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师永远的英雄纪念碑!

山西陈怀文

<p class="ql-block">  在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金子山下闻名中外的“816工程景区”将要为军委工程兵54师建军魂广场、老兵功勋墙等永久性纪念景观,以铭记当年为“两弹一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窩”(毛泽东主席赞语)的人民子弟兵,现收集到的两万多54师官兵英名将要镌刻到景区红色花岗岩功勋墙体上流芳百世!现将两年前所做的此美篇重新发表,以示期待和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的816地下核工程近几年来已闻名海内外。该工程是我国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三线建设时期,为了打破美苏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经毛泽东主席同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在高度保密的要求下建成的,当时五十四师两万多官兵浴血奋战长达八年,昼夜不停施工,先后共有六万多指战员参加了该工程建设。当部队将最艰险艰巨的洞体开挖和工程被复任务完成后,核工业部建筑第22、23、24公司才相继进洞进行后续工程和工艺设备安装。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及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816工程1982年停建,2002年解密,2010年4月化剑为犁,作为旅游项目又向社会开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集群,尤其是作为当年国家的“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一经被宣布解密,立即就引起了世人关注,其神秘、神奇、神圣的显著特色让游客们都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由于当年备战和保密的需要,816工程修建在非常隐秘的金子山体内。远眺816地下核工程,除金子山上那根150米高笔直的排风烟囱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痕迹。</p> <h3>  但是只要一踏进816地下核工程的洞口,其雄伟、壮观、神秘、神奇、神圣的显著特色就会扑面而来,尽管现在对外开放部分只占全部工程的十分之一,但游客们已感到无比振憾!<br></h3> <h3>  2015年以来,重庆建峰集团(原816厂)在企业效益很不景气的情况下,仍投入巨资,对景区的洞内部分进行了第一期升级打造,增加了现代声光电效果,使工程的历史厚重感与现代科技感相融合,提升了景区档次,前来参观的人数明显增加。<br></h3> <p class="ql-block"><u>  </u><i style="color: rgb(1, 1, 1);"><u>2017年9月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在央视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后,由于816工程在该片中得到宣传,所以到816景区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为使中外游客能更好地了解816工程当年建设的时代背景和人民子弟兵为实现“强国梦”所付出的艰辛,弘扬爱国主义正能量,展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我作为当年816工程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作为五十四师的一个816工程老兵,感到有义务有必要来对过去自已所亲身经历过的那一段奋斗史作一些回忆介绍:</u></i></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ff8a00"><b style="">  一、 当年火热的816工程工地曾是打破美苏超级大国核垄断、核讹诈最隐秘的战场。</b> </font><h3><br></h3></h3>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中苏关系破裂,帝修反掀起了反华大合唱,当时苏修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珍宝岛武装冲突后,苏共中央政治局又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此时美国也抛出了《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绝密报告,扬言也要袭击我国已经建成的核基地,战争一触即发。当时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审时度势,迅速做出决策,将党和国家的战略重点转向“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提高警惕、准备打仗”上来。对我国而言,前苏联援助建立起来的那点极为有限的核基地已经无密可保。为了国家安危,民族复兴,党中央当即决定在我国的内陆腹地,也即“大三线”,在那苏联人不知道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克隆”几个新的核武器工厂,而这新的核基地必须是“靠山、分散、隐蔽”,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p><p class="ql-block"> 816工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经过多地勘察比较后,最后才将选址确定在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当时为四川省涪陵县白涛镇)。816厂随即也开始组建,当时816厂的人员主要是从前苏联帮助建设起来的甘肃404厂和从全国各地支援三线建设的优秀技术骨干中选调,为保密起见,当时816厂对外叫国营建新机械厂。</p> <p class="ql-block">  816工程选址确定后,二机部把816工程列入了军内工程,中央军委便把816工程最艰巨最艰险的洞体开挖和工程被复任务交给了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来完成,而当时五十四师部队还正分散在甘肃、新疆、青海、四川等“两弹一星”基地执行任务。</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五十四师师长唐人和参谋长随常全奉命赶往涪陵现场接受任务。任务接受后便立即部署所属各团,即101团(代号8042部队)、123团(代号7983部队)、125团(代号8040部队)和103团(代号7985部队)尽快结束现有任务,向涪陵进发,调集全师兵力来建设“天下第一人工洞”——816军用钚地下核工程。</p> <p class="ql-block">  五十四师的大部队是从1966年11月开始陆续进入816工程工地的。101团于1966年11月3日从青海海晏第一批进场,123和125团完成绵阳902基地建设任务后也于1968年进场,103团在突击完成甘肃酒泉20基地任务后于1970年最后一批进场。大部队一进入工区,全师就迅速组织开展了战备施工大会战,当时的口号很响亮:“争分夺秒建三线,彻底埋葬帝修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献身国防,保家卫国!”“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p><p class="ql-block"> 在白涛组织施工会战时,师长已由姚家俊接任,政治委员前期为黄鹤寿、后期为夏美乾。当时各团队的任务具体分工是:101团为主攻团,由团长(王正田、杨广顺、范吉昌先后接任)、政委(李华禄、郭建民、张栋先后接任)率领,主要担负816工程16部分(工程主体)的坑道掘扩和被复任务;125团由团长(吴进茂、张德坤先后接任)、政委(刘庆祥、张效华先后接任)率领,主要担负816工程18部分(化学处理部分)的坑道掘扩和被复任务;103团由团长(王有亭、王希发、刘福杰先后接任)、政委(李俊杰、王阳明先后接任)率领,一个营负责竖井开挖,一个营负责坑外保障任务,另两个营分别加强101团和125团施工;123团由团长(王秉璋、赵洪敏、马全贵先后接任)、政委(纪常胜、刘永义、王久本、刘庆增先后接任)率领,担负从鸟江到工程主体3公里长引水洞的掘扩和被复任务。</p><p class="ql-block"> 当时每个团编制均为四个营,每个营都有四个工兵连和一个机械连,包括直属队共27个正连级单位,每个工兵连编制四个排,另外师机关直属队还编有安装营、修理营、运输营、教导队、特务连、通信连、运输连、司机教导连、加工连、勤务连、储备库、医院等,担负着整个施工部队的后勤保障任务。全师共有官兵两万五千余人,都同时奋战在816工程的工区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  当施工会战进入高潮时,每天在白涛金子山体内参加施工的建制连队有六十个左右,同时展开在100多个施工作业面上,场面之浩大,仿佛又再打一场“淮海大战”。五十四师指战员们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千方百计加速战备施工,到处是一派战天斗地的感人景象,整个工地就像一片沸腾的海洋。<br></h3> <h3>  金子山体外的施工场面也同样感人,入夜之后当你站在高处向工地眺望,那金子山下,白涛河边,灯火通明,星光灿烂,宛如山城重庆的夜景一般;那川流不息的运碴车辆,南来北往的小火车专列,那奋战在坑口值班室、发电机房、水泵房、空压机房、炸药加工房、坑口装碴电铲旁、倒碴场、拌合场……的千军万马,那车辆的喇叭声,机器的轰呜声,还有那广播声,仿佛是五十四师官兵们在这大山深处演奏一曲雄壮的交响乐章,那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这确实又是一个隐秘的战场!<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二、 敢打硬拼的五十四师是曾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立了大功”的特种工程兵部队 。</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点名让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来完成?这是因为五十四师是一支敢啃硬骨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功勋部队。五十四师的前身是1958年秘密开进死亡之海罗布泊的十万大军7169部队,这支专为建设我国原子弹试验场和导弹试验靶场而组建的特种工程兵部队有10万之众,由于1961年我国遭遇到严重自然灾害,部队供给在当地遇到了严重困难,中央军委便决定留下精干的主力队伍再组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继续来完成既定“两弹一星”基地建设任务,其他部队都撤出重灾区。从此五十四师这支新组建的神秘军旅便继续隐秘扎根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沙滩和风雪高原上,一直“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常年风餐露宿,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先后参加完成了甘肃酒泉导弹卫星发射基地、新疆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甘肃玉门地窝铺404厂、青海海宴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设,确保了我国的第一颗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后,101团才离开青海第一批先到白涛,123团、125团、103团在尽快完成各自所承担任务后随后也赶往白涛,参加全师大汇合后的816工程攻坚战。816工程完工后,部队马不停蹄,又移防到新地圆满完成了好几个重要工程的建设任务,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及“两弹一星”主要工程任务的基本完成,1982年中央军委宣布撤销五十四师建制。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五十四师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21年,但却功勋卓著,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和核武器基地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毛泽东主席1965年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军新春联欢晚会上,就首先走到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面前,一手紧握陈将军的手,另一只手指向国防科工委张爱萍将军笑着说:“祝贺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工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地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p> <h3><b><font color="#ff8a00">  三、 为了祖国安危,五十四师官兵迎难而上,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国防三线建设再立新功 。</font></b><br></h3> <p class="ql-block">  坑道施工作业既苦累又危险,在当时的条件下,洞体的掘进、打眼、放炮、出碴、铺道等大部分工序都必须依靠人工作业来完成。坑道内的施工环境也比较恶劣,粉尘、泥浆,油气、噪音,放炮后难以都排出去的毒气常常使人无法忍受,特别是那洞体内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的险石,少则几十方、多则几千、上万方土石的塌方冒顶,随时都会带来生命危险;爆破作业稍有不慎,也极易发生大事故;还有坑道内窄小的空间、昏暗的光线、来往的运碴车、浓烟粉尘和密密麻麻的三管两线(风管、气管、水管、电线、小轨道线)险象环生,尽管全师上下当时都建立有一套安全工作制度,部队也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但面对如此浩大艰险的工程施工,坑内坑外每天千军万马都在行动,加之人员素质掺差不齐,时间跨度也长,工伤事故实难以完全避免,据我所知,在816工程建设中所牺牲的官兵远远不止一碗水烈士陵园中掩埋的那71位,还有一些在工程早期牺牲的和远在涪陵师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病故的,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大都是就地就近掩埋,这样在大部队撤离时、部队要求将这些牺牲的烈士都集中往一碗水烈士陵园,可时过境迁,由于多种原因有些已经无法找到,最近还有一个原师特务连的老兵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就曾亲手往李渡镇的山沟里埋葬过一个在师医院病故的战士,还一直没有进入烈士陵园。至于在工程中因吸入粉尘过多而得矽肺病,因长期在坑道内超强度作业患腰腿疼等病的,那就更习以为常,无法统计了。因为在当时那个“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年代,指战员们一心想的是“和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多出一斗渣,为民保国家”,那时对于个人利益的得失确实是很少考虑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全师指战员们的无私奉献,共同努力,到1975年7月,816洞体工程已全部竣工。从1974年5月开始,就由建设、设计、施工等多部门组成了验收组,开始了对整个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直到1975年7月结束。经过一年多的认真检查验收,一致认为整个816工程的质量是好的,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经验收合格后,部队才将整个工程分三批移交给816厂。据《工程兵大事记》记载:816工程到1975年7月竣工,“共完成大型洞室32个,石方140.6万个、混凝土22.5万立方米”。工程移交后,五十四师的大部队又移防去执行新的任务,只留下103团的部分部队继续进行工程收尾,直到1976年下半年最后撤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3><b><font color="#ff8a00">  四、为保家卫国而建、后又为和平而停、现已化剑为犁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师永远的英雄纪念碑!</font></b><br></h3> <h3>  816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当时在我国尚属首例,施工难度极大。816洞体工程的特点是:洞体口小、脖长、肚子大,洞高、跨大、底不平;洞体既有水平坑道,也有斜坑道和竖井坑道,管沟支洞纵横交错,结构十分复杂;洞体主体工程洞室高达79.6米(比30层楼房还要高),跨度32米,纵长80米,与一个标准的足球场相差无几;主体工程分四层开挖,需贯通14条导洞,19个洞口,以便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同时掘进;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多达130多条,总长度达20多公里,开挖石方量达140余万立方米;洞体又处在石灰岩地段,水文地质复杂,暗河溶洞随时都可碰到;坑道内场地狭窄,兵力不易展开,施工单位多,相互干扰大,当时工程还处在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的情况下,这就更增加了工程施工的难度。 <br></h3> <h3>  第一、816工程虽然由于多种原因最终没有正式投入使用,但它同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个年代里所建成的许多有备无患工程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国防威慑力量,对于打破当时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保家卫国、巩固国防方面的历史作用绝不能低估。</h3><h3> 816工程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针对我国大陆周边面临的严峻战争形势,国家不得不进行投资建设的,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逐步缓和,816工程也随之经历了缓建、停建、最后解密的不断变化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有备无患工程的存在,才换来了几十年和平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才能安心搞建设,国家才敢理直气壮地去开展大国外交,所以816工程的历史作用绝不能低估。 <br></h3> <p class="ql-block">  第二、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而著称的816地下核工程,现在已被专家认为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典型遗产价值和旅游价值。</p><p class="ql-block"> 由于816工程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如今已经叫响的“816”,已经不仅仅是指一个物质遗产核军工洞,它实际上已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和一代人的青春奉献。我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816工程的历史文化价值必将会更加突显,定会成为我国奉献给人类社会的又一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816工程倾注了数万建设者的心血,是五十四师这个大“工匠”,经过了八年的艰苦奋战,精雕细刻,把这个设计宛如蜘蛛网的洞体、结构极为复杂的建筑工程图纸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成为了我国难得的一个国防工业遗产精品。正因为816工程设计合理、施工精美,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楼层功能分布明显,隔离性又强,布局犹如迷宫,具有独特的结构之美,还有洞内的温度常年都能保持在25度左右,其洞体设计和施工建设均代表了当时国家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所以816工程才能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顺利通过评审,荣获集体大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三、816工程所总结出来的大型地下工程施工经验和大跨度作业的成功方法已为我国的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建设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至今仍有很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当年816工程经过五十四师官兵们的日夜苦战,到1972初年主体开挖工程就基本完成了,然后工程开始进入洞室扩大和被复支护阶段。由于当时国内还从未有过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许多重大技术问题急需研究解决,为此军委工程兵在1972年3月13日在816工程现场召开了著名的“313”会议,这次参会的人员有:工程兵四个师的师长、四个工区的主任,部队作训科长,工程科长,各团团长,工程兵各大院校、科研所和洛阳技术总队的相关领导、专家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专家谷德振,国家二、三、四、五、六机部的专家,816厂厂长闫川、党委书记张道荣及相关人员共120多人,会期三天。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针对高大洞室的侧墙支护和拱顶回填两大技术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论探讨,在会上争论激烈,但最终统一了认识,即侧墙支护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拱顶采取石质好的地段满回填,石质不好地段拱带回填的方法。五十四师在施工中就是采用了这两种方法,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确保了816工程的质量第一。据此五十四师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以《大跨度洞室施工的体会》一文刊登在1974年第6期《工程兵科技资料》上,为后来我国大规模的国防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四、五十四师官兵在八年艰苦环境中施工所培养、凝聚起来的那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加拼命精神更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在816工程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前,我们山西的6个老兵曾于2010年3月15日首次重返白涛,建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曾中全、副总经理胡林丹等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当时集团领导们一再要求我们老兵给讲传统,讲当年打洞时的艰辛,并要求我们讲一讲什么是816精神?我当时便做了如下回答:“当年我们五十四师在816工程中流血牺牲换来的不仅仅是一座宏大的地下核工厂,一个物质遗产816军工洞,更重要的是当年我们通过816工程建设,已经凝聚起了一股忠于祖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苦干巧干、无私奉献的革命加拼命精神,也即816精神,并且在以后一直得到传承,这更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当时对816精神的理解和概括,引起了集团领导们的共鸣,在我们即将要离开白涛,集团领导欢送时一再对我们说:“你们老兵这次回来把816精神也带回来了,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816精神,我们一定要将816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 <h3>  五十四师和建峰集团(816厂)有着血肉相连的历史渊源,当年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建设816,在白涛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多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建峰集团一直不会忘记这一段历史,不忘五十四师在816工程建设中的巨大贡献,始终把五十四师官兵作为老前辈,当作本企业的第一代创业功臣来敬重。816厂原副厂长张晓东由于一直分管生产,和五十四师接触最多,对五十四师情况也最为了解,所以他每当谈起816的创业史来,总要说“部队最辛苦,五十四师贡献最大”。</h3><h3> <br></h3> <h3>  尽管我们五十四师这支英雄部队已经不在了,但是部队指战员还遍布在全国各地,应该让后人知道他们当年为“两弹一星”,为816工程曾流过血,流过汗,贡献过青春年华;尽管五十四师老兵们相当多数已经作古,健在的也都进入了耄耋、花甲之年,但把他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告诉后人,是使他们心安理得的应有荣誉。建峰集团深深懂得这些道理,始终把当年老兵挂在心上,所以在816景区升级打造前,还曾主动征求老兵们的意见。2015年3月12日建峰集团邀请了我们五十四师战友联谊会代表回到白涛,集团董事长何平亲自到会场征求意见;瑞康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郑志宏向联谊会代表们细介绍升级打造的整体规划,明确了目标是要将816景区打造成能够给世人心灵震撼、精神激励、思想启迪、知识汲取的国防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当我们在汇报演示屏幕上看到在816洞口外,已经规划了要配套修建一个功勋广场时倍感欣慰,我们当场表示感谢!衷心感谢建峰集团领导尊重老兵的意见!我们表态:尽管五十四师已经撤销30多年了,老兵们又都分散在各地,但我们还是会一如既往、心甘情愿地为816继续奉献爱心的;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没了娘家,但我们仍愿以联谊会、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对景区的升级打造予以积极配合。所以近几年来,我们五十四师战友联谊会为了景区的升级打造尽心尽力,做了不少配合工作,如发动老兵捐献当年物品,收集当年的816工程老兵名单等。尽管在第一期升级打造时,由于涉及到改道等问题,洞外的工程还没有开工,但建峰集团在洞内打造时已先增设了一个“永远的工程兵”主题展厅,将我们老兵们捐献出来的当年物品展了出来,以反映、记录当年的那一段艰苦奋斗史,这对五十四师的老兵们来说,也是心灵的一种抚慰! 我们希望在第二次升级打造时,不管由谁来主持,都应该按照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要求,将洞外的规划尽快予以落实。<br></h3> <h3>  现在五十四师老兵都已进入暮年,他们是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骨无私奉献过的一代人,现在他们别无所求,唯一的希望就是:历史不要忘记功勋卓著的五十四师!社会不要忘记艰苦创业的那一代人!在816工程建设中所传承下来的那种忠于祖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苦干巧干,无私奉献的816精神今天还应该得到尊重和发扬!<br></h3> <h3>  2016年5月原国家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总顾问王春才在816工程现场听取了五十四师老兵对当年奋战816情况的回忆介绍后,激动地挥毫泼墨:“千古丰碑八一六!”并动情地表态说:“伟大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师永远的英雄纪念碑!”</h3> <h3><b>  2017.1.13我专程到成都看望王春才老主任,给王老提前拜年,并提出想让王老把他对五十四师的赞誉也留成墨宝作为纪念,83岁的王老欣然答应,在他的书房立即挥毫泼墨,写下了“伟大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师永远的英雄纪念碑!”</b><br></h3> <h3>  人民日报也以整版篇幅宣传报道伟大的816地下核工程。</h3> <h3>  2018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84岁的王老向我赠送了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作《巴山蜀水三线情》,又为五十四师老兵题词:“五十四师官兵也为祖国三线建设立了大功,人们铭记在心,永载史册”。王老讲:五十四师在大西北“两弹一星”工程建设中的功绩毛泽东主席已做过肯定,我作为三线建设的工作者和见证人,也应该对这支英雄部队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h3> <h3>  2015年联谊会代表到南京走访老师长刘健芝时,89岁老师长也为老部队和816工程挥毫题词:“神秘部队,绝世工程”。</h3> <h3>  在816工程期间的五十四师老首长们:师长姚家俊(中)、政治部主任刘庆祥(左1)、副政委王久祯(左2)、副政委籍连元(右1)、副师长曲世恕(右2)。 </h3><h3><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816工程期间的五十四师老首长们,左起依次为副师长盛英杰、后任政委夏美乾、前任政委黄鹤寿、师长姚家俊、副政委杜万海。</p><p class="ql-block"><br></p> <h3>  816地下核工程景区是在2010.4.24正式对外开放的。当时重庆市和湖北省政府联合举办首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举行了“涪陵吹响集结号,揭秘核洞816——百万市民游涪陵启动仪式”,我被邀请、作为816工程建设者代表同涪陵区政府副区长张立和重庆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定国共同按下了启动按钮,宣布816地下核工程景区正式向社会开放。 <br></h3> <h3>  816地下核工程正式对外开放后,五十四师老兵代表跟随重庆国际旅行社的首批旅游团回到当年自己亲手建造的816核军工洞参观。 <br></h3> <h3>  重庆建峰集团不忘历史,一直把五十四师老兵作为老前辈、当作816厂的第一代创业功臣来敬重。在816工程对外开放当日,建峰集团邀请了五十四师老兵及其他建设者代表回到白涛,见证816工程揭秘,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曾中全和书记何平在白涛设午宴款待五十四师老兵及其他建设者代表。<br></h3> <h3>  五十四师的41名老兵代表回到白涛后,首先前往一碗水烈士陵园悼念当年牺牲在816工程工地的战友。<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曾中全也紧随五十四师老兵来到烈士陵园,面对老兵们祭奠、悼念已故战友的感人场面引发共鸣,一样感慨万千! </p> <h3>  2017年9月8日我代表54师老兵邀请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的孩子陈人康到816烈士陵园祭奠,让人康代表老父亲为牺牲在816工程中的54师官兵敬献花圈,默哀致敬!</h3> <h3>  这是我2010年春节大年初一所写出的一篇揭密816工程的文章,被重庆华龙网大年初二发表后,立即被各大互联网站和多种报刋杂志连续转发,华龙网称我为“揭密816工程第一人”。</h3> <p class="ql-block">  2010年8月3日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了我代表54师老兵同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将军以及涪陵区旅游局长李庭勇所做的访谈节目《揭密816地下核工程》下集。</p> <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17日上海电视台播出我做的访谈节目《我亲历的神秘核工程》后,立即被风凰卫视转播,进一步扩大了五十四师历史功绩的宣传。</p> <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连续播出了十级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其中第七节“核武风云”对816工程的建设者五十四师重点进行了宣传,我和101团六连老连长、二等功荣立者李宗乾应邀在816工地和烈士陵园参加了现场讲述拍摄。是《大三线》第一次把撤销已经35年之久的五十四师番号公开在了央视国际频道上,说明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五十四师这支无名英雄部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风凰视频》我亲历的神秘核工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京卫视关于816工程的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部分816工程老兵北京相聚视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 1, 1);">816核工厂入口。(图片来源: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美媒探秘中国816核工厂:《昔日绝密工程变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参考消息网》2017年1月26日报道 :</p><p class="ql-block"> 美媒称,在长江流域这个以脆生生的榨菜闻名的清冷之地有着林木覆盖的群山。但其中一座山与众不同。涪陵金子山顶上有一个大烟囱,俯瞰着旁边的乌江。自数十年前建成以后,这个烟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直到近年来,公众才知道了个中原委。15年前,当地政府宣布,在这座中空的青山内部,残留着一度是中国最宏伟军事基础设施的工程,也就是绝密的816核工厂。</p><p class="ql-block">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25日报道,816厂从一开始就是绝密工程。当地人乃至在这个基地工作的很多士兵都不知道该工程的真正目的。</p><p class="ql-block"> <b>绝密核工厂的兴建与叫停</b></p><p class="ql-block"> 报道称,该项目肇始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中国首次尝试在没有苏联人参与的情况下建造一座可以生产武器级钚的核反应堆。为了降低被攻击的可能性,相关部门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要把反应堆建在地下,从而让原本就充满挑战的设计建造过程变得更加复杂。</p><p class="ql-block">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超过6万名工人参与了这个高风险的项目。最终建成的人工山洞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经得住数千吨炸药的轰炸和8级地震的冲击。这个设施内部设有学校、市场和医院,这样一来工人们就可以完全与世隔绝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对于当年的两万多名年轻士兵来说,日子尤为艰苦。很多人入伍时以为自己即将奔赴北京,结果却被分到816工程基地工作。这些士兵的月薪约为6元人民币,在当时约合2.44美元,其任务则是仅凭小型钻机、炸药和工兵铲来开凿坚硬的岩石。</p><p class="ql-block"> 报道称,这是一项危险的工作,工期压力很大。士兵们在"与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反革命争时间比速度"这句口号激励下夜以继日地工作。</p><p class="ql-block"> 但随着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着手对很多军事项目全面进行"军转民",这个几近完成的核工厂的施工突然被叫停。</p><p class="ql-block"> <b>如今变成旅游景点</b></p><p class="ql-block"> 报道称,816核工厂其后当了26年的化肥厂,最终于2010年重焕生机,成为旅游景点--冷战时期的这个古怪产物,可谓遭遇了不可思议的命运转折。</p><p class="ql-block"> 不过,对以前的很多工人来说,816工程至今仍让他们咀嚼着苦涩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 当初,这个项目让这些年轻人付出了太多,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现年68岁的老兵陈怀文说。他曾于1969至1974年间在金子山参加挖掘工作。"我们需要让公众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否则将是对我们的努力和人力的巨大浪费。"</p><p class="ql-block"> 为了应对这种担忧,相关部门最近对816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翻修。自从它于2016年9月重新开放以来,游客们--外国人也首次加入了进来--现在可以参观这个山洞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洞内有总计将近13英里(约合20.92千米--本网注)长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报道称,不久前的一个下午,一群游客由一名身穿军装、脚踏作战靴的热情导游带领,在位于路边的其中一条通道入口处爬上一辆高尔夫球车。车子载着大家直接钻进金子山的山体深处,冷空气从耳边呼呼掠过。名叫戚泓(音)的导游对着麦克风讲解道:"这个洞不仅代表着816工程工人们的努力,还代表着中国国防史和核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 戚泓解释说,当时,科学家、工程师、士兵以及其他后勤人员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个偏远的地方--当时只有水路可以抵达--参加816工程的建设。他们中有很多是这个国家最顶尖的人才,曾就读于中国一流的大学,或者在苏联和日本留学。</p><p class="ql-block"> 戚泓周围站着约30名游客,其中大多是中国老年人。在历时90分钟的游览过程中,戚泓带着这群人穿行在一个由空荡荡的反应堆大厅、展览室和阴暗的楼梯间构成的迷宫,她时常会停下来讲解一番,这样一来老年游客们也能歇口气。</p><p class="ql-block"> 报道称,这群游客中的大多数人是直到最近才听说这个项目的,但他们的年纪足够大,了解政府选择在中国西南地区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建造大型核工厂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文字主要部分来源于《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精装收藏本。作者电话13593121618</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请接收54师老兵的敬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