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老漳州

地球过客

<h3><font color="#b04fbb">2017-12-3 行程:漳州老街 - 漳浦湖西乡“五里三堡” - 厦门</font></h3> <h3>漳州文庙</h3> <h3><br></h3><h3>在莱曼酒店吃过早餐,决定去漳州老街走走转转。这一天太阳高照,虽已进入12月份但依然有些炎热的感觉。<br></h3><h3>我们首先造访了漳州文庙。坐落在修文西路的文庙始建于宋代,是漳州最早的官办学府。如今这座文庙是漳州城内遗留下来的最大的古建筑群,据介绍这座建筑的营造法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宋代规制,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文庙大门前的马路两头矗立着两座古牌坊,牌坊上书“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那墨迹透着气宇轩昂的神气。步入文庙大门,宽敞的中庭中有一尊孔子的塑像,背后的大乘殿建造精美,气势恢宏。</h3> <h3>漳州老街</h3> <h3>古牌楼</h3> <h3>老字号</h3> <h3>离开文庙,走过两三条小街就是香港路,这附近就是漳州的老城了。老街是南洋风格骑楼式商业街。古老的牌楼,老字号的招牌,门窗上的欧陆装饰,还有那些慢慢喝茶闲聊的当地人,这些慢悠悠的老味道,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回民国时代的“错觉”。</h3><div>但是,隔壁的北京路已是旧貌换新颜了。老房子全部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仿古商业街,建筑整齐划一,像很多中国老城改造一样,失去了历史的价值和原来的味道。</div> <h3>来逛老街最大目的还是为了吃。听说这里有不少漳州小吃,如莲子圆子,豆花粉丝,麻糍,四果汤,肉粽等等。我们一边逛一边东吃一口西吃一口,小吃基本都尝过了,但就是漳州肉粽还没找到。我们打听到最有名的曾记肉粽就在老街上,于是四处打探,终于在北京路仿古一条街的尽头,北京路189号找到了这家三十年肉粽老店。这家粽子的材料很多,包括了瘦肉、蛋黄,板栗,虾仁,蹄包、干贝、香菇等等,我们分别尝了不同的的粽子,都香糯可口,真是名不虚传。</h3> <h3>曾记肉粽</h3> <h3><br></h3><h3>午后离开老街,我们驶上了G15高速,向漳州东南而去,目的地是漳浦县的湖西乡,听说那里有古建筑群,被称为“五里三堡”,于是决定过去看看。我们在陈家堡互通口驶出了高速,三转两拐,首先到达了陈家堡。</h3> <h3>陈家堡西门</h3> <h3>瓮城</h3> <h3>陈家堡是一座明代的古堡。介绍这座古堡还要从宋末的崖山决战说起。那是1279年,南宋的小皇帝以及皇亲国戚10万余人被蒙古大军追逼到了广东崖山。在蒙古军队的重重包围下,丞相陆秀夫认为再无回天之力,为了不让小皇帝像先帝那样做阶下囚,最后毅然决然背负着小皇帝投海自尽,随后10万南宋残部也随小皇帝投海赴死,以示宁死不降。同时,皇后又命黄侍臣等乘船夺港而出,护卫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之弟宋廷美十世孙)突围。但突围出去的16艘船在海上又遭遇飓风,大船都覆没了,仅有四艘小船漂流到了福建浦西登岸,幸免于难,其中就有大难不死的赵若和。赵若和等宋朝皇族为了躲避蒙古元兵的追拿,在漳浦偏僻之地落脚,改姓黄,终世隐居。直到元灭明朝崛起之后,隐姓埋名的赵氏后人才得以恢复了赵姓。而促成此事的竟是一桩著名的通婚案件,史称“黄氏同姓通婚案”。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鉴处理黄明官同姓通婚案时,黄氏才拿出家谱奏报朝廷恢复赵姓,并揭开了赵若和一族隐姓埋名的故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赵若和第10世孙赵范谢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后,衣锦还乡重新扩建了赵家堡。后赵范之子赵公瑞还专程去开封和杭州考察宋代两京建筑布局,在原赵家堡的基础上扩建外城,并增加了不少仿宋建筑和怀宋的题刻,以示祭祖。</h3> <h3>城墙</h3> <h3>东门</h3> <h3><br></h3><h3>我们从西门走入赵家堡,条石砌筑的低矮的城墙在午后斜阳中熠熠生辉。赵家堡与我们见多的众多古堡相比,城堡大门以及城墙都并不高大气派,西门内是一个面积不大的瓮城,瓮城内建武庙和父子大夫坊,还立有赵范“硕高筑堡记”碑,大门的匾额“硕高居胜”,字体圆润有力,气度非凡。城墙以条石砌基以三合土筑墙,厚2-3米,高3-4米的样子,周长一千多米。赵家堡的格局基本呈方形,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西门题“硕高居胜”,东门题刻“东方钜障”,南门为“丹鼎钟祥”,唯有北门没有题额,而且根据当地的习俗紧闭。<br></h3> <h3>完壁楼</h3> <h3><br></h3><div>东门内偏南是“完璧楼”,俗称“内城”,这是一栋三层四合式土楼。主楼占地约450平方米,高20米,以三合土筑造。楼内呈回字形,是通廊四合式布局,楼中设有射孔、密室、暗道等防御设施,可以说是福建土楼的早期形式。楼匾“完璧楼”取“完璧归赵”之意。</div> <h3>完璧楼的老柱子</h3> <h3>城堡中的主体建筑是赵范府第,位于堡的中心,坐南朝北,这处五座五进府第每座30间,共150间,俗称“官厅”,原为内眷住宅,现仍保存完好。官厅前面有一条石板道,石板道外是一个广场。广场上还留存着两处石旗杆的底座,可见这里曾是人杰地灵。</h3><h3>赵家堡虽已进行了一些基本修复,也已是一个收费的旅游景点。但让我感觉特别好的是,古堡里没有那些灯红酒绿的杂乱的商业化的过度开发,赵氏家族的子孙们依然在堡内悠然地生活着,走在其中,感觉它是一座依然活着的的古堡。</h3> <h3>旗杆</h3> <h3><br></h3><h3>离开赵家堡,行车大约10分钟我们来到了诒安堡。诒安堡,说来与陈家堡还是有些渊源的,它的建造者黄性震是护卫赵若和突围的黄侍臣的第14代孙。诒安堡的建造是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黄性震捐赠银两为黄氏族人所建,黄性震因为大清收复台湾出谋划策,被授予军功正一品,并受康熙特赐召见。</h3> <h3>诒安堡南大门</h3> <h3>诒安堡大门面南,门前有一片很大的池塘,以前是护城河的一部分,水塘周围还种植了不少树木。诒安堡城墙巍峨,城门内有台阶可以登上城楼。城墙上的马道由条石筑成,步道可以绕城一周,约1200米,城墙保存得非常完整。城墙上的马道外侧建2米高的女墙,女墙上开365个垛口,城内侧每隔50米设有便于登城的石阶或云梯。城堡设东西南北四门,依当地风俗,北门关闭,东南西门上均筑有城楼,镌刻石匾,以“迎曦”、“诒安”、“毓秀”为名,字体隽永。在城墙转角处还设有敌楼,用于瞭望和射击。</h3> <h3>城墙马道</h3> <h3>修复的城墙马道</h3> <h3>从马道俯瞰古堡</h3> <h3>登上城墙,可以看到灰赫色的燕尾脊瓦顶纵横有序,不时还有炊烟升起,煞是好看。至今堡内还有数百户黄氏后裔居住着。当年建造的95排,一排10间的民房,基本保存完好。民房之间有石铺通道与街道纵横沟通,排列有序,犹如古代军队的营盘。</h3> <h3>小巷</h3> <h3>后墙石窗很有特色</h3> <h3>后窗</h3> <h3>家族祠堂</h3> <h3><br></h3><div>“五里三堡”的第三个看点是湖西乡的顶坛村的蓝廷珍府第。在夕阳西下时分我们来到蓝廷珍府第。府邸前的广场很开阔,能感受到府第曾经的大家族气派。这座古建群是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在康熙末年开始兴建的,在雍正5年(1727年)落成。府第建筑群呈纵向五落对称分布,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与后厢。左右两厢为护厝,格局对称工整。现在建筑群还在修复工程之中,虽然有些院落损毁比较大,但并不影响我们理解其格局。在府第的后部是一座突然耸立的石造的两层土楼,这在府第建筑中建造土楼在闽南民居中甚为罕见,也是蓝廷珍府第的独特之处。土楼的门匾是“日接楼”,为蓝廷珍亲笔题写。土楼中的木结构于20世纪40年代焚于大火,但主楼外墙仍完整矗立。</div> <h3>蓝廷珍府第</h3> <h3>日接楼</h3> <h3>日接楼内部</h3> <h3>穿行这三座古城堡,能感受到闽南民居建筑的历史风韵,古堡的建筑格局讲究对称,石材作为主要材料被大量使用,建筑群中都具备有防御功能。但最让人欣慰的是古堡修旧如旧,后裔族人依然能居住生活在其中,并且还没有被消费型旅游过度侵扰和破坏。</h3><div><br></div><h3>离开蓝廷珍府第时,正值一轮皓月初升,我们迎着皎洁的圆月奔往了厦门。夜宿厦门美伦皓晖酒店。</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