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襄君,让我走近您?——王文襄刻字艺术随想之三(散文)

字媒体:红塔红

<h3>  </h3><h3>  王文襄君,让我走近您?</h3><h3><br></h3><h3>  ——王文襄刻字艺术随想之三(散文)</h3><h3><br></h3><h3></h3><h3>  知而不行实未知,</h3><h3>  行胜于言诚明时。</h3><h3>  古今英杰严律己,</h3><h3>  丹心汗青众皆识。</h3><h3><br></h3><h3></h3><h3>  ——题记</h3><h3><br></h3><h3>  李运祥(彝)</h3><h3><br></h3><h3>  初识王老师,是在他的工作室,就像当年知道司马光是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里看见的一样。他聪慧善良、礼贤下士、执着和不知疲倦一心向石向木忠爱刻字的形象,在我行将老去的心灵中扎根发芽,开出一朵完美的艺术之花。现在我腻烦了空洞的艺术空间,开始学着读史书,读现实中的真人君子之际。我读过他的故事和艺术作品后,我对他的崇拜和敬仰,是洋溢在他的故事和作品后的文字浪花中,几千字的刻字作品竟不厌其烦,频频地从石木中生长出来,赫然地记录其中;又以站立的姿势在公园,在河边,在公司,在长水机场,在学校,为你置常年守冢人,来暗示你的贤能。这些无疑会渲染了后人对你唯美的审视心理。但他老人家连一个字的虚实都要躬身亲刻,一个严谨冷峻的态度可想而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我琢磨出一个真实的你来。</h3><h3>  你是少将虎门之家的儿子,盛名之下,你却因此命运多舛。可惜了,这是历史的遗憾。你不得不被下放到峨山大龙潭他克冲去当农民,好在有一位怀春的少女随你,不离不弃,在睡梦中与你穿越经年行程数里,去那个乱世寻找你的芳踪,与你同欢。不论是作为人性中的偶像,还是异性梦中的情人,都是对你的折服,对你的崇拜。而于我,无论何种的缘起,皆挡不住再回目一下你这个翩翩公子一世风采的欲望。</h3><h3>  从不多的史料和你的叙述中一点点追寻你在浩瀚的历史中飘渺一过的身影,蓦然发现,你不是那么完美。你也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有血有肉,而且还有许多缺点。人的本性一直没有离开过你。因此,你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你从虚幻缥缈的神,变成了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人,让今天读你的我,在同类中惊魂荡脾。真实的东西经历史圣水的淘涤中成为永恒;过于完美,便是虚无。若只如初见,随着流年,我将会用一层纱蒙上你过于完美的形象,在记忆里慢慢模糊,最后使你变成一缕轻烟,彻底消失在红尘中。正是我回头看了原本的你,才会永远记住你。哎,最初的惊鸿一瞥,酿成今日再看绕梦……</h3><h3>  感觉你像一条被历史风干了的鱼,满身的皱褶密密麻麻,纵横交织的心路曲曲折折,任凭我架火烹饪,佐上肆意的想象,也无法将你复杂多变的内心和你一生的是非功过煮透,因为一个人漫长的一生本来就很难捉摸,何况是你的一生?但无论有多么玄乎,我都要借助寥寥的所知,关门盘点一下你。</h3><h3>  切着历史的脉搏,一点点感受你的成长、才气、胸襟、抱负、谋略、委屈和最终的颓废,以及由你掀起的闪烁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波波浪花。之后,你的唯美形象会不会在我心中轰然坍塌?我不知道;一些于你至关重要的事件是否会在我眼里面目全非?我也不知道。</h3><h3>  (1)少年不知愁滋味</h3><h3>  你从小可人,受到父亲的偏爱,有个听来挚爱无比的美名“文襄”。稍大一点,你险些被立为将门之子,都是历史的变故,你不但没有父辈的光环,反而变成灾难,才埋没了你那将门虎子的名分。不过,是金子扔在荒野也一样发光,这是后来证明了的。你天生并不特别聪慧,只是从小不贪玩,比别人多读几本书而已。你喜欢孔子的《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崇尚他尊贤爱人、忠信宽厚的品德。“三人之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被你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使你后来拥门客若干。很小的时候,你就读透了老子的书,“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当你想得到老师的帮助时,你博得老师的欢心和认可,却在关键时刻,被老师拿下,失去了升学与工作的机会,一落千丈。你从这里得到的智慧,便是后来的悉心养精蓄锐,沉默抗争。对弱者的悲悯之心,对纵恶者疾恶如仇,无时不在你身上折射。鹞鹰和斑鸠的故事,把你庇护弱小惩处罪恶不辜负知己不冤枉无辜的美名传扬天下。</h3><h3>  从此,你面朝黄土背朝天,开始了一生的恩恩怨怨,聚聚散散。内心的欢悲和牵绊扯不断理还乱,这内在的奥妙谁能说得清?</h3><h3>  (2)肩挑重任</h3><h3>  一家之主,一方天地,你风里雨里一肩挑。那时候,风云变幻,民顺国未安,斗争激烈,动乱频繁。可以想象一下,那是怎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你没有选择,也不可能选择挺身而出,任命于潮头。而是沉寂在生活的底层。但江山如画,那中间是你意气风发的英姿。你的鸿鹄之志肆无忌惮地在手艺活中施展开来。你毕竟是王文襄君,上手得真快,自己学艺,从修伞配钥匙,补鞋子开始,不久便取得很多人的信任,有了养家胡口的保障。你的名声渐渐在当地传扬。</h3><h3>  你着实冤枉了一辈子,但实际上,人们记住的,还是你在石木中能够呼风唤雨、担当重任的您。</h3><h3>…………</h3><h3> 王老师,后辈从你的口述和相关介绍中,途经有你的岁月,留下一份感动。把一盏岁月的香茗和文字,书一纸清欢的流年,愿您今后的日子里美好常在,愿您,与家人,与朋友、同世界日月同欢,安享晚年。</h3><h3><br></h3><h3>   见<br></h3><h3>   后院</h3><h3>   字蔓连</h3><h3>   亲密无间</h3><h3>   石木刻漫牵</h3><h3>   怎题满墙试卷</h3><h3>   微风掺香同摇曳</h3><h3>   季节得意博取笑颜</h3><h3>   邀月与影共翩翩</h3><h3>   难得文字镶嵌</h3><h3>   布衣提笔写</h3><h3>   浮生尽歇</h3><h3>   良多言</h3><h3>   经年</h3><h3>   羡</h3><h3><br></h3><h3>  (待续)</h3><h3><br></h3><h3>  (2018/08/03日草记)</h3><h3><br></h3><h3>(附:王文襄简介</h3><h3><br></h3><h3> 1935年王文襄出身将门,先父王朝绪为1912年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三期)学生,与朱德、唐淮源、金汉鼎、范石生等为同学,曾任98军副师长、驻粤滇军少将参议等职。王文襄1958年玉溪一中高中毕业后即遭受不公正待遇,一直务农,迫于生计,拾起年少的篆刻爱好,辗转各地摆摊刻章数载,养家糊口。</h3><h3><br></h3><h3>  命运多舛的他,长期在书法与刻字艺术中交相辉映。生计与爱好合为一体,游走于笔刀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即若离,轻重顿挫,自在于心。</h3><h3><br></h3><h3>  几十年来,王文襄为高古楼、九龙池公园、秀山公园、玉溪大河、聂耳公园、出水口公园和昆明、丽江、红河等地雕刻了上千块石刻、木刻作品。更多作品广为国内外藏家收藏,他因此被社会誉为“云南书画雕刻第一人”。同时赢得红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大师称号。</h3><h3><br></h3><h3>  1990年,已是56岁的王文襄开始从事刻字艺术,把自己几十年来的篆刻技艺和心得,全部挥洒在刻字艺术生涯中。直至省内外著名书法家启功、张文勋、陈永玉、沈鹏、田英章、赵浩如、丁炳、赵翼荣、王律、许兆龙、郑云龙、史明坤等的作品通过王文襄之手雕刻在各类石头、木头上,成为各地的文化景观,隽永矗立,让人们欣赏其书法艺术的灵动飘逸之时,也为他精湛的刻字技艺所折服。<br></h3><h3><br></h3><h3> 王文襄书刻艺术作品,长有4500字的碑文,短则三五字。字大,有一米多高;字小,细如蚊足。多年来,他不仅创作石刻、木刻作品,还尝试着在陶瓷、玻璃、甚至鸵鸟蛋上刻画。现今虽年事已高,还自己学了微雕。他的微雕代表作《1893-2003·12·26》在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墨玉石上,用毛泽东的《黄鹤楼》、《十六字令三首》、《咏梅》等22首诗词、1214个字组成了“1893-2003·12·26”几个数字字样。作品《孙髯翁像》在长20厘米、宽不到10厘米的墨玉石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衣服上的流畅线条则是用细如发丝的行楷以大观楼长联的180个字雕刻而成。而立于昆明长水机场的石碑,每个字都有一米多长,气势如虹,功力非凡。</h3><h3><br></h3><h3>  近年,王文襄结合中国书画装裱技艺与书联的装饰性,独创了木轴书刻作品,极具观赏性,使刻字艺术走进寻常人家的厅堂雅室,带给人们非常纯粹的愉悦和美的享受。</h3><h3><br></h3><h3>  笔墨追日月,书刻绘华章。面对无言木石数十年的王文襄,在寂寞中将灵动的文字赋予木石,也赋予木石永恒的生命。他说:我的作品能得到人们的喜欢,我自己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我要趁自己身体还可以动,再多留下一些精品。用人品打造精品,以精品奉献社会;决不自满,决不懈怠;是我的刻字人生追求。  </h3><h3>几十年风雨人生路,已是81岁高龄的王文襄,终于迎来了他的个人刻字艺术展。此次展出的近200幅雕、刻书画作品,正是他作为一位刻字工艺艺术家镂刻岁月的见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