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带着梦想一路向西

飞翔蓝天

<h1><font color="#010101">  1993年12月12日下午,我们一行70余名新兵从南京登上了由上海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特意安排的专列车厢里,除了接兵干部,剩下的就是我们这群既兴奋又紧张,既憧憬又迷茫的“新兵蛋子”了。</font></h1><h3><br></h3> <h1>  沿途车窗外的世界展现着不一样的美丽风景,车厢内的我们跨越着一道道“障碍”,书写着由青涩走向成熟的印记。列车一路向西,驶过水网纵横的江南水乡,穿过辽阔平坦的中原大地,跨越重峦叠嶂的秦岭山脉,奔向那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漠。</h1> <h1>  过了西安后,山高、坡陡、隧道长、拐弯多、停靠站点多,列车速度明显降低。就像一个人突然从平原进入高原,从健步如飞瞬间变成了步履蹒跚。慢行的列车让我们的旅途显得更加漫长、枯燥。然而,同车的多数战友相互间并不熟悉,彼此交流很少,沉默成了前半程的主题。我在同年入伍的战友中年龄最小,而且第一次单独出远门。紧张、兴奋之外,还有点手足无措,诚惶诚恐。既想与人交流,又不愿主动张口,既想表现点与众不同,又怕被扣上出风头的帽子。内心激烈斗争之后,我选择了默不作声,把目光投向窗外,欣赏那一闪而过的景色。触景生情,有时内心莫明地产生前途未卜的感觉。前方不知道列车驶往何处?人生的下一站又会在哪里?这种疑问让我不停思索,找寻答案。闭上眼睛,当耳边回想起在父母面前的诤诤誓言,回味着一直以来对绿色军营的无限向往,想着身边与自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战友时,似乎在一瞬间找到了答案,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动力。</h1><h3><br></h3> <h1>  隆冬季节,车窗外显得更加萧条、凄凉、寂静。但是当静下心来用心留意时,发现大西北的天地别具一格,美在其间。云雾缭绕的大山、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山顶上矗立的、阴森的庙宇,弯曲、幽暗的隧道,荒凉、贫瘠的黄土地,别具特色的窑洞,错落有致的梯田,山间一片片树林、山顶一道道电线杆、山脚一个个零散的村落,村庄里辛勤劳作的老乡、孤独的守望者、流浪的牧羊人、坚韧的拓荒者,所有的一切构成了大西北特有的自然、纯朴、美丽的画卷。这幅画卷吸引我走近、读懂、融入、珍藏。</h1><h3><br></h3> <h1>  列车上的一日三餐几乎都是方便面、火腿肠、榨菜和夹肉的面包。这些现在几乎敬而远之的食品在当时却怎么也吃不够。特别是第一次吃那种夹肉的面包,印象相当深刻。一顿饭只发一个,我狼吞虎咽地二、三口就吃完了。吃了之后意犹未尽,就想着下顿饭了。除了定时发放的食品,大家还把自带的饼干、瓜子、罐头之类的零食,堆放在茶几上。而此时的我却视若无睹,故作镇静。悄悄地把那袋临行前从老家带来的唯一的食品——十几个煮鸡蛋深埋在迷彩包里,生怕拿出来让人笑话。以至于到了新兵连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扔掉那袋已经变形、变味的鸡蛋。自己的虚荣心枉费了家人的一片心意。</h1><h3><br></h3> <h1>  火车上的夜晚十分煎熬。晚上,座位前的茶几成了宝贝。鉴于人多而资源有限,我们面对面坐着的六个人达到了默契,一个人趴着睡上一小会,醒了换其他人,轮流进行。我睡觉比较敏感,车轮咣当咣当的响声,火车会车时刺耳的长鸣声,窗外呼啸的风声,这些都让初来乍到的我“惊魂未定”,难以入眠。当然,也有个别“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自己睡。趴下睡着了,无论是喊叫还是拍打,都难以撼动其恬静的梦乡。不仅纹丝不动,偶尔还会借着梦乡撂上几句“狠话”,让其他人避而远之。睡醒了之后,意犹未尽地来上一句这么快就天亮了,让红着眼睛,还没有享受茶几待遇的人“群起而攻之”。</h1><h3><br></h3> <h1>  上车后的第三天清晨,列车缓缓驶进了兰州站。冷清的站台上,灯光昏暗,寒风刺骨,三三两两的旅客背着行李匆匆而过,几个工人拿着工具把车轮和铁轨敲得咣咣作响,推着车子的商贩们不停地叫卖,响声足以让任何熟睡的人惊醒。进站前,我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有人甚至收拾好了行李,挤在门口准备下车。嘈杂声惊动了接兵干部,他告诉我们不在兰州站下车,还要继续往西走。接兵干部的一席话,让我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重新坐回到座位上。在报名参军时,部队驻地一直是家长和新兵十分关注的话题。接兵干部向我们透露,部队是兰空地勤,驻地离兰州不远,其他的只字未提。到了部队才知道,当时出于担心我们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的过激反应,同时出于保密工作需要,接兵干部和我们开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善意的谎言”。这个传统的“谎言”就此让我与戈壁滩结下了不解之缘。</h1><h3><br></h3> <h1>  在接兵干部的耐心疏导下,大家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既然个人决定不了前进的方向,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从兰州站出发之后,接兵干部不停地提醒我们,火车即将进入戈壁滩,让我们多喝水。戈壁滩,除了在低窝铺当过兵的父亲讲述之外,我还在影片中见识过。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讲述警察从内地向新疆押运犯人,在列车上警察与劫车的犯罪分子展开了殊死搏斗。电影的大多数场景就是在戈壁滩行驶的列车上。影片中辽阔的荒漠、漫天的黄沙、骑着骆驼的蒙面人,这就是戈壁滩在我脑海中留下的直观印象。面对即将走进的真实的戈壁滩,我内心深处除了好奇,还多了几分激动。踏着父亲的足迹,来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期待着真正地走进戈壁滩、了解戈壁滩。</h1><h3><br></h3> <h1>  天亮时分,列车驶过了武威站,速度明显快了许多。我禁不住地拉开窗帘,透过车窗,放眼望去,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开阔。晨曦中的戈壁滩一望无垠,远处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映红了天际,山顶上的皑皑白雪在蔚蓝的天空中若隐若现,平坦的地面上尽是小石头、骆驼刺。偶尔还能看到三三两两的骆驼、马和羊。后来得知,这里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经常听父亲讲起,他当兵的时候,中苏关系紧张,河西走廊层层设防。当我遥望远处的高山时,我总会幻想着当年的场景,想像着大山的那边是否驻扎着一支神秘之师,而我即将到达的军营是否也充满了无限的神秘。</h1> <h1>  火车长时间在戈壁滩上疾驰,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惊奇、震撼,还有令人窒息的环境、干燥难耐的气候。不经意间,车厢里抱怨、牢骚声四起。关键时刻,接兵负责人廖营长稳定了大家的情绪。他站起身走到车厢尽头,用浓重的河南口音充满激情地讲述了自己的从军经历。廖营长憨厚朴实,说话简洁明了,但是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感受到一名老兵身上的那股精气神。他的讲话结束后,让大家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唱歌。歌声随即飘荡在车厢里,回响在戈壁滩上。在廖营长的鼓舞下,在断断续续的歌声里,我们终于抵达了终点站——酒泉。我满怀自信地迈出了走进戈壁滩的第一步。</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