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位于连城和长汀两县交界处的松毛岭,海拔955米,群峰连接,地势险要,岭以东是连城、上杭、龙岩,以西是长汀、瑞金,为当年"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起始地。</h3><h3> 在离松毛岭百余米的地方,有一个钟屋村,经过当地年轻人的带路,我们找到了"红军长征零公里处"观寿公祠。</h3><h3> 这里曾发生过红军长征前夕的最后一战松毛岭阻击战。</h3><h3> 1934年秋,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阶段,50万国军向红区推进,松毛岭成了苏区东线最后的屏障。</h3><h3> 留守在此的是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近万人,据险与十几万国军血战七天七夜。</h3><h3> 在这座山岭,红军战士用生命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集结和转移时间。当时,天上是国民党的飞机轰炸扫射,岭头是山炮、榴弹炮的狂轰滥炸,7天7夜,松毛岭上的枪炮声几乎没有停过,由于炮火猛烈,山岭甚至被"削"去了一层。据《长汀县志》记载:"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h3><h3> 在这次战斗中,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被红军轻机枪击成重伤,被送往南京治疗。</h3><h3> 听当地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山上仍随处可挖到累累白骨。如今,山顶上当年的战壕在乱草的覆盖下也依然清晰可见。</h3><h3><br /></h3> <h3> 1934年中秋节前一天,长汀南山中复(屋)村的观寿公祠里,正在紧张地开一场战前部署会。9月23日,我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与国民党3个师的兵力,在长汀松毛岭上展开激战,战斗七昼夜。是为松毛岭战役,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东线最后一战。</h3><h3> 作为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的司令部,观寿公祠这座钟家建于清代的祠堂,见证了红一军团奇袭温坊的勇谋,见证了红九军团罗炳辉、蔡树藩指挥松毛岭阻击战的艰巨与惨烈。</h3><h3> 9月30日上午,天空飘着雨丝,在松毛岭震天响的枪炮声中。观寿公祠门前,妻送郎,母送子,父子兄弟同参军,父老乡亲送红军,泪花与雨水打湿每个人的脸庞。</h3><h3> 红九军团在大坪前集合,召开群众大会,向苏区群众告别,表示松毛岭不会倒,松树倒了春天还会长,红军一定会回来的。</h3><h3> 当天下午2时,红九军团一部从钟屋村出发,经河田前往汀州城。另一部因松毛岭左侧唐古垴高地陷落,被迫重新参战,推迟一天出发。漫漫长征就此开始……红九军团与长汀当地武装率先迈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观寿公祠因此成为"红军长征零公里处"。</h3><h3> "家家无门板,户户无闲人"是当年松毛岭战役的真实写照。而今,中复村里许多老屋的门板,还是左右不齐,一扇长一扇短,因了战后谁家的门板都没法认对,找回的已很难成对了。</h3> <h3> 不久国军占领中屋村后,改为"中复村"。<br /></h3><h3> 据记载,当年闽西各县共有2万多青壮年参加长征,他们大多血洒征途,如今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6700多。</h3> <h3> "松毛岭上红旗飘,红军战士逞英豪,岭下人民齐支援,军民合作阵地牢。"<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