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早年我总是不理解这句的深意。"伴"即"伴侣",那"夫妻"和"伴”不是样的吗?随着年岁渐长,阅世渐深,才深切体会出个中内涵。这句话大致理解为:年少时只是夫妻,拥有一张纸来证明而已,他们随时有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离异。可是真正一到了老年,才是人生相互支撑的开始,是人生真正的伴侣。老来"伴",那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磨合,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浓浓的亲情,是一种融入生命的东西。<br></h3><h3> 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老来伴″。</h3><h3> 先说说我的左邻。</h3><h3> 左邻住着一对年近八旬的老夫妻。老爷子个头虽不高,但身体硬朗,每天早晨还坚持锻炼身体。老奶奶患有中度老年痴呆症,日常生活基本要靠老爷子扶持、打理。每天的买莱、烧饭、洗衣都是老爷子在忙碌。晚饭后,老爷子有时候带着老奶奶出来散散步,有时候将老奶奶扶到脚踩三轮车上坐着,老爷子骑着车在马路边转转,按老爷子的话说,就是透透空气。我左邻的老爷子和老奶奶的故事,就是对"老来伴"最好的诠释。</h3><h3> </h3> <h3> 说了左邻,再说右舍。
提起右舍,让人有些心酸。
右舍夫妇还不到六十,不幸的是两年前男人突然中风,虽经医治,但终瘫痪在床。女人起初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终日以泪洗面。但日子还要过呀!女人每天给男人喂食、翻身、接大小便,像伺弄婴儿一样伺弄着自己的男人,个中艰辛可想而知。女人内心有时也觉得苦,但毕竟是自家丈夫,你不服伺谁服伺?
右舍女人对丈夫不离不弃,精心照顾,不也是对"老来伴”有力的印证。<br></h3> <h3> 说了我的左邻右舍,再说一说我的老父亲和老母亲。
从我记事起,父母就经常吵嘴,吵到激烈处,父亲就掼家里东西,惹得母亲都不想过这个"受罪的日子”。那时常听到母亲对父亲讲这句话:"要不是舍不得几个孩子,哪个跟你过下去?"可能是那个年头日子太苦了,所以才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争争吵吵吧。
不知不觉间,几十年过去了,父母也早过古稀的年纪了,我们四个姊弟妹也已是做或快要做爷爷奶奶的人了。现在父母在一起虽然没有大吵,但小吵还是有的。我之前觉得父母在一起纯粹过日子而已,没什么感情。可自那一次看到父亲早上买包子,我知道父亲还是体恤母亲的。
在我家里,典型的是"父主外,母主内″,父母到了老年也是如此。比如到街上买米买菜及其他日用品,都是父亲去,母亲负责家里烧洗煮等家务活。母亲身子向来不太好,主要是早年生活累和日子苦的,什么好吃的都让给父亲和几个孩子。前一阵子母亲身体不舒服,我带母亲到医院吊了几天药水。母亲身体瘦削,抵抗力弱,我们几个做子女的劝母亲吃些麦片、牛奶什么的营养品,可母亲执意不吃,总是给父亲吃。问母亲原因,一是怕牛奶腥气泛胃,另外是怕吃好了得糖尿病害下代。唉唉,这就是我的母亲,一辈子都在为别人着想的母亲。
后来母亲经不住我们劝,荤菜和麦片也稍微吃点。那天早晨见父亲只买了一个肉包子带回家,我问父亲为什么只买一个。父亲说:"你妈早上就吃点粥,我带一个包子给她加点营养,买两个她又嫌多了。我营养够了,不要加营养的了。”说者无意,听者动容。原以为只是母亲惜顾父亲,其实父亲也惜顾母亲的呀!在我现在父母身上,不也体现"老来伴"的含义吗!
现在好多年轻夫妻,一遇到事情或矛盾,两言不合就闹离婚,或离家,导致家庭破碎,给老人和孩子带来伤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只有家庭和睦,夫妻关系融洽,那我们就会感到生活更美好,社会的和谐。<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