岗</h3><h3> 想起当年新兵时,时常听老兵讲山下海面上这条亮灯的船还有某个位置亮灯的地方是美蒋特务吓得一晚都不敢睡,后来也发现老兵下半夜也不叫我们接岗,原来是他们根本不怕而是和衣抱枪在岗楼顶上睡到天亮,也有个别运气不好被连队领导查岗被克一顿的,而西面右炮台只是古时打仗用过,我们驻扎时沿海边只有巡逻哨。<br></h3><h3> 随着改革开放,左、右炮台的军事战略地位逐步淡化,1997年香港回归后这里全面解禁,但昔日的哨所还在,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被保留在山顶。
山腰的炮台遗址,由于树林茂密而根本没见过,也没听老兵提起,<br></h3> <h3> 一九八二年的年三十晚,东门大剧院门口,新安酒家你还有印象吗?</h3> <h3> 照片中的战友,你在它乡还好吗?</h3> <h3> 刚拿驾驶证偶尔跟老兵去海边拉沙</h3> <p class="ql-block"> 在团部小车班与战友合影</p> <h3> 珍惜那一刻……</h3> <h3> 这个是谁?那时候要穿棉大衣吗?是因为要寄照片回家显摆</h3> <h3> 红五星、红领章,那时社会流行绿军装</h3> <h3> 同乡、同连队、同班……</h3> <h3> 由解放军改武警后是大盖帽</h3> <h3> 明星风范、英姿飒爽</h3> <h3> 照片中的战友,你们还常联系吗?</h3> <h3> 在沙头角镇,有一条百年老街,尽管它只有250米长、宽不到4米,但却因其"一街两制"而名声在外,它就是沙头角中英街,中英街在深圳东部沙头角镇,原名"鹭鹚径",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的界碑,将小街一分为二,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街东侧属中方,街西侧属英方,回归后东侧属深圳,西侧属香港,是"一街两制"的缩影</h3><h3> 沙头角中英街,是深圳特有的一道风景线,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街"</h3><h3>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一九八三年在中英街的岗楼哨位上,身后是香港</span></h3> <h3> 中英街岗哨下,照片左边有间卖胶卷、冲印照片的老店,店铺还在,现在卖药品</h3> <h3> 在红花园四连,听过你的口令声……</h3> <h3> 三连独立排营区留影,成了这一生的记忆……</h3> <h3> 这是什么地方的红绿灯,猜猜应该是罗芳村附近</h3> <h3> 沙头角海边</h3> <h3> 想起那严格训练、边境巡逻的日日夜夜,那挑战极限的响亮呼喊,充满诗意的军旅生活
</h3><h3><br></h3> <h3> 回首经历,我们引以自豪:我们曾经是军人,在祖国南方第一线,与海浪为邻,与艰苦相伴,为保卫祖国奉献了美丽的青春年华<br></h3> <h3> 出差到佛山,在佛山祖庙留影</h3> <h3> 二0一八年初沙头角十三中队转业、退伍老兵回中队活动</h3> <h3> 驻守在“中英街”的十三中队,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沙头角模范中队”荣誉称号,成为经受住走私者利益诱惑、与“南京路上好八连”一样闻名全国的建国后部队的楷模<br></h3> <h3> 曾经的哨位<br></h3> <h3> 再行一个军礼!</h3> <h3> 守备六团九连转业、退伍老兵聚会</h3> <h3> 战友情是杯白开水,虽然清淡却能解渴, 战友情是碗老咸菜,虽然平常却韵味绵长,战友情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战友情而是寒冬里的一缕阳光<br></h3> <h3> 当过兵的人终究是少数,有幸能成为这少数中的一员,是战友。知道何为战友情,不能不说是命运厚赐。而且战友情像酒,时间越长,越是离开了部队,越醇、越香、越珍贵</h3> <h3> 特务连老兵聚会</h3> <h3> 战友在深圳聚会</h3> <h3> 战友在家乡聚会</h3> <h3>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人生还有几个三十年</h3> <h3> 看到这张旧照片,感慨吧,县武装部安排汽车到桂林,火车站乘货车(闷罐车)从湖南转广州到深圳北站,我们也是这样自己背负行李乘坐来接的解放牌到团部</h3> <h3> 在集训队只是一星期的训练,就这样奔向各自连队</h3> <h3> 领导安排任务,巡逻在边防线上</h3> <h3> 每个连队都有菜地,搞付业是传统,养猪、养鸡、喂鸭、海边打鱼都有……</h3> <h3> 昔日的文锦渡,独立排旁停车场货柜车上的收音机常常晚上失窃,你们知道吗?</h3> <h3> 八十年代的罗湖桥</h3> <h3> 八十年代的深圳火车站</h3> <h3> 深圳汽车站</h3> <h3> 八十年代的深南大道:香密湖段</h3> <h3> 八十年代的东门老街</h3> <h3> 公路与火车道交叉口</h3> <h3> 东门大剧院</h3> <h3> 相继退伍复员后回到家乡,在部队学到的遵守纪律,吃苦耐劳、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作风没变,在家乡大展拳脚,有的还是带领村民致富带头人</h3> <h3> 我们平乐的景色,都是原生态景色,没有太多的人工修饰,一年四季山清水秀,据了解,这一带将会开发成旅游区</h3> <h3> 奇特的自然地貌</h3> <h3> 听战友说山中有一个洞,带上照明用具,一睹为快</h3> <h3> 半山腰休息</h3> <h3> 洞口凉风习习</h3> <h3> 洞口凉爽、狭小</h3> <h3> 洞穴内宽敞,平坦,长近二公里,据说躲日本鬼时可容下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在内生活</h3> <h3> 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h3> <h3> 地下河出口</h3> <h3> 大热天,在干净凉爽的小溪流中,享受大自然的美好</h3> <h3> 一朝入军营,终生不后悔,虽然军旅生涯长短不一,有很多的故事让人难忘,虽然穿的不再是军装,住的不再是营房,但挺起的仍是军人的脊梁,在一起互相倾诉的仍是战友衷肠,挂念仍是战友的健康,抛开过往,摒弃不悦,保持好心态,让心情明朗阳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