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朋友的相聚(之二)——游内蒙托克托神泉旅游景区

潘茂增

<h3>  7月17日早餐后,我们新老朋友一行十三人趋车前往托克托神泉旅游景区参观游览。</h3> <h3>  从呼市快速路上呼大高速,走九十多公里到托县出口下,然后再走十多公里就来到托克托神泉生态旅游区。<br></h3> <h3>(美篇中照片的排序是按我们游览顺序排列的)</h3> <h3>景区入口处</h3> <h3>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县城东南方11公里的黄河岸边,地处呼市、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腹地。整个景区集园林、黄河、沙漠,和托县厚重的历史融为一体。因景区内有一眼常年流淌着清澈甘甜泉水的泉眼,故名神泉。<br></h3> <h3>镶嵌着“国泰民安”四个黑色大字的宝鼎座落在景区内。</h3> <h3>我们十三个人在宝鼎前合影留念</h3> <h3>五位“女神”单独照了一张合影</h3> <h3>左起:润梅、五林、艳荣。</h3> <h3>景区大门有点儿江南园林的风格</h3> <h3>  神泉生态旅游风景区由黄河两岸组成。左岸为古典园林景区,据介绍景区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翡翠湖18万平方米,主要景点有神泉、茶楼、戏台、珍禽观赏园、游乐场、翡翠湖荡舟、黄河母亲广场、喷泉广场、黄河大舞台、酒店、旅游商品店、餐饮等。</h3> <h3>神泉就在这个徽派建筑的院子里</h3> <h3>  神泉有个美丽的传说,说东海龙王的爱女巡幸黄河,爱上了这里姓郝的孝顺小伙,于是结为夫妻一起生活。后龙王得知大怒,派虾兵蟹将硬是拖走了龙女。生离死别,泪下泉涌,神泉显灵,琼浆长流。<br></h3> <h3>  据说曾有渔人以石系绳欲测泉深,不料船绳殆尽仍不到底,令人感慨其深。又说无论天旱雨涝,此泉出水保持不变,即不增大又不减小,春夏秋冬四季恒温。<br></h3> <h3>  然而这只不过是借传说,增旅游之兴罢了。此旅游区是2007年才动工修建的,系托克托县与准格尔旗联手开发的。<br></h3> <h3>女同胞们一个个都在神泉旁留影</h3> <h3>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形状各异,姿态万千,我们看到的这块太湖石,据说有52吨重,是从无锡转运而来,全园有这样的石头共5800吨。此石堆叠成山,集太湖石的“瘦、漏、皱、丑”的特点于一体。上面书有“诗酒风流”四个大字,潇洒飘逸,大气恢弘。<br></h3> <h3>望泉亭</h3> <h3>  “六角亭”,是观泉的最佳位置,同时也是供游客休歇乘凉的亭子。亭子上的对联,“黄河问水神泉试茶”,“曲江听涛湖溯观日”描述的就是如此高雅悠闲的意境。六角亭两边的石栏杆是产于河北曲阳的汉白玉,当属汉白玉之中的精品。<br></h3> <h3>望泉亭前合影</h3> <h3> 茶楼,这是一个纯粹的江南园林风格的建筑,戏台居中,两面厢房拱卫。听介绍说,材料都是无锡的名贵杉木,共300多立方,最大的特点就是蠹虫不蛀,千年不腐。</h3><h3> 到这里的游客可品茶观戏。<br></h3> <h3>  游客们可以一边品茶,一边观戏,屋外云卷云舒,荷香阵阵,鸟语花香。</h3><h3> 听说等到旅游旺季的时候,有苏州评弹,也有本地的二人台、晋剧。可我们这帮人没有眼缘也没有耳福,没有看到演出。<br></h3> <h3>  看,我们队伍中三个人在这古香古色的舞台上,演唱了一段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选段。他们唱的蛮有味,大家听的也饶有兴致。<br></h3> <h3>  托县境内黄河段长37.5公里,此段黄河水面宽阔,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h3><h3><br></h3> <h3>  美篇中的这一组照片是在母亲河——托克托黄河段左岸拍摄下的珍贵照片。</h3> <h3>在母亲河畔留个影</h3> <h3>  两岸景区由跨黄河840多米索道连接,此外黄河上还有豪华游轮、渡轮和黄河漂流。<br></h3> <h3>因隔着二层玻璃,难怪照片中人物拍得不太清晣。</h3> <h3>我们乘坐着空中览车飞过了黄河,在空中拍下黄河的雄姿。</h3> <h3>  托克托黄河段的右岸就是著名的库布奇沙漠,看景区的介绍,了解到“库布奇”是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流动沙丘约占61%,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北部,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西、北、东三面均以黄河为界,地势南部高,北部低。我们面前的这段沙漠是库布奇沙漠的尾端部分。<br></h3> <h3>景区入口处</h3> <h3>  在大漠中我拍下一尊白色底座的雕塑,塑像何许人也,我不得而知。我老同学赵江根据底座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判断,此塑像是唐朝大诗人王维,这很有道理。因为此诗句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而且历史上唐玄宗曾命王维以监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察访军情。</h3> <h3>远距离拍摄的照片</h3> <h3>  库布其沙漠旅游项目有沙漠冲浪、滑沙、骑骆驼、沙漠卡丁车、沙漠越野、野营俱乐部、沙雕区、凤鸣谷服务区、沙漠游乐区等。<br></h3> <h3>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参与沙漠中的其他旅游项目的活动,但大家仍然兴致勃勃,拍摄下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也可以说是弥足珍贵。</h3> <h3>这个动作大概是前行的意思</h3> <h3>哎……,我来啦!</h3> <h3>沙漠作床天当被,浪漫至极!</h3> <h3>不像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倒像是个北方汉子。</h3> <h3>夫妻二人背对脊</h3> <h3>站在沙丘望黄河,感慨万千!</h3> <h3>敞开两臂,满心欢喜!</h3> <h3>我和老伴儿在昭君出塞的雕塑前留影</h3> <h3>太热了,太累了,歇歇!</h3> <h3>  游库布其沙漠美景,一可以骑骆驼游览,二可以坐卡丁车游览,三可以坐“小火车”游览。</h3> <h3>为游客提供服务的骆驼</h3> <h3>远去的卡丁车</h3> <h3>景区专供游客参观游览的代步工具“小火车”。</h3> <h3>下面一组照片是坐“小火车”游览时拍下的令人难忘的镜头。</h3> <h3>这一对儿一对儿的有夫妻俩,有姐弟俩,认识我们的朋友才能分清楚两个人之间的关系。</h3> <h3>下面这一小段视频是在“小火车”上满怀深情地合唱美丽其格的著名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h3> <h3>在小火车上,大家欢歌笑语冲云宵!</h3> <h3>  参观游览完库布奇沙漠景区之后,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又乘索道缆车返回到左岸,继续游览神泉景区未尽的风光。</h3> <h3> “翡翠湖”,是一个人工湖,听陪我们游览的“导游”巴图介绍说,翡翠湖占地270亩,平均水深1.5米。游览时我们也看到蒲苇簇生,锦鲤成群。环湖有许多娱乐项目,儿童游乐场、跑马场、各种游船等,只是我们没有前往观展并参加活动。 <br></h3> <h3>  翡翠湖的南端,水榭双亭,于碧波之中,亭台楼阁,鱼跃鸟飞,仿佛置身江南园林之中。“云中桥”,承古云中郡之底蕴。远处的便是翡翠湖跨度最长的“九孔桥”因有九孔而得名。也叫东胜桥。还有一座叫“云内桥”,似长虹卧波。真可谓:翡翠湖面观鲤跃,九孔桥上嗅荷香。 <br></h3> <h3>在翡翠湖畔留个影</h3> <h3>  时至中午,在陪同我们一起参观游览的“导游”带领下,前往农家小院就餐。</h3> <h3>很有特色的农家小院</h3> <h3>餐厅的设置与城市酒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h3> <h3>  午饭之后,我们又分别参观游览了云中郡故城遗址、托克托民俗文化和云中酒业有限公司的藏酒窖。</h3> <h3>  云中郡故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西,土默川腹地,为战国至隋唐时期的遗址。其城垣周长约8公里,呈不规则状,墙体夯筑,东、西、北三面城墙破坏严重,唯南城墙存留较完整。据介绍,城中心有一高大土丘,为"钟鼓楼"遗址,曾出土北魏"大代太和八年"鎏金铜佛像一尊。城西墙外有古墓群。   云中郡故城遗址原为一方形小城,当是官署所在。为内蒙古西部地区最早建立的城池。 该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辘轳井</h3> <h3>照片中物品已成为历史展品</h3> <h3>吹响冲锋号</h3> <h3>云中酒业有限公司的地下酒窖</h3> <h3>【结束语】  </h3><h3> 近一天的参观游览托克托的活动结束了,在返回呼和浩特的途中,我思绪万千。</h3><h3> 我是个内蒙人,在呼和浩特居住十多年了,但从未来过托克托县。过去托克托是乌兰察布盟属下的一个县,后划归呼和浩特市。在我印象中,托县出名的有黄河鲤鱼、红辣椒、葡萄……,但对其旅游资源一点儿不晓得。</h3><h3> 今天参观游览了托克托的几个景点,别有洞天,让我认识了托克托:美,真美,美不胜收!</h3><h3> 在编辑美篇结束之时,记下了神泉景区给我留下的印象:</h3><h3> 一是在我的脚下的托克托县境内部分:这里小桥、流水、游船相得益彰,仿佛置身于秀丽的南方园林。</h3><h3> 二是乘坐横跨黄河的索道缆车,空中游览了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线。此段黄河水面宽阔,气势恢宏。湿地、河流、沙漠浑为一体。</h3><h3> 三是位于黄河右岸的库布其沙漠与我游览过的响沙湾和呜沙山的沙漠有所不同,这里的沙粒细柔,片片绿洲点缀其间。沙漠中游乐项目较多,给初涉者留下深刻的印象。</h3><h3> 总而言之,托克托神泉旅游风景区与一般景点有所不同,整个景区集园林、黄河、沙漠于一体。既展现了北方粗犷辽阔的地理地貌,又融合了江南水乡的淡雅朴素,曲折幽深,自由布局的特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较为完美,旅游资源丰富,有较大的开发潜力。</h3><h3> 最后我代大家特别感谢陪伴我们游览的李女士和“小导游”!</h3><h3>——————————————</h3><h3>注:景点的文字介绍是根据“导游”巴图讲述、景区碑文和网上资料整理编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