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到菲斯需要4个半小时的车程,菲斯是有着1000多年历史文化名城、是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br></h3> <h3>菲斯也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菲斯河在此分支,适宜农耕,所以菲斯在阿拉伯语意为"金色斧子",也有"肥美土地"之意。半山腰上的菲斯市可俯瞰广阔的平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重镇。 菲斯分为老城、新城和新市区,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在阿拉伯国家可与马拉喀什(摩洛哥南部城市)、开罗(埃及首都)、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和萨那(也门首都)等城市相媲美,依旧保存着浓郁的中世纪风采。<br></h3> <h3>与两位漂亮的研究生合影</h3> <h3>与摩洛哥导游留影</h3> <h3>菲斯老城,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于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 菲斯古城由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808年,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17公里长的城墙基本完好,保留着浓厚的阿拉伯色彩。作为中世纪城市的经典,菲斯不仅是摩洛哥的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所在地<br></h3> <h3>与摩洛哥菲斯导游留影</h3> <h3>菲斯以市区9,000多个街道交错密布的老城区闻名,狭窄的街道和挂着帘子的市场上,到处都是传统手工业:染色作坊、皮革加工厂、各种手工作坊、餐厅、肉店、青菜店等传统手工加工店,虽然是手工制作,但其世界一流的品质却颇享盛名。<br></h3> <h3>菲斯的手工艺品作坊生产的铜盘,地毯,染坊等驰名于世,城内随处可以看到镶贴着蓝色马赛克的建筑或室内装饰及商店中陈列的马赛克工艺品。古城中陈列了菲斯生产的各类手工艺品,展销结合。虽几经盛衰,菲斯古城仍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许多美丽的宫殿和780多个大小清真寺。<br></h3> <h3> 老城内的卡拉维因大学建于公元862年,被喻为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其所属图书馆早在中世纪即已负盛名,收藏有带彩色画面的古兰经以及大量手抄本和其他古籍,被誉为"学术首都"。 在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前,卡拉维因清真寺为北非最大的清真寺。
<br></h3> <h3>菲斯老城里的巷子通常很狭窄,即使白天,阳光也很难照射进来,所以总是那么幽暗。<br></h3> <h3>在摩洛哥四大皇城中,菲斯无疑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它是摩洛哥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被视为伊斯兰教圣地之一,一直以来,它都是摩洛哥人心中的骄傲。13世纪上半叶开始,菲斯成为持续两个世纪的国都,成了充满智慧和艺术的宗教首府,号称“非洲的雅典”。<br></h3> <h3> 菲斯也是当今世界仅存不多,再现了阿拉伯鼎盛时期的地方。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北非的商贸中心。往东,富庶东方的物产由中东不断运来;往南,驼铃声中阿拉伯商队跨越撒哈拉进入非洲;往北,则把货物运至丹吉尔,扬帆出航运往欧洲<br></h3> <h3> 古老的布日卢蓝门是进入老城区的入口,这座18世纪翻新的仿古城门,因菲斯标志性的蓝色花纹而名闻天下。穿过这道门,就踏入了老城,古城里的房屋层峦叠嶂,狭窄的巷子纵横交错,人们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的生活模样,漫步老城,霎时有跌落在旧时光里的感觉。
<br></h3> <h3> 菲斯的建城缘于一次卧薪尝胆的复兴。公元793年,开国皇帝伊德里斯被仇家阿拔斯王朝派人毒死,在十年的动荡后,804年他的遗腹子伊德里斯二世年仅11岁继承了王位。动荡之后,内忧外患,又没有父亲的威严,伊德里斯二世举步维艰。在柏柏尔部落酋长的辅佐下,他健全了行政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对穆斯林各教派的宗教活动不加干预,也允许基督教和犹太教徒在缴纳赋税的前提下,平等相处。他倡导各宗教信徒间互相尊重,友好相处。他在位20余年间,整个社会趋于安定平和。
<br></h3> <h3> 古时候的菲斯人没有城市规划的概念,按照自己的需要,一栋接一栋的加盖下去。没有专门的马路,只要能同时通过两头驴就行,甚至很多小巷只需要一头驴或者一个人那么宽就可以。这种无序的按需建房,把菲斯打造成了一个拥有12万多间房屋,3500多个作坊,9千多条巷道的迷宫。
<br></h3> <h3> 岁月两个字,在这里有点静好,又有点简单。在这里,时间仿佛被凝固了一般,人们依旧维持着神话里描述的生活。这里没有汽车、摩托,老石板路上的交通工具是马匹或骡子。狭窄曲折的小巷里,烤面包的、染皮革的,做小买卖的,低低的讨价还价声,淡淡的薄荷茶香,鞣皮的臭味,以及驮着货物擦身而过的毛驴......依旧还是千年前的模样,古城仿佛是一个真实的天方夜谭。<br></h3> <h3>古城到处都是古迹,被保护和维修得很好。反映伊斯兰建筑特色的神学院、宫殿、博物馆等。老城的卡拉维因大学是专门从事伊斯兰教学习和研究的高等学府,建于公元859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比英国的牛津大学早390年,比法国巴黎大学早291年。最初是一座清真寺,专门向教徒讲解《古兰经》。它的图书馆藏有各类伊斯兰教书籍几十万册,其中珍贵的手抄本8000多册。遗憾的是并不向游客开放,只能在紧闭的大门前驻足流连。神学院是另一个值得一看的地方,在这里可以领略精美的阿拉伯建筑艺术,褐色的雪松木房檐和马赛克装饰外墙,在颜色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上面的花纹精雕细刻,历经岁月磨砺仍然清晰可见。
<br></h3> <h3>那些五颜六色的染缸矩阵排列,估计数量至少会超过200个。而劳作的工人,赤脚站在染缸中、或穿行于其间,有的在侵染皮革、有的在挥刀修理皮毛、有的在给染缸添水...在摩洛哥灼热的阳光下,他们不仅需要辛苦工作,还要忍受染缸散发着的刺鼻气味。只有一会儿的功夫,就有游客受不了的气味,他们却要整天沐浴其中。看到这样的场面,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这些染缸由石头制成,据说从18世纪建成以后,就再也没有变化过模样。。<br></h3> <h3>菲斯,是摩洛哥手工艺术的发源地,其中尤以皮革制作而闻名,纯手工的制作工艺,染色原料为纯天然,五颜六色的染缸如同一张完整的画板蔚为壮观。如果不去皮革制作坊看看,实在可惜。菲斯曾经是按照不同行业来分区的,因此鞣革染色作坊也都聚集到了一处,穿过迷宫似的曲折小巷,当越来越浓烈的刺鼻味道传来的时候,手工皮革作坊也就到了。老板会每人发一枝薄荷叶,让大家放到鼻子前,以减轻皮革难忍的气味。
<br></h3> <h3>至今菲斯染坊仍沿用古法染色工艺——为了让皮革呈现天然植物的色泽,保留了传统的手揉皮革及自然风干的古法处理。先用石灰水浸泡,鞣制软化生皮。而后把皮革放在染缸中,用植物和矿石等纯天然原料染色。历经反复揉搓踩踏和清洗晾干,用时几月才能完成一块颜色鲜亮的皮革。
上到作坊的二楼,但见近百个染缸依次排开,几个染坊工人正爬在染缸里工作。刺鼻的味道对他们丝毫没有影响,日复一日的做着同样的操作,而那些染缸在我的眼中,缠绵成各种色调,如一朵一朵时光之花,安然盛放。
<br></h3> <h3>摩洛哥的皮革制品名闻天下,菲斯则是摩洛哥制革业的中心。这里的皮革制作,从熟皮,到染色,仍然沿用着几千年的传统工艺。一张张的动物皮,先浸泡在石灰水,鸽子粪和人畜小便的混合溶液里,直到皮子上的脂肪,蛋白质完全融掉,皮子变软,再用纯天然的染料上色,最后加工成皮革。菲斯的皮革作坊,大都沿河而建,以保证水源的充足。皮革作坊里五颜六色的大染缸,是菲斯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br></h3> <h3>
到过菲斯的人,常常会用“臭”名昭著来戏称当地的皮革工厂。这一描述丝毫没有夸张。酸臭腐烂的气味不仅充斥着厂房的每个角落,甚至蔓延到整个菲斯老城的空气之中。刺鼻的味道来自两百多个灰白色的池子,池子里装的是石灰水和鸽子粪混合制成的溶液。工人们用刀具将牛、羊、骆驼等动物皮清理干净,然后浸入石灰池中,待皮上的脂肪和蛋白质完全溶解后,皮子便会变得细腻柔软。这之后,再把皮子捞出来进行清洗,然后放入染缸进行染色。染色的步骤至关重要,这也正是菲斯皮革有别于其他地区皮革制品的精髓。当地人使用的染料源于天然植物而非化学染色剂。红色源于石榴,蓝色源于靛蓝,棕色源于树皮,绿色则源于野生薄荷。上好色的皮具会呈现出天然植物的色泽并且具有动物毛皮的质感,显示出菲斯皮革百年工艺的特色。<br></h3> <h3>菲斯的皮革业最为有名。据说,菲斯老城之所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皮革大染缸挣分不少。从空中俯瞰,形成于18世纪的皮革大染缸就像一块巨大的调色板。大染缸其实是上百个大石臼排列组合而成,石臼里的各色染料提炼自天然植物,据说200多年来从未更换过。烈日下,染匠们跳进五颜六色的染缸,或将一块块完整的牛羊皮革放进去,或将已浸泡在染缸里的皮革拎出来。他们穿行在各个染缸上,胳膊甩出的汗珠在阳光下飞舞闪亮。<br></h3> <h3>
有人说,走进菲斯古城需要很大的勇气。即使手握指南针,怀揣古城地图,也还是难以逃脱“把自己弄丢”的命运。这座千年古城密布着九千多条狭窄曲折的胡同,以及数不清的各种商铺,它们与数万间民房杂乱无章地缠绕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的迷阵。据说,即使是居住在窄巷里的本地居民,有时也无法搞清走出这迷宫般街区的路径。<br></h3> <h3>纵横交错的街巷对于外来的游人,我们只好雇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来摆脱迷失异乡的窘困。不过,短暂的迷失却可能带来意外的收获,当所有的路都不知通向何处时,没有选择的闲逛就会邂逅“陌生大陆”的风景。来到菲斯,不经历一次惊心动魄的迷失,会不会觉得不过瘾?<br></h3> <h3>菲斯的本地的导游哈桑为人幽默风趣,中文很流利不时的搞笑,在他的引领下也不知行走了多少街巷尤如迷宫般穿越了历史的遂道。</h3> <h3>在菲斯千年古城留个影</h3> <h3>摩洛哥的四大帝都里,菲斯历史最为悠久,已逾千年。早在公元789年,伊德里斯一世就在菲斯河畔建立了一座城市。公元791年伊德里斯一世被巴格达哈里发派人暗杀,留下个遗腹子,就是后来的伊德里斯二世。据说伊德里斯二世天赋异秉,四岁能读,五岁会写,八岁倒背古兰经,十三岁就接掌大位。公元808年,伊德里斯二世重建菲斯城,作为伊德里斯王朝的都城,延续了二百年。其间,大量阿拉伯移民从安达卢西亚和突尼斯移居菲斯,建立的摩洛哥最早的清真寺和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神学院),给菲斯城打上了浓重的阿拉伯文化的烙印。这一部分就是现在的菲斯老城。<br></h3> <h3>现今有千年历史的菲斯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
走进菲斯老城,那一条条幽暗狭窄的街巷,清真寺斑驳的围墙,神学院精雕细琢的大门,风雨剥蚀残破凋零的老客栈,还有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店铺,人来人往的市场,身边不时走过几条驮着货物的驴子,好像时光一下子倒流了几百年,使人仿佛回到了中世纪。可以说,这里是体验摩洛哥风情的最佳去处。可以说,不来菲斯,就等于没有来过摩洛哥。
<br></h3> <h3>
在菲斯,被世代传承保留的,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作为摩洛哥四大皇城之首,菲斯自公元8世纪伊德里斯王朝建都起,就一直是摩洛哥国家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在12世纪更是一度成为世界上闻名遐迩的手工业之都,这一盛景延续至今。在老城闲逛,处处是五花八门的店铺和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五彩斑斓的刺绣和编织让人拍案叫绝,精巧的雕刻品和陶瓷工艺更是让人赞不绝口,而最为著名的,当然要数当地特有的皮革制品。<br></h3> <h3>摩洛哥菲斯古城</h3> <h3>
手工地毯则是另一门让当地人自豪的传统手工艺术。摩洛哥人喜爱使用地毯,从祷告时铺在膝下的小块地毯,到挂在墙壁上的大块壁毯,毯子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这些毯子的颜色和花案极其迷人。据说,每个花纹和图案,都有丰富的含义。由于是手工制作,菲斯地毯每一块都独一无二,即使是乍一看花色接近的两块毯子,仔细观赏也会发现细微的不同。<br></h3> <h3>摩洛哥菲斯古城</h3> <h3>菲斯是蓝色的马赛克世界。早在公元10世纪,当地人就开始烧制马赛克瓷片来装饰建筑。菲斯至今仍完好保存着绵延几十公里的古代城墙,在大大小小二十余个城门中,蓝门堪称最为精致华美的艺术品。城门两侧镶满了马赛克瓷片,拼饰出伊斯兰情调特有的图案和花纹。城门外侧是深蓝色的,内侧则是被称为“伊斯兰绿”的翡翠色。深蓝色颜料在菲斯当地极为盛产,许多建筑都使用这种颜色的马赛克来拼贴造景,因此菲斯也被称为“蓝色皇城”。翡翠绿则是穆斯林偏爱的颜色,代表着安和、跃动、生命力和再生,因此在这个伊斯兰国度中也被广泛使用。<br></h3> <h3> 位于城外的一家陶瓷厂。菲斯是摩洛哥的陶瓷之都,出产精美的瓷器和装饰用的瓷砖,著名的菲斯蓝的产地。制陶工人在制作毛坯。<br></h3> <h3>陶瓷彩绘工艺</h3> <h3>展室里陈列的瓷器。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喜爱的瓷器,大件的直接从这里打包托运回家。商家的回扣,应该是导游收入里不小的一笔。对我们这样只看不买的游客,导游直咧嘴叫苦。<br></h3> <h3>制陶彩绘,这样的活年青人很少有人干了</h3> <h3>行走在街巷中的驴驮着皮革原料</h3> <h3>
在菲斯狭窄曲折的巷弄里穿行,你会感觉到自己正在穿越时空。迎面而来的驮货毛驴,讲述着几个世纪以来不变的生活方式和节奏。驴子们慢悠悠地从你身边走过,脖子上清脆的铃铛声仿佛在对你说:“让一让,请给古老的传统让行!<br></h3> <h3>摩洛哥 共有四大帝都。 拉巴特 ,菲斯, 梅克内斯 和马拉开什。 但其中要数菲斯的历史最为悠久。 早在公元700年左右,伊德里斯一世就建立了菲斯古城。 后来经过伊德里斯二世的改造,菲斯古城到达了其最辉煌的时刻。之后菲斯虽然失去了首都的位子(先后给马拉开什, 梅克内斯 和 拉巴特 抢去了)。但菲斯老城却保存了旧时的风貌。这座得以完全保存的中世纪的古城现被联合国定为世界遗产。<br></h3> <h3>菲斯古城里有养各种味道特殊的香料,古怪的食品,新鲜的水果,羊肉的膻味,还有鱼腥等等。古老的一切都在这里延伸,你不得不感叹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带走这里太多的东西,难怪菲斯被称为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不仅仅是指建筑,更多的是指这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没有改变.菲斯的大染缸,或者是我们今天在摩洛哥城市中,能见到的最原生态的手工行业了。<br></h3> <h3>菲斯有几千年的历史,相传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残旧的古城里韵藏着无数的历史文化宝藏,需要游客细心去发掘,每一处都有着古老的故事。<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