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初春的万胜堡远眺!👆</h3><h3> 恰似“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诗情画意😊</h3> <h3><font color="#167efb"> 万胜堡原名“万神堡”,位于“苹果之乡”——赤城乡政府以南两公里处的万胜堡村东庄组境内。万胜堡顾名思义是一个堡子,三面临沟,一面接塬为入口,有古城墙围护,地理位置险要。堡子内柏树成荫,景色宜人。堡内有一座洞穴式窑庙,内供奉道教、佛教等诸多神灵塑像及牌位。洞内壁画精美,绘画艺术高超。因所绘神仙数不计其数,故名“诸仙洞”,也是“万神堡”名称的由来。洞前矗立清代光绪年石碑一块,碑文尚可辨认 ,铭刻着万胜堡的来历及设坛教化民众的史实。通过对碑文和壁画的发掘整理,我们觉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亟待予以保护和修缮,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font></h3> <h3> 庆城县乡贤会主要联合发起人张会长实地勘察测量堡子城墙!</h3> <h3> 窑洞的顶部厚度有限,但经受住了连绵雨水的冲刷而没渗湿,很是奇特!也许神灵的护佑吧😜</h3> <h3> 诸仙洞的神像塑造及排列,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h3> <h3> 传说“诸仙洞”内所绘诸多神仙都神态各异,是数不清的!</h3> <h3> 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永全向大家介绍壁画的人物数量等情况。</h3><h3> 文革中,“诸仙洞”内的塑像遭毁,但壁画庆幸得到及时保护,未被破坏。当时的贫协委员田乃仓,联系当时的年青工匠艺人田金祥等多位村民反复试验,费尽心机发明了一种用棉花和泥混合保护剂,能盖住壁画,但却不把壁画颜色粘下来。他们提前偷偷用此法盖掩了壁画,在洞内办起了学堂,就这样才使珍贵壁画文物得以保存。恢复后的二百零二尊神像壁画翩翩如生,村民们保护珍贵文物的功不可磨!👍👍👍</h3> <h3> 诸仙洞前呆萌的石狮子!😍</h3> <h3> “诸仙洞”前矗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立的《创修玉帝宫、诸仙洞、玉帝?碑记 》红砂岩石碑,记载了万胜堡的来历和“诸仙洞”创修情况。上面的字体经过上百年的风化,部分文字己漫漶不清,但它却见证了堡子的历史变迁,如今依然伫立在这太平盛世的安静与祥和之中。这块碑文对研究万胜堡历史及清代关帝信仰的兴盛;道教的民间化、世俗化现象;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融合传播等具有很高史料价值。</h3><h3> 碑文中提到关帝,是成为降坛垂训最多的神仙之一,清朝假托关帝名义制作的劝善书比比皆是。清代顺治、康熙、雍正皇帝先后颁布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圣谕六条》、《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 要求在全国城乡范围内宣讲,希望海内外“兴仁讲让,革薄从忠”,以达“共成亲逊之风,永享升平之治”之目的。讲“圣谕”活动绵延两百多年直至清王朝结束。就成效而言,一方面,对于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活动,地方政府和民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多只流于形式和表面虚文。另一方面,讲“圣谕”活动在民间和地方亦有着不同的表现与影响。如大量具地方色彩、类似民间善书的、解释圣谕内容的书籍的涌现。首先,在活动性质上,明确“崇尚德教,化民成俗”乃王朝治国之基本方略,将宣讲“圣谕”作为长期国策。正如雍正在《圣喻广训序》中所特别强调的,“圣有谟训,明徵定保,万世守之,莫能易也”。通过颁降圣谕,将原来的儒家思想转化为清朝皇帝的圣谕,即增强了其神圣性,又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h3> <h3> 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保护“诸仙洞”献言献策!</h3> <h3> 万胜堡是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双堡子”美称!即大堡子套小堡子!当年土匪曾扬言 “宁要万胜堡,不要庆阳府”,足见当年万胜堡的声望之大!</h3> <h3> 万胜堡、“诸仙洞”除了是一处文化遗产外,在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治理等各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h3><h3> 堡子内遍植的柏树,茂密成林。“诸仙洞”东侧的照沟和西侧的洋槐沟,地形地貌酷似两条巨形长龙伸向东西两条沟底部,而两条沟底,都有“龙泉”和“神水”,都是长年流淌不息,未见枯竭。只是东侧照沟的“神水”长年流淌不息,在大旱的年,这个泉的水照样流,永不干枯。“龙泉”的泉水快存满后就溢外流出,始终泉水都保持在泉子容积的四分之三出,甚是神奇。七十年代抗旱,两个生产队都在此担水,依然不满不溢,从未枯竭,滋养了一方百姓。</h3><h3> 1959年国家大搞水利工程,万胜堡在照沟开始实施引水上塬工程,后因勘察论证不足,以及提水设备问题和资金困难而半途停工。但是当时唯一的水源仍然至今流淌不息,如今本村的有识之士,将谋求规划“纯净水厂”工程,其愿望就是造福更多百姓。</h3><h3>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原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同志慕名驱车来到万胜堡林区,视察了这里的植树造林和老堡子。1996年万胜堡荣获国务院绿化办公室颁发的“植树造林千佳村”称号。这是至今万胜堡获的最高荣誉。是几代万胜堡人辛勤劳动和各级政府精心指导的结果。后辈们有责任、有义务倍加珍惜这些遗产,维护和开发好。</h3><h3> 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二任赤城乡长肖伦同志〈周庄村北门人〉来到万胜堡指导工作。他把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捆绑在一起,统筹谋划,在新修水平沟里植树造林,在新筑的水坝上密植树木。通过同步护理和方法科学,成活率很高。带领乡亲们,在农闲季节,坚持植树造林不放松,短短两三年时间,栽植下了 “一沟、三梁、四条洼”的树木。</h3><h3> 在大面积植树造林的同时,肖伦同志还做了一件更具前瞻性的工作。他经过多方联系,反复挑选,引进了当时比较忧质的“国光”’苹果树苗,栽到老堡子的十几亩平地上,并手把手的传授管理果园的相关知识。这为后期的苹果在赤城乡大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他也就成为赤城栽植苹果的第一人。万胜堡的乡亲都没有忘记这个六十年前最早栽苹果树之人,没有忘记共产党政府派来的好干部。</h3><h3> 如今的万胜堡,乃至全赤城乡,家家有果园。春季进入古城赤城,美丽果乡一路花香进古城。丰收季节更是美丽乡村苹果飘香!</h3><h3> 所以,对于开发乡村文化旅游基础好,利用万胜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线路前景可观!</h3> <h3> 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研究组张晋荣组长考察完后与管庙的会长等合影,希望他们对诸仙洞好好保护!</h3> <h3> 2018年7月28日下午,由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研究组张晋荣组长带领兰州财经大学学术课题组团队及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部分骨干成员,与万胜堡的有识之士一同对万胜堡“诸仙洞”的壁画等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全面考察拍摄。</h3><h3><br></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 珍贵的文物遗迹凝聚着赤城先民的智慧,见证着赤城的悠久历史文明。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亟待修缮保护。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也亟待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因此,在此倡议万胜堡村的父老乡亲,积极出资出力,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存,给我们的后人留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那将是功德无量!!!🙏🙏🙏</font></h3>