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场/泾阳杨梧五七干校(2)

North Shore

这座荒芜的、空无一人的、满目疮痍的废园,将我的记忆带到44年前———这里在文革前是陕西仪祉农校,上世纪七十年代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五七干校,文革结束后又恢复成仪祉农校。“五七干校”一个非常时代的产物,因为它我在这里有了“家”和故事。44年前的一幕幕,那么的值得深思,值得回味,值得一个人独自身处院内触景生情……深情在睫,孤意在眉。我低眉顺目凝望着眼前的荒芜,走过瘦落的院子,抵达那个让人性失真的年代。那里有我的良辰媚景,也有我爹娘的月黑风高。如今千帆过尽,父母也都走完了他们沧桑的一生,今天当我又站在当年的家门口,那些泪滴的温度,足以烙下心底的图腾。回首处,早已风烟俱净。我只能抱着铭记,望尽衰微,与岁月,守口如瓶。(王箐) 这里, 没有发生过战争, 但曾经是战场。 身经流血革命的老战士, 用沉默与劳作, 与恶魔争高低较力量。 这里, 不是牢狱, 但曾经关押了 无数崇高的心灵神明。 可是, 黑暗的枷锁, 从未能阻挡住, 他们用生命奋斗的理想曙光。 这里, 不是学堂, 但培育了莘莘学子, 卧薪尝胆, 刺股悬梁, 凤凰涅槃, 浴火练成新一代的脊梁。 过去, 掩埋在荒草中, 历史, 铭刻在断壁上。 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成英雄时。 你我嘻笑怒骂, 频闪着青春的骚动。 身披褴褛衣杉, 也不忘靓帅的时尚。 手捧数理化之书, 放飞我们心中的梦想。 我们从未放弃, 因为, 黑暗总是孕育着光明。 我们从未气绥, 因为, 邪恶终在正义之剑下消亡。 今天, 我们己是儿孙满堂。 故地重游, 联翩浮想, 荡气回肠。 我们, 依然年青, 虽己无雅气留痕, 但勇气还在鼓荡。 我们, 还是那么帅气,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我们, 永远是火红的朝阳! 45年前的“家”! 推开45年前那扇记忆的门窗: 满目苍茫, 母亲带我住在那把角的门房, 对面是宣传栏大字赤黑焦黄, 动荡年代之殇,时常! 眼见知识干部的疲惫目光, 却坚韧如柔弱之墙! 内中亦有吾辈青春狂想, 信马由缰! 曾记得匆匆十里往返泾干中学求知依旧比强, 照片为证怀揣一丝梦想。 更兼有跃跃七里快步田埂自永乐回家路上, 青苗雨雾几缕幽香。 又当年干校“理化实验”字样, 引我等几番徐徐散步屋前房后再进食堂。 且喜总有落难学问家指点迷茫。 似王世和者难得英文师长, 幼稚儿音外语响在留声机旁; 几度笑夕阳! 更兼众同学见多识广, 9.13传闻聊在寒舍板床。 那是疯狂颠倒年代有无怅惘? 年少之辈似更显阳光! 应是由衷感谢父母輩为人以求真 作国家振奋之力量! 给后人留下精神自立栋梁, 是行者便迈步无疆! 今日再翻看当年无懈快乐行装: 实感叹吾辈经由千般曲折下海出洋, 却还是真“五七”同学一帮! (陈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