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中的点、线、面

明然

<h3>在散文的创作过程当中,如何去建构散文的整体形象,让散文本身弥散出一种灵动、协调、精致、统一的优美形态,这是一个操作起来非常复杂的心智过程。作者应该具备深厚的散文写作基础。因此,在散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应该如何去快速地进行散文的构思,是摆在写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h3><h3>众所周知,画家画画,离不开对“点、线、面”的设定与场景描绘,同理,在散文的创作中,作者同样离不开对文章所要表达的“点、线、面”,来进行一番巧妙的安排与细致铺陈,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关于散文创作过程中,借助“点、线、面”来进行散文构思的一种散文写作技巧。</h3><h3>那么,可能就会有人要这样问我,你所说的,散文的“点、线、面”的具体内容指的是哪些呢?我是这样认为的:</h3><h3>首先,作者先是要给自己创作的散文确定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作者给散文注入一个明确表达的,认识事物的观点。创作者的这个观点新不新颖,深不深刻,就决定了其在散文本身的立意上,是不是能够高屋建瓴,视野宏阔。然后是作者要针对自己表达的观点选准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的角度把握得准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在质量,若是把握得不好,就会让文章本身失去它应有的张力。再后来,作者要细心地面对事物,择其其中的几个要点来加以精到详尽的记述,然后加以严谨的分析和深刻的探究。</h3><h3><br></h3> <h3>其次,作者首先要给自己创作的散文文本理出一条明确的主线来,亦即是将文章的完整脉络给整理出来,以此来完成写作行文的主线。这条主线,就犹如人的身体上那根主动脉血管,文本本身所有的经络线条都必须围绕这根文脉主线来展开,并各自站立在自己应该站立的位置上。</h3><h3>最后,为文者要围绕着散文需要表达的观点,选取大量有用的创作素材,沿着之前设定的那条主线将手中的素材铺陈开去,写出一块块精彩的片段,利用文章主线上伸出来的一条条触角,将片段紧贴在主线的周围,形成大小不等,高低不平,色泽丰富的一个又一个面,至此,这篇散文算是基本上完成了它的镜像表达。</h3><h3>故此,在散文的创作中,有些作者往往是注意到了散文的镜像表达(面),从而会忽视了对其中点、线问题的关注,这是一种极不好的现象。</h3><h3>下面,我就以之前发表在2008年第五期《名作欣赏》杂志以及收入在《中学生阅读》读本,并且曾经多次进入中、高考题库的散文《柳笛》为例,来具体谈谈散文创作中的“点、线、面”问题。</h3><h3>在《柳笛》这篇散文中,我首先给自己确定了一个抒情的基调,以抒发一种浓浓的故乡之情为基本的叙事点,然后紧扣住这个出发点,寻找到为构思、行文、谋篇而选中的以下几个切入点:鄱阳湖深处,柳林,小村,笛声等,逐步深入进去的。</h3><h3>例如,在文章的开篇,我是这样走进去的:“八百里鄱阳湖深处,莽莽苍苍的云水中央,有一片茂盛的柳林。浓绿映衬着白云,天是那么的瓦蓝。柳林旁边有个小村,小村的上空总是荡漾开灵动,活泼的笛声。那是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时间虽然远去了近半个世纪,故乡的柳笛永远藏在我心灵深处。”</h3><h3><br></h3> <h3>尔后,我根据选材的需要确定了这篇散文的主线条是“柳笛”。故而一路沿着“柳笛”这根主线寻找我的基本创作素材,因此,我便有意识地择取了柳林、柳树洞、柳条、柳叶、湖天、渔舟、水鸟等物事,将“柳笛”的各种功用贯穿其间,形成了这么一条看得见摸的着的文章主线,理出了它的脉络以及它最终的走向。</h3><h3>例如,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中,我是这样记述的:“小时候和玩伴们一起,放学了,便来在这柳林里抓知了,捉迷藏,做游戏。敞胸露腹,大大小小的柳树洞,就是我们寻找快乐的天地。捉迷藏时,蒙眼的同伴在我们藏匿之后,摘下蒙眼布便挨个就着树洞找我们……”“时间长了,见同伴真找不着我们,彷徨无措时,便不时从口袋里摸出柳叶含在嘴里吹出时断时续的笛声。这时,只听见躲在柳林各处的同伴,此起彼伏的吹起了柳笛,互相呼应。寻找的玩伴们便竖起耳朵捕捉柳笛的声音的方位。这样,我们便往往被他们一个一个的找出来了”。</h3><h3>“我们齐聚在这柳林里,割下一根根的柳条儿编织成战斗帽戴在头上,俨然一派战时的打扮。手中的柳枝儿用长长的绦儿系起挂在胸前似挎着冲锋枪般威武雄壮。我担任号兵的角色,柳笛是我的武器。当我们把湖边的矮坡当作是敌军的阵地冲锋时,激扬而高亢的笛声便响彻柳林的上空,充满了坚强与豪迈的力量催人振奋”。</h3><h3>“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我们经常会听到那一声声舒缓有致的柳笛声滚动在房前檐下,窗间门边。笛声中,透露出对春天播种希望的美好祝愿,也满含着对秋天丰硕收获的殷殷期盼。我的心和魂灵被这清清脆脆的笛声所俘虏,成了它的痴迷者。如今,在我书房的诗词鉴赏词典里还夹着几片用沸水汆过的清清的柳叶呢”。</h3><h3>“信手摘下一枚柳叶在湖水中一浸,双手把它抻平撮在双唇间用力地吹起来,心底的深情随着曲调流淌开来,承载着我们记忆的童谣便荡漾在柳林间,美妙的旋律在绿色的树枝上滚动,在天地间回荡,伴着袅袅炊烟漫舞在小村的周围……我吹着,吹着,笛声中装满我深情的梦和生命中醇醇的甘美”。</h3><h3><br></h3> <h3>以上这些铺陈开来的每一个片段,经过“柳笛”这根主线的有机串联,就形成了散文创作的一个完整美丽的镜像画面,当然,如果文章仅仅只是保有这样的一个美丽的镜像画面,还是不够的,作者还要将这个镜面进行打磨、抛光、收拢、扎边,然后还要记得在周边给它扎紧,打出一个漂亮的花结来,就算是功德圆满了。</h3><h3>这就好比是人家在用口袋装东西,等东西装进口袋里去了,最后却没有扎紧和整理好它的口子,那里面的东西还是会跌落出来的,这未免会给为文者留下一份说不出来的遗憾。因此,这最后的一道工序是要特别值得去注意并做好的一件事。</h3><h3>那么,在《柳笛》这篇散文中,我最终是如何去操作完成那道扎口字的程序的呢?在这里,我依旧紧扣“柳笛”这根主线,让它发愈发集中起来,承载起我的全部梦想与希望,把一腔浓浓的故乡情愫,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柳笛之上,给全篇做了一次完整的总结。</h3><h3>在《柳笛》的第七、第八自然段我是这样叙述的:“明天,我又要离开故乡去闯外面的世界,我唯一割舍不下的便是这故乡的柳笛。它让我魂牵梦绕,它让我痴心无悔。是啊,故乡的柳笛,小小的一片叶儿,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是你带给我坚强的信念,把纯美和甘甜溶合在奋斗的苦乐中,沸腾的生活里。</h3><h3>在云蒸霞蔚,水云深处的故乡,最使我难忘的便是这翠绿玲珑的柳笛!”</h3><h3><br></h3> <h3>在《柳笛》这篇散文中,我选择了星期天、今天、明天这么一个时间顺序,利用“柳笛”这根线,把故乡的“人、事、物”有机地串联在了一起,采用先倒叙然后再转入顺序的手法,自然地引出自己对过去美好童年生活的追忆, 继而通过对“柳笛”的叙述,在追叙往事的过程中,悠悠地弥散出心底那浓浓的故乡情结和思乡情趣。最后采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再次点出题目,使得散文的结构变得圆润严谨起来。</h3><h3>以上的这些,就是我在以往的散文创作过程中领悟出来的,关于在散文创作中如何把握“点、线、面”的设计与铺陈而得出来的粗浅认识与点滴体会。</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