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星城一一娄底

高山

<h3>  <b><font color="#ed2308">娄底市是湖南省重要的省辖地级市,被誉为“湘中明珠”。据传,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娄星”和“氐星”在这里交相辉映,故而得名。</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font color="#ed2308">娄底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湖南几何中心,是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是环长株潭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城市。沪昆铁路和沪昆高铁横穿东西,洛湛铁路和娄邵铁路纵贯南北,成为湖南重要的“十字型”铁路枢纽。沪昆高速公路、娄怀高速、长韶娄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娄衡高速公路、益娄高速相继全面贯通,娄底大道、龙琅高速、娄醴高速相继规划开工建设,娄底即将步入“高速”时代。娄底通用机场建设进入准备阶段。<br></font></b></h3><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font color="#ed2308">娄底是被后世尊为“战神”的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的故里,是湖湘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梅山龙宫、曾国藩故居、紫鹊界梯田、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国家级4A旅游景区,是湘中的新兴旅游目的地。此外娄底拥有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等荣誉称号。</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font color="#ed2308"><b> </b></font><b><u><font color="#1564fa">历史沿革</font></u></b><br><b><font color="#ed2308">娄底境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置湘南县,辖今双峰、涟源部分地域,属长沙郡。西汉属长沙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连道,辖今双峰县测水以西至涟源市蓝田等地。西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析湘南县置湘乡县,连双峰、涟源大部分和娄底等县市,属长沙郡。三国时分属衡阳郡、昭陵郡。吴宝鼎元年(266年),析昭陵郡置高平县,今新化县西部属之。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分属邵陵郡。隋属长沙郡。唐、五代、宋朝分属潭州、邵州。宋熙宁五年(1072年),建置新化县。元代,分属天临路、宝庆路。明分属长沙府、宝庆府。清同明属。<br></font></b><font color="#ed2308"><b> 新化县成为娄底境内最早的建制县,在宋代隶属邵阳郡,元代属宝庆路,明清属宝庆府。娄底境内的其他县市,双峰一带,秦时属长沙郡的湘南县,汉代以后长期属湘乡县地。涟源一带,秦至东晋时大部分地域分属湘南、连道、湘乡、昭陵等县,北宋以后,其全部地域便长期分属湘乡、邵阳、安化、新化四县。娄星区一带从汉代开始,就一直为湘乡辖地。冷水江一带在宋以前属“梅山蛮”地,宋以后长期属新化县地。<br></b></font><font color="#ed2308"><b>民国元年(1912年),属长宝道,民国三年,改为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取消道制直属湖南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属湖南省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区。<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域隶属益阳专区和邵阳专区。<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50年06月,设立锡矿山矿区(县级),直属邵阳专区;<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51年08月,筹建涟源县、双峰县。<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52年02月,经国务院批准,湘乡、安化、邵阳、新化4县部分行政区域置双峰县、蓝田县(7月更名涟源县)。<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52年8月,撤销锡矿山矿区,划归新化县管辖。<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52年11月,两县划属邵阳专区。<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60年02月,设立娄底市和冷水江市,隶属邵阳专区。<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62年10月,撤销冷水江市和娄底市,分别并入新化县和涟源县。<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6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冷水江市。<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77年0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邵阳地区析置涟源、邵阳两个地区。涟源地区辖新化、新邵、邵东、双峰、涟源5县和冷水江市,地区机关驻涟源县娄底镇。<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77年11月,成立涟源地区革命委员会,<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79年03月,改称涟源地区行政公署。<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80年0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将涟源县的娄底镇和杉山公社的东风、民福大队及西阳公社的方石、水洋大队、百亩公社的思塘大队划入该市行政区域。<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82年12月,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83年02月8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娄底地区的娄底市,改设为湘潭市娄底区(县级),双峰、涟源县划归湘潭市管辖;撤销冷水江市,改设为邵阳市冷水江区(县级),邵东、新邵、新化县回归邵阳市管辖。但并未实施,娄底地区名撤实存。<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83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地区及其行政公署,娄底市、冷水江市、双峰县、涟源县、新化县归娄底地区管辖,原所辖邵东、新邵两县划归邵阳市管辖。<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87年06月,国务院批准涟源撤县建市,所辖行政区域不变。<br></b></font><font color="#ed2308"><b>1987年11月1日,正式成立涟源市。[3]<br></b></font><h3><font color="#ed2308"><b>1999年01月,经国务院批准,娄底撤地设市,原县级娄底市改名为娄星区。所辖娄星区、涟源市、冷水江市、双峰县、新化县行政区划不变。(摘自百度)</b></font></h3></h3><div><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r></h3></div> <h1><font color="#1564fa">  经过四十来年快速发展的新城娄底,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历时半年多时间的拍摄,现将娄底部分美景呈现给大家。</font></h1> <h3>日出东方遍地红<br></h3> <h3>晨曦中的孙水公园</h3> <h3>孙水公园夜景</h3> <h3>夕阳无限好</h3> <h3>连接十里钢城和高铁南站的娄星路孙水河富冲大桥</h3> <h3>华灯初上的新市政府楼顶</h3> <h3>闲看云卷云舒<br></h3> <h3>娄星广场</h3> <h3>娄底宾馆</h3> <h3>万豪城市广场</h3> <h3>乐坪大道娄星广场段</h3> <h3>娄底一中体育场</h3> <h3>珠山片区</h3> <h3>老火车站清潭片区</h3> <h3>涟钢仙人阁片区</h3> <h3>沪昆线上的娄底火车站场</h3> <h3>连接星城和十里钢城的涟水梅子湾大桥,娄底人口中的二大桥</h3> <h3>夜幕下的乐平大道与氐星路(罗家山路口)交汇处</h3> <h3>恢弘大气的城市客厅--娄星广场</h3> <h3>仙境般的体育中心</h3> <h3>海市蜃楼檀香山</h3> <h3>十里钢城--华菱涟钢</h3> <h3>高楼披银霜<br></h3> <h3>2018年最后一场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