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马兰行

陶琳

<h3>2018年春节我回到了马兰,站在马兰的广场上思绪万千,有人问我你的故乡是那里?我心中的故乡是马兰,这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都在这里度过,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在这里。</h3> <h3>马兰广场上的旗杆</h3> <h3>身后是机关办公大楼</h3> <p class="ql-block">我小的时候旗杆的位置是一个圆形的大花池子,重来没有见过种花,池子中央搭了两根木头杆子,每次放电影就在两根木头杆子上挂上影幕就是室外电影。</p> <p class="ql-block">每次父亲下班说看见开始挂影幕了,我和弟弟扳起板凳就去站位置,占位置的方式有拿粉笔画方块的,有拿砖头站位置的,都是我们这帮小孩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台词我们都能背下来,还有八个样板戏,打到四人帮后电影就多了,《女理发师》《一江春水向东流》《青春之歌》《红楼梦》,看电影就像过年一样。</p> <p class="ql-block">这次来到马兰看到大圆池子变成旗杆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感到失去了很多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p> <h3>春节联欢活动就在广场举行,以前我年年都在这里度过欢乐的大年初一。</h3> <p class="ql-block">对面就是马兰的行政中心,办公大楼,以前我父亲他们上班的办公大楼在后面,前面这是后加的。</p> <p class="ql-block">以前我感觉马兰广场可大了,现在怎么感觉变小了。</p> <h3>马兰大礼堂,马兰的标志性建筑。</h3> <h3>我以前在马兰时特别喜欢过春节,小的时候帮母亲炸过年的丸子,焦麻花,彻底打扫卫生,洗床单被褥,大年三十把新衣服放在枕头边,早晨起来包饺子放炮,吃完饭就找小伙伴到马兰广场上玩,逛服务社,把家里的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大家互相分享,其乐无穷。</h3> <h3>92年我的小家搬到了马兰,离广场很近,站在我家的窗前就能看到广场,每年过年我都带着孩子在广场上看表演,有舞狮子,陕北的腰鼓,连队的军体拳,踩高跷,划旱船,表演完后就开始各种游艺活动,套圈,摸鼻子,钓鱼,抢椅子,我儿子玩的那个高兴呀,真是过年的气氛热烈浓厚。阔别20多年,这20多个春节过得没滋没味,再次在马兰过节,同样的场景再现,终于又尝到过节的滋味了,心情无比的激动。</h3> <h3>马兰礼堂大门前的大舞台,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经常参加演出,演完后站在台上主持人喊着孩子的名子让家长上台领孩子,记得妈妈那张笑的开了花的脸,她将我紧紧抱在怀里不停的亲我的小脸,抱着我下台时那种自豪的表情。</h3><h3>这个舞台上著名的演员都在这里表演过,文革时期李双江就是春雷文工团的歌唱演员,经常能看到他演出,七十年代黄梅颖,八十年代彭丽媛,殷秀梅,成志,九十年代初毛阿敏,阎维文,蔡国庆几乎当时的知名演员都登过这个舞台。</h3> <h3>游艺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已经排起长队了。</h3> <p class="ql-block">凡事到马兰的人都是有马兰情结的,必须站在马兰广场上和马兰大礼堂合影。</p> <p class="ql-block">再来一张。</p> <h3>马兰大礼堂的舞台</h3> <h3>小的时候进这里看电影要票,我们没票的时候就翻窗,或用过期的票混进去,反正是想什么办法的都有。</h3> <h3>当时基地有一个演出队,天天在这里排练,一到放假我们一帮小姐妹几乎天天到这里报道,跟着舞蹈队的队员一起练功,跳舞,以前这个舞台有一个大乐池,我们就把乐池当成了练功的地方,压腿,踢腿,控腿,孙兰英还能在乐池窄窄的沿上劈叉,令我羡慕不已。现在已经不需要乐池了所以乐池变舞台了,舞台更大了。</h3> <h3>这个礼堂的建筑风格是欧式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建的,已经有50多年近60年的历史,但在现在来看一点也不落伍。台口宽大,礼堂的两侧楼上有大包厢,礼堂的顶部灯光是阶梯的,很有层次,墙壁全是吸音材料,我们小时候墙壁用的是一种凹凸不平的材料,现在换成了带小孔的材料了。总之现在走进去还是有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h3> <h3>这里所有入场的门都是真皮软包的,几十年了还是不过时。</h3> <h3>音效,舞台灯光设计经历了60年,还是不落伍。</h3> <h3>这舞台舞台熟悉了,工作后的每年的文艺汇演我都参加,记得我儿子半岁时,我上台跳舞,跳《当兵的历史》我还是领舞,孩子还没有断奶,奶水把军装都湿透了,不过面积不大,太尴尬了。</h3> <h3>还有一次部队举行歌咏比赛,我和李武军(现在央视5台记者)站在这个舞台上做主持人,我出错不少。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h3> <h3>这是马兰的一号公路,这路两旁的很多树都是我父母他们那一代种的,我母亲说当时栽树时我还在襁褓中,因为当时的栽树任务重,我父母没有休息的时间,晚上天都黑透了还在挖树坑,他们就把我用带子绑在后背上,带着我种树,树是父母种的,但也有我的功劳呦。</h3> <h3>这个纪念碑都是最值得我们去怀念的人,邓稼先,林俊德,钱三强,程开甲,张爱平将军,张蕴玉司令员,等等,他们使我们中国人挺起了脊梁。他们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最敬重的人。</h3> <p class="ql-block">和马兰的老战友们一起合影。</p> <h3>这条公路是我上学经常走的路,那时侯这条路的东边有一条大河沟,水流湍急,水是透骨的凉,即便是炎炎夏日,把脚放进去用不了5分钟就冻的脚生疼,我父亲告诉我这是雪山上的雪融化了顺着山边流入了红山水库,水库开闸放水,就顺着河沟流下来,我爱顺着河沟走,特别是夏天,听着哗哗的水声,并享受着河水带来的阵阵清凉,顺着这条路往上走,先路过联合仓库,再路过同学孙云江家,再到副业队往东拐就到了校园路了。</h3> <h3>我小的时候,这里是苹果园,现在是足球场。</h3> <h3>到校园路就在这里拐弯。</h3> <h3>开车上红山,司政的办公区和生活区已经军博园了,看着皑皑的白雪,想起了小时候戏雪的情景,玩起了小时候的游戏。</h3> <h3>用大脚丫做一个小脚丫。</h3> <h3>看我做的小脚丫,很有成就感呦。</h3> <h3>哈哈哈哈,这车辙一点也不直,小时候做的可直了。</h3> <h3>再来一次。</h3> <p class="ql-block">虽是奶奶了,童心未泯。玩性正欢</p> <h3>一双是做给大孙女的👣,一双是做给小孙女的👣。</h3> <h3>这雪真干净,童心大发,玩的好开心,</h3> <h3>和老公一起留个影。</h3> <p class="ql-block">再来一个。</p> <h3>来到了红山的21所,这是美人桥</h3> <h3>我结婚时的新房就在这栋楼里。</h3> <h3>哈哈哈,三楼的窗户就是我们的新房。幸福从这里开始。</h3> <h3>站在山顶旁边是红山门诊部,喇嘛庙,水库尽收眼底。</h3> <h3>要离开红山了,抚摸我留下的小脚印。</h3> <h3>再来一张照片,留下美好的记忆。</h3> <p class="ql-block">回眸匆匆离去。</p> <h3>来到了546医院,心情无比激动,我出生在这里,我的儿子也出生在这里,我在这里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这里度过。现在这里已经人去楼空一片凄凉。</h3> <h3>我的第一个家已经拆了,这是我第二次搬家住的地方。</h3> <h3>二楼的窗户就是我的小家,我们在这里渡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h3> <h3>这是546医院的一食堂(干部食堂),我在这里吃了7年的饭。后来结婚后我也天天在这个食堂买主食,我儿子三岁时买主食的任务就交给了他,每次买馒头我都是让他买两个,有一次我让他买一个馒头,给了他一个馒头的餐票,食堂的小战士就给了他一个馒头,他不干非要两个馒头,他说每次都是2个,给一个就不走,他后面排着长长的队伍,他就站着不走,最后小战士没办法只好又给了他一个馒头,他才离开。</h3><h3> 食堂里面有一个舞台,医院搞联欢会都在这里,我记忆最深的是王桂莲在这里唱歌,我感觉比现在的歌星唱的好,还有张红英跳的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那个舞姿真是优美。我和郝玉林,李松根在这个舞台上跳当时最流行的舞蹈《金梭银梭》都是美好的记忆。</h3> <h3>凡是546的女干部几乎是100%的都住过7号楼,那是当时最有名的楼,在我们住的时候就全部是女单身干部,没有男单身,(据说以前也住过男单身)。到周末的时候此楼外面停的车最多,这个楼是不准男同志进来的,夏天的时候我们就穿着内衣在楼道里,宿舍里的门都开着,谁也不关门,一到中午吃完饭刷碗的时候,走廊里都是大白腿,小蛮腰,只要有不知情的男同志闯进的楼门,就会爆发出好多的尖叫声,吓得男同志什么还搞清楚状况时就被尖叫声吓得抱头鼠窜了,所以很多人都知道7号楼是禁区。我们都是从7号楼嫁出去的,最后有了自己的小家。</h3> <h3>7号楼于8号楼中间有一颗老桑树,每年接好多桑葚特甜。</h3> <h3>站在这里,看着这熟悉的环境,想起了我们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546医院每个科都有排球队,我不会打排球,我是拉拉队,每天晚上吃完饭急匆匆地跑到球场,住院部病房的后面有4个排球场,天天有赛事,打得那个激烈,我这啦啦队喊的嗓子经常是哑的。我记得好像是妇产科打的最好,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各种的娱乐活动,看电视只有一个台,不知为啥我感觉天天玩的特高兴。人与人之间特亲热。</h3> <h3>看着手术室着长长的走廊,感慨万千,值班室,更衣室,会议室,进了二道门。1.2.3.4号手术间,器械室,敷料室,盥洗室,标本室,麻醉室,无菌敷料器械室,消毒室。那一个角落都有我的足迹。</h3> <p class="ql-block">像是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当年分到麻醉科5人,我和董愉,郝玉琳,王爱萍,佟小静,曹护士长接的我们,当时科里有徐护士,张艳英,刘忆梅护士长,冯继顺,侯慧萍,还有山西兵姓李荣华,麻醉医生有耿主任,王医生,程展道主任,后来牛晓龙主任,再后来于合主任,我们护士有高丽荣护士长,范小杰护士长,张杰,高志英,杨磊,王慧,刘湘梅,孙海燕,小魏,钟燕,小朱等,老了想不起来了。每个人的音容笑貌都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子里回放。</p> <h3>1号手术间,在这个个手术间里,做手术的大部分是骨科和眼科医生,有郭义勤,史立朝,张言实,李栓林,李杰修,刘宝恒,姚士军,徐高峰等,眼科医生,老胡主任,丁云莎,张秋琴,胡莲娜,杨国华,口腔的马修贵等人,陈云至院长和孟智玲主任还在这个手术间里做开胸手术。</h3> <h3>2号手术间,这个手术间光顾最多的人是葛超(葛老爷子)</h3> <h3>3号手术间这个手术间是妇产科医生最多光顾的地方。王常香,徐任玲,何英,王杏芬,范娜,李乾玉等。</h3> <h3>4号手术间,这个手术间是最繁忙的手术间,几乎所有的手术科室的医师都经常光顾的地方,但最忙的当属普外,孟智玲,陈云至,郑效科,刘医生(医疗队队长),张贵斋,甄文中,孙晋才,赵新,严金柱,李松根,李林,强于鹏,汤显亮,宋举峰等都在这个手术间做手术。</h3> <h3>这是1993年的546医院。我在这里工作了3年。</h3> <h3>96年在新医院的留影</h3> <h3>当年在旗杆下留影</h3> <h3>我工作的科室</h3> <h3>这个无影灯是从老医院搬下来的。</h3> <p class="ql-block">这个无影灯可有历史了,据说建院就有了,它陪伴我近20年,目前还在使用中。可能有近60年的历史了。后面有一个像钢琴似得物件,麻醉科的人都知道那是咱们手术室的第一台空调,现在还在使用,看到这些老物件感动的眼泪汪汪。</p> <h3>盥洗室,这建筑和老医院比差远了。</h3> <h3>这是今年刚竣工的更新的546医院大楼的住院部。</h3> <h3>大楼很壮观,但今日的546已不再辉煌,病人很少。全院的住院病人加起来还不如我们当时的一个科的病人多,当年我们医院病人多的时候经常在走廊加床。</h3> <p class="ql-block">新医院的大楼真壮观,</p> <p class="ql-block">和现任的麻醉科张主任参观新医院的大楼的内部。</p> <h3>这是刚竣工的546医院的门诊楼,在这里巧遇小时候的邻家妹妹鲜淑秀。合影留念。</h3> <h3>和现任的546医院麻醉科张主任合影留念。</h3> <h3>和老公合影。</h3> <p class="ql-block">赶巧在史立朝队长家遇见了李杰修医生和徐高峰医生,高兴至极。珍贵的一次相聚。</p> <p class="ql-block">和失队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李杰修医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李杰修,小马,史立朝合影。</p> <h3>在塔拉的大街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