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露日晞

第聂伯河

<p> 自序</p><p> </p><p> 这里收录的是我2016年来Q上日志和微信杂言,虽短小粗陋,确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一直想,如果我能够,我要记下我的记忆和悲哀,只为自己。然而,那心底的痛我自己竟怕触动,伤疤已在,且不去翻看为罢。所以,我只记下正能的回忆或受想行识,把真的痛苦掩盖。</p><p><br></p><p> 年轻时的梦在生活的长河中消隐,正如年轻时记下的许多文字,今天连片言只语也寻不到了,而回忆和重记已不是原味。旧梦固然模糊,而梦境却时常连贯。那崔嵬的石山某日我在江南遇见,而梦中凌波微步的飞翔我总觉得生而俱备,由来已久……于是近年我便在手机上指划记下这里面的文字,姑且算把梦留住吧。</p><p><br></p><p> 回忆总使我恍惚,譬如朝露,终抵不了日头的蒸晒。然而夜露的纯粹,是夜的精灵;露珠的晶莹,有若水的智慧。即便片刻后消隐但终于有过来过,也无惧无悔吧!斯为序。</p> <p> 目 录</p><p>那些花儿……………………………………………1</p><p>又闻雅香……………………………………………3</p><p>种山芋………………………………………………5</p><p>吃山芋………………………………………………7</p><p>三十年河东………………………………………9</p><p>写门对子………………………………………….12</p><p>摸摸头………………………………………………15</p><p>忆老贾………………………………………………17</p><p>禅声入梦………………………………………….19</p><p>结佛……………………………………………………22</p><p>饼嫂………………………………………………….25</p><p>母親饼………………………………………………27</p><p>望雪……………………………………………………29</p><p>我的保险经………………………………………31</p><p>同学群有感………………………………………33</p><p>故乡散记一裂山………………………………34</p><p>故乡散记二疯老奶奶…………….......…..36</p><p>故乡散记三砍圩客……………………………38</p><p>杏酸……………………………………………………40</p><p>长年碎想………………………………………….42</p><p>又至清明…………………………………………44</p><p>宝出铜都 春回大通…………………………46</p><p>查济回来忆老街………………………………47</p><p>我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50</p><p>试飞…………………………………………………52</p><p>奤大姑………………………………………………53</p><p>走铜官步道………………………………………55</p><p>无声斑斓…………………………………………56</p><p>穿越…………………………………………………58</p><p>二上黄山有感…………………………………60</p><p>午夜杂念…………………………………………61</p><p>那年月光……………………………………….62</p><p>大家爹爹…………………………………………64</p><p>草根谣……………………………………………66</p><p>锅贴印象……………………………………………68</p><p>春兰本记………………………………………….70</p><p>佛谒九篇……………………………………………72</p><p>又闻雅香………………………………………….74</p><p><br></p> <p> 《那些花儿》</p><p><br></p><p> 春花烂漫,夏花灿烂,秋花沉静,冬花怒放。四季的花儿点缀着岁月的静好,是时光的印记。 </p><p> 五月的乡村野地,不知名的野花肆意摇曳,无拘无束。你不禁惊讶于造化的神奇,一样的土地,长出各色不同的艳丽。在城中的雨巷街区,“白兰花……”的吆喝悠长。</p><p><br></p><p> 这个时节桅子花盛开,洁白绽放,浓郁花香。我故乡的老妪都自然地别朵在花白发髻,并无忌惮。 </p><p> </p><p> 八月的乡村,丹桂飘香。而今城里远比乡村桂树多了,可那花意少了些纯朴野趣。菊花虽不名贵早进了寻常人家。梅占花魁,怒放的梅枝我总会插入瓶中,欣羡那枝的曲折与花的幽香。兰花,必须说我单单独爱兰草,叶的飘逸,花之雅香,夫君子气息足也。</p><p> </p><p> 由花我每每想到故乡村中的那些女子,那些嫁出去的姑娘们 。她们亦曾如花绽放,在青春中远嫁近娶。 </p><p> 那小时疼我带我的梅香,腊香姐呢?念书聪明的春香姐,矜持的俊妞,泼辣的今凤……还有难产而去的家姐……远在东北的刘家故娘……本家的程姓姑娘们,我的佳珍姐,惠子姐,菊妹,还有许多年龄相仿的侄女们…… </p><p> </p><p> 那些花儿啊,都曾绚丽绽放!灿烂艳丽一如她们的青春。而今过得都好吧,或者都是奶奶级的老娘了! 更有此前此后的一拔拔姑娘们呢,都如花绽开,如花飘落。各各的生活在时空里,多数不通音讯,年少的别离许多成了今生的永别。</p><p> </p><p> 那些花儿绽放在时光中,分明是生活最靓丽的风景。那些花儿,春夏秋冬,在岁月长河中自在开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闻梅香》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冬日傍晚,天黑得早,下班回家带着快步行到奶奶住的小屋已是彻黑。快是我养的狗,早晚蹓狗就走到母親住的小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親独居一室在杨东,离我这也就五六佰米吧。敲开门,母親说她已睡下看电视了。不太流通的空气中迷漫着淡雅的梅香,一眼望到,客厅的窗格上有一枝腊梅立在瓶中。 </p><p class="ql-block"> 尽管这个冬天还没下雪,腊梅依时开了。插梅是父親每年的习惯,往往在大雪天,寻得一枝红梅或黄的腊梅,带着清冽香气插在瓶中,放置在客厅茶几上。 </p><p class="ql-block"> 父親去世已有四载,母親每个冬天依然会有插梅的习惯。母親身体还硬朗,一个人独居似乎习惯了。我虽住得近,也少早晚勤跑。听她说晚上吃得早吃的少睡得早……只有电视的声音伴着,我是不堪这冷清的致静的。或许人早晚也都会如此吧!</p><p class="ql-block"> 古人说叨伴鲤对奉晨昏于万里,而我近在身边也不做到!唯那一枝腊梅满枝绽放,立在瓶中,吐着独有的暗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临走母親非要我带一袋米饼和饺子回家,饼是儿子喜欢吃的。阿快是熟了路的,开了门,它头前欢快地跑走了。 </p> <p> 《种山芋》</p><p><br></p><p> 这个时节正是插山芋苗的时候,夏至后总有几天连日的阴雨。芋头母牵出长长的藤子,剪成一节一节带一叶二叶的山芋苗,插在做好的垄上凼里,讲究的人家凼里是上了土粪的。</p><p><br></p><p> 在我总有印象,那时母親虽穿了雨衣,在骤雨中总是浑身湿透在地里插苗。连阴之后又会暴晴,太阳热辣辣地逞着初夏的火热,而山芋苗竟叶也不焉地立着,它活了,可能已生须根。 </p><p> 时节更替,植物在夏天生机勃勃。不长时间,山芋苗从叶茎处分叉,伸出枝来,顺垄爬延。一种叶阔肥硕的攀根草也从土中长出,且葱绿自然。给山芋锄草便开始了,松土、主要是锄掉杂草,间或松动了已在垄上攀延扎下须根的蔓藤也无妨。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母親一个人一垄一垄地薅草,我与弟在抗岸沟里洗澡,并寻一节一节的细叶攀根草的根茎当小甘蔗来吃。 </p><p> 锄过草上了肥,松过劲的山芋藤疯长,稀疏的垄上好象转天就爬满了茂盛葱蕯的叶蔓。根须扎在垄上,转化成块茎。如血管般的藤条也生出须根牢实地扎入土里,顺藤延长着茎叶,筷子般长粗的叶茎由青绿转为红紫,而如手掌的叶争先恐后地撑起。这一切的茂盛是在为块茎一一山芋的成长做的努力!彼时块茎已转化成手指般粗大,生命与果实在土中孕育,汲着养份、空气,阳光和雨水。 </p><p> 而此时,藤叶太茂其实是浪费养分的,便有人修山芋杆做菜吃。日头毒辣,炎热更甚,干旱开始。夜湿不足滋润,太阳出来叶便焉了,软沓沓地枯萎。连宽阔的高梁叶都晒得冒油,盛夏的苦热开始。 </p><p> 生命总是在煎熬中成熟并且升华。山芋垄上,扒开藤叶已可见开了裂的垄土。是旱裂?不!是芋头的块茎挤在一起长大撑开的裂隙。生命也总是顽強的,自然而勃发。久热久旱,垄沟里枯黄的茎叶衍集。母親叫我带一竹耙,顺沟耙,把枯叶,茎一并拢起。这些洗干净,腌制。到秋冬,已成黑黑的咸菜,在热锅中过了香油,吃粥下饭都十分地开胃。 </p><p> 是的,那苦日月里,食材都是原始的。在今天看却歪打正着,吃的都是原生态的,绿色的也是环保的!好了,霜降过后,山芋的叶蔓已稀疏吊零,双晚稻子割后便起山芋了。 </p><p> 毛时代的日子是苦中有乐的,山芋都是各家自留地的农产物,各家或多或少都种的。在挣工分分口粮的大集体,主粮不足,山芋便是不次于主粮的补食,我家约有两仠斤的收获。起山芋是大体力活。锄头狠狠地下来,一锄下去,掀开,便见二三个,三五个扎堆的山芋。圆的、长的、都是中间粗两头细。</p><p> 红皮的芋头肯定粉得多,而淡红的便脆甜些。酸性大的土中长的肯定粉,余财舅是种地的好手,他在红土岗开荒种的山芋个个饱实,粉得噎死人。我外公在裂山脚下种的山芋也都是火团芋,是粉白喷香的。 </p><p> 我家常常请劳力帮忙收山芋,用稻萝挑回家,父亲在阁楼上用绳扯上,堆在稻壳麦芠中,便是一家冬天的副食,也是阁楼中老鼠们的粮仓。至此,经一夏一秋后,栽山芋,起山芋完成,便进入吃山芋时光了。</p><p> 过去种山芋的记忆,虽已遥远。而那段劳作的回忆总是记忆犹新并且留恋,回想起来就仿佛闻到山芋的喷香。</p> <p> 《吃山芋》</p><p> </p><p> 入秋之后,颗粒归仓。生活随季节的轮转变迁,沉静而舒缓许多。 </p><p> 成堆的山芋洗净,在某个秋日,大队轮流到各村的碾粉机到了我村,把洗好的山芋挑去排队,倒入漏斗,硕大的芋头便晃晃摆摆地下去,从另一侧糊一般淌出,粉黄粉黄的。山芋的重生便从磨山芋粉开始了。 </p><p> 接着便挑水洗浆,象做豆腐筛浆一般用十字的木架,四个角系一土布的漏袋,舀入山芋糊渣,在大缸里漂洗,一遍又一遍,直到山芋渣洗得雪白。大缸里的水很快满了,再舀到小缸或别的容器中去。山芋渣通常喂猪,也有手做成饼,放屋顶瓦上晒干,还是给猪吃的。 傍晚,大缸小缸盛满了山芋浆水,且不去管它,任浆水自然沉淀。半夜,可以倒去多半已沉淀的发黄的洗浆水。第二天早上,逼净黄水,缸底已沉淀一层厚厚的浆粉。主妇们便取出,掰开,一小块的并列排在菠萁里,晒干,这是山芋变成浆粉的第一次脱变。 晒干的浆粉以后多次脱变成许多种样来。冬初深秋,用山芋粉做粉丝应是过年最前的备料。外地的师傅带着工具上门做粉丝,不记得架式了,先煮熟成粉条块,砖一般的黝黑。再刨成丝,晒干。劲道,纯粹的山芋粉丝便成了。而用山芋粉做成圆条,再切成片断,赶牛埠集去炸大泡是最幸福的事了。黑乎乎的片片在高压锅里翻炒旋转,呯的一声炸出一长袋白胖胖的大泡!我隔壁做小生意的邻家,卖零食最经典的便是这2分钱一包的大泡。 </p><p> 用水溶山芋粉摊成山粉圈,切片与经霜的白菜帮一同炒,多放点油,有肉片更好,绝对是道本味鲜美的农家菜,我娘就很拿手。还有山粉韭菜饼,串山粉……巧手的主妇能变着法的换出许多花样。 </p><p> </p><p> 好了,山粉洐变的美食就不说了。单说用山芋做过年小吃的小杂吧。一般用甜山芋煳熟,去皮捏成泥,拍成牛屎粑粑一般大的饼,撒点芝麻,晾干再切成段或三角片。过年前的腊月里,油炸成来酥脆的小杂,或三十晚上炒夜时炒成崩脆的小食。这些都是农家必备的,足现自给自足的农家之乐。 </p><p> 冬日,我每天清早的一个功课是上楼捡半篮山芋,挎着拎到西关的河边,站那大石板上,拎起竹篮里的山芋搓擦,漂洗再搓擦,一般二三回就洗干净了。奶奶用煤碳炉上的大锅煳一锅,大的山芋切两开。三弟睡起,揉揉眼屎拿一根山芋烫烫地换手,背起书包一路向东关念书去了。或者煮粥锅里搭几撮山芋,粥搭山芋是经典早餐,就着腌制成黑糊糊的山芋叶,便是时常的早饭。有时,还打回山芋糊吃,去皮山芋与绿豆同煮,煮一锅热腾腾的香甜甜山芋糊,胃不好的吃了犯酸。 </p><p> 我是吃怕了山芋的,甜的粉的与我已是生厌。而有一种吃法我却怀念。秋日里,把粉大的山芋切片晒干,成了山芋干,生嚼也劲道有味。春荒的早饭里,煮粥放几片,更有原香和味道。那是肯做殷实的农家才有的。还有山芋干酿的白酒,叫苦老八。入口味苦,八毛一斤。那时猪肉才七毛六,足见白酒之贵,尽管是山芋干酿造的,却真是粮食酒的!而非勾兑 的么? </p><p> 是的,在瓜菜代的时代,几代人对山芋的记忆深刻。而今,或许买个烤山芋已是美食,更有迷信山芋叶,山芋杆,山芋粉的神奇药效,奉山芋为绿色杂粮,而登大雅之堂已是稀罕之物!如此来说,那段苦日月里的不经意山芋生活岂不歪打正着強健了躯体! </p><p> 岁月长河流淌,流逝了山芋为伴的生活,那日月尽管艰辛,而快乐与幸福似乎并不少有。怀念那段山芋当粮岁月,不忘的是山芋头的原香。</p> <p><br></p><p> 《写门对子》</p><p><br></p><p> 下班回来,一眼看见桌上有一匝红纸,写门对子的红纸,尽管是底白在外,我还是一眼便知是红纸。</p><p> </p><p> 久违了,这大红的门对纸!年少在家时,年年看父親折纸裁纸,熟悉那纯纯的中国红的!可自住城里,近廿十多年来,已鲜见这门对纸了!</p><p> 噢,过年了,莫非今年我家写门对子?那必然是我那初学书法才小学四年级的小子写么? </p><p> 果然一问,儿说,妈今天买了六块钱的红纸,写春联。妻说,快吃饭,吃过帮你儿裁纸,智要写门对子! 我欣欣然裁纸,折过来撕开,完全凭记忆依父親当年的手法,折纸,裁纸。折对角,完全不用刀,裁后并无毛边。 </p><p> </p><p> 这又使我想起我小时候在老家过年看父親写春联的许多事来。小时候真期待过年啊!过年有平时不能大吃的肉啊鸡啊,有新衣新鞋新袜,有压岁红包(写门对的大红纸卷的),有鞭炮大地雷!</p><p><br></p><p> 而年前自进入腊月之后,父親便吃香了,左右隔壁,同姓宗族,大半个村子的住家都来找父親写门对子了。来人父親问他,你家有几道房门?几个包柱,可有后门?便算出要纸几张,叫他按数买来。父親只贴工贴墨不贴纸的。各家都卷着从商店买来的红纸送来,客气的还带包烟或一盒点心。程老师,八爹爹,八爷……个个喊得亲热。 </p><p> </p><p> 很有面子的人家才请动父親上门去他家写的,而我常常是随行的。看父親已有冻疮的手裁好纸,嘴含着纸烟,将长条红纸平铺在大桌上,因烟熏眯眼问,是哪道门?便似乎不加思索地写开。主家也叫小孩帮忙,把写好的拿放地上晾干,而我只在一边享用主家招待的糖果。 </p><p> 父親写毛笔字,有时隶书,有时行书,大多行楷。 每年我自家的门对总是父親原创,是父親早想好的。在老街记得有年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那年我家开个小店,日日下门板上门板,记得深刻。文虽老联,但联中可见父親当时期盼新年新气象的心情。 </p><p> </p><p> 在农村又不单单是过年才写门对子的。娶亲嫁女,做屋上梁,都要贴大红的门对的。记得父親写过:上梁恰逢黄道日,竖柱正遇紫微星。犹记得父親为对门邻居写的一幅山墙包柱联:三公山风光可抽二十纪香烟,竹丝湖秀色能饮八大两烧酒。此中大意,当时我是不解的。 </p><p> 我家搬到新街马路边住的第一个春节,大门对是:春回广德,玉出昆山。时有某人说是绝对!我出门打工回家过春节的那年是:万木逢春齐向荣,千帆过处看竞争。我新婚房门对是六个字:争风流,惜青春。我儿出世那年房门对是:春来嫩柳色,初闻新燕声。都是量身定做,精典原创。 </p><p> 写春联,贴门对子,农村是很注重的。那红红的中国红上写上黑黑的中国字,立马就透出浓浓的中国情,热辣辣的中国年味!乡村里,虽鲜见有功力的书法,但质朴的文字,稚拙的字体何常不更是一道风景呢!更何况那是出自自家念书郎的手写,应更有一份自豪吧! </p><p> 后来到城里住了,春联街上有卖的,移动、保险、银行有送的,再不见人请父親写了。如今,父親去世已有四年,写门对子在我家似乎成了历史。 今天看见我儿智手书门对,虽黄口初学,字无章法,却也有家传神韵。想我不能书不敢书,莫非这书画技艺隔代传了,甚喜甚慰!这正是:丹青写春秋,诗书传家国。</p> <p>春为岁首,梅点花槐。</p> <p><br></p><p> 《三十年河东》</p><p><br></p><p> 我心中流着一条河,岸上有一群人,在辛勤地耕耘,那是我家乡的河。我记得,永远地记得,不曾忘记! ____题记 </p><p> 今年清明,隆重地回了老家,昆山街。西关的小河依旧流淌,泥沙已掩盖原来的石子河滩,埂边洗衣的条石已不在了,概是都用自来水吃喝,少有人在河边洗菜洗衣了吧。清明的雨后,埂路泥泞得很,只觉得荒芜了许多。 </p><p>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我童年少年的时期,彼时的西关河沟最是我熟悉的所在。 </p><p> 夏天发大水后,那冬天能蹓冰的大沙田都淹了,沙田坎下长满辣子草的河滩一片汪洋。大宝家有棵桑树的菜园边上,从一道洐满白的化石一般螺蛳壳的高坎下水,我抱个石头不让自个上浮,在水下爬行,完成了第一次潜泳。 </p><p> 夏夜,大人们耐不住热,到河里洗澡。会水的双宝爸狗爬式的打划划,脚把水打得咚啪咚啪地山响,而涌起的浪冲到立在岸边不敢下水的我脚下。 </p><p> 洪水退后,河沟恢复平静,水潺潺地流淌,平缓稳定,日见清澈。水深点的一段是洗菜洗衣的河段,几块供洗衣的平条石不动位置地置于一边,河底有大的滑腻的鹅卵石。 </p><p> 汛后的河沟最是热闹好玩的所在。焐燥的早晨,女人们在石铺上搓衣,盲捶打得啪啪的震响。我立在齐大腿深的水中,翘嘴的鯵子肆无岂惮地啄你腿脚,痒痒,你却用手抓不到的。母亲便叫我用一亇篾筛,平平地端在水面下,撒点麦麸或米糠,谗嘴的翘嘴鯵边急急地游来追食,只需频频地端来起水,每次总能逮到几条。往岸上一淲,离了水的小鱼活蹦乱条地挣扎。这和闰土和讯哥儿在下雪天装弜捉小鸟一样的有趣和刺激。 </p><p> 是的,那时鱼还比较多。一发水,两边的榜田开了缺往河里淌水,田里的鱼顺水下来,河里的鱼溯水上来,用鱼笼子张,逮田里下来的用顺须笼子,张逆水而上的用倒须笼子,都一张一个准。西南关有个长者 ,他家有鱼网,我眼见他甩老母猪网在冲水凼甩网搞鱼,网网不空,有痴八呆子,刺泥鳅,鸡冠子,刀鱼。而礅山马家搞鱼的,穿胶衣,扛一面象蚊帐 一般的底方上锥的网,用三角的竹杆触底赶鱼,起 网,抖网,沥水 ,毎网总有收获。 </p><p> 洗衣河段的下水是较阔的石子滩,连着大沙田。在平阔的涧上用碎石子垒个坝,水从石子缝渗流,做个几字型,中间的水道湍急些,鱼边沿水上来了,但用篾的鱼笼子,倒须的囗朝下,便有鸡冠鲹,泥鳅,螺gou,鲫鱼等上笼。那双宝兄弟便是搞鱼的好手,他家离河边就隔个菜园子。 </p><p> 炎夏,大坝下的冲水凼是小伙伴游泳的乐处。其实真不大,水底也是有卵石的。而大坝上面的水道,蜿蜒通到小礅,石门徐村。水深且阔,有鱼鹰的人双脚踩踏着尖角船溯流而上,那鱼鹰不停地含着红的鲤鱼,青的鲲子,白的鲫鱼上来,真是有趣。 </p><p> 还是夏天,大沙田的坎下长满辣子草的沙滩。其间一个少年,只穿短裤背心,赤脚在沙中寻觅,小水凼的水里和边上有小河蚌和螺蛳爬过的长印。一只老鸡正带窝小鸡在辣子草间吱喳喳地寻食。怱然,洗衣的那块一声吆喝响起:鹰仔,鹰仔!鹞子来了!并伴有呦呦的呐喊。抬头望去,阳光刺眼,一个黑点定格在蓝天之下。老母鸡咯咯地急把小鸡收拢,护在翅膀下往辣子草丛中钻。那鹰受了惊,怱地旋起,箭一般往西直去了。 </p><p> 这便是我的印象西关河,记忆犹新,时常入梦。如今,鹅卵石的滩已被泥沙洐埋,河中已鲜见杂鱼,连泥鳅也希有。此刻,我的心中响起那首歌来:我的家乡并不美........。 </p><p> 小河的岸边,都是高楼都是豪宅了,可聪明的发达的你告诉我,那生态自然的西关河哪去了呢?!</p><p><br></p><p> </p><p><br></p><p><br></p> <h3> 《摸摸头》 </h3><h3> 看过大兵写的《摸摸头,别哭》。那是涩涩的友情爱意的隐晦。我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摸头是在我三年级升四年级全年级语文统考后。语文考毕,在大队学校乒乓球台边上,山口学校的老师问他的学生,怎么样是怎么造句的。我不是他学校的学生,却自告奋勇地抢说:我考试回家妈妈问我,今天考得怎么样?那老师一把把我抱住,在我头上摸了一把,笑笑地说,好好。那一摸头的动作,有喜悦有赞赏有鼓励,我印象深刻。 </h3><h3> 或许肯定我做老师的爸也一定不少摸过我头,我记忆中却没有了。也见到不少师长摸过小孩的头,或爱怜或喜欢或欣赏吧。 </h3><h3> 2006年的变故之后,在痛楚的梦中,只一会梦到我送儿到学校,在教室门口,我儿如鱼般融入教室,在同学之中消隐。梦里倍感欣慰,醒来泪湿枕巾!历经磨难,在我新生儿出生后,才逐渐振作。如同一场大梦,今天我儿已是小学生了。 </h3><h3> 记得在第一次送儿到校门口,我不经意地在儿头上摸了一把,目送他背着书包的背影在转角处消失。一天又一天,只要我送儿到校,这临走摸摸头的动作已成习惯。几回回,我坐在踏板车上,儿从后坐下车,在身边停了一下。噢!没摸头!抽出一个扶把的右手,顺势摸拍了一下,只一下,极快。他便迈步走开,跟门口的校长举手敬礼,问好,进了校门。几回回,匆忙之中,儿下车便走,我笑说,唉!没摸头!他羞涩地回转,伸头给我摸一把!那一刻我很快乐! </h3><h3> 一晃四年级了,我送儿上学次数见少了。有一回没摸头,我喊他,他竟一笑不理,竞自去了。这东西,大点了,不听话了! </h3><h3> 早上,如果你在爱小的门口,看见一个骑车送儿上学的家长,在后座的小孩下车后,那一手扶车把,一手在那背大书包的毛孩头上极速地摸一把的人必定是我。这个动作在全校只有我和我儿有默契的吧! </h3><h3> 一晃四年级了,小学还得摸二年头。初中还有三年,皆时儿是大少年了,还顺良地给我摸摸头么!?高中呢?叛逆的少年,勃勃的青春期还让我摸么?!我是惦起脚也想摸摸头的!我愿送你一直到高中,接送之中,在摸头之后,你成长,我老去! </h3><h3> 摸摸头,我期待你长大。摸摸头,我看着你成长。摸摸头,我心依旧!<br></h3> <h3> 《忆老贾》 </h3><h3> 早就想写几句关乎老贾的话,因为他不在已久。 ——题记 </h3><h3> 老贾不老,过去已有五六年了?死时才四十有七。老贾是我同乡同学,小学初中高我一级,高中同班。他老家在马鞍山下卞家冲,大石块起的房子,他爸是老木匠也会石匠手艺。亲弟兄俩人,到小学五年级都在后勺留一小辫,同学戏称假姑娘,可见他父母何其钟爱他。 老贾中等身材,皮肤出乎农村人的自晰,浓眉大眼,鼻挺囗正,相貌堂堂。&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h3><h3> 与老贾的交结是在离校打工后,我早三年来铜,住在长江路土产公司屋后,一条窄狭的小巷尽头的自建屋中。几乎每隔断时间,他必来,大概一月左右。彼时他追着邻村的姑娘苏,她早在铜上班。于是在我小屋约苏来,吃酒,然后他俩拍拖。不几回成了,婚后他俩育有一女一儿。后来老贾也来铜上班了,在阀门厂从技工到销售员到销售主管,还算顺利。经常出差,回来我俩常聚。吃过嘉兴的粽子,绍兴的黄酒,五加皮……他跑浙江多。彼时我在厂里做操作工,死工资。他说跑销售总归活络些,房子随职务升迁从矿机厂小屋到对面平房再到石城村楼房,一路改善。 </h3><h3> 我穷则思变,有年元旦前找他推销挂历,他跟老板坦言,我同学老乡,伤蛋,必须销点。伍拾本赚仠把快啊,真是我生意的首桶金。事后带两瓶口子酒上他家,他当即摔在门外,言下之意同学如弟兄,无须见外。喝酒他知我量,以喝好为好,不多劝酒。同学聚会,他说不干酒就甩杯就走,这老贾跋扈果决。 </h3><h3> 终于他养了二胎,生了儿子。那年比较认真的把儿子认了我为干爹!我为干儿子然过了十八年生日,与老贾喝了十六回儿子生日酒,然儿十六岁念初三时他走了。 </h3><h3> 销售做到四十多岁,客户气场都有了,生意稳健。他常说先做朋友再做生意,不常出差了,也是身体不适,腰间盘折磨他已久,理疗手术都不见效。曾趴在病床上倒饮过一瓶啤酒,有酒瘾。后来他想投资育林花木,在老家约林业局人谈事,中午吃饭前在小店选酒,卒然倒下,急送铜陵。同学闻讯,见到他在急诊抢救,出血46毫升,回天无术。如同鼾睡,口出唾沫打呼!推他进电梯上楼时,见他眼角流出清泪二滴!或许他的灵魂正飘在头上,只无法沟通。</h3><h3> 彼时我急事到一单位公干,下晚五点钟光景,友人短信来了,贾走了!我没有留在身边看医生抢救,并不为歉,那时唯有奇迹或医院尽力了。送葬在马鞍山下,为他抔土。葬贾在高山之巅兮,唯听松涛怒诉!&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br></h3><h3> 贾留给我的念想甚多,我与友常聚也常说他。仿佛有预见,他走后我注重了干爹的角色,我想给然儿一点父爱,尽管不一样。出事那年,他闲在家打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方凳。或许是钟情于祖传手艺,他没认真学过,却打得结实。木匠手艺能打出方凳便是艺成。方凳刷了清漆,我要了二个,一小一中。小的在卫生间垫脚,中的一度给我儿子当桌子写字。 </h3><h3>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此说古来有之,这世界少了谁都照转!现在他儿女成人了,他若在,已是外公!只是辛苦了苏,老贾之妻。</h3><h3><br></h3><h3> 老贾,你个死鬼!你早走了几年,权当享清福去了罢! ——醒后匆记于晨,17.05.21。<br></h3> <h3> 《禅声入梦》 </h3><h3> 进寺第一夜,6.30上床睡下。因为睡得早,一觉醒来才晚上九点不到。懵了下,噢,原来是在寺中!又看了会电视,复又睡去。一夜无梦,我是真能睡啊! </h3><h3> 再闻鸡鸣,窗呈白,又醒已到清晨六点。起床,出恭,洗脸刷牙。出了二寮房,空气清新而爽净。经诵之声从大殿传来,钟鼓齐鸣,唱诺宏声。原来都是放的音响,两位师傅正各菩萨前上香敬盏忙着。 </h3><h3> 我便拿起大扫帚扫起场地来。先将丛梅下的落花归堆,哪一袭暗香尚存,便想到黛玉葬花之怨。香火灰扫在一堆,烟花鞭炮屑另扫几堆。两个师傅也各自扫开,法林主持从大门口扫起,刷刷有声。想这日日扫地,经年累月也能练成绝世武功? </h3><h3> </h3><h3> 七点半,常进师傅将扫帚一丢,招呼吃早饭去了。清水寡面,泛着黄的油星,竟也不放把青菜。一人一碗,自便,就着咸菜和我带的腌五香罗卜干,确也很有味道。 </h3><h3> 师傅吃罢忙招呼来客去了,我复拾起大扫帚扫地。不觉冒汗,下了围巾,脱了外套。师傅过来嘱咐,不必用劲,慢点不急,累了就歇,不能脱衣受凉易感冒。 </h3><h3> 垃圾扫成了几堆,我就到会客室喝茶去了,劳作之余,歇下身子,捧一本《甘露》阅来,分外轻松。 </h3><h3> 到点中餐,太阳暖阳阳地照着,在清净的院里与两位师傅晒太阳聊天。不觉犯困,便自去客房小睡了。 </h3><h3> 三点醒来,遂起了去后山探幽的心。找三师傅开了门,三师傅见我穿的皮鞋,说,你要当心,昨夜小雨,道上泥泞的。 </h3><h3> 出了后院铁门,循旧路上山。那路上丛草间杂,应是去年砍竹而成的,较宽。不几步,路边一小庵舍,披红挂彩。龛供一仙姑神位,还是皇帝御赐的呢!有碑为证,想来这一定大有仙灵! </h3><h3> 小道两边手指粗的桂竹丛生,我想这春上发起笋来,那不是一大世界啊!山道坡陡,走起来易滑无抓落。寻得一根竹棍,权做杖行。两边丛生的竹,各色的杂树。想那春夏之时更是郁葱。几乎是一条直线的路直通山顶,半山路上,有一铁塔,是输电高塔。道两边间或有更窄小道伸展,独一人不敢前往。虽缓步慢行,也热了冒汗,松衣脱帽。 </h3><h3> 快至顶,路一转,一座石阶高起的钟楼蓦然而现!石阶上一层残叶,久无人至的样子。两边有护栏,呈六十度阶起。而钟楼之下侧地又有一土地菩萨小舍,石刻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象是有岁月的古物。 </h3><h3> 先去礼拜了土地神,方进了钟楼。先沿着护栏在屋外绕行了一圈,才进了一层。不大的空间也是佛香一尊端坐,久无香火,炉内冷清,连蜘蛛网都结在佛身了。念一声阿弥佗佛,请了案上的三柱香,插入炉灰,缭缭的香烟,直直地升起散开。又一句罪过,合掌,为菩萨清理了下蛛网。 </h3><h3> 复拾阶上了二层,一口大钟悬着,看铭文是前主持大岸法师所铸,98年落成。撞钟的杠是棕榈树杆,头回知道。而钟下端座一红袍菩萨,想那钟响岂不震耳发馈?!轻撞有声,不敢任性撞响的。 </h3><h3> 下来忽然看到钟楼边上竹地上一大香炉掩在杂草中,看那成色应是古旧之物,想这钟楼或许古来早有。 </h3><h3> 今天上午扫地出身汗,下午爬山又出了汗,晚上得洗澡了。下得山来,才五点多点。何居士下午回家了,常进法师正收盏点香,做着晚课。 </h3><h3><br></h3><h3> 准时吃饭罢,与两师傅踱步广场,听他俩说又发宏愿,要再建大殿在后山之上。那必然更有气象,真一方圣地啊!谈着便随两法师进了大雄宝殿做最后的功课,常师傅立在鼓前,两平各握鼓棰,敲响了暮鼓。急急如滚雷,沉沉若击木。一通鼓鸣,那响在身边的感觉的确振撼!常大师敲罢,法林主持随即撞响晚钟,一声一声缓,一声一声急。撞一下,念一句。钟声止,忽更寂。 </h3><h3> 出了殿门,一抹残阳照在红黄的庙殿上,更有着庄严肃穆的万千气象!往寮房的路上,两僧一俗谈讨起来,常师傅说这庙里日子咋样?我坦言清净闲散,十日可行,难耐百日。常大师说,这清净生活,有规律,与世无争,随缘自足。好啊!可我想,时至今日已调和,想那初建之时应惟艰惟难的罢!又谈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的一段。言意是食不过三餐,寝不过三尺,唯身体心情自得,其余皆是有无都是空。境界阅识,顿悟迷津。佛有大智慧,本来我是谁?这一日,时缓,心静,似乎适应了。又一夜无梦,我还真能睡啊!阿弥陀佛!——记于禅林醒后。<br></h3> <h3> 《结佛》 </h3><h3> 早几年一到春节,我就想作寺庙行。一是这几天假期绝无人找我做事,二是真想在清静之处独处自省下。 </h3><h3> 三年来今年终于成行了。初一早上,妻儿送我一道来到大寺阁。大寺阁香火盛,热闹得很。找到了熟人赵师傅,说没有了男客房,须找主持果仁大师定夺。原来上下大定主持已退,这果仁师傅便是新来的主持了。温雅的果仁师傅很忙,问了几个人也不得其踪,要不就是他前脚走,我后脚来。莫非无缘?</h3><h3> 终于在人丛中,我看见那一袭黄袍,带着眼镜的年轻和尚,想必是果仁大师。我追上招呼,说明来意,大师说,那你先在香火处清理招应下,晚上再讲,便匆匆而去。看那鼎盛的香火,纷杂的人群,我一时懵了。简单的行李还没处放,而这义工的活又怎做?</h3><h3> 心里忐忑起来,妻看我样,便坚定地说,到蟠龙。那里一处庙致静,有住的。旋即包车直驱蟠龙翠竹禅林。不廿十分钟,来到路边山门,似曾相识,原来我肯定路过的。 </h3><h3> 每个庙里都有许多帮忙的居士做义工,如同政府单位除国家公务员外,还有编外的一样,只是无偿服务的。恰巧在请香处帮忙的那穿件大红外套的女居士是土桥人,认得我姨妹,便打包票在师傅面前说可以留宿,热情地送我进了尞房,一间如同宾馆标准间的客房。终于放入行李,遂了入寺小住禅修的大愿!阿弥佗佛!妻见我安顿好了,便带儿回了,叮嘱我,随缘小住。 </h3><h3> 何居士简单介绍了庙情,便在请香处招呼来人去了。我认得了寺里的二位主持,矮个子的释法林主持,高个子的释常海主持。还有烧饭的三爷三师傅,他是居士。因在大士阁用过了斋饭,何居士招呼我用餐便回绝了。何师傅交待,今天过年,你才到不做事,你自由活动,便独自浏览起寺内物况来。 </h3><h3> 子夜至一上午的香火鞭炮把诺大的院子搞得一片狼藉。香炉里残烛未融,地上满是燃尽的香灰和散碎的鞭炮红纸筲。寺庙的入口如同安庆迎江寺的格局,但院墙上又多开了个大门,好通车的。</h3><h3> 从进门一线对称展开殿宇,头道观音殿,左为财神殿,右是真身殿,二道是大雄宝殿,飞檐流丹,气势恢鸿。再左有斋屋,右是尞房。分布宽散,不显拥挤。院内空阔,水泥的地坪上用砖砌的花坛,左边有一株虬松,一株丛梅。右边有两株巨樟,有一人环抱不止之粗。厕所菜地左右,桂竹翠绿丛丛。与真身殿相邻的还有间书画斋,而饭斋堂边上的围墙一隅还有墓地一处,有乾隆至咸丰道光光绪年间碑刻。大雄宝殿之后是围墙,有一道铁门,门后是坡度渐高的后山,翠竹丛生,说有简道通顶,顶上有钟楼,遂起了日后一探究竟之愿。 </h3><h3> 泡了杯茶,在观音殿门右侧问卜处坐下。何居士送来点心,间或有几个善男女来抽签,何居士竟然让我寻签文解起签来。有一双男女,各来抽签问婚姻,男的中平签,女的上上签。中平的一脸索然,上上的喜上眉梢。中签10元,上签20,何居士又叫上上的奉上十斤灯油钱,那姑娘红着脸将男的给的伍拾元放了功德箱,二人二签功德了八十。</h3><h3> </h3><h3> 不觉才二点,忽然觉得时间慢了起来。听着象流行音乐般的旋律唱诺,喝着茶,吃着瓜子,翻看起桌上的经书。不诚不敬,即不入心。 </h3><h3> </h3><h3> 时间真的慢了许多,才三点多光景。大殿冷清,复又踱步出来,不觉走入书画斋。笔墨纸砚俱全,铺开纸,拎笔手书。口占二首,其一五言绝句:入寺听梵音,身闲神难定。心若归空灵,此愿待余生。其二七律.翠竹寻禅:翠竹禅林听梵音,神闲气定远凡尘。天通河堤垂丝柳,早有新燕啄陈泥。 </h3><h3> 忽然,何居士来喊,用晚餐了。一望时间才5点多点。何居士一边每个菩萨前烧根香,一边收了佛盏,倒尽盏中之水,一并来到餐厅。寺里的三餐定时,早上7.30,中午11.30,晚上5.30。餐毕才不到六点,我竟不知怎打发这晚上的时间。两师傅去敲暮鼓去了,急急如骤缓若沉,几声钟聲复归静。暮色上起,便关闭寺门,各各入房就寢。 </h3><h3> 诺大个寺庙很快被黑夜笼罩,只大雄殿佛前长明灯点亮。静谧之中,唯有室内电视声陪伴了。电视里各地拜年的信息热热闹闹,今天正是大年初一。我忽然想到,我貌似外向之人,其实心是内敛的。我喜欢群居,更喜欢独处。看着电视,心里却想着其他,神不能定! </h3><h3> 回想这回终于住进了禅寺,而本地寺庙我已大多拜谒过的。最早去的也常去的大士阁,这几年自上下大定师傅主持以来,庙建颇多,拆拆建建,愈来愈大。而白鹤路边的云鹤寺也非同凡响,起源于晋朝,历毁战火,而今逢盛世,又佛光普造。依山顺势,所建殿阁重重,又在山顶建宝塔,确有干秋之功。那白鹤电厂小区后也有一庙,许多人不知,我也探访过。今年暑天,正好在七O一附近工装,顺道去了久仰的大明寺探幽。时作五绝一首,诗曰:寺中闻犬吠,不见僧一人。结缘在何处?大明秀竹深。还有往火车站路上,三院对面那座山坳里的小庙。更有钟鸣的上清凉古寺,那年传说是济公活佛井中取木的寺中那口井重修开光我也欣然贺祝。清凉古寺遗迹甚多,而重建恢宏盖几世几代不能比也。佛国盛举,各各昌荣。正是国泰民安,和平昌盛的时代才有的瑞象啊! </h3><h3> 与佛结缘,一直是内心的愿景。喜欢静坐听佛经的唱吟,喜欢禅定让心归于平静,喜欢那经书中大智慧的顿悟。而佛缘浅薄,唯有心日甚,可困于俗事,日日劳顿,难有零距离的结佛。今年,今天终于开启了禅修的第一步。白日劳顿,洗漱完毕,早早上床,竟也安然入睡,从来很少这么早上床能睡的!阿弥陀佛!</h3><h3><br></h3> <h3><br></h3><h3> 《母親饼》</h3><h3> 妈妈晚上又送来了她手做的米饼,有雪菜肉丁干子芯的,有虾仁生腐罗卜馅的。仿佛有遗传,我儿也喜欢吃这饼,他口味随我。 </h3><h3> </h3><h3> 我娘做饼是有一手的。小时候在家吃过清明的韭菜饼,端午的粽子饼,小年的送灶饼……青嫩南瓜上市的时候有黄嫩的南瓜饼,全是汗菜的三把抓,鲜香的葫子饼,这些是母親过日子俭省之举。那时主粮少,母親种的蔬菜多。这即有瓜菜带的意味,又尝了时令蔬菜的时鲜。</h3><h3><br></h3><h3> 每年新麦上市的时节,小机碾出的新粉略略带黄,母親叫我坐在灶下烧火,就用干爽的麦桔。母親在灶台用尺八大锅摊小麦面饼。醒面和面搅面,不稀不稠不糊。适量倒入烧红的大锅,用锅铲背面刷刷几铲,饼已成锅形,大火,小火,文火,熄火,母親指挥着我烧火。她淋油闷锅揭盖铲饼起锅。锅多大,饼多大,蹦脆,金黄,冒着油泡的小麦面饼做好。她的仨个仔抢食,也常常叫我送半锅一锅给对门邻家。现在我在煤气灶上用炒菜小锅摊饼就是凭印象仿的,但跟过去比,真小锅见大锅了。</h3><h3><br></h3><h3> 我家每年的送灶饼最为讲究。夏天,母親就会晒些干虾,或购买备用。腊月二十三,江北小年,家家户户晚上放鞭炮,吃送灶饼。自此正式拉开年的大幕,此后年味紧迫浓郁。我家每年很注重做这饼的。夏天就备好的干虾仁,咸鲜的腌辣菜,肉丁(肥多瘦少),白干子丁,姜蒜沫,生腐丁,大蒜切细碎,和在一起做馅。面是米粉,得拌点面粉,饼就软和不裂,关健粉拌好后还有道关健工序,暂保密不说。面馅调好,十指捏包。母親做的送灶饼皮薄馅多,一口咬下就见馅,且肉末化油,咬得满嘴留油的。鲜香,起味。我儿爱吃,还是因为口味好吃罢。 </h3><h3><br></h3><h3> 许多年来,自母親来铜和我生活在一起,每年母親手做的送灶饼我都送几个给敏家,茜侄也爱吃。送去说吃了送灶饼又添了一岁,茜自中学到大学,而今都出国留学了。去年早回,母親听说了,赶在茜走之前提前做了饼给她家。今年茜在美国不回家过年,想必还记着这程奶奶的送灶饼不?!</h3><h3> </h3><h3> 母親健在,饼就常新。眼下也不拘在送灶做饼,因为孙子爱吃,母親时不时做几锅送来。又到年关,即将送灶。我想惦记着母親的送灶饼的远不止远在异国的茜,还有上海的二家,苏州的仨家,还有你么?各各的手饼都有母親的味道,早安!醒来就是重生,我的亲们! ——记于17.01.06<br></h3> <h3>  </h3><h3> 《饼嫂》</h3><h3> 这个时节,是新麦和菜籽油上市的时侯了。小时候母親在老家的时光,用麦桔烧大锅煎小麦面饼,那个焦黄,崩脆,油香,爽口,劲饱!至今不忘,刻骨铭心啊!南瓜饼,苋菜饼,葫子饼,都是这时候的时令时鲜。香!那是过去蔬菜多,主粮少,既有瓜菜带的俭省意思,又是尝下新鲜时令的美味。而放在今天就是奢侈的愿想了。</h3><h3> 我之所以喜吃饼,是童年生活的烙印深了,那是母親的味道。正如我喜欢兰草,的确是家父的熏陶……闲言少扯,还是讲饼吧。</h3><h3> </h3><h3> 某日晨,在小街市场,见一小伙挑着担子买饼,顿时唤起我吃饼的记忆,芝麻芯的,咸菜芯的,一元一个,各买了十个。那小伙说他妈专做饼买,我倍感亲切。芯多皮薄,只是小巧了些。 又一日,劳作经商南回家,路边小店的门口,一妇女在一张小桌上摊放着几袋饼,也是卖的。我停车走过去,问她说有南瓜饼,雪莱肉丝饼,笋干肉沫饼,芝麻甜饼。大喜!各买十只。一块至一块二一个,购了三十只。</h3><h3> 那妇女瘦瘦的,朴素打扮。我说,现在做米面的饼少了,自己做又麻烦又没时间搞,专门来做饼卖,也会有生意。看我一次买的多,那妇女很感动,又听讲我喜欢吃饼,边说还有菱角菜芯的,喜欢做给我。我便记下她的电话,也没问姓名,就写上:饼嫂。</h3><h3> </h3><h3> 此后,想吃饼时,便先问再定。 一个普通家庭妇女,用手巧勤劳做饼子出售,一定是生活所至,为力所能及地贴补家用。只有是生活中最低层的人,才会这样做这种本钱小,利润低的小生意的。后来每每路过碰到饼嫂在,我都会二十三十地买。一是饼子真的好吃,我也真喜欢炕饼吃,二是权作是对饼嫂辛苦的支持。</h3><h3><br></h3><h3> 由起我也联想到小时候在老家,妈妈做的小麦煎饼,南瓜饼,一把抓,清明的韭菜饼,腊月二十三吃的送灶饼等等。 此后每当吃起饼嫂的饼时,我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是要有些不忘的记忆的。 (草于周日雨中)</h3> <h3> 《望雪》 </h3><h3> 北国的雪向来如粉,如沙,南国的就滋润得多。我以为我家这位置不南不北,雪先下的时候,是水雪,沾地即化,温度渐低,逐渐积起灰白的一层,如冰如片,一夜过后尽白。 </h3><h3> 记忆中有几回大雪,小时候老家的雪大印象犹在。冬日里,去村头草堆上抽草喂牛。草堆上雪厚如盖,冰楞如剑如锥。雪后南山巍峨,几处岩瀑在阳光下闪亮。 </h3><h3> 一日,随父親去南冲吃表哥结婚喜酒,山道雪厚没靴,寥无人迹。父親时不时用伞柄敲击路边树杆,是有敲山震虎之意。竹枝不堪雪压,折伏拦路,须躬身穿行而过。 </h3><h3> 而雪后更冷,塘面水田冰厚能行。在村西头的大沙田遛冰记忆犹新。二亩之大的沙田,冰面结实平滑,有摔到的,有滑遛的,终于田心冰薄,有踏冰而破落水的,湿淋淋地跑回去挨打去了。 </h3><h3> 2008年连续的几日大雪,我已在城中。交通受阻,车行不便。在去西联路上,冻路胎滑,一个轻刹,车子旋了180度,一时惊悚。那年二月四日,连续几日暴雪后,恰我新生儿满月办酒,许多亲朋不辞路滑难走,步行而至酒店的。积雪深厚的路上,抱着襁褓中的小儿走到酒店接受亲友的祝福! </h3><h3> 不玩雪的人是对雪少有喜悦的,唯有年少,唯有孩童渴望着飘雪时光。昨夜在必胜客餐后回家,我儿在草丛上搜了一把初雪,兴奋地说,明天可以玩雪了。没有了玩雪心情的人,是老了或者…… </h3><h3> 雪持续地下着,北国的雪在朔风中如粉如沙地飞扬,在日光下晶莹闪亮。这是先生给我的北国雪景,印象深刻,而我绝没见过。南国的雪永远粘接在一起,是水的魂灵。毕竟,一年之中只有几日有雪,毕竟我住的城中还每年有雪,毕竟我的幼子正渴望着玩雪,毕竟水的南国不可没有升华的魂灵。所以对雪的钦喜我还要延续,天晴,我们玩雪去!<br></h3><h3><br></h3> <h3> 《我的保险经》 </h3><h3> 我每年收入的百分之贰拾交了保险,百分之叁拾买了房子,另有百分之贰拾交定期理财,再有百分之贰拾用于生活费,还有百分之十是人情,赌资和车马费。不很精确,但大抵如此。我的理财顾问说,这是合理的,也是最好分配。 </h3><h3> 保险早与我结伴 。08年后我的商业保险激增,太保,人保,都有。16年后,又与平安携手,今年又结华厦。一年之中,保单缴费此伏彼起 ,而许多险种并不明了记得。不病,不死就交吧。 </h3><h3> 这保险,保的是人,做保险的,关健还是人。记得有回太保来了合肥的大师讲课,其下业务员是朋友,应邀结伴捧场。会上,我反客为主,频频发问,大谈我的理财经和保险观,皆以为我是资深保险人了。而也是因为人的缘故我与平安失之交臂。08年,先是平安的业务员,也是熟人的亲戚。在我孩子还没出世就套近乎,又送玩具,又赠礼品。到了那一天,我带好钱去公司交款定保,再一次确认预期收益。她信誓旦旦地说如何如何,说骗我是小狗!(这话发之民间,怎能做业务术语呢)我有疑惑,当即再请教她主管。主管否定了她的说法和核算,当及我表示对此款保险须再深入了解,把钱带回来了。保险主要靠业务员推荐介绍,简单的沟通技巧,平实的推算,自个先弄明白。其实是买信认,没有公示的信息,一切你说了算。有合同也是睁眼光签字,状如天书,谁看谁又看得懂呢?!一个业务员对保单的认知不准,我就有被骗保之感,因此就不再与平安来往了。(因此她索回了赠送的玩具礼品,所以更生憎恶!绝不与平安交结) </h3><h3> 乘虚而入的是太保,门口邻居,推荐一份又一份。先是小儿的,又有全家的,夫妻各自的,养老的,意外的,大病的,门诊都报的,理财的,三存六取的,身价的……每份都讲得似乎必须需安,很好很好!后来,还是太保,另外的业务员是熟人,说也要支持支持她,又买她推荐的。人寿朋友找来了,得支持。前年,很好的朋友转到平安做业务员,必须支持!今年,老乡为创收兼职在华厦做业务员,说别人都支持,也得支持支持她。非要我交个一万二万,成全她香港一游。我呸!交了陆仟一年,真对得住她了。 </h3><h3><br></h3><h3> 上回我爱人搬出一堆合同请平保的高管丽审核下,重复多,关乎核心利益的少。这险保得,真是不知为谁了? 今年创建,手腕被玻璃划伤,住院十天,幸得平安的那份险,友人峰承办,全额赔保,还多了十天百元一天的住院补贴。所以保险关健是做人的,关健还是人做的。又来信息,有单交费期到。可以拆东墙补西墙,可以贷款,可以缓交……如果我能享用,就不是保险了。保险,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br></h3> <h3><br></h3><h3> 同学群有感 </h3><h3> 群有如班,早年同学聚在一班,朝夕相处两载,屁味皆闻过。大多毕业后即离别,有三十二年不见!别梦依稀咒斯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主席如是说,今天你我可有感同身受?! </h3><h3> </h3><h3> 好在三十年过后,今天我们又聚在一个群里了!君子群而不党,同学成群,团而不党。又犹如夕日在一个班里,虽臭气不闻,但见字如面,不亦可闻!只是聚会不易 ,是缺振臂一呼的人乎?否也,虽牛中八五文班,出道也有政届官员,学届师范,商届翘楚云云。唯天各一方,虽已不是苟于生计,但已习惯环境定式,懒于发身罢了。 </h3><h3> </h3><div> 所赖有群,犹在身边。遇见可饮三佰杯,相忘于江湖,不可相忘于本心。业有成鬓已衰身躯倦昔日同学,苟富贵勿相忘有情义还是兄弟!——致牛中八五文班的阿门们。</div><div><br></div><h3>(新年寄语:见一面少一面,尚能干酒?甭讲贵甭讲穷,还是同学!)</h3> <h3> 故乡散记一《裂山》 </h3><h3><br></h3><h3> 裂山就是我故乡的名片,山不在高,有裂出名。裂山多裂洞,故名裂山。有长裂,二裂,鸡毛裂,响咚裂。 裂山不高,在丘陵地带也显山形突兀。环山都是农田,正面伟岸,侧身绵长。山上多针叶松木,西南坡为石坡,有菩萨屁股座遗迹。相传为地藏王赴九华途中在此休息印记,颇为神奇。东南坡缓,有大片竹林,竹海翠绿,幽静沁人。 </h3><h3> 正面半山之上,往顶有长裂贯穿,时阔时窄,绵延至顶约百米。裂口狭长,进而阔,曲折幽深,二裂有积水,清冽逼人。响洞裂深不可测,丢石下去,好久才听到咚咚声。西北坡陡起,又叫陡家塝。曾有牛吃草摔下山跌死。坡顶有鸡毛裂,裂缝狭窄。 </h3><h3><br></h3><h3> 曾有少年手足并用,撑手而下,惊起洞中野鸽。扑啦啦冲天而去。自洞口蜿蜒入裂往内开阔,积水淸凉,潮润湿人。抬头上有一线之天,而裂内豁然敞亮。坡上多芧草,但陡得草砍后都难铺放, 又叫鼻上挂灯。 </h3><h3> 裂山是我外婆村的柴草山,秋后队里分到各户每家一片山草地。过去都要砍草烧锅的,秋后山上都砍得光秃秃的,不象现在山上草木茂盛,有路都难走了,野兽也多了。外公曾是山上林场多年的看护人,他胆大独居小屋,夜听山风呼啸,野猫嘶吼,不曾有惧。外公死后就葬在南坡。 </h3><h3> 裂山在五十年代初曾有老虎踪影。母親说山下石门徐村有家猪被虎拖上山,村人寻来,老虎正在裂洞吞食。老虎受惊后呼啸而出,在山上跑出一股尘烟,从山下稻田穿行而去,不见踪影。想必那时生态还好,尚有华南虎出没。 </h3><h3> </h3><h3> 裂山是我故乡的村山,要是落在大城市,必然是道亮丽的旅游风景。裂山有如村姑,安静地驻守在故乡的土地里,并不华美却朴实芳华。<br></h3> <h3> 故乡散记之二《疯老奶奶》 </h3><h3> 每个时代总有些人是做了时事的牺牲品 的。祥林嫂式的人不绝代啊!就是现在,你我身边仍大有人在。——题记 我离开故乡已近三十年了,时光过得真快啊!恍如昨日,我还是腼腆少年,奋然骑车离开了家,从此踏上了茫茫生存途中。沉静的时候,想起家乡的那些人,那些事,记忆还是停在了少时的回忆中,故乡的人和事便惭惭清晰起来了。 </h3><h3> 疯老奶奶曾是我小时候惧怕的一个老太婆。她个子高高的,瘦长长的,背有点驼。花白的头发在脑后挽个发吉,穿一身黑衣,大襟褂子。小脚布鞋,裤脚总扎起来,衣服颇干净,约七十岁的一个乡村老太婆。 </h3><h3> 好象总在变天之际,她就会来街上。我的家乡是乡村的露水街市,每天有早市,街不宽,手扶拖拉机能过。傍晚黑夜来临之际,听见她小脚布鞋走在街上的石板路上,墎墎有声,口中喃喃自语,象辩解的说词。我不敢多听,也听不明白。 </h3><h3> 她一来,大人们便说:疯老奶奶来了,天要变了。 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来的,怎么活的,她哪里吃,哪里睡。她并不乞讨,总有人施舍粥饭。我见她手捧大碗,用筷子左右一划,大口地喝粥,总把碗喝得干干净净,分外的香。冬天的时候,她也跟我奶奶一样的,怀里端着火团,大黑围手巾盖着,还是便走便讲。来的多了,我们小孩也就不怕,围上她转跑。她也和悦地对你笑,嘴里还是讲。北关老聚和家的心地好,她常关照疯老奶奶。给她吃还留宿在她家杂屋里。后来听大人讲,她就是八里外小林胡家村的,她有儿子。难怪她来去无踪,有时她自己回家,长时她儿子寻来接走。 </h3><h3> 她是做事的好手,农活针线都样样来。见她帮人家打麦,甩着竹镰,啪啪有声。街上好多人家都要她搓过麻绳,给她吃就行。听说土改时定她家为地主,没收了田地,村后的竹园也收了。苦做苦熬的家产没了,她一时接受不了,神经受了刺激。从此逢人就讲,有时还恶恶地骂,便成了疯子。 </h3><h3> 后来就不见疯老奶奶来了,大人们天阴时会讲,疯老奶奶好久没来了,到哪起了吧?一直就没见来过,想必她终于去了她最终该去的地方了吧。一一记于16.2.11</h3> <h3> 故乡散记之三《砍草圩客》 </h3><h3> 小时候,农村烧水做饭都得靠柴草,是处处有炊烟的。山边上的人家柴火堆得象稻场上的草堆般大,也是殷实人家的 标志。 </h3><h3> 圩里的人家主要烧稻草和牛粪,山草柴薪是稀有的。深秋农闲时,圩里的壮老力起早披星赶路,要走几十里路到山里砍草,下午三四点光景才下山。到我住的昆山街歇脚已是四五点钟了。 </h3><h3> 圩里客二三结伴,挑着半干的一担柴草,一头两个草桔,有四梱,怕有佰貮拾斤朝上。气昂昂地从南关过来了,走过胡家桥,穿街在我家门前的空地歇脚,一身的汗。我的奶奶常问,可喝水啊!圩里客感激不尽地来倒开水喝。有人从草梱中抽出根山芋,顺手在草上擦擦就啃,脆崩崩地响,嘴角便有白浆溢出。圩里不种山芋,圩里人喜欢吃山芋。 我们小孩喜欢从草捆中抽条把丝(细竹枝或芭毛叶)玩,圩里客也不大声呵叱。不知道圩里客在山里哪块砍的草,一天的辛苦换得一担柴火,想必挑回去家里人欢喜得不得了。 </h3><h3> 圩里客歇好了,用白土布的围腰子揩揩汗,扎起腰,猫腰肩起担子,颤颤肩急步往北关去了,穿北关上大路而去。他们到家肯定是寒月升起了。</h3> <h3><br></h3><h3> 《杏酸》 </h3><h3>杏子熟了,有再黄的时侯。那逝去的岁月怎地就不能回来了呢。 ——题记</h3><h3> </h3><h3> 杏子熟的时节, 我每每或摘或买,必须要尝的。杏酸的滋味刻骨铭心,已是种习惯的印记。而杏酸的泛起,总使我想起外婆来了。 </h3><h3> 小时节,村中果木树很少。村西粪缸边的老桑树,果子泛青的时侯就偷摘,全不顾那凶悍的桐城佬大妈妈的呵叱。而掉在泥地上熟透的紫桑便是捡来就吃。与桑树伴生的葡萄架更是向往快乐的所在,走过去总能捡到三两掉落的葡萄。 </h3><h3> 那时桃树杏树每村都极少,而我外婆家就有一棵大杏树。 杏叶婆娑,黄杏如繁星般闪烁其间。——这是我后来梦境中常有的景象。粗壮的躯杆不高,枝干向四围环展。麦黄时节,家里人大多在田地劳作去了。外婆踮着小脚,双手举一竹杆,抬头仰首地寻觅着,抽打着。青黄的圆杏便叭叭地掉落在地,她又躬腰俯身拾捡在小布袋里。有回她正凝神举首地打杏,我在身后喊了声婆婆,外婆受惊般趔趄退步,一脸悚然。 </h3><h3> 那时候我在外婆村里小学念四五年级,有两年杏黄时节常常去拿外婆布袋装的杏子。从此杏酸的滋味便留在味蕾中,真是记在心里如印记,戴在臂上如戳记。不能磨灭,刻骨铭心。 </h3><h3> 外婆去世己有多年,而幼年在外婆家打杏吃杏的经历也己过去近肆拾年光景了。恍然如梦,梦境中那棵老杏树依旧枝繁叶茂,任我采摘。恍惚间,我模糊了外婆的模样。而每年杏黄时节,久违而不忘的杏酸,总叫我清晰了过去的感觉。</h3><h3><br></h3><h3> 当嘴里泛起口水,心头却酸酸地潮润起来——不改的是那黄黄的杏酸!(记于2016年端午前夜)</h3> <h3> 《长年碎想》</h3><h3> 又是一年,抑或是生活节奏快了,或者是日子好过了,一年好快地过去。不再有欣欣然又添一岁的喜悦,最多只暗自庆幸又生活了一年,更多的是数着岁数的增大而多有老之将至的惶然。</h3><h3> </h3><h3> 岁月无情,人生易老。前路惊悚,后路茫茫。不惑之年尚有惑之不解,而天命即至,确有知天命之悟。</h3><h3> </h3><h3> 虽一介平生,却国事家事都想;是凡夫俗子,也觉悟大义人生。因为思想,所以神伤。生若何,在于天命?意欲何?关乎努力。往事不堪,知音难觅;前途难料,琴瑟当和。何必多想想多神伤情累,偶有异念念深愿念失衡。所赖君子安贫,而现世有悖;达人知命,却又努力人生。是故丙申即至,再歌再舞一年!——于大静中听响音记于岁首。 </h3><h3> 这是我猴年伊始写的话,马上都犬年了,忽地又去二年!自清先生的感喟犹在耳边,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时间去哪儿了?逝者如斯,不释昼夜,孔子如是说。我只感到,日子过得真快!回首一年,既快也长。回顾自年初始做过的事,历历在目也恍如昨日。经过春,夏,秋,冬,一年又似乎慢长。那春天的花不再,夏天的雨早干,还有昨日的秋高丽阳,现在只有近年关的冬寒萧杀了,想来都已是遥远的过去了。毕竟是一年,有365天。 </h3><h3> 长年当歌,碎想联联。长年能干许多事呢。长年能养个人出来,这是最大的造化。一位老者曾劝慰我说,这大长年,不愁不能养一个!君不见现在二胎放开,大肚婆多了许多。造化神奇,长年孕育出生命最为伟大又是自然。然而厚重的农耕文化因为缺失滋润的沃土,日渐淡漠。城镇化迅速,移民流动,现代意识迅猛冲击,不说不孝有三,不说多子多福了,现在丁克都流行了。况且物质的丰富也抵消不了养育的成本提高。现实的是生得出而养不起。年好过而月难捱,这是苦日月的哀叹,现在是不至于了。长年当日,谁也不会有如此慷慨,我唯愿时光更慢些,更慢些。而指日如年又似乎不能,除非在另度空间穿棱。 </h3><h3> 年又来了,原是异兽,或喜或惧,总归要来!还是打起精神欢乐点吧,毕竟又添一岁!<br></h3> <h3> 《又到清明》 春气氤氲的年后,转眼又到清明。而清明的印象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的。 小时候,清明是随家长踏青郊游般的玩乐。早上,吃过新鲜的韭菜饼,那是母亲起早在西关的菜园子里割的头茬韭菜拌山粉煎的,韭香浓郁,山粉软和。大门囗已插上在菜园小水凼边的柳树上折的几枝柳枝。吃罢,父亲带我弟兄仨个出门。我拎着一竹蓝的祭品,有韭菜饼,咸鱼咸肉三样,酒一瓶,筷子碟子。二弟平举着头晚剪好的彩幡,水红黄绿招展。老三欢呼雀跃地头前欢跑。父亲扛把平囗锹,带我们仨从街心上往北关去程家老坟山___孙家嘴做清明去了。 </h3><h3> 初春的水田,水融融地发浑,有早生的蝌蚪在岸边集散,黑沉沉的一片。而细柔的柳枝在塘边招展,婀娜有如美少女的身姿。空气湿润而捂燥,酝酿着全新生命开始的节奏。 </h3><h3> 走过满是早发野菜的田埂小路,就到了孙家嘴坟山。坟山上间块的麦地已碧绿招摇了,野生的小蒜有如青葱,一把一把的集散。枯草已神奇地转着新绿。陆续各家都到了,各自寻自家的坟头祭表。大人便寻块空地铲坟帽,挖五角的带草泥块,去掉坟头的旧土帽,放上新铲的土草帽,通常是二块,上下泥块对着叠放。然后在有草的帽顶上插幡,那水红黄绿的纸幡插在坟上,徒然平添了鲜艳怪意的氛围。然后烧大表纸,冥帀,同时点燃鞭炮,十六响。 </h3><h3> </h3><h3> 远远近近的炸响浑成一片,此起彼伏,而更远的小礅村,石徐村的响声也隔空传来,清脆分明。更远的南门岗,裂山脚下犹见烟雾升腾,那是大表纸烧的。清明总是这样的热闹,无关悲伤。 </h3><h3> 那几年,袓母健在,我没有经历过亲人的伤逝,无感丧亲之痛。单先祭祖父,父亲间或讲几句回忆,在我已无印象。然后祭更长上辈们,随地插幡,已不记得坟头在哪了。最后总插一处幡,念道:大老爹,果老爹,紫树洼松花街老爹,杨奶奶吴先生来收钱啦!盖是祖上有助于程门一族的老人或有功之帮工?不得其祥。 </h3><h3> 都祭拜结束,寻块空地,各家把祭祖的祭品摆在一起,开了祭祖的酒。吃着祖先已品尝过的咸鲜,喝着祖先喝剩的白干,竟十分的香。 </h3><h3> 1984年,我在牛中的课堂上,接到祖母去世的丧信。此后的清眀,我真切地知道,那坟里的是我的奶奶,阴阳两隔,我情愿我的祖母是睡在那她生前就试躺过的棺材里长眠,而只在清明这一天被唤醒,接受晚辈的敬享。 </h3><h3> 2006年,梦魇般的中秋国庆,我丧失了我的长子。此后,我忌惮清明。中年丧子而年年祭望,何堪何堪!伤甚伤甚!而不死,就得活着!活着,生活便总有新生和希望,就如同死亡和毁灭也时刻就在身边一样。 </h3><h3> 2014年,父亲突发脑溢血不治。从此,年年清明我祭了袓上祭家父,抚摸儿像想象着十八岁的样子,廿十岁的样子 .......毕业的样子,工作的样子,成家的样子....正是:寒食初放睛,思亲心郁阴。春风嫰柳色,碑上泪痕新! </h3><h3> 如果哪天我也亡去,人终归有一天会死去的。葬我在高山之巅,有松涛相伴足矣,而墓 碑上无名,只刻有二维码一枚。我的后人来祭可扫下回忆,路过的了解的扫我也不怪。恨过,爱过,走过,错过………。扫码可知,这真是扫墓了!此刻, 我心中唱起那首歌,是汪峰嘶吼的一一把我葬在春风里!<br></h3> <h3><br></h3><h3> 《宝出铜陵,春回大通》 </h3><h3> 大通是铜陵的,更是中国的!今日之大通,略逊于昨日。明日之大通,必将重拾荣光,再绽荣华。 </h3><h3> 很多本铜陵人都不了解大通的历史,我初识大通是在上中学的地理教科书上。大通是长江著名水文观测点,上游汉口,下游大通。在地图上赦然标注。在历史书上了解到,大通自清朝设盐务司,屯军,有早于黄花岗的枪声。清末民初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邮局电报。小小大通,学校有许多所。国立安徽省第十七中学,教会学校,私人学校。曾几何时,荷叶洲上,一江春水向东流,怡春香风醉路人。一时鹊江水浅,舸舰迷津;日夜歌飞笙动,纸醉金迷。抗战时,无奈焦土政策,一把火烧了三天。遂荷叶漂零,枯黄残败了。 </h3><h3> 而凡水运为重之时,大通依旧雄风不减。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一时辉煌。全民经商,批零经商。一时满街商品琳琅满目,石板街四方人流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h3><h3> 今日大通,建新镇,修老镇,兴旅游,倡民俗。以人文的沉淀,大通大可不惭,千年古镇之名,的确名至实归。 </h3><h3> 闲缓的冬日里,那岁月磨平的麻石老街上,各色店号旗幡飘展。老街人就着本地的生姜,品着香茗,打糕,豆腐……又见一街江鱼一街鲜。 </h3><h3> 夕日西下,古渡凭栏,这正是:鹊江水暖谁先知,半江瑟瑟半江红。 </h3> <h3> 《查济回来忆老街》 <br></h3><h3> 查济,32年前我还是少年曾随同学来过。今年陪幼子写生 ,去了第二次。因为曾经的繁华和后来的贫穷,留存了许多自明到清的老屋。査济的导游说要感谢贫穷,因为穷困,要居住要生存而无力拆旧换新,留存了那些老屋。物极必反,昔日贫穷的查济如今依托老屋旧貌,旅游事业方兴未艾,查村已是诸多院校画家学子创作写生基地。各地的游客纷沓至来,一年两个多亿的旅游收入,查济又富甲一方了。游览查济那些大宅老屋,勾起我对老家昆山街的回忆。 </h3><h3> </h3><h3> 查济回来忆老街。老昆山街,在我记事时,尚有鲍家祠堂,洪家老屋,刘家大院,从街心通南关的查姓老屋,徐姓大宅,都是三五进的深宅。青石板的窄街,自南关直通北关,而从街心而往东关也是一条直道,呈丁字型的街市。 </h3><h3> 在查济听导游解说,才知道,象我家老屋的正门前,街道上一块长方形的平石板,原来是叫落轿石,是大户人家才有的。而象我家老屋,在我童年记事时还是铺了木地板的,悬空。走上去咚咚地响。都有天井,隐蔽的下水道通街,分从南关,北关,西关入河。都有阁楼,刘家老屋的厢楼相连,小时躲起来躲猫,一时连自己都寻不到出处。 </h3><h3> 自街心往南关一眼望去,有檐下弯曲的牛腿,翘角的风火墙,生硝的老墙根.....。可惜,今天老昆山街只剩刘家老屋一间了。儿时须仰望,高不可及钉着墙栓的山墙已倾斜欲倒了。那高耸山墙的墙根,是儿时出恭的场所,我在瓦砾之中曾寻到过一个铜质的水烟袋。 </h3><h3> 过去,大凡水远发达或通及的地方,便能兴商发达。昆山街南关有胡家桥,过去是商船集散之处,有湖北的商船,运盐布帛自长江过小河囗入竹丝湖逆马鞍山水系而来。再运出铁矿,钒矿,毛竹,山货。 </h3><h3> 又听祖母说过,说那南山的土匪自南关骑马而来,马踏街石哒哒有声。各家都紧闲门窗,战战惊惊,有回抢了从街心靠东的马家。老街曾在清末民初兴盛一时,为四方商都。公私合营后,昆山街依然是四里八乡的商业中心。早上有露水集市,有鱼市,糠市,草市。街上有国营的供销社,南北货分开营销,都是占用私人的临街屋。分庭经营的还有大集体的商店,也分南北货。那高高的重重门板日日上下,北关的憨哥包产承包了这活,不知可有薪酬。后来, 因久损因发展,改革开放后放开经商,私人,供销社,商店都往马路边上做屋发展了,老街商业日见凋零。房空少人住,一家拆便连带都拆了。 </h3><h3> 邻家说,在我家早转卖掉的老屋楼板中拆得一块铜质的匾额,写有程记米行黑漆大字,是明朝物件。可见三四佰年前,昆山街已成街市,而我祖上或许早已是商贾大家的。 </h3><h3> 夏天的早市,窄窄的街面已人声嘈杂,熙熙攘攘。临街的一户人家,木头的大门虚掩,其间走出一个光臂童男,睡眼惺松。一手揉眼,一手从短裤中掏出家伙对着门左边的猪槽,就射出一泡尿,热而长。眼屎揉掉,尿也放光,那小童便如鱼般钻入人群,往街心窜去。看礅山马家的各种鱼,闻牛埠来的炸臭干,看摇大鼓的新饰品,无钱买那米糖,咽一囗泛上的囗水调头往南关,看糠市草市,折回。这幼童便是我,这便是我五六岁光景常做的晨课,这就是记忆中的昆山街的露水早市。 </h3><h3> 别了,我摔过泥炮的门前大青石;别了,我刮过白硝的老墙根;别了,我的只在梦中再现的老昆山街。<br></h3> <h3> 《我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h3><h3><br></h3><h3> 老家的菜园子就是我的百草园,早已堙灭不在,只常常入梦来。 </h3><h3> 村西头是大片的菜园,其实也不大,每家分几塽 ,但在我的记忆中是很大的天地了!我家与对门邻居分的菜地也相邻,我娘与他家都会种菜,茄子,辣椒,南瓜,豆角……应有尽有。 </h3><h3> 我不说那一畦畦排直的窝苣了,也不说藏在丛叶下的菜瓜香瓜了。印象较深的是两家的山墙之间的通道,开一扇竹篱门,穿过。脚下是湿滑的黑土,一丛丛蛇虫屎让我不敢插足,肥亮的蛇虫(蚯蚓)青绿发亮,蠕蠕而动,母親常常叫我带一柄小铲挖一钵回来喂青头鸭。我最怕走那段路了,一脚丫的泥泞粪土,令我生畏。 </h3><h3> 最是我的乐趣是大人在挑水浇园,我穿行在畦间抓绿的青蛙医生(一种喜伏在绿豆叶上,全身碧绿,体小的青蛙,我叫它是青蛙医生),逮肥胖的蚱蜢,蹑手蹑脚地抓停在篱上的青蜓,有黄的,有青的,有大的锣班鼓。 最西头是一个小水塘,其实是凼。水葫芦挤满水面,只露出一角舀水的地方空着,而四周还有丛生的蒿瓜。有水蛇穿行在叶下,也是青绿的。西南角是传南大伯家的,单独有院,也较大。那里的青蜓最多更好逮,大概是有院墙少有人去逮的缘故吧。东边北边连着北关的住家,是徐姓张姓的菜地,也近在眼前,而觉得远且陌生而少去。 </h3><h3> 别了,我的吟唱大曲的蟋蟀们,我的飞舞着快乐的蜻蜓精灵们。 我幼童时光结束,虚七岁,我念书上学去了。 </h3><h3> 上学后,父親在阁楼上给我整了个亭子间,临街的墙上有个小窗,A3大小。窗左边是挂着父親的手画,右边是小床。有幅垂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横批是学而优则仕。其时不懂,后来走出校门,才想起那或是父親给我的期待和愿望吧。 </h3><h3> 一个小方柜里收满了父親的文稿,有长篇,有短集,有钢笔画本……《青春战歌》是讲一群下放知青在农村广阔天地生活经历,以昆山为背景,有青春,有爱情。是仿曲波的林海雪原写的,写时林海雪原还是禁书呢。至少一米以上的文稿搬到新街后,(其时我已离家在外)丢失在屋后的抗旱沟里!倘存,我一定要为父親出一本文集!</h3><h3> </h3><h3> 这阁楼便是我的三味书屋。在这里我翻看父親的文稿,识字后一年级读江淮锋火,三年级读《欧阳海之歌》、《沸腾的群山》,四五年级看过《小加的经历》、《密林虎踪》、《卓娅的故事》、《三个火枪手》……73年版的鲁迅文集单行本先是被我剪下石雕的头像把玩,后来归类收齐视为珍宝。五年级到初中,十月,钟山,汾河,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当时所有的小说丛刊我家都有,父親阅后我翻。五年级时写作文,老师圈问:麦浪一词出处?我回复,见小说《桥龙飙》。初中毕业的暑假,83年发大水,迷茫无路,看了《马恩选集》,四本一套的大部头。 </h3><h3><br></h3><h3> 小学到初中,阁楼是我的天地。阴暗的光线下,早晨我在临街之窗背单词,望一眼窗下是黑黑的人头。夜里,老鼠们在草堆里(另一间阁楼堆满烧锅的柴草杂物)穿行打闹。我有点怕,常常窝在被里翻书。风雨大,我怕掀了屋瓦,单墙单山有点倾斜,我怕经不住折腾。祖母说,老屋都有狐仙和家蛇,徒增我的敬畏。我看聊斋的时候,真想对面的草丛中走出一个貌美的仙子伴我夜读。有时望去,狰狞的黑暗中什么也设有。阅读在阁楼上开始,有所沉淀,时时泛起。 </h3><h3>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只是沉寂在遥远了。但不可忘记,你说呢?!——匆记于周一上班前。<br></h3> <h3> 试着独立,离开怀抱。雏鹰总是在高崖之上振翅学飞,不跌跌撞撞难会翱翔。我的独生子女们,健康的人格,善良的本心,会学习能认知,这些才是真的成长,长大才放心呢!一一致我的少年郎们 </h3> <h3> 《冭大姑》 大姑是父親姐姐,我喊大姑。冭大姑不是父親的亲姐姐,就不是我的亲大姑。</h3><h3> 我的亲大姑嫁在张家渡,一个殷实的小富之家,共产疯时硬是饿死的,尸陈张家渡的圩堤,不得其终。听祖母说,那时要接回娘家昆山街幸许饿不死,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祖父心硬,也自顾不暇,那远嫁的亲大姑便饿死了,幼子夭折,倘在,今年应有65左右。</h3><h3> 冯姓的大姑父在随后的岁月收纳了苏北逃荒而来的態女子,便有了我非亲的態大姑,顺带了一个大头大脑的儿子柏林。 </h3><h3> 这些历史是上人们后来口述的,其实那苦日月过去好多年后,我家才与大姑家走动的。温饱之后,这后来的大姑在张家又养了一子二女。不知何时,態大姑寻来认亲,认下我的祖母如娘,我父为舅兄,我便有了大姑。 </h3><h3> 冭大姑,苏北人,骨架粗大,一付態象。我那表兄柏林(她带来的儿子),大头大脑,一望他我就联想到胖头鱼的形象。我记事第一次随母親正月里去大姑家省亲,走长长的圩堤路,到了张家渡。那时我还没念书,才五六岁光景。 </h3><h3> 大姑家是草屋,但还整洁。 大姑后养的儿子比我大二岁,大女儿与我差不多,小女儿小我二三岁吧。村里的女人来探看远在街上的舅母啥样。依农村习俗,临走大姑又带我去邻村的供销社扯布,给我做套新衣,蓝哔咖的料子,母親会裁缝,带回来做的。 </h3><h3> 以后每年在过年前,腊月二十边,我那表兄弟总会送来一条两条年鱼,胖头或者水鲢子。祖母边回给大姑家自家做的米糖和山芋什么的,再抽二块钱的吧。亲戚般这么走动起来,农闲时大姑也带小女儿来小住几天,街上必竟热闹,大姑也不见外,家家串门,邻里也都当她是我家大姑身份,视为亲戚。</h3><h3> </h3><h3> 有回热天,大姑回去,在北关口顺带上我的二弟,那时好小吧,光溜溜的跟大姑去了。我的父母听人说了,竟也不寻。还有回,那大表哥柏林已成年,来找父親拿贷款,父親招待他饮酒陪客,硕大的脑袋,很老实木纳的样子。 </h3><h3> </h3><h3> 祖母去世那年我读高中,竟没有把信给大姑家。有回大姑上牛埠赶集,寻到我读书的学校,我在食堂打饭招待了大姑,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大姑。 </h3><h3> 此后,我出门旅外,听说两家少有了来往。后来,听说大姑带来的大儿子柏林回苏北寻根去了,在他老家发展了。间或有零星的汛息,那表姐妹都成家了,后来大姑最终随大儿子回苏北了。 </h3><h3> 许多年过去,那冯姓的大姑父是否健在?远在苏北的冭大姑还好么?我那大头的柏林哥哥呢?这一丝丝牵挂泛起,此时,我真的把冭大姑当做亲大姑了!<br></h3> <h3> 江城子 《走铜官步道》 老夫聊发年少狂,</h3><h3> 左牵黄,右拥郎。 皮帽猎装,拾阶上高岗。 为乐儿子陪妻子,</h3><h3> 亲驾车,寻路往。 </h3><h3> 气喘身热腿酸胀,</h3><h3> 鬓汗滴,又何妨。 持笔手中,归来舞墨香。 会敲健盘如珠落,</h3><h3> 手机响,生活忙。 <br></h3> <h3> 《无色或斑斓》 </h3><h3> 最近一则科学论断,颠覆了世人的视觉。自古至今,人们眼中的蝴蝶都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中国故事中有梁祝化作彩蝶双飞,南美有万千彩蝶垂树过冬,生 生不息。更有南国蝴蝶泉,翩翩起舞,美奂美仓。 </h3><h3> 然而这则科学论断说,蝴蝶的翅膀在显微镜下是无色的。无色即透明。那世人的眼光都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眼中胡蝶的翅膀是斑斓多彩的呢?科学解释是翅膀上有凸点,在光,空气等等作用下才各显各色。多么神奇的造化,是否只彰显在蝴蝶的翅膀上,而并非普遍的现象呢。估且认为这只是个例,估且认为这显微镜下的论断正确吧。而世人的眼光是在蝴蝶的翅膀上迷乱了,不,是错了。 </h3><h3> 这不由使我想到是否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而且要认清真实的表象来看实质的问题。这不由又使我联想到当下社会的一大现状。君不见习总高举反腐大旗,贪官污吏纷纷落马。昨日尚在台上口口声声清廉,今日忽传被拘查实。君不见这如许的贪官们,衣着鲜丽,光环耀眼,在百姓的眼里,不也如这彩蝶斑斓,令人艳羡。但在廉政的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与表象不一样的东西,他们早已蜕变了。一如化蛹成蝶,贪官也是脱胎换骨成了信仰的叛徒。 </h3><h3> 群众并不了解他们背后的黑暗,但人民的眼睛又是雪亮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告诉历史,仼你光艳其外,违背了共产党人的准则,违背了做人的良心,终就见光完蛋。所谓自古清官留青史,从来污史无善终是也。无色或斑斓遮得了眼,过不了关;表象与实质迷乱一时,终会澄清。 </h3><h3> </h3><h3> 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看清这人世间的斑斓。仼世界五彩缤纷,我自在本心笑看人生。 ——15年高考作文<br></h3> <h3>  <br></h3><h3> 《师说之穿越》 </h3><h3> </h3><h3>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笔试。一儿百分,得吻嘉奖,笑逐颜开。一儿沮丧,只半百多五,获五指掌脸,惨不忍睹。请教先生,何如?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温故而知新,可为学也。又曰:人非生而知之者,好学,敏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然道之不修,学之不解,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遂云云而去。 </h3><h3> 不日复归,又见两小儿试毕。前得吻儿今掌脸,考分98,只区区退少2分,怨莫大焉。一儿61,长进6分,勉強及格,沾沾自喜,反得一吻奖。子观两儿前后奖惩之别,慨而无言。遂自语曰:人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本有教无类,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而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則精进不止。能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则可成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此为学之道也。以分奖罚,为学之悖也。 </h3><h3> 子思两小儿前后,叹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今为人父母,爱子心切,宜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奖天罚地,终不得其要。以分论为学进退,而惩奖迥异,为急功势利之举,是谓过尤不及也。 小儿为学,进退无耐,而奖惩偏颇,盖父母世风异也。 </h3><h3> 先生慨而叹之,遂拂袖遮颜穿越归去,不复出矣。 (16年高考作文试笔) <br></h3> <h3> 别梦依稀咒逝川,</h3><h3> 结缘二十六年前。</h3><h3> 双手撑起家和业,</h3><h3> 梦起铜都农转工。</h3><h3> 为有才华蕃蕴藉,</h3><h3> 每从朴实见风流。</h3><h3> 天若有情天也老,</h3><h3> 喜看风光今胜昔!</h3><h3> 二十六年前至今,二上黄山有感。改主席诗词抒怀,不敬。于16.5.20。<br></h3> <h3>   《月光初恋》</h3><h3> 子夜过后,静谧了许多,那满盈的月光溢发的皎洁了。我不见这月色已久了。 </h3><h3> 三年前的中秋,陪友人赴东南大学看 他儿子,校园空旷无比,有渠,有荷。三俩同学影影绰绰 ,一样的荷塘月色,只是少了许多的宁静。 </h3><h3> 九年前的中秋月色似乎暗淡许多,那场刻骨铭心的伤痛使我此后惧怕过节,也避讳那月光。 </h3><h3> 如今,久居闹市,平日烦杂的日子里己鲜见这如许的月色了。楼宇相向,灯光璀璨,城里的月光似乎少了许多洁净和明快。 </h3><h3> 然而我心底的月光永远定格在青春时光首回故乡那年的中秋之夜,朗月恬静,月色生辉,倾在旷野的小路和草堆上,如水如银 。月色初恋,从此梦里常新。记于15年中秋<br></h3> <h3> 《年夜杂感》</h3><h3> </h3><h3> 放马南山去,牧羊北国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全身心放松,放下。睡个不记得梦的觉,春晚已不对口味。没有电话,炮声不断。这远远近近的噪声却不惊心,子夜浓烈的轰鸣把我吵醒。看窗外,有如电闪雷鸣,先有光球升起,湮灭,然后呯的炸响。翻看手机,复又睡去。 一年之中,唯有这几天电话手机扣扣无急事找我,歇歇。羊年基本上是以不变迎万变,工作日程已排在自初七开始了。拘留所重装,特警朋友PⅤC卡制作。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初一到初五庙中闭关最好,听木鱼沉心,吃斋饭素肠。这个小小的愿想咋就不能去践行呢。</h3><h3><br></h3><h3> 《 山中偶记 》</h3><h3><br></h3><h3> 身隐在山林,红尘根未尽。</h3><h3> 微信频传书,天涯若比邻。</h3><h3> </h3><h3> 《爱兰说》</h3><h3> </h3><h3> 正午绽放,即闻雅香。 绿叶丛丛兮,向云汉而发荣;素萼皎皎兮,披霡霂以呈英。市人多爱牡丹,而吾独爱兰。君不见:吐秀乔林之下,盘根众草之旁。虽无人而自赏,且得地而含芳。嫩叶旁开,浮香外袭。阳和布气兮,动植齐光,惟披幽兰兮,偏吐国香。夫闹世隐遁之士,耿介高洁,不求闻达与人,而风流自著者,亦何以异?——记于羊年春首</h3><h3> </h3><h3> 《清明感悟》</h3><h3> </h3><h3> 清明节才是真正的感恩节!让人懂得生命的归宿和意义!懂得人生苦短和世事无常,懂得感恩尽孝!人终有一老,活在当下!笑看人生得与舍,静享生活苦与乐,悦赏冬夏雪与风,人生就是充满变幻风景的旅程,把小的养大,把老的送走,自己也到了晚秋!这便是简单的人生!</h3><h3> </h3><h3> 《不如隐居》</h3><h3> </h3><h3> 小民不惑,根本布衣。早年应试不第,少小离家谋活。漏船载酒,命途多舛,已卅十年矣!</h3><h3> </h3><h3> 然时运并非不济,本无芳何来孤赏?原本耕读人家,诗书传家;从来勤勉生活,本份为人。天命即至,却酒肉穿肠,养生不顾;俗事缠身,终碌碌奔波,形容枯槁。躬耕荒芜勤翻苦做,使生荒为熟地;结庐山下春播夏种,收蔬粮于土中。虽汗流浃背布衣粗食即不羡权贵;却舒筋松骨有书有酒又何陋之有?隐迹于铜都闹市,岂不为终南仙乎?<br></h3> <h3>《长者追忆——大家爹》 </h3><h3> 鸡年的正月初二与大家爹的一面竟成了最后的诀别。那天他还没起床,躺在床上咳且哮喘,年过来了,他老人家己八十七高寿。 </h3><h3> 去年八月间,他的小儿子,我跟孩子喊平稳舅的,患精神病叁拾年,亡去。我便感到大爹时日无多了,他最大牵挂沒有啦,他忽然更老了。过年前,还起身,早市的人们还见过他的佝偻的身影,只是喘。 </h3><h3> 晚年的大爹笃信基督教。礼拜很虔诚,主好,信主好,他常唸叨。七十多岁时,依旧犁田打靶,背驼着,身体还硬朗,一双老茧陈厚的大手总习惯背在身后。为儿子家放牛,做田,扒果子,农活不断依旧不歇。彼时在大儿子家楼房后面单做的平房小屋里,与小儿子稳单过,想来烧火烧饭还自己来吧。 </h3><h3> 大家爹是我岳父的兄长,他老弟兄叁人,岳父老小。我娶了湖陇许家的姑娘,便结缘了这门亲戚。听妻说,大伯比岳父大许多,岳父的父亲去世早,是大伯拉扯岳父念书成家的。长兄当父,岳父与大伯感情深。 </h3><h3> 岳父在村里教书,渐渐当事,大伯又引以为荣,并倚重岳父。可惜岳父英年早逝,我没见到。岳父的早逝,大伯最为伤心,手足情深又有护犊之情。二伯身体孱弱,当年各家子女都小,沒成年,一个兄弟仨人大家庭的担子落在大伯身上,他心里装的是一个家族的责任。 </h3><h3> 农活的繁重压弯了腰,驼背,个头矮了但骨架大。二十多年前,大奶奶去世。他带着患病的小儿稳单过,大儿喜,二儿平成家后分户单立生活。近叁十年前我初到铜陵工作,大伯还为我想落户铜陵,带我到郊区联盟村找过在大队工作的亲戚,从市区走到东郊,当年觉得挺远。 </h3><h3> 受爱人影响,心目中视大伯如岳父,情感上更为亲近。每年春节前去省亲拜望,他满是笑意的眼神生光。见面无多,叮嘱不多,但他一定关注着各家的变化。 </h3><h3> 一双硕长的眉毛由浓黑到花白,一晃叁拾有年。记忆中一个慈祥的老者,微驼的背,带一顶无檐毡帽,踽踽独行的身影犹在,而人寿有终,今天大伯寿终德望走完了人生。所有经历的痛或乐,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生命不再,逝者长辞! 大伯走好! 阿门。 谨以此文怀念一位老人——我的大岳父。(记于湖陇正月六丑时) </h3> <h3> </h3><h3><br></h3><h3> 《草根谣》 为什么/童年的回忆/如此深刻/因为/那成长的季节/所有童趣/伴着长大/已深入骨髓。一一题记。 </h3><h3> 早春的时候,给小麦上过肥锄二发草,母亲在地里劳作,我在地头玩。麦地里有种草果,如兰的茎叶,也开如兰的花,母亲叫它老菓首,挖起根部底下有球状块茎。这果子可烧烤吃,面洋洋的,这便是首春的野礼。接下来麦子黄了,收割的辰光,埂上己草叶茂盛。这时埂头坝下有一种圆叶的小树样的植物,在叶与茎连接处长出黄豆大的白珠珠,几个结在一起。母亲说那浆水甜,我便叫它白奶果,常采集来吃,也喂给大黑蚂蚁,看它们如获至宝,几个合力运走,不辞辛劳。随后,埂下地头,梦梦到处可见。一丛丛青朴朴的刺棵上,一串串红的梦梦果,肥大而熟透。有几处,头年采过,年年记得寻去。现在,梦境中常有,熟悉的地头场景,在一高坎下,丛生着刺棵,一串串硕大的梦梦果红透招摇,采去,而常有大蛇出没,蛇行惊悚。 </h3><h3> 早春也正是野草发青时节,在田坎下,几个少年在寻毛胡针,一种叶阔,茎叶饱满的草。时下,草芯中生出一苞茎,抽出,剥开嫩叶,其芯鲜嫩。一手一把,吃得小嘴发青。而蔷木苔 的嫩头,剥去茎皮,青嫩的头茎鲜嫩无渣,水汁饱满。还有酸的蔷木苔,那叫啥呢...... </h3><h3> 麦子割了,山芋插了。盛夏,锄山芋埂草时,母亲在地里挥汗。我几个光着身在地边的抗旱沟里游水,壕沟里水流潺潺,是水灌站在抽水抗旱。而此时,在沟边有种叫攀根草的茎己长实,顺根挖去或拨起。地下有长长的根茎,一节节如同甘蔗,擦去泥,有如玉色。咀嚼甘甜有味,我便叫它小甘节。 </h3><h3> 早春及夏,或接伴或跟大人在地头坝埂总能寻到可食的草果的。在那缺乏时鲜水果的童年,野趣是不少的,而野味更别有滋味。 </h3><h3> 这些童趣的经历,愈久弥新,历历在目。那些过去的土生土长的童年好象单薄,但不少一丁点乐趣。于我,是记在心里如戳记,刻在脑中如印记,戴在臂上如烙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常忆常新。一一记于梦后醒来。 (18年3月30日)<br></h3> <h3>《锅贴印象》 </h3><h3> 铜陵的锅贴饺有三二家是挺有名的。都是专一做锅贴一种,至多配小菜,白粥。 </h3><h3> 我对锅贴也是情有独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母亲在老家为生计也炕过锅贴饺卖,那时油条才五分一根 ,锅贴饺己卖一角一个了。我在铜陵的辰光,住有三迁,至少也领略过三四家锅贴的风味。 </h3><h3> 最早在解放新村住时,下坡至长江路的出口对过,有段时光一对下岗夫妻做的锅贴很有特色。黄黄的饺面菜油泛泡,脆底而不焦,个个饱满。后来搬走了,也就不知所踪。这是第一家我印象中的好锅贴,那是96—99年间的事了。 </h3><h3> 父母在东郊狮矿住宅区住时,路边露天摆摊的一家,夫妻俩人专做锅贴。他家有一特色,煎饺时,先在平底锅上撒一点芝麻,把饺子排上,煎炕,泚水,上油,转锅。好了,底脆焦,有芝麻香。配稀粥,佐小菜,十个饺子,一碗稀饭,当年是三元(08—10年间),现在是五元。做到现在有十年光景了,一门小生意,坚持如此长久,也算成功了。 </h3><h3> 我13年搬到铜冠后,老政协上坡拐弯的一家锅贴饺是印象最深的了。也是夫妻店,筒陋的一间路边门面,门口置煤油桶大炉一个,小点的煤球炉一个。锅贴嫂永远站在炉前铲饺,收账。客人多自取碗筷,自个舀一碗稀粥,稠稀多少自便。吆喝一声,十个锅贴,肉的(或素的)。 </h3><h3><br></h3><h3> 桌上总有切得细细的腌咸菜,雪里蕻,红尖椒炒的,鲜咸开胃。还有瓶老陈醋,一瓶红辣椒糊,磨的。你自个端碗稀粥,自选位子座上,先低头顺着碗沿唆口稀饭,热而不烫,胃口开了,但等饺子端来,或淋米醋,或浇辣椒。一口一个,或两口三口一个,便喝便吃。锅贴馅鲜,馅里有京葱,肉嫩冒油。皮子不厚不薄,底脆面软,油光里嫩。胃饱嘴光后,一顿早餐五元。现在是6.5元,饺子伍角,稀饭一块伍。他家的稀饭也是特色,熬制,绝没有碱,稠溶自然,味正。如此,饺好,粥香,小菜开胃。三味皆特色,故经年不歇。 </h3><h3> 那老板娘铜陵县人腔,老顾客来了,笑迷迷地道声,还老样?!老板瘦而精干,永远睡眠不足的样子,把冷冻的饺子生气一般地往锅里放,砸得啪啪有声,添炭,转锅,现水,淋油,铲底,动作娴熟,一气呵成。到如今,雇了人,门面扩大了一倍。 </h3><h3> 我是常光顾的,也是觉得是做锅贴最好的一家了。 前几天,同事小田说她小区映湖山庄的一家锅贴她是百吃不厌,其味也佳,改天去尝下。但饺,粥,小菜能超过杨家山这夫妻店的,我觉得在铜难出其右。(周末酒醒,是以为锅贴作小记。)<br></h3> <h3> 《春兰本记》 </h3><h3> 铜陵小吃早有三宝,春兰辣得爽,电厂黄师傅牛肉面,杨家山锅贴饺。三家都是我的老熟,只是春兰辣得爽认得更早且一直打交道。 </h3><h3> 春兰其人,老家兰陵人。我认得春兰是廿年前左右了,我与她相邻开店,她开春兰辣得爽,我开营多小吃。她的店开得更早,华茂商城步行街初起的时候,她家就租下二建开发的这转角的门面,装修开张。 </h3><h3> 开张就火,首班人马都是亲戚家里人。她老公近视带个眼镜斯文人,仨子是她老公弟兄,很能干。还有春兰小弟,她老公姐姐,姐夫。这些元老级员工,后来都各自分散开店做饮食,生意一度胜过春兰。 </h3><h3> 只是春兰廿多年来,依然守着麻辣烫根本。在形式上翻新,店面几经改造,但汤还是那锅老汤,麻辣鲜香依旧。 夏天,春兰站在一锅翻腾的老汤前,把各什菜品依次放入漏勺,让生菜在滚汤中烫熟,手法麻利,一两分钟都在碗中了,一份青菜,二份面筋,一根火腿,千张丝,血晃一勺……价格也随口报出。颈上围条毛巾,不时地擦把汗。 </h3><h3> 大厅里座无虚席,吃罢收拾又有入座,有时还得等席。三块伍块,那时就是一大碗了。 后来我改行做了广告,她店里几回换店招都找我来。门面改大了,档次提高了,菜品自选了,荤蔬不分论秤了。与时俱进,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变化,只是那一包包烫里的配方不曾变化,麻辣鲜味浓郁,烫得爽口不忘! </h3><h3> 每天早晨,后门的空地上,几个老家来的姑娘,一人一案一把刀,把大块的血晃晃切成方块丁,一桶桶浸好。大盆的海带浸泡着,须人工手洗切块,还有腐竹须泡软切段,年糕得切片浸养……那姑娘们的双手冻得通红,身手麻利。那时生意做得稳健,每日销量稳当,备料就稳定。只是春兰依旧站在前台锅前,自早到晚少有休息,手法飞快应对着川流不息的食客。从姑娘家到成亲育人,一晃也中年了。方正的脸盘似乎胖了,更透着份稳健娴熟。我曾建议她凭此配方在全国做品牌卜推广,招加盟店。但须配套运营文化,也没认真运作了。 </h3><h3> 铜陵小吃是该运作推广品牌了,春兰辣得爽早成铜陵民间经典小吃。在铜陵是鲜有没吃春兰辣得爽的,特别是年轻女性。以经久老店,口味品牌,春兰辣得爽当之无愧,名至实归。老店 还在华茂门前,丰俭由己,惠而不贵。无妨再去尝碗 ,保证鲜辣爽口! </h3><h3> 春兰,正如山里兰花。从大山来,带着质朴吐芳。扎根市井,无意争荣,唯暗香不旧。*记于冬日雪中*<br></h3> <h3> 《佛偈九篇》 </h3><h3> 炉香乍热 法界蒙薰 山门紧闭梵音在,</h3><h3> 塘前水光秋色寒。</h3><h3> 梦里不知身是客,</h3><h3> 醒来即到离别时。</h3><h3><br></h3><h3> 《山中偶记》</h3><h3> </h3><h3> 瓦炉三块灶,炭火红心烧。</h3><h3> 饥寒不择菜,举箸已饮高。 </h3><h3><br></h3><h3> 《佛缘》 </h3><h3> 山中方数日,市井己过年。 身闲心不定,还是归凡尘。 </h3><h3> </h3><h3> 《禅中偶记》 晨钟惊飞鸟,暮鼓鸦归巢。 青灯佛经诵,此处无尘嚣? </h3><h3><br></h3><h3> 《云鹤雪后》 </h3><h3> 东山西岭青,雪后即天晴。 更问个中意,云鹤亦不知。 </h3><h3> 《半佛半尘》 </h3><h3> 寂寞春归无觅处,云鹤寺里听禅音。 最是一年春好过,江风小酌醉铜陵。</h3><h3><br></h3><h3> 禅问</h3><h3><br></h3><h3> 风动经声远,黄墙日月新。</h3><h3> 偏舟一叶过,彼岸能脱尘?</h3><h3><br></h3><h3> 去年天气旧亭台,竹林小径独徘徊。</h3><h3> 晨钟暮鼓经声远,黄墙老炉日月新。 ——登翠竹禅院后山顶寻钟楼。 </h3><h3><br></h3><h3> 岁寒有三友,红梅翠竹松。</h3><h3> 沧桑岁月过,香炉乍热休。 一一 翠竹禅林寻旧</h3> <h3>《又闻桂香》</h3><h3><br></h3><h3>傍晚,我在农林的蹊径上步走。清新的空气中,闻到了怱浓忽淡熟悉的香气。桂香?桂花开了?是的,时序已近中秋,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开了!</h3><h3><br></h3><h3>熟悉的香气,是我喜欢的香味。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春爱兰、秋恋桂,是我不变的情节。</h3><h3><br></h3><h3>初识桂香已是在四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孩童。早上,接过三公的学子带给他们程老师的一捧捧桂花。黄星繁盛,绿叶浓青,一股花香浓郁。我把桂花枝插在罐头瓶中,桂花香便浸漫在老屋潮湿的空气中。至此,我初恋桂香。</h3><h3><br></h3><h3>三公的学生带来的是他们村里老桂树的花枝。有金桂,黄胜金。有丹桂,红似火。都是百年老树的花枝,花香浓郁炽烈。丁家山莲花塘村口的老桂树都是有贰叁百年以上树龄,有二三人合抱之粗。那桂树今天倘存,应是桂王。</h3><h3><br></h3><h3>后来,一直在城中谋活。水泥钢筋的楼间少有绿化,更鲜有桂树,已似乎欠违了桂花之香多时。</h3><h3><br></h3><h3>久居城中,俨然城中之人。而我春恋兰,秋折桂的喜好依旧。初秋,折桂瓶中,闻几日桂香已是习惯。</h3><h3><br></h3><h3>近几年来,小城绿化已日见成效。绿道的道旁树,公园的景观树,小区里的绿化树,桂树的身影渐多。又闻桂香,已是常态。</h3><h3><br></h3><h3>但我觉得这城中的桂花香还是少了些炽放和生趣。远没有我年少时在乡下老远就闻到桂花香,越走近越浓烈的那个野趣和生动。</h3><h3><br></h3><h3>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是我喜欢的古人写桂花的诗句,恰是我的认知。</h3><h3><br></h3><h3>宋人周邦彦的词《醉落魄/一斛珠》也是我的共识。</h3><h3><br></h3><h3>葺金细弱。秋风嫩、桂花初著。蕊珠宫里人难学。花染娇荑,羞映翠云幄。</h3><h3>清香不与兰荪弱。一枝云鬓巧梳掠。夜凉轻撼蔷薇萼。香满衣襟,月在凤凰阁。</h3><h3><br></h3><h3>今夜,步行在农林蹊径,月盈近圆,阵香扑鼻。正是:清香不与兰荪弱,香满衣襟,月在农林落!</h3><h3><br></h3><h3>年年花开香相似,岁岁人闻人不同。自识桂闻香以来,恍有近半个世纪。时光如梭,人生易老。人生旅途已过大半,生活也正如今夜的步走,是到了驻足缓行,欣赏风景的时段了。</h3><h3><br></h3><h3>且让我驻足闻香,闭眼、深吸一口桂香之气,让熟悉而久违的桂花香气沁入心脾,涤荡心尘。</h3><h3><br></h3><h3>此刻,桂香袭来,暗香依旧。</h3><h3><br></h3><h3>——记于中秋前,农林步后。</h3> <h3> 《郜村荷事》</h3><h3>池塘四五月,芙蕖出绿波。</h3><h3>尊酒共君醉,夜宿雨打荷。</h3><h3>若解其中意,邀君作同行?</h3><h3>闻香识叶味,何妨共忘衿! </h3><h3> 《又闻雅香》</h3><h3>春来兰吐蕊,若草最自在。</h3><h3>不为华众宠,唯有暗香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