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莲江口农场十分场知青纪念下乡五十周年</span></b></h1><h1><br></h1><h1> 松花江水绵延千里,日夜不息奔流向前,下游流经黑龙江省三江平原,那里有名闻天下的“北大荒”。位于北大荒腹地,松花江北岸的莲江口农场,是我们五十年前作为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地方。</h1> <h1> 那里还有被誉为“东极之城”的佳木斯市,与莲江口农场隔江相望。佳木斯是三江平原的中心城市,是当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总部所在地;是知青下乡的重点地区;也是大部分知青奔赴北大荒各地的必经地。</h1> <h1> 佳木斯的松花江畔,有一个知青广场。是2008年佳木斯市为纪念知青下乡四十周年而建成的。是全国首个知青文化的主题广场,亦是全国各地知青重返北大荒追寻青春记忆的聚集地。</h1> <h1> 广场中心的主题雕塑,如船帆形状,又好像翻开的一张书页。船帆,象征知青在艰苦岁月中思想、意志的升华;书页寓意知青翻开历史的一页。“船帆”(书页)上面刻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下面是知青驾驭耕牛垦荒的造型雕像。</h1> <h1> 当年曾任莲江口农场十分场二连连长,佳木斯知青王晓冬曾在雕像落成时,写了一首《七律.知青广场有感》赞道:</h1><h1><br></h1><h1> 七律</h1><p><br></p><h1> 知青广场有感</h1><p> 王晓冬</p><p><br></p><h1>手指巨帆入残云,</h1><h1>掌托大江进黄昏。</h1><h1>伫立雕前觅倩影,</h1><h1>彳亍廊下揣足痕。</h1><p><br></p><h1>屯垦戍边汗砺志,</h1><h1>忍辱负重泪浸心。</h1><h1>谁问愚公今何在?</h1><h1>上刻名文基铸魂。</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王晓冬在佳木斯知青广场</span></h1><h1><br></h1><h1> 广场东侧是知青足迹门廊,从1968年一1976年,代表当年知青屯垦戍边的九个年头。门廓地面石板路上印刻着从北京、上海、天津、浙江以及黑龙江本省知青中釆集来的脚印,象征知青们走过这段历史的青春足迹。</h1><p><br></p> <h1> 主题雕塑两侧有四组群像浮雕,背面是知青(基本是名人)题词墙。以“勇于奋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开拓进取”分别展示知青的曾经历练。</h1> <h1> 关于知青广场,一位我不曾谋面的佳木斯知青说得挺好“知青广场体现了建设者的独具匠心,印刻着整整一代下乡知青的青春岁月,演绎的是一代人坎坷人生的开始,是一代人难以忘怀的曾经。”(摘自美篇《佳木斯知青广场》作者:老树)</h1> <h1> 2018年7月13日晚上,莲江口农场十分场佳木斯知青王铁城一则微信让知青群里的我一阵小激动!下面是他的原文:“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雕刻的岁月》这块牌匾是由十分场知青李凤云牵头,十一名知青自愿出资制作,经过和有关部门的协商和协调,今天晚上终于镶嵌在知青广场的背景墙(题词墙)上了,部分知青知道这个消息后纷纷赶来拍照,留念,当时的情景特别感人……”同时,还发了佳木斯知青在知青广场<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上与《雕刻的岁月》</span>牌匾合影的照片。</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王铁城(左),宿贵礼(右)</span></h1><h1><br></h1><h1> 第二天,王晓冬也发了微信给我详细介绍了这纪念牌制作的过程:</h1><h1> “李月眉:五十周年纪念牌终于镶嵌在题词墙上了,这回我们分场知青有了自己留念的地方了。</h1><h1> 这块牌的设立是李凤云的功劳,这个知青小战友真值得我们学习,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不少分场都在行动,四分场由赵庆民召集,(他曾任市中医院院长)李凤云与其夫妻关糸非常好,当听说赵庆民要建《地碑》后,立即决定自己投资也建一个。后来张秀珍 高中民知道也入盟,我是后知道的,我问李凤云为什么不告诉大伙呢?她说四分场计划做“地碑"时,有些人反对,花那么多钱还让人踩,不值。所以我不想让别人参与,不想花钱还找托词,惹麻烦没必要。你注意没有?咱这块牌上原写全体知青,后改成十分场知青了。前些日子开筹委会,我还是说了,这些人都同意入了盟。</h1><p><br></p> <h1> 原计划做成地碑,是主管部门不同意放在题词碑上,赵庆民参考上海大学有把题词刻在石块上平放在草坪上的,才决定镶在知青广场大理石地面的。同时也得到主管部门认可。</h1><h1> 你还记得你参观知青广场时,我们谈到如果在广场一侧草坪上搞一个"知青碑林"该有多好!在商量安放地点时,我同赵庆民谈及此事时,他埋怨我为什么不早说:要是早提出,市里能同意,估计现在早具规模了,而且为知青广场增色不少!</h1><h1> 按设计准备用铜板做,后技术员认为铜太软,怕不抗踩踏,高中民和我跑遍全市钢材市场,才找到符合要求的不锈的301特种钢板。你要知道,这牌上的字不是喷上的,是打磨凹下去的,字迹长久不会掉,如果不发生变故,它将与石刻永存。</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李凤云(左),谢守行(右)</span></h1><h1><br></h1><h1> 镶嵌那天我们把广场地面的大理石刚砸碎,主管领导就勒令停工,理由是钢板太滑,下雪容易摔坏人,还是赵庆民有面子,经同意在题词面上找空镶嵌了。真是坏事变好事,迎合了我们最初的心愿。</h1><h1> 完工后,我跟李凤云商量聚会时再告诉大家,届时搞个剪彩仪式,沒想到她一兴奋说露嘴,闻讯的战友们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在牌前留影,连散步走操的人都伫足观赏连声称赞,这下,我们十分场知青可露了脸。我想这也实现了你的一个夙愿吧!</h1><p><br></p> <h1> ‘雕刻的岁月’是我提议。之前我特意问过兆良,他确定这个用辞是他首先想出来的。对于知青经历的岁月,我觉得用这个词比较好,中性,沒有社会性,又符合知青心理。当时四分场准备用"磋砣岁月 淬炼人生",在打样前,他称赞咱们写的不错,我建议他改一改,看样时看到已改成"沧桑岁月 淬炼人生"了。四分场的牌样式与咱们相同,是同一块碑,在咱左边。位置比咱们的好些,墙上刻的题词是我在众多题词中最欣赏的:北大荒锻造我们一代知青:坚毅的性格 智慧的沉思 不懈的追求"。”</h1><p class="ql-block"><br></p> <h1> 王晓冬微信中提到的“雕刻的岁月”是一本特刋的题目,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杂志2017.4期。这本特刋收录了十六多万字的文章,都是莲江口农场十分场知青以各种文学体裁撰写的回忆录集。特刋执行主编是佳木斯知青王戍𡖖;题目是温州知青彭兆良毛笔书写题就;封面照片是佳木斯知青王铁城拍摄,插页照片由温州知青陈志浩、林焕华、仲伟,佳木斯知青迟伟民、王铁城提供。王晓冬是提议写回忆录的倡议发起人,本人负责文字的收集和整理。</h1> <h1> 这是一本原汁原味的知青往事真实记录文集。十分场知青各行各业人才荟萃,这本书的文字撰写、编辑、封面设计到出版成书,都是由十分场南北知青全程参与,可谓是一本名副其实“知青自己的书”。 </h1> <h1> 2018年4月初,在王戍𡖖(时任《东北风》杂志副主编)的努力下,《雕刻的岁月》特刋分别被佳木斯市图书馆等单位收藏。</h1><h1> 2018年4月15日,关于《雕刻的岁月》一书送图书馆收藏之事,王晓冬也写了微信给我:</h1><h1> “这事(指送有关单位收藏存档之事)树清(王戍卿)离琼(海南岛)时曾征求我意见,我认为是件好事,他说这是你的主意。他把事办妥后,即刻给我来了电活,听得出他很兴奋,我向他表示祝贺,说他为十分埸南北知青立了大功。</h1><h1> 今年下乡五十周年,不知市政府是否有新动作。如能展出,将成为五十周年联欢会上最靓丽的一幕。</h1><h1> 王树清(戍𡖖)不让我声张,我也觉得见着兔子再撒鹰妥些。</h1><h1> 把身体养好,爭取来。”</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王戍𡖖</span></h1><p><br></p><h1> 2018年4月8日,温州彭兆良也在朋友圏发了贴,下文为节选 : “上午接王戍卿从佳木斯来的电话,转告我:去年出版的黑龙江新农村建设杂志特刊《雕刻的岁月》被佳木斯博物馆收藏了……”</h1><h1> 4月16日,我给王晓冬回了微信,内容节选如下:“王晓冬:你好!去年(2017年),我从五分场的温州知青那里了解到,五分场温州知青编了一本《情系六米桥》(2012年编写),送到温州档案馆收藏。所以我与王戍𡖖(当时他在海南)通话,希望巜雕刻的岁月》能送佳木斯档案馆之类的机构收藏。</h1><h1> 一、考虑是有书号的正式出版物且出版地是佳木斯;</h1><h1> 二、这本特刋北方知青写得比较多;</h1><h1> 三、王戍卿有一定社会关糸,便于联系。</h1><h1> 上周,他(王戍卿)来电话说,回佳木斯以后,他已把此事办妥。据他说,佳木斯图书馆留了五册。还据兆良说,好像博物馆也留了。</h1><h1> 以本人经验,我以前出版的专业书籍,出版社、图书馆都要经过检索、查新、再留若干本书存档,然后才是新华书店发行。自主发行的话,新华书店也要留书的(不过新媒体时代又改变许多了)。总之,此事若确实,是件好事!”</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李光达(左)李月眉(中)彭兆良(右)</span></h1><h1><br></h1><h1> 北大荒、黑土地, 这里有我们知青的汗水和泪水;这里有我们的曾经;史无前例的知青历史,是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的特殊经历,也使我们经受了难以想像的磨练,没经历过的人一般是无法理解亲历者的那种知青情结。</h1><h1> 五十年悠悠岁月,当年的知青已白发满头,但那知青情结还是浓得化不开:五十年前,我们的青春足迹留在这块土地上;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青春依然铭刻在这里!</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