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好人“王老板”】

黄巧红

<h3>2018年4月13日</h3><h3><br></h3><h3>(此文写于数月前,当时在微信号里发了一遍)</h3><h3><br></h3><h3></h3><h3><font color="#ed2308">认识“王老板”,十几个年头了。“王老板”其实“徒有虚名”,不是什么大老板,拿他自己的话说:不不不!我就是一个打工的!不过跟他的“老板”身份比起来,他真的很富,精神世界富得一塌糊涂。</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道德之光,耀兰城</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前两天,“王老板”身披红绶带,手拿鲜花,作为“金华好人”,站在了“道德之光温暖兰城”——市第三届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的舞台上,和市里最核心的领导握手。身后的大屏幕简单介绍这位“好人”事迹,耀眼的灯光打在他身上,不算高大挺拔的“王老板”,身上的“道德之光”熠熠生辉,灿烂,夺目,真是让我由衷敬佩,不由自主为他鼓掌。</h3><h3><br></h3><h3></h3><h3>作为最后一批接受表彰的“王老板”,站在舞台的一侧,我坐的远,实在看不清楚,但我相信他的内心是喜悦的。因为他一高兴,前所未有发了一张和“内人”的合照到文史群,难得见他这么高调,看来这个荣誉让他很有认同感,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h3><h3><br></h3><h3></h3><h3>如同北岛所言“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一个人还能如此诚恳、真挚的珍惜这份道德荣誉,把道德认同和道德评价放在内心如此重要位置,这本身就是一种常人达不到的境界。因为看重,所以践行。</h3><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助学路上,恒久远</b></h1><h3><b><br></b></h3><h3></h3><h3>十几年前,我在妇联,开始接触“春蕾计划”助学活动。这是全国妇联1989年推出的一项意在资助贫困失学女童为主的公益活动。实地走访中看到了太多的可怜孩子,让我很想把“春蕾计划”助学结对工作做细、做实,为更多地贫苦孩子出点绵薄的力,便和后来“爱在兰溪”助学中心的首倡者楚汉、“知心小郭”联系,我负责提供由基层排摸上来的贫困名单,他们负责去实地调查,整合力量,然后把筛选出来的最需要资助的那部分孩子,不分男孩女孩,通过各种渠道去争取资助。每年,年前年后的一二月份,暑期的六七月份,这两个时间段便是我春蕾计划工作最忙的时刻,因为要赶在开学前把摸底资料送出去,把申请来的助学金一对一梳理好,发放到每个孩子,当作学费。也是最容易被感动的时刻,因为那些热心资助的老板有时会亲临学校和贫困生家里,送钱送物送温暖。</h3><h3><br></h3><h3></h3><h3>大概2005年初,恰逢洋节情人节。周一,我正埋首于纸堆里,集中精力核对那“见元见角”零零碎碎的资助款。办公室来了一中年男人,样子朴实,穿着一套似乎胸前口袋上还印着图文的米色系工装,微微卷曲的头发有些凌乱,风尘仆仆的样子就像刚从某个工地赶来。他似乎有些局促不安,笑的有些尴尬,一开口就说:“我是来助学的!我看到你们导报上的报道了”。</h3><h3><br></h3><h3></h3><h3>自从参与了助学这项工作,陡然发现身边好人着实不少,人性之光常常会照耀到我。因为感动所以投入,我也经常从被资助孩子的需求,或者从资助人的视角出发,以自己的感悟,作为助学讯息报送给导报的范记,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显然,“王老板”看到了之前推出的一些介绍。</h3><h3><br></h3> <h3>“今天是情人节。别人过情人节,鲜花送了就过了,我资助个孩子吧,这个更有意义,以后我打算每年都这个时间来资助一个”。</h3><h3><br></h3><h3></h3><h3> “这次你们帮我挑一个女孩子,北乡的吧,10来岁的年纪”。</h3><h3><br></h3><h3></h3><h3>同办公室的大姐也是心善之人,我们一起招呼这位主动上门的好心人就坐。简短交流后,得知他姓王,赤溪王铁店人。大姐称呼他“王老板”,这是我们对每个不知详情的署名或者匿名爱心人士的统称。传统观念里,不怎么有钱的,一般不会去做资助他人的事;有钱来资助的,一般都是老板。“王老板”闻言着急的摆摆手,说“不是不是,我就是一个打工的!”大姐以为他谦虚,开玩笑说:“王老板不要怕我们透露信息。”“王老板”不知如何解释,反而搓着手,更加不好意思了。</h3><h3><br></h3><h3></h3><h3>在给他开具收款发票时,我需要一个“抬头”。“王老板”一开始说不用发票了,私人献爱心还要什么发票。我说这是进入财政专用账户的,一对一使用,一定要开的。如果不愿意署真名,可以选择化名。于是,那一年,我帮他选择了一个马涧的小女孩,资助了一千元钱;于是,从那一年开始之后好多年,“王老板”每年来取走一张叫“王玉”的二联发票;于是,那一年的第二天,导报上出现了一则我写的小豆腐干《情人节,别人送花我助学》;于是,那一年,我和“楚汉”联系,推荐“王老板”加入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一般人加不进的“爱在兰溪助学核心QQ群”;于是,从那一年开始之后的很多年,“王老板”以一颗闪亮的“钻石”之心,一头扎进精神世界大老板的行列,“奔驰”在助学的路上,实现了“恒”“久”“远”。</h3><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合欢林下”,才情真</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再见“王老板”的时候,我在档案局。恰逢省里出台三项精简退职安置政策,档案局一时门庭若市,大家好生忙碌了一阵子。“王老板”就是这期间为家里的长辈办理政策,不期然打过照面。当然,“王老板”的“行踪”我偶尔还是能从还流行的QQ空间里见到的,注册为“合欢林下”的“王老板”,常常把身穿红马甲和志愿者一起去助学的照片存到空间里,顺带着把所到之处的一些碑、亭、桥、门额、门牌、建筑、民居等等都系统的拍了下来,我偶尔会去浏览,点个赞。时过境迁,多年以后才发现那些曾经熟悉的志愿者名字,已经不复听见,归隐了。而“合欢林下”似乎依然如故,初心不改,执着前行,慢慢的成为核心力量,以“合欢大哥”的辈分占得兰溪爱心公益界“一席之地”,并且公益活动拓展的有声有色,口碑和影响力都不错。2016年底,“王老板”就和“小草”等志愿者一起到水亭做计生线上公益活动,计生工作我在管,我们一起简单吃了个工作餐,发觉“王老板”确实更富足了,谈笑之间,对做公益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我重返档案局后,在报上写过一些关于一中的访谈文章,同时,为了推送档案局的公众号,搞过一些赠书活动,“王老板”算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之一。得知我“重回故地”,偶尔会来查阅资料。那时,我才发现,“王老板”不光会写诗,更喜欢研究文史。</p><p class="ql-block"><br></p> <h3>他会写诗,我是早知道了的,多年前他给马涧的资助孩子就曾以诗句勉励,在我这种对诗一窍不通的门外汉眼里,已是相当的对仗工整,简直“才华横溢”,诗者才情显露无疑。我不奇怪高手在民间,农村广阔天地藏龙卧虎,但我没想到的是,“王老板”兴趣这么广泛,还样样都能做到极致。</h3><h3><br></h3><h3></h3><h3>“王老板”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多年助学,都是实地踏勘,上门求证,助学到家,兰溪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村庄我都去过,甚至去了很多次。关注文史,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我的天然资源优势。”他专门去买了一套兰溪新市志,也潜心对照研究了民国期间的“都图”,对民国当时的兰溪政区划分了然于胸。比如,对我当时写的一中前身“县立中学”旧址,现属建德新叶的“白下叶”,所述的隶属哪个乡的错误,就曾拿出力证。</h3><h3><br></h3><h3></h3><h3>去年暑假,“王老板”作为团市委推荐的志愿者,加入了我们的历史文化整理工作口述历史采集队伍,辛苦采集一个多月,感觉人都黑瘦了不少。近期,他又“得令”去补拍门额照片,提供给我们,门额一书有望近期定稿。他不无惊喜的告诉我,又发现了一个兰溪“民国乡”所在,让他的推断有了最切实的“物证”。真是可喜可贺。</h3><h3><br></h3><h3></h3><h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一点一点把人性中最闪耀的那部分锤炼出来。尽管,“王老板”在我心中早已经“不当老板很多年”,我绝大多数时候是直呼他的大名。因为不久我就知道,他的真名叫王德文,是个退伍军人,他除了家里务农,真的只是个给企业打工的电工,还工余兼职水电安装,他的老家据说有“翠冠梨”。但不可否认,他依然是个“老板”,而且是“大boss”,在那孜孜以求的精神世界里,货真价实,独一无二。</h3><h3><br></h3><h3></h3><h3>(文章经王德文本人同意刊发)</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