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不同寻常的父亲

红儿

<h3>父亲</h3> <h3>父亲</h3> <h3>父亲</h3> <h3>父亲</h3> <h3>父亲写的自传草稿</h3> <h1>  《在太行山上》,爸爸妈妈生前经常哼唱的歌,我很小的时候他们便教会了我,所以,经常是唱着唱着就成了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合唱。几十年来,这首歌一直伴随着我,每当熟悉而亲切的旋律响起,爸爸妈妈的音容笑貌立刻在脑海中变的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我身边,从未离开。"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在他们夹杂着鲁中方言的唱腔中,充满着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回忆和对战火中牺牲的战友深深地怀念!</h1><h1> 我幸运地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父母是革命军人,父亲1938年入伍,母亲1946年参军。爸妈在世时,我们不知道他们确切的出生日期,因为他们从来不过生日以及其他一些节日,在我们家唯有两个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和八一建军节。爸妈不在了,做为他们的后代,我们继续传承着家风,用每年的八月一日来纪念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爸、妈,八一建军节,生日快乐!</h1><h1> </h1> <h3>父亲和母亲</h3> <h1>  爸妈都是山东人。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了爸爸的家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著名的《铁山惨案》,爸爸抱着复仇的信念,参加了革命,走上抗日前线。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了孟良崮等大小战役无数,出生入死、千辛万苦、浴血奋战,肩部背部负重伤,九死一生。据父亲讲,有一次鬼子大扫荡,爸爸所在部队被敌人铁壁合围式包围(每隔十步一个日本鬼子建成大网式包围圈),最后只有包括爸爸在内的几个人突围出来,其他战友全部牺牲;由于部队环境艰苦,食物短缺,很多人营养不良,同鬼子拼刺刀时要两到三个人对付一个鬼子,一次肉搏战中父亲和鬼子拼刺刀,两人分别将刺刀顶住对方身体,僵持中爸爸体力不支扣动扳机击毙了鬼子。</h1> <h3>父亲于抗战期间</h3> <h1>  爸爸很少给我们讲当年的战斗故事,也许不愿回首那段往事。他晚年的时候,在我再三追问下,爸爸以舒缓、平静的语气,用两句话让我懂得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爸爸妈妈战火中的青春岁月,"我们那个时候,当兵三个月的兵就是老兵了"<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 "我们家乡当时出来当兵的人,到最后活下来的只有我和你向旭叔叔"。</h1><h1> 父亲和他们那一代革命军人一样,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忠实于党,对党的信念忠贞不渝,爱憎分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正直、谦逊、平实、低调,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级别待遇,看淡所有利益。他常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活着就是最大的满足。</h1> <h3>父亲母亲和姐姐们</h3> <h3>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们</h3> <h3>父亲(前排右二)和战友 </h3> <h1>  我十岁左右的时候,爸妈带着我回到山东,这是他们阔别多年,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爸爸没有惊动当地部队和地方的领导,走访看望过去的老朋友,谁想父亲回乡的消息很快传开,"恒明回来了!"。几天下来,来看望爸爸的人络绎不绝,部队和地方领导、普通百姓、认识的、不认识的,屋子里坐不下,干脆到院子里会客,像过年一样好不热闹。"知道恒明是谁吗?是你爸,打仗的时候用的名字,俺们这一带一提恒明都知道"。看着被人们围坐在中间谈笑风生的爸爸和周围一张张纯朴的面孔,父亲的形象在我心里变得越来越高大,我开始意识到,我有一位不同寻常的爸爸,我的爸爸是国家的功臣!那个害羞不敢见人的小丫蛋儿,瞬间甩着小辫子变成活泼的疯丫头,这就是骄傲,就是自豪。</h1> <h3>父亲(前排左一)回山东与乡亲们合影</h3> <h3>父亲</h3> <h3>全家照</h3> <h1>  我们家家风严格,父亲从不放松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告诫我们父辈的功劳和荣誉以及国家给予的待遇与我们无关,不要有优越感,更不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做坚强、独立、有人格的老实人。"把腰直起来",爸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时刻提醒我们要像军人一样昂首挺胸,他认为一个连腰背都挺不直的人,何谈内心的强大。只要爸爸在,我们就把腰拔的直直的,吃饭的时候更是不敢怠慢。我们全家是围着一张大圆桌子吃饭,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爸爸吃饭速度极快,每次都是最先吃完,筷子一放便绕着桌子来回转圈,一旦发现谁的腰弯了就会照着后背拍一巴掌,吓得我们大气都不敢出。</h1> <h3>父亲</h3> <h3>母亲</h3> <h1>  劳动,是我们家所有子女的必修课,父亲经常有计划地根据年龄和体力给我们安排不同的劳动任务。因为我年龄还小,父亲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筐一把小铲,经常是早晨很早叫醒我出去捡粪,捡得多就轻轻拍拍我的头以示鼓励,空手而归便佯装没看见,差不多每次捡粪回来爸爸都买些好吃的,"犒劳犒劳我老姑娘",但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又慑于爸爸的威严,只能偷偷对着他的背影发发狠。后来我渐渐懂了,爸爸并不需要我捡多少粪回来,他是在培养和锻炼我的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品德。姐姐们从部队回来探亲,必须做的两件事,首先向父亲汇报在部队学习和工作的情况,再有就是参加劳动,脏活累活都要做,用父亲的话说,是让我们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记得那时候爸爸总是坐在一边监督我们劳动,不合格的还要返工,妈妈心疼我们,又说服不了爸爸,只能边生气边给我们送水擦汗,更可气的有时爸爸还会找来棋友“杀”上几盘,时不时地还要看上我们几眼,我们心里那个气呀,互相挤眉弄眼,偷偷瞪他,经常是劳动快结束的时候,爸爸不见了,等我们收工回到家,爸爸已经切好大西瓜等着我们了。当时不理解父亲让我们劳动的用意,背地里称他是军阀作风。随着我们逐渐走向社会独立面对生活,感受到了儿时的劳动锻炼带给我们的收获,才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h1><p><br></p> <h3>父亲和姐姐</h3> <h3>父亲</h3> <h1>  家里如果有谁对人不敬是会受到父亲严厉批评的。尊老爱幼、礼貌待人、互相帮助、与人为善,爸爸妈妈身体力行,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并要求我们每个子女必须遵守。爸爸告诫我们,长者为大,对大院里的每一位长辈都要恭恭敬敬,对同学朋友要互相谦让,对弟弟妹妹们要呵护。人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不同分工。听姐姐说,她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位同学家境贫寒,从来不见她吃午饭,爸妈知道后,每天让姐姐给她带去午饭。大院里哪家有困难都有求必应伸手相助。记得那时候卖冰棍是用自行车托着棉套包裹的箱子,一边走一边叫卖,每次我们追着去买冰棍,爸爸都告诉我们不可以直呼"卖冰棍的",要叫叔叔、阿姨或者爷爷、奶奶。爸爸自己也经常和街上修自行车、掌鞋的师傅聊天,还向他们学艺。爸爸生活中的勤俭节约在大院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引用毛主席的话来告诫我们,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用实际行动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不乱花一个铜板,不浪费一粒粮食,吃完饭的饭碗不能剩米粒,桌子上掉的粮食一定要捡起来吃掉。爸爸心灵手巧,家里很多生活用具都出自他的手,凡自己能做的绝不花钱去买,爸爸说要自力更生,勤俭持家。记忆中爸爸很少表扬我们,那时候能得到爸爸的夸奖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为了让自己能时常地幸福一下,我就学着爸爸的样子,经常捡些钉子纽扣什么的跑回家交给爸爸,然后探出头等待父亲的大手,听他说"好孩子",感受幸福的时刻。</h1> <h3>父亲(左一)和大院的叔叔们</h3> <h3>父亲(后排左二)和大院的叔叔阿姨们</h3> <h1>  我的爸爸充满智慧、内心强大、善于思考、虚心好学、乐观积极、凡事不惊不燥,晚年更多了慈祥。每次去看望老人家,他总会将我们子女一一地做出评价,脸上流露着欣慰,我知道,爸爸其实是在对自己这一生做人、教子的总结,当然,结论是肯定的。爸爸不止一次地嘱咐我们,去世后丧事从简,骨灰撒入大海。何忍啊!在老人家弥留的日子,依然乐观平静,看不到一丝悲观。有一天,爸爸让我拨通了向旭叔叔的电话,聊生活、聊家人、互道珍重。爸爸是在向曾经并肩战斗一起幸存下来的老伙伴告别!</h1><h1> 我违背了爸爸的意愿,擅自去了墓地,在专为已故建国功臣建立的《功臣园》,看到了安葬在那里的大院的刘宝文叔叔、王财良伯伯、罗彬伯伯……,爸爸的老战友、好兄弟!我的心情顿时舒缓了很多,因为爸爸即使在天堂也依然能和战友们在一起,不会孤单。不犹豫,我毅然为父亲定下墓碑并亲自设计,遵从老人家的一贯作风和喜好,墓碑不张扬、无修饰,一颗五角星,八个大字诠释一位老军人一生的辉煌,"一身傲骨,两袖清风"!</h1> <h3>父亲</h3> <h3>父亲</h3> <h3>父亲</h3> <h3>父亲</h3> <h1>  我伏在爸爸的病床前,看着安详的老人,试探着委婉地将墓地的事情一一做了表述,他没说话、也没有表情,我知道,爸爸同意了。</h1><h1> 爸爸的伟大就在于平凡!他用厚重的大爱扶助我们成长,他的优良品格是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他用一生的心血给我们灌注了红色血脉,为我们营造了永不褪色的精神家园,支撑着我们筑起牢固的红色信仰,我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骄傲,而自豪!</h1><h1> 八一建军节,敬礼!</h1><h1> </h1><p><br></p> <h3>我和爸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