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家乡在大别山下位于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的一个叫大李家的小村庄。村子因过去租种大屋李家一个大地主的田地而得名,全村现在约400人口。在村子里,有这么一群人,大集体时,他们挥洒青春汗水,在包产到户时,他们辛勤耕耘……如今老了,他们仍在田间劳作,照顾孙辈,守望故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是我们家乡亲人,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回乡探亲,我用镜头记录他们那饱经沧桑的身影和一张张充满乐观自信的笑脸!愿我的家乡越来越美好,愿家乡的父老身体健康,平安幸福!<br></h3> <h3>我81岁的母亲,四世同堂。这是她正在和重孙视频。</h3> <h3>五保户韩德焱。原是生产队会计,能写一手好字,算盘打得卡卡直响。因家境贫寒,一生未娶媳妇,现吃五保。我们湾子里象他这样的能人因家庭贫寒终生没讨到老婆的老光棍,应该不下20人。</h3> <h3>五保户韩德洲。原生产队记工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的文化人,也是从小家境贫寒,一生未娶。</h3> <h3>五保户韩德齐,一生未娶。</h3> <h3>五保户韩国民,一生未娶。</h3> <h3>五保户哑吧。除到过镇上外,连县城也没去过。没见过火车,更不知道网络。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孑然一身,一生未娶。</h3> <h3>村里给哑巴翻盖新房时,从他土墙里找出6000多元现金,这可能是他当时一生的积蓄。他不知银行卡为何物,曾将社会养老保障卡当垃圾丢弃,村干部去查了一下,里面有8000多元现金。哑巴不缺钱,但很节约,养有鸡,鸡蛋换零花钱就够用(一年只买点盐,粮油蔬菜自给)。他每年有8000多元五保救济和农村养老金,但他仍舍不得用电灯,至今还用菜油点灯。大家给他算了一下,根据他收入,他手上应有三五万存款,但他生性多疑,钱不知存放什么地方。<br></h3> <h3>哑巴每两年出栏一头水牛,他卖给谁,卖了多少钱,是怎么和人交易的,村民不得而知。</h3> <h3>低保户、未来的五保户韩建伟,今年51岁,我大伯的儿子,我的堂弟。我认为他是我所有8个兄弟中最聪明的一个,口琴,笛子,二胡,锁唢,吉他,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他还曾上过家乡电视台的达人秀,拿过三等奖,湖北电视台还曾采访过他。由于小时家庭困难,一生未娶。现在患股骨头坏死疾病,吃低保。</h3> <h3>韩德满夫妇。他是一名剃头匠,替乡亲们剃了40多年头,前年中风,基本生活靠妻子照顾。自此,家乡延续百年的剃头匠这门手艺,在我们湾子里失传。</h3> <h3>家乡的每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是一部书,都有或者是精彩或是悲催甚至是辛酸的故事。我在此不一一叙说,就让我们走近他们,走近我的父老乡亲!韩德洪夫妇。</h3> <h3>韩德利夫妇</h3> <h3>韩德康夫妇</h3> <h3>韩德山夫妇</h3> <h3>韩德勇夫妇</h3> <h3>民办教师韩德淼夫妇</h3> <h3>韩德典夫妇</h3> <h3>叔叔韩德发,跟他拍照时,我说他耳朵大,应该是一个有福之人。他笑谈,年轻时验上了空军,阴差阳错没去成。如去了,也许是另外一种人生。</h3> <h3>韩德奎夫妇</h3> <h3>韩长山的妈妈</h3> <h3>韩贵宝</h3> <h3>韩华清</h3> <h3>韩用明夫妇</h3> <h3>韩国平夫妇</h3> <h3>韩大乐夫妇</h3> <h3>韩文利的母亲</h3> <h3>哥哥韩建新夫妻</h3> <h3>韩拥军的母亲</h3> <h3>古克利的妈妈</h3> <h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韩福星。他在家养了十几头黄牛,凭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创造财富。现在,湾子里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大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了,有很多人在县城,镇上,包括省城都买了房,年薪赚百把几十万的年青人大有人在。愿大李家走出去的年青人每个人都有出息,多回家看看父母和亲人。我想,我们上辈人吃不饱饭,讨不上老婆的日子己一去不复返了。</h3> <h3>我们村的年轻人韩丛新。他专做乳胶漆工程,手艺绝对一流,有活找他错不了。我们湾子里有出息的年轻人很多,博士,硕士,公务员,老板等等,他们在各行各业打拼,抒写着不同精彩的人生。</h3> <h3>在我家门口和几个发小吃饭。其中韩正华的妈妈,韩建华的妈妈,韩福家的妈妈,韩永平的妈妈己去世。我说,我比你们幸福,我娘还在。吃罢,大家不免有些伤感!</h3> <h3>大李家地理位置</h3> <h3>古尚利夫妇。我去看他时,他已身患癌症卧床不起,半个月只靠水和少许奶粉维持生命。这张病照应该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一张影像。</h3> <h3>他妻子拉起他的一只手对我说,你看,他现瘦得只剩几十斤了。我拍下了这个瞬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大别山这个偏远乡村的农舍里得到最好的诠释,每年回家,总听说又有某某老人走了,听后,不觉心头一酸。湾子里的老人越来越少了,40岁以下的乡亲只有问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谁才知道他们是谁的后人。我想把湾子里的老人趁有生之年照张相,把他聚在一起做个电子相册保存,这也是我回去照他们的初衷。大李家的年轻人回家了,打开手机,把这个翻给老人看下,博得他们开心一笑,我的目的也达到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