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山水情(文)

李晓彬6696452

<h3>2016年7月,通信连战友欢聚通化,忆当兵事,叙战友情。重回故地,我忆起第二故乡的山水情。</h3><h3>当兵走进部队,或坚守边防哨卡,或驻训偏僻山乡,或扎营荒原戈壁,或身居繁华城市。部队的性质和纪律决定,军人个体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第二故乡的山的水的人。</h3><h3>通信兵例外,不论是有线通信、无线通信还是运动通信,训练、执行任务都有一定距离。电波、电线和其他通信建立,天涯变为咫尺。 当年,我们走闹市、进深山、钻密林。机关、学校、工厂、民居都是训练点。在闹市区、在滑冰场、在公园、在参畦旁开通电台,说适应性抗干扰训练是真,看市容、看溜冰、看风景也不假。足迹遍及通化的山山水水,电波飞传在山城的城市乡村。 战友聚会的第二天,我起得很早很早。与徳林奔向玉皇山。跟德林走,心里有底,他可是当年“找点”高手。望江亭上俯瞰、远眺。栈道只走一小段,便转向山里,找寻当年训练走过的路、坐过的石。当兵或曾经当过兵的人,对第二故乡热爱、思念和向往,是刻在骨子里融入生命中的。 玉皇山,通化解放烈士纪念塔前,德林为我拍照一张。一来怀念烈士,二来纪念我第一次野外训练。 第一次走出营房,训练地就在玉皇山。烈士塔前的平台上,几个孩子围着我。孩子们本是看热闹的,却象许多考官,我吓坏了,急坏了。手忙脚乱,机上通话,语调都变了。汗流浃背,军装湿透。老兵康海英鼓励我说,象平时训练那样。康老兵看了孩子们一眼:他们不懂,你别紧张。孩子们不服,瞥康老兵一下,口中学着3001、0504,走开了。听着孩子们毫无意义的读码,我笑自己草木皆兵。几天下来,即使在闹市、甚至遇见友邻部队的通信兵同行,也旁若无人,不再紧张。 从回忆走进新的回忆。 冬天的山城是冰雪的世界,山城的雪是美丽的、迷人的,常常是一团儿一团的往下飘落,纷纷扬扬,密度很大,几十米外的车马因雪而变得模糊,更远景物则完全融入雪中,个体意义变得很淡,成了雪的陪衬。雪一团一团的落在我的身上,舍不得抖下,军装变白;雪一团一团的落在电台上,覆盖厚度可抵一块豆腐的高度;雪一团一团地落在树上,枝条挂满了雪,树因雪而生动、而鲜活、而富有生机和诗意;雪一团一团地落在地上,大地苍茫,银装素裹。去往市区有三条路,我最愿走那条被雪覆盖的小路。走在被车压人踩变得十分密实雪路上,“咯吱咯吱”地响,如同一首节奏分明的进行曲。 山城的雪多,地面上总新雪盖旧雪,存雪期在百天以上。雪化了冻成冰凌,从树上垂下来,有一两米长。挂在房墙上的,可直达地面,玉皇山崖上的则悬吊空中。冰凌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堪称山城佳景。我在这开通电台,虽有死角,但没关系,组网的电台在哪,彼此一清二楚。再说,还可通过转报方式达成联络。 山城的春天来的很快,转眼冰雪消融。山城的主色调由白变绿。我身背电台追着春的脚步,感受着变化中的春色。绿色漫过山城,山城充满绿意。江堤旁是几公里长的垂柳带,嫩绿的细叶缀在柔软的枝条上,长长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中变幻着色彩。江堤上五颜六色的无名小花,点缀在堤坡如茵的绿草间。近处的绿有花有蝶有蜂相伴,远处看不到伴物,便只剩下绿了。站在营区向北看玉皇山草木翠绿葱绿;向南瞧,南山松树麦绿浓绿;登高眺望,目力所见之处山林淡绿水绿,并与蓝天白云相接。山城的绿层次分明,山城的绿内涵丰富。山城绿得自然、绿得真实,绿得蓬蓬勃勃,绿得生机一片。山城是绿的王国、绿的世界、绿的海洋。山城的绿,绿在城市、绿在乡村、绿在山冈、绿在原野,绿在人的眼前,绿在人的心中。千年浑江似一条玉带把山城一分为二。浑江在这一段水流平缓,想必江水也想多看一下这满目青绿。或是想融入绿中,给绿色增加几分秀美。江水静时,似少女含情,把温柔留给山城;江水动时,象小伙心跳,把激情撒在岸边。跨江大桥如道道彩虹把山城合二而一。大桥连结了两岸的绿色,连结了两岸的青山。桥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显示着山城的活力。 雾中山城最具诗意。山城雾多,有时轻薄,有时浓重。两者同时生成、动静结合那样的雾也不少见,那才叫绝。雾在江上走,雾在山间飘,雾在城中转。穿行于雾中的我,军装湿漉漉的,背上电台金属面板结露,增大的露珠连在一起向下流动,这样湿度环境,电台安全吗?我很担心。后来我参加8102厂通讯实验,在湿度测试车间参观后,心里这块石头算落了地。 随便找一个什么角度就会看到山城忽隐忽现,若海市蜃楼。等太阳升起,雾散得若有若无、江水泛起银光时,整个山城如同罩在轻纱之中,似人间仙境,这时山城的美,就找不出什么恰当的语言文字来描述来赞赏,只能用心感受了。 夜晚山城美得别致。当兵的,白天不能随便出营区,晚上就更不行了。我有自己的特殊性。夜晚,我不知多少次地到靖宇山、玉皇山进行通信训练。俯看浑江,月光下的江面波光粼粼,江水里映出一轮明月,江堤上的路灯灯光和岸边楼房里的灯光洒向江面,象一点点、一串串、一片片渔火。俯看山城,万家灯火,错落有致,低的与江水对视,高的与星斗相伴。狭长的山城真如银河落九天。从山上下来,进入市区,只见并不多的行人悠闲漫步在新华广场、徜徉在新华桥边。并不多的霓虹灯在几处商店的橱窗旁闪烁。9点,最后一班车开过来。车走远了,山城更加宁静,山城的宁静之美悄然来到了我的身边。这种宁静之美更难得、更可爱、更亲切、更自然。山城天天尽情地享受夜晚的宁静,天天在宁静中迎来黎明。 向阳村旁无名河。无名河并非无名,而是因为我不知其名。此称向阳河。 1975年夏天,驻训向阳大队。我背着电台,与战友一同钻进河边的柳树丛,看到河里有不少圆圆扁扁的大石头,大的象碾盘,小的坐上两人也没问题,我把电台架在一块比较大的表面平平的石头上,石头下面的河水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在草丛中时隐时现,象在看着我们这两位陌生人,也象是在和我们捉迷藏。触景生情,我感慨万千,祖国的山河多么美好,我能走进军营,成为勇士部队一个兵,一生无悔。我看了看表,规定的联络时间到了,我打开机器,等待着,搜索着。平原的通信环境很好,信号强,通信并无障碍。“通化、通化、通化,北京呼叫、北京呼叫,请回答!”这是班长的声音。我立即回答“我是通化,我是通化。"我们沿着小河一直向西,边行进边通话,当然用的都是密语。密语,我们都背得烂熟,可以看着汉字直接加密发出去,收到的密语可以直接口述内容,也可以直接译成汉字。话发完了,一份中文电稿也就同时“诞生”了。 1975年的秋天,部队野外驻训,来到了一个叫迎门岔的地方。迎门岔是位于群山深处,小村在群山包围之中。我站在小村往前往后往左往右看都是山。山上是茂密的松林,地上的松针有半尺厚,不知是多少年的累积,最下边的完全分解,与泥土融为一体,中间层的,只用手轻轻一搓,立即变成粉末。最上边的一层相当完好,松针还能扎手。松树林中长着一片片的蘑菇,小的一片有桌子那样大,大的一片象农村人家的“大炕”一样,有好几平方米。这样的蘑菇群那山里多得很。伴生的还有槐树、柳树以及许多的野生果树。正是野果成熟时,李子、山葡萄、山里红,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黄的紫的红的,五颜六色挂满枝头。通信训练离不开苦字。这次却例外,凉爽的天,清新的空气,幽静的山林,这环境别提多美了。山多却不高,草密却不深,远离城市,附近又无干扰源,这样的山林中,开设电台,信号特好。打开电台两个人轮换着值班,轮换着就近采集野果,边采集边品偿。松树稀疏的地方,遍开各种颜色的野花。置身山林,如入桃花源境,好不惬意。夜间的山林通信更是充满诗情画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滴滴嗒嗒”的电报声和夜晚的虫鸣声交织在一起,演奏着现代科技和大自然的交响曲。 重游通化,回程高速洽好穿过迎门岔的群山,高速上不准停车,又有最低限速。我驾车按最低限速行驶,驾车不能拍照,只能多看几眼。 迎门岔、向阳河,我永远记着你,深情的记着你;第二故乡的山的水的雪的雾,我永远记着你,深情的记着你。 </h3><h3>(作于2018.8.1照片源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